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沙河市第二中學2013-2014學年上學期高二中考試 語文試卷 試卷說明:1.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滿分150分,時間150分鐘。 2.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 第Ⅰ卷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每小題3分,共9分)自然與古典范曾中國是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之所以數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脈上的根源。在歷史朝代的更迭轉換之中,中國文化的血脈從未間斷。經過數千年的磨礪、融合、凝聚、發(fā)展,它已經獨具神采,博大精深。中國文化孕育出的藝術奇葩自古以來都重視藝術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而這已凝鑄成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神髓。自然,用最簡略的語言講,就是自在而怡然的大存在。為什么自在?因為它天然合理、它恰到好處,它不需要人們主觀地給予它什么,所以說它自在;為什么怡然?因為它不是人創(chuàng)設的、不是人構想的,它在億萬年前已經存在,自在而怡然的存在,所以叫自然。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我們在宇宙面前唯一的選擇是什么?敬畏。我曾經問過宇航員楊利偉,我說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你在天上的感覺?楊利偉想了一下,他說:“我感到人是多么偉大,人又是多么渺小!蔽覀冎v回歸古典,不是復古主義。因為古典也是一個博大精深、大不可方的存在;貧w到古典的什么地方去?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東方和西方都曾經有過一個尋根的文化行為。比如講中國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們提出回歸古典是回歸到什么地方呢?在他們看來,八代(三國、西晉、東晉、宋、齊、梁、陳、隋)已經衰落了。當然,諸位不要以為中國這幾百年就沒有好東西,他們只是整體上感到八代的文章比漢代的差了。我們講西歐文藝復興,因為經過了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黑暗,忽然他們感到希臘的陽光是多么明媚、那里的雕塑是多么輝煌、希伯來文里面充滿了多么美妙的思想。因此,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它的回歸是回歸到古希臘的精神。這種回歸也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而絕不是重復。譬如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但丁,大家都知道,恩格斯講但丁是中世紀最后一個詩人,近代第一個詩人。他的《神曲》能夠把教皇打到地獄、把他的情人送到天堂,在當時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一個輝煌旗幟。但丁回歸古典的精神是回歸古希臘那種人文主義的精神。因為我們要談到回歸古典,回歸自然,所以我先在概念上加以說明。簡單地說,自然就是自在怡然的大存在。回歸古典就是隔著一個相當的朝代來追述那時候的輝煌。(選自《回歸古典之美——范曾談中國傳統(tǒng)國畫、書法、詩詞》引言)?1.對下列關于“回歸古典”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回歸古典”屬于文化建設,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尋根行為,東西方的回歸古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指向。 B.今天我們所講的“回歸古典”,與當年唐宋八大家所提的回歸古典,從根本上說都是要恢復雄健的文風。 C.當代西方社會的“回歸古典”的價值取向,是借鑒當年文藝復興的經驗,將人文主義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D.所謂“回歸古典”,絕不是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簡單恢復與再現,而主要是更高精神層面的回歸。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項是( ) A.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偉大而又渺小的人類在自然面前,只能以敬畏的態(tài)度待之。 B.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造成封建王朝不斷更替的原因,首先在于文化的消亡斷絕。 C.對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追求,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神髓。 D.所謂自然有兩層含義,一是“天然合理、恰到好處”,二是不能也不必經任何人工干預。3.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中國文化的血脈既然已經延續(xù)數千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其未來也一定會更加通暢。 B.講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并非意味著人類在與自然相處時必須保持無所作為的心態(tài)。 C.引但丁創(chuàng)作《神曲》的例子,意在強調“我們講回歸古典”,就是要回歸人文主義精神。? D.回歸古典是每隔若干年代來追述前世的輝煌,只要歷史延續(xù),回歸古典就永遠不會終結。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共12分)譚澄,字彥清,德興懷來人。父資榮,金末為交城令。國兵下河朔,乃以縣來附,賜金符,為元帥左都監(jiān),仍兼交城令。未幾,賜虎符,行元帥府事,從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舉弟資用自代。資用卒,澄襲職。澄幼穎敏,為交城令時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陽郭帥專其利而堰之,訟者累歲,莫能直,澄折以理,令決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歲乙未,籍民戶,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賦,逃竄殆盡,官為稱貸,積息數倍,民無以償。澄入覲,因中書耶律楚材,面陳其害,太宗惻然,為免其逋,其私負者,年雖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歸者,復三年。詔下,公私便之。壬子,復大籍其民,澄盡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賦以時集。中統(tǒng)元年,世祖即位,擢懷孟路總管,俄賜金符,換金虎符。歲旱,令民鑿唐溫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饑。教之種植,地無遺利。至元二年,遷河南路總管,改平灤路總管。七年,入為司農少卿,俄出為京兆總管。居一年,改陜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以為宗祀計!背闹熘鵀榱。 四川僉省嚴忠范守成都,為宋將昝萬壽所敗,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則葬暴骸,修焚室,賑饑貧,集逋亡,民心稍安。會西南夷羅羅斯內附,帝以撫新國宜擇文武全才,遂以澄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世祖嘗與太保劉秉忠論一時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張耕,懷之譚澄,何憂不治哉!”游顯宣撫大名,嘗為諸路總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書辭曰:“皇上不識譚澄耶?乃為顯所舉!”中書特為去之。其介如此。 (節(jié)選自《元史》卷一九一)【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莊園里的外地佃農。 ②稱貸:借錢給人。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將,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公布于朝,稱為“宣麻”。以后就成為詔拜將相的代稱。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籍民戶籍:造冊登記。 B.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 聽:聽從。C.何憂不治哉 治:治理得好,太平。 D.其介如此 介:耿介。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譚澄治理有方的一組是 ( ) ①折以理,令決水,均其利于民 ②為免其逋 ③壬子,復大籍其民 ④歲旱,令民鑿唐溫渠⑤教之種植,地無遺利 ⑥辭曰:“皇上不識譚澄耶?乃為顯所舉!” A.①②③ B.④⑤⑥ ? C.①④⑤? D.②③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譚澄自幼聰明穎悟,十九歲便承襲父職任交城縣令,上任后他壓制豪強,扶救貧民,向皇帝反映治理方面的弊端,使皇帝及時采取得力措施,國家和百姓都因此受益。 B.譚澄任懷孟路總管時曾趕上大旱,他發(fā)動百姓開溝挖渠,引水灌溉農田,百姓得以度過饑荒;他又教導百姓種田植樹,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C.譚澄文武雙全,元世祖曾命他取代嚴忠范守衛(wèi)成都子城,他采取積極措施,效果顯著;元世祖又任命他為副都元帥,負責撫慰羅羅斯人,但剛一到任,便因病去世了。 D.譚澄為人非常剛強正直,大名宣撫使游顯曾經為各路總管向朝廷請求虎符和委任狀,譚澄親自來到中書省辭謝,拒絕了游顯的舉薦,中書省為此把他的名字劃掉了。第Ⅱ卷7.把第1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5分)譯文: (2)至則葬暴骸,修焚室,賑饑貧,集逋亡,民心稍安。(5分)譯文: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早寒有懷孟浩然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鄉(xiāng)淚客中盡, 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注】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這首詩是他漫游長江下游時所作。8. 本詩首聯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景象?(4分)9. 這首詩的頷聯、頸聯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是怎樣抒發(fā)這種情感的?試簡要分析。(5分)四.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6分)(1)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 , 。(2) ,知來者之可追。 (3)窮且益堅, 。 (4)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五、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詩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瀟灑自如與寬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總覺得他并沒有離開我們,還生活在我們中間。林庚先生自幼穎悟,北國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養(yǎng),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詩的種子。林先生在大學期間就已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最初熱心于舊體詩詞,語言渾成,意境高遠。但林先生感到寫舊體詩詞難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來決定改寫新詩。先后出版了《夜》《春野與窗》《北平情歌》等詩集。林先生寫詩先是自由體,后來轉向新格律詩?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林先生任教于廈門大學中文系。1938年1月,隨廈門大學遷至閩西山區(qū)長汀,與外界幾乎處于隔絕狀態(tài),這時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學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國文學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除繼續(xù)研究古典詩歌和文學史外,還在各報刊上發(fā)表新詩和有關新詩創(chuàng)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在講壇上才華橫溢,名言雋語層出不窮。對整個中國文學的宏觀認識,結合著對詩句的細密分析,再加上那詩人的風度,吸引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14949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