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中學北校區(qū)2013-2014學年高二8月分班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一、選擇題1.正常人體內的激素、酶和神經遞質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這三類物質都是A.在細胞內發(fā)揮作用B.由活細胞產生的蛋白質C.與特定的分子結合后起作用D.在發(fā)揮作用后還仍能保持活性2.某實驗小組將玉米幼苗置于一密閉容器內,測定溫度對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影響(用容器內CO2的變化量表示)。實驗結果如下(“+”表示增加,“-”表示減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溫度(℃)1015202530354045適宜光照-12-17-23-26-35-26-24-15黑暗+6+11+18+25+35+40+32+20A.由表中數據可知,光合作用酶和細胞呼吸酶的最適溫度相同B.在適宜光照下,35℃時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C.由表可知,在適宜光照下,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溫度是30℃D.在黑暗情況下,葉肉細胞內無ATP的形成3.如圖表示綠色植物體內某些代謝過程中物質的變化,a、b、c分別表示不同的代謝過程。以下表述正確的是[來 A.水參與c中第二階段的反應B.b在葉綠體囊狀結構上進行C.a中產生的O2參與c的第二階段D.X代表的物質從葉綠體的基質移向葉綠體的囊狀結構A.三個葉圓片的質量大小關系一定是z>x>yB.葉圓片Z在后2小時內的有機物制造量為(z+x-2y)gC.葉圓片Z在4小時內的有機物積累量為(z-x-2y)gD.整個實驗過程中呼吸速率可表示為(x-y)g/4h5.在下列四項中,A.B為不同材料葉綠體中色素的層析結果(示意圖),C.D為不同條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強度的變化曲線,其中正確的是 A.圖甲是胡蘿卜在不同的含氧情況下從硝酸鉀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線圖。影響A、B兩點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載體數量的多少B.圖乙表示野外松樹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當光照強度為b時,光合作用強度達到最大C.圖丙表示大氣中氧的濃度對植物組織內CO2產生的影響,為了有利于貯藏蔬菜和水果,貯藏室內的氧氣應調節(jié)到圖中B點所對應的濃度D.圖丁表示豌豆種子萌發(fā)時吸水量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處于第Ⅱ階段的種子中O2的吸收量大大低于CO2的釋放量,故第Ⅱ階段的呼吸作用強度最弱【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 植物細胞吸收離子通過主動運輸,而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和能量,AB兩點氧氣濃度相同,則產生的能量相同,此時導致運輸量不同的原因是載體數量,A正確;b是光飽和點,此時光合作用最大,B正確;B點情況下,呼吸作用最弱,有利于蔬菜水果的保鮮儲藏,C正確;第II階段氧氣的吸收量大大低于二氧化碳的釋放量,只能說明此時種子主要進行無氧呼吸7.下列有關細胞有絲分裂的敘述,正確的是在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間期能觀察到由星射線形成的紡錘體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在動物細胞有絲分裂中期,兩個中心粒復制形成兩組中心粒在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細胞膜內陷形成兩個子細胞如果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之比是1:2,它一般不會是高度分化的細胞A. B. C. D.8.在細胞有絲分裂中,染色體數目沒變、DNA數目加倍和DNA數目沒變、染色體數目加倍的時期分別是A.間期和前期 B.間期和后期C.末期和后期 D.中期和末期下列有關甲乙丙丁四幅圖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圖甲中說明該蛋白質含有兩條肽鏈B.圖乙中ab段上升的原因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相同C.由丙中,若B點為莖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則C點不可能為莖向光側的生長素濃度D.圖丁中a曲線表示小鼠,b曲線表示青蛙A.⑤與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質的種類也相同 B.細胞的衰老與凋亡就會引起人體的衰老與死亡C.圖中能表示一個完整細胞周期的是abc階段D.與②相比,①的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增大,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能力增強11.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能使突觸后膜的Cl-通道開放,使Cl-內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脊髓神經元細胞靜息狀態(tài)時膜內外沒有離子進出B.甘氨酸以自由擴散的方式經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間隙C.甘氨酸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后引起膜外電位由正變負D.某種毒素可阻止神經末梢釋放甘氨酸,從而引起肌肉痙攣【解析】12.2011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學家分享。斯坦曼發(fā)現(xiàn)了免疫系統(tǒng)的樹突細胞(DC細胞)。DC細胞有強大的攝取、處理和傳遞抗原的功能。 如圖為DC細胞參與免疫的過程。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DC細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細胞膜的表面積B.具有攝取、處理及傳遞抗原能力的細胞,除樹突細胞外還有吞噬細胞C.DC細胞處理抗原后,能與T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激活信號分子(S1、S2),此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間的信息交流D.DC細胞能激發(fā)T細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種淋巴細胞A.說明了蚯蚓能產生細胞免疫 B.蛋白質可溶解細菌、酵母菌等細胞,說明蛋白質是消化酶,并產生體液免疫。C.此過程屬于非特異性免疫反應 D.蛋白質為蚯蚓B淋巴細胞分泌的抗體14.下圖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圖(C為組織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與A端相連接的效應器指的是傳出神經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B.興奮在反射弧上傳遞時,C處發(fā)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C.刺激D點,在E處測到電位變化,不能說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方向的D.把某藥物放在C處,刺激E點,D處沒電位變化,說明該藥物對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有阻斷作用A.“神經—肌接頭”處可發(fā)生電信號與化學信號的轉變B.電刺激①處,肌肉會收縮,靈敏電流計指針也會偏轉C.電刺激②處,神經纖維上的電流計會記錄到電位變化D.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方向與膜內的電流方向相同考點:本題考查神經調節(jié)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16.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影響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葉片脫落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乙烯濃度越高脫落率越高B.脫落率隨生長素和乙烯濃度的增加而不斷提高C.生長素和乙烯對葉片脫落的作用是相互對抗的D.生產上可噴施較高濃度生長素類似物降低脫落率17.下圖表示神經、免疫、內分泌三大系統(tǒng)調節(jié)人體生理活動的部分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免疫活動既可以由神經系統(tǒng)直接調節(jié),也可以通過有關激素間接調節(jié)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興奮傳導至神經末梢時,神經末梢膜外電位變化是由負變正C.若圖中的免疫細胞表示漿細胞,則免疫活性物質最可能是淋巴因子D.若該免疫細胞進行體液免疫時,裂解靶細胞是通過細胞間的直接接觸實現(xiàn)的【解析】試題分析:從圖中可見,“免疫細胞”上既有神經遞質的受體,又有相關激素的受體,故免疫細胞既受神經調節(jié)又受體液調節(jié),因而A項正確;興奮傳導至神經末梢時,仍然要形成局部電流回路,故而神經末梢也發(fā)生膜外由正電位變?yōu)樨撾娢坏淖兓,直到動作電位恢復為靜息電位為止,故B項正確;“淋巴因子”由T細胞產生,故C 項錯誤;靶細胞的裂解是在細胞免疫過程中由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接觸后激活溶酶體酶,直接接觸使之裂解死亡的,而非通過體液免疫過程實現(xiàn),故D項錯誤?键c:本題考查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18.右圖中的甲、乙、丙分別代表人體液中物質交換、食物網中能量流動、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的示意圖。據此,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甲圖D與B間不能直接進行物質交換,D與A之間才能直接進行物質交換B.因捕食關系而建立的食物鏈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圖中的B所處的營養(yǎng)級C.乙圖中B從上一營養(yǎng)級獲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為a。B體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為y,則:y=20ax+5xD.從研究內容來看,甲和乙、丙分別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個體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19.如圖是北方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式圖(數字代表某一時期統(tǒng)計的能量數值,單位是J/cm2)。下列有關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碳元素在甲、乙、丙及分解者之間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B.甲到乙的能量傳遞效率高于乙到丙C.各營養(yǎng)級的生物輸出能量之和約為輸入該營養(yǎng)級能量的10%~20%D.各營養(yǎng)級之間存在的信息傳遞使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解析】20.大熊貓和華南虎都是我國珍稀保護動物,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大熊貓占有的營養(yǎng)級低,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它比華南虎有一定的生存優(yōu)勢B.目前我國野生型大熊貓分布在六個彼此隔離的區(qū)域,這些熊貓構成一個種群C.決定華南虎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D.成年大熊貓經常用尿液在巖石或樹干上進行標記,這種信息屬于化學信息下列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敘述,正確的是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則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體內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則這只兔子中約有l(wèi)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體內C.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能量就從無機環(huán)境流入到生物群落D.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是伴隨物質而循環(huán)利用的群落演替的過程中,不可能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B.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不同時期群落中的優(yōu)勢種群在發(fā)生更替C.發(fā)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D.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與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23.如圖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圖解部分示意圖,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項中不正確的是A.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不可逆轉,所以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B.①表示流經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的總能量C.一般情況下,②為①的10%~20% D.從能量關系看>+24.下圖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圖解的部分示意圖,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第三營養(yǎng)級流向第四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B.圖中④包含了次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在人工飼養(yǎng)的高密度魚塘中初級消費者獲得的總能量往往大于⑤食物鏈中的各營養(yǎng)級獲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解析】試題分析:能量傳遞效率用相關營養(yǎng)級的同【解析版】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中學北校區(qū)2013-2014學年高二8月分班考試_生物試題(奧賽班)_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1526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