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臺平橋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命題:季海濤 審核:陳嘉輝 2013.11一、基礎(chǔ)知識(共12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2分)1.下列各項中劃線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攢射(cuán) 船塢(wù) 諗知(niàn) 斷壁殘垣(yuán)B.菲。╢ěi)掙揣(zhēng)強顏(qiǎng) 貪生惡死(wù)C.緋紅(fēi)浸漬(zì) 曩者(rǎng) 呱呱而泣(gū)D.間斷(jiàn) 龜裂(jūn) 纖手(xiān) 長歌當哭 (dàng)2.下列各句中無錯別字的一項是:A.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醞釀哺育我們的乳汁;震動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隨身佩戴醒目的條紋和足以將我們致死的螯針。B.現(xiàn)在在表面沾上繁筆的銅絲圖畫,實際上就是把表面分成無數(shù)小塊,小塊面積小,無論熱脹冷縮都比較細微,又比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致于破裂、剝落。C.這里沒有舞臺,只有空漠無際的蒼穹。當史前人類遭受大洪水的滅頂之災時,當龐貝城居民被維蘇威火山的巖漿吞沒時,他們能有什么慰藉呢?D.倘不是你趁我不備的時候偷聽去了我的真情的表白,我一定會更加矜持一點的;所以原諒我吧,是黑夜瀉漏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允諾看作無恥的輕狂。3.下列各句中劃線熟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這所房子看上去裝修得十分豪華,但因為地點太偏僻,故而顯得煢煢獨立。B.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格言警句和詩辭歌賦,都是勸人要奮發(fā)向上,淡泊名利,不要為了一點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蠅營狗茍地生活。C.私立學校雖然缺乏教學管理經(jīng)驗,但可以向公辦學校學習,可以在亦步亦趨的基礎(chǔ)上,漸漸走出自己的路來。D.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一些地區(qū)畫地為牢,實行地方保護主義,人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資源。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針對當前醫(yī)療衛(wèi)生市場混亂,藥價偏高,國家相關(guān)部門下發(fā)文件,要求清理整頓藥品市場,降低藥品價格。B.“微”已經(jīng)成為這個時代醒目的文化標簽,微博、微電影、微小說等形式不斷涌現(xiàn),我們也毫無疑問地進入了一個“微時代”。C.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煙害,特別是勸阻有癮青少年戒煙,對預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重要意義。D.六部委聯(lián)合舉辦的“中華贊”詩詞征集活動,將圍繞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征集原創(chuàng)性的詩詞。5.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句子,排列恰當?shù)囊豁検牵宏P(guān)于“物種起源”,如果一個自然學者,對于生物的相互親緣關(guān)系、它們的胚胎的關(guān)系、它們的地理分布、地質(zhì)上的連續(xù)以及其他的此類事實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結(jié)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像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 。①除非等到能夠說明世界上無數(shù)的物種曾經(jīng)是怎樣變化以獲得如此完善地、正當?shù)匾鹆宋覀冑潎@的構(gòu)造和相互適應。②從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我們以后會論述到。③自然學者們常常把變異的惟一可能原因歸之于如氣候、食物等等外界條件,④然而這樣的結(jié)論,即使很有根據(jù),也還是不充分的,⑤但是要把像啄木鳥那樣的構(gòu)造,它的腳、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捉取樹皮下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A.④①③②⑤ B.②③④①⑤ C.④③⑤①② D.②③⑤④①6.下列文學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A.《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體現(xiàn)了雨果作品浪漫主義的特點。小說情節(jié)怪誕,富有傳奇色彩;語言色彩斑斕,富有感情。B.《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詩題中“行”意為歌行體,“行”屬古體詩。本詩寫了琵琶女的兩次演奏,在音樂描寫和環(huán)境氣氛渲染方面,十分成功。C.戲劇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依劇情繁簡可分獨幕劇和多幕。灰缿騽_突的性質(zhì)可分喜劇、悲劇和正劇!独子辍肥且徊克哪槐瘎,是現(xiàn)代話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D.唐宋的詩人詞客喜歡在字號中使用“居士”,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辛棄疾號稼軒居士等等。二.閱讀與鑒賞(共52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題。(分).下列有關(guān)膜蛋白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味覺細胞通過位于細胞表面的膜蛋白感受各種不同的味道,膜蛋白分受體蛋白與通道蛋白兩種。B.帶正電的鈉離子或氫離子通過相應的通道蛋白進入感知咸味或酸味的味覺細胞內(nèi),通過改變細胞內(nèi)外的電壓差引發(fā)神經(jīng)信號,從而使我們嘗到咸味或酸味。C.甜味苦味鮮味的受體蛋白形狀是不同的,它們只能和與自己匹配的小分子結(jié)合,產(chǎn)生形變,引發(fā)細胞內(nèi)的系列生化反應,最終放出神經(jīng)信號,使我們嘗到甜味苦味或鮮味。D.一種受體蛋白可以和與多種類似的小分子結(jié)合,從而產(chǎn)生相同的味覺。.下列選項與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項是( )A.味覺細胞把不同的化學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神經(jīng)信號,使我們嘗到不同的味道。B.人類品嘗味道的過程是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過程。C.舌頭的前半部分和后部以及兩側(cè)都能品嘗出苦味和甜味。D.酸甜苦辣咸,除了酸味和咸味,其余味道都是依靠味覺細胞表面的受體來實現(xiàn)的。.科普文章以普及科學知識技術(shù)為目的,本文普及了哪些知識,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3分) ▲ —13題。(共15分)漸行漸遠的自行車 楊樹蔭(1)清晨,太陽正在升起。(2)整潔的街道,幽雅寧靜。粗壯的梧桐樹,枝葉茂密,偶爾一陣涼風,讓人神清氣爽。(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輛一輛的自行車,響著清脆的鈴聲,魚貫而出,在寬闊的大街上,匯聚成浩蕩的車流,來來往往,時有分流,又不斷地合流。(4)城市蘇醒了,新的一天開始了。(5)這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各處都能見到的城市圖景。只是這幅圖景,已恍惚成了遙遠的過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6)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自行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上海產(chǎn)的“永久“牌、“鳳凰”牌自行車,天津產(chǎn)的“飛鴿”牌自行車,輕盈簡潔,是浩浩蕩蕩的自行車王國里的主力軍,中國人踏著自行車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7)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在中國竟有著長久不變的形態(tài)。首先是價格不變,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憑票供應,到八九十年代的隨處可買、隨時能買,自行車的價格始終在100多元一輛,普通的工薪階層買得起;其次,外形也不變,它的構(gòu)造始終是一個車身、兩只輪子,“操縱在兩足之間”,只要憑著自己的力氣,便能輪轉(zhuǎn)車行。(8)自行車以自己的樸素、樸實,遍布城鄉(xiāng),中國人離不開自行車,自行車也一無所求地任人使用。車輪滾滾,竟然滾出了一個自行車文化。(9)自行車不疾不徐,正是其奧妙所在。疾者,即與兇險同行,一旦失控,便會頭破血流;徐者,即無法行進,也會車彎人倒。不疾不徐,循勢而進,這是自行車的前進方式,其實也是做人的前進方式。世間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為上。(10)自行車唯力而行,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車的速度是人踩踏出來的,腳踏輪轉(zhuǎn),一分腳勁方有一分速度。人踏著車,爭到了速度,卻也造就了人的體能與毅力。物質(zhì)社會,既要借助物質(zhì),又要唯力而行,盡力而為,此是人在物質(zhì)世界的存亡之道。(11)自行車謙卑處世,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橫沖直撞,不強兇霸道;無論大路、小路、田間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卻無所索求;它給人方便,卻不污染人間;它簡潔樸實,沒有貧富的差距,讓騎車人心態(tài)平和。(12)自行車是人們漫長歲月的堅守者,艱難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國人緩慢卻不停頓地從貧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車進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車竟然淡出了中國人的視野,漸漸地遠去。(13)中國人已經(jīng)不會安于自行車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車的價值。汽車成為社會的新貴、新寵,鋪天蓋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車從未享有過的地位:一條一條道路由它馳騁,一片一片空間由它占有。飛駛而來、絕塵而去的汽車,根本不會把自行車放在眼里。(14)高速的公路,疾馳的汽車,凡是路,都被汽車所占。汽車又堵住了路,路堵、車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國人又不安于汽車的速度,磁懸浮速度、高鐵速度,接連問世,震撼人心。中國人只想快,甚至想飛騰起來,總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15)自行車,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斷地被邊緣、被貶值。一個視速度為強勢的時代,自行車的命運可想而知。(16)在技術(shù)進步的時代,我們不必為傳統(tǒng)器具的衰落而悲哀,萬物優(yōu)勝劣汰,自有其客觀的規(guī)律。與汽車相比,自行車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許多。然而人世間,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質(zhì)飛速地發(fā)展,而人的靈魂跟不上,豈不險乎?倘若人的靈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進,如此的快速,豈不悲乎?(17)其實,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麥、挪威諸國,人均收入和現(xiàn)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謂十足的富裕國家,卻照例是自行車不少于汽車,也不弱于汽車。寬廣的大街上,有專設(shè)的通道讓自行車自由而行,還有專門的交通法規(guī)保護自行車。人們依舊喜愛自行車,依舊每天踏著自行車上下班,包括部長、市長和白領(lǐng)階層。自行車不僅讓他們騎出了一個潔凈的天地,也騎出了一個體魄強健的民族。(18)然而,我們已經(jīng)上了快速的軌道,人們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來了。(19)漸漸遠去的自行車,留下的只是遙遠的記憶。(《浙江日報》 2011年12月9日,有刪改)10.結(jié)合全文,說說(1)—(4)段對舊日清晨城市圖景的描寫有什么作用?(3分)?11.文章第8段寫到“車輪滾滾,竟然滾出了一個自行車文化”,請聯(lián)系全文概括“自行車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4分)12.賞析文章第13段畫線的句子。(4分)?13.“漸行漸遠的自行車”帶給你哪些思考?請結(jié)合作品談?wù)勀愕目捶。?分)(三)閱讀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18題。(12分)見村樓記 歸有光 昆山治城之浙江省天臺平橋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20034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