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學法指導?《赤壁賦》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赤壁賦》是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fā)揮,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情感、文氣一貫!芭腔病倍郑鷦、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 高中歷史。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保ㄒ浴对u注古文辭類纂》)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二、問題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消極的嗎?

  全文通過主客對話所表現(xiàn)的憂傷與喜樂,都是作者內心矛盾和復雜感情的真實反映。作者抒發(fā)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钡南麡O情緒,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xiàn)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

  2.本文的體裁特色是什么?

  這是一篇散體文賦。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在漢代是鋪張揚厲、繁縟富贍的,被稱為大賦。到了六朝講求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飭,叫做律賦。宋代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使之自由揮灑,富有靈活性,叫做文賦。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它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或議論,各因其情理所宜而運用自如。如敘事,則簡括清晰,歷歷在目;寫景則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則情思幽渺,淋漓盡致。議論則即景生論,寓說理于景物描寫之中,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錯落有致,揮灑自如,猶如行云流水,極盡變化,既有整飭之美,又有通達流轉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韻帖切,轉換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聲調鏗鏘和諧,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其中采用的主客問答的方式,雖然沿襲漢賦,但并不像漢賦那樣板重,而是運用得十分靈活巧妙,恰足以表現(xiàn)作者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整個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詩情畫意俱現(xiàn)。

  3.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種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客人一曲洞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脈也因之曲折流轉,曲流中躍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折自然。客連用了兩個問句,這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的人生無常的感慨而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波瀾。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這里的景和情猶如長江在經(jīng)歷了蜿蜒曲折、波涌浪疊、驚濤拍岸之后,遼闊而祥和地匯入大海。

  總之,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xiàn)、深層揭示。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31705.html

相關閱讀:準確理解物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