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學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短歌行》學案
【誦讀解析】
1、邊誦讀,邊解析。
對……人……;譬……去……;慨……憂……;何……唯……。
青……悠……;但……沉……;悠……食……;我……鼓……。
明……何……;憂……不……;越……枉……;契……心……。
月……烏……;繞……何……;山……海……;周……天……。
2、按照上面的提示背誦、默寫全詩。
【論人說藝】
1.談詩論人
【對比閱讀】
生 年 不 滿 百
《古詩十九首》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
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庸人憂——及時行樂
長 歌 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
?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智者憂——及時努力
步出廈門行•觀滄海 曹 操
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步出廈門行•龜雖壽 曹 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巨人憂——求賢創(chuàng)業(yè)。
“莫道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唐•陳陶)。劉邦,項羽,曹操,毛澤東,莫不如此。什么人寫什么詩,詩格即人格。
2.談詩說藝
政治詩:形象化,抒情化。
【對比閱讀】
①《頌神州五號》:
圍繞黨中央,飛向紅太陽。緊跟胡錦濤,掀起建設新高潮。
★四句中有三句是政治口號。
②劉邦《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首句象征手法,二三句用賦,直說。
③曹操《短歌行》:
★五處比喻:“朝露”之比,“明月”之比,“烏鵲”之比,“山、海”
之比(兼用典)。
★四處用典:語典:“子衿”之典;“鹿鳴”之典;《管子》之典。事典:
周公吐哺。
【自讀教材】
短歌行二首(其二) 曹 操
建安十三年(208)征討孫權的前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附:《短歌行》鑒賞 金舒年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tǒng)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并為此而先后發(fā)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短歌行》則是運用詩歌的形式,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fā)的政令。
這首《歌短行》按照詩意可分為四節(jié)來讀。
開篇八句,作者強調他非常發(fā)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來他是苦于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yè)。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yè)。他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于消失,歲月流逝已經(jīng)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fā)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窘滩“閱讀提示”說“詩的開頭幾句,調子比較低沉。但接著調子就起了變化,逐漸轉入高昂,展現(xiàn)出一種新的境界。最后四句,直抒胸臆,達到高潮……”這只是很表象的解說,完全沒有說出“低沉”與“高昂”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來。本篇鑒賞才是切中肯綮,說道了點子上!吭谶@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fā)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fā)愁的含意;不過所謂“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還未免說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
【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唐人評“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明人評“冠絕千古之作”!考扔邢嗤ㄖ,也有不同之處。“青青子衿”以下八句為第二節(jié),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是《詩經(jīng)•鄭風•子衿》中的原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貽)音(寄言問候)?”(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yōu)槭裁床恢鲃觼硗侗嘉夷兀?rdquo;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這賞析才深入到了用典的深層內涵之中!慷@感人力量正體現(xiàn)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fā)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fā)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jīng)•小雅•鹿鳴》【宴飲群臣之樂,后推至民間!恐械乃木洌鑼戀e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xiàn)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jīng)》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本的人;而在這里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沉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為第三節(jié)。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xiàn)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但實際上由于“主題旋律”的復現(xiàn)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說“賢才”已經(jīng)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fā)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另一說:把賢者比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及,不由使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xiàn),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么后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里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yōu)待。關于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里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以下八句為最后一節(jié)。“月明”四句即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fā)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地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些人的關心和同情。最后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了本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韓詩外傳》,據(jù)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shù)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夸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卻是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xiàn)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一樣,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fā)揮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復背重溫】

赤 壁 賦 蘇 軾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操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繚,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37897.html

相關閱讀:《項脊軒志》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