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學(xué)習(xí)要點
1. 學(xué)習(xí)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2.領(lǐng)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講解
題解
“疏”通稱“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言,以便使下情上達(dá)的進諫奏文。疏,演變?yōu)槭柰ㄊ吕,分條陳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漢代,后世人們以“奏疏”作為這類進言文體的通稱。“疏”的用途較廣,論諫、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用“疏”。
“諫”是規(guī)過勸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對上。規(guī)勸的言論也可以稱為“諫”,如同學(xué)們學(xué)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諫”就是“規(guī)勸的言論”的意思。“諫”古代專指用于對帝王、上級、尊長的勸告,規(guī)勸其改正不當(dāng)?shù)难孕小?br /> 《諫太宗十思疏》選自《魏鄭公文集》,標(biāo)題是后人加的。起初稱為《十思疏》。課文標(biāo)題中的“太宗”是廟號。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廟立室供奉,為此就需要立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從漢代起,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稱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淵之后稱帝的,廟號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諫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題目,李世民活著,是不能稱其為太宗的。
“十思”的針對性
  1.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yuǎn)被遐荒?贾诮,其風(fēng)近墜……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
典型史實:王?諫太宗出美人
太宗嘗閑居與?宴語,時有美人侍側(cè),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圣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勿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典型史實:張玄素諫修乾陽殿
貞觀四年,詔發(fā)卒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幸,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且陛下初平東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門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請賜于貧人。事雖不行,然天下翕然,謳歌至德。今若遵舊制,即是隋役復(fù)興。五六年間,趨舍頓異,何以昭示子孫,光敷四海?”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恒若不足。頃年已來,微有矜放。恃功業(yè)之大,意蔑前王;負(fù)圣智之明,心輕當(dāng)代。”
典型史實:孔穎達(dá)諫太宗“其容若虛”
貞觀三年,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dá)曰:“《論語》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孔穎達(dá)對曰:“圣人設(shè)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當(dāng)如此。夫帝王內(nèi)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
  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評論:“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dá),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蛲夤俪涫,奏事入朝,思睹闕廷,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
典型史實:魏征諫太宗止泰山封禪
貞觀六年,匈奴克平,遠(yuǎn)夷入貢,符瑞日至,年谷豐登,岳牧等屢請封禪。……惟魏征以為不可。……對曰:“……陛下東封,萬國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馳。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寧可引彼夷狄,以示虛弱?渴財以償,未厭遠(yuǎn)人之望;加年給復(fù),不償百姓之勞;蛴鏊抵疄(zāi),風(fēng)雨之變,庸天邪議,悔不可追。豈獨臣之誠懇,亦有輿人之論。”太宗稱善,于是乃止。
  5.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魏征評論:“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nèi)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shù)載之后,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qū)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于百姓,鷹犬之貢遠(yuǎn)及于四夷。”
典型史實:虞世南諫太宗勿縱情畋獵
太宗頗好畋獵,虞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冬狩,蓋惟恒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余辰,順天道以殺伐……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溥。伏愿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則貽范百王,永光萬代。”
  6.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導(dǎo)入使諫。三年以后,見諫者悅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
典型史實:魏征評太宗納諫“慎始”而難“敬終”
陛下初即位,論元律師死,孫伏伽諫以為法不當(dāng)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蛟毁p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諫者,所以賞之。”——此導(dǎo)人使諫也。后柳雄妄訴隋資,有司得,劾其偽,將論死,戴胄奏罪當(dāng)徒,執(zhí)之四五然后赦。謂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濫罰。”——此悅而從諫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言:“修洛陽宮,勞人也;收地租,厚斂也;俗尚高髻,宮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無歲,乃稱其意!”臣奏:“人臣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訕謗。”于是,陛下雖從臣言,賞帛罷之,意終不平!穗y于受諫也。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jié),不私于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yuǎn)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yuǎn)之則莫知其是。”
典型史實:魏征刻小人權(quán)萬紀(jì)、李仁發(fā)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jì)、侍御史李仁發(fā)俱以告訐譖毀,數(shù)蒙引見。遂任心彈射,肆其欺罔。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quán)萬紀(jì)、李仁發(fā)并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騁其奸計,附上罔下,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圣名。道路之人,皆興謗議……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太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jì)又奸狀漸露,仁發(fā)亦解黜,萬紀(jì)貶連州司馬,朝廷咸相慶賀焉。
  8.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魏征評論:“貞觀之初,求賢若渴……近歲已來,由心好惡。……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
典型史實:太宗不識宇文士及諛諂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勸我遠(yuǎn)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官面折廷爭,陛下嘗不得舉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帝意復(fù)解。
  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魏征評論:“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蛏昵诤鹾脨,輕重由乎喜怒。……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
典型史實:魏征諫太宗勿寵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中將出降,敕有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征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愿陛下思之。”
  10.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魏征評論:“頃者責(zé)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實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
典型史實:太宗自悔誤殺張?zhí)N古
貞觀五年,張?zhí)N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fēng)疾,言涉妖妄,詔令鞠于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dāng)坐。”太宗許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jì)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既而悔之,謂房玄齡曰:“公等食君之祿,須憂人之憂,事無巨細(xì),咸當(dāng)留意。今不問則不言,見事不諫爭,何所輔弼?如蘊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jù)常律,未至極刑。朕當(dāng)時盛怒,即令處置,公等竟無一言,所司又不復(fù)奏,遂令決之,豈是道理?”
重點句解讀
  1.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xù)運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后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否定之否定,加強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 “雖……(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
  翻譯: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yuǎn),根系不穩(wěn)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jié)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jié)果后,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嚴(yán)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群眾懷念其仁德,并從內(nèi)心產(chǎn)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dá)宵分”,不但取消了當(dāng)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xùn)。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fā)聵,令人警覺。
  翻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yīng)該深切警惕的。
體會本文“一氣呵成,駢散相間”的語言特點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從語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駢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dāng)使用,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dāng)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zhuǎn)圓渾之勢,具有特殊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fù)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xiàn)了作者崇尚質(zhì)樸的文學(xué)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魏征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反饋練習(xí)
基礎(chǔ)知識
1.下列劃橫線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之長(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ōng)之以嚴(yán)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劃橫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yǎng)
  B.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狩獵時網(wǎng)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句子中劃橫線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劃橫線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5.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
、 憂懈怠, ;懼讒邪, 。
②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種專用文體。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劃橫線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
8.下列劃橫線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lán)
9.下列句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quán)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zé)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zé)o今日之禍。”太宗為之?dāng)咳,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shù)。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yuǎn)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雅有經(jīng)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yōu)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yuǎn)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guān)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唐太宗一貫強調(diào)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40577.html

相關(guān)閱讀:《諫太宗十思疏》學(xu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