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毀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原毀》
吟誦•賞析
晚 春
唐 韓愈
草樹①知春不久歸②,百般紅紫斗③芳菲④。楊花⑤榆莢⑥無才思⑦,惟解⑧漫天⑨作雪⑩飛。
【注釋】
①草樹:指草本和木本的各類花木。即花草樹木。
②久歸:謂春天很快將要過去了,或過完了。
③斗:競勝,比賽。“斗”的內(nèi)容指斗艷(紅紫)爭芳(芳菲)。
④芳菲:本指花草樹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⑤楊花:柳絮,楊柳樹之花,呈絮狀,很輕,落時隨風飄飛。
⑥榆莢:又名榆錢,形狀圓而小,象小銅錢。
⑦才思:才情,文思。無才思:原指人沒有才華,寫不出美好的詩文,此指楊花榆莢不象百花那樣鮮艷美麗。引申指一些人不懂事,不知道惜時。
⑧惟解:只知道。
⑨漫天:遍布空中。
⑩作雪:裝作雪,裝雪的模樣。
【賞析】
本詩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長安城南韋曲、杜曲一帶。由詩題可知詩中所寫乃郊游即目所見。作者作此詩時,已年近半百,見晚春景物而別有會心,寄慨遙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詩以兩幅形象化的畫面描繪“晚春”景物,極有藝術(shù)感染力。草樹使出渾身招數(shù)、吐艷爭芳,柳絮榆莢不甘寂寞,化作潔白的雪片隨風飄飛 “草樹”因為“知春不久歸”,想要留住這即將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嫵媚迷人;“楊花榆莢”自知“無才思”,缺少色澤香味,不能與鮮艷美麗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潔白的雪片漫天飛舞。她們不藏拙,不畏譏,愿作“紅紫”繽紛的晚春圖生動的陪襯。詩人如此這般精細揣摩出“草樹”與“楊花榆莢”敏感鮮活的心靈,乃是其內(nèi)心自有萬千情思,無限感慨。詩中繪景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緣景而生的感慨熾熱而濃烈,因此,這首自勉兼勵人的詩作更具有催人奮進的強勁力量。
預(yù)習•導(dǎo)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鏈接
韓愈生活的中唐時期,朝廷中世襲貴族與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擠傾軋,嫉賢妒能,于人求全責備,于己務(wù)求寬容,以致發(fā)展為后來的朋黨之爭。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訐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難不受毀謗。所謂“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韓愈站在中小地主階級及有德之士一邊,為他們鳴不平。希望引起當權(quán)者注意,采取措施糾正這股歪風邪氣,于是寫下了《原毀》。
2.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倡導(dǎo)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后人稱之為“泰山北斗”。
【咬文嚼字】
1.識記字音
不怠(dài) ?其人(jù)
謗興(bàng) 懦者(nuò)
重以周(chón?) 必其人之與也(yǔ)
重要(zhòn?) 與會者(yù)
可幾而理(jī) 強者(qiáng)
幾何 (jǐ) 勉強(qiǎng)
2.識別字形
懦:懦弱 殆:百戰(zhàn)不殆
濡:相濡以沫 。盒傅
儒:儒雅 駘:駘蕩
孺:孺子牛 怡:怡然
磅:磅礴 瞿:瞿姓
謗:怨謗 ?:驚?
榜:榜樣 矍:矍鑠
傍:傍晚 攫:攫取
3.理解詞義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責備,要求)(周密、全面)
(2)其待人也輕以約(寬容)(簡少)
(3)重以周,故不。ǖ《瑁
(4)求其所以為舜者(尋求)
(5)而我乃不能是(卻)(這樣)
(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連詞,表修飾)
(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8)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代詞,他)
(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點)
(10)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擅長)
(11)一善易修也(學習,求進步)
(12)一藝易能也(學會,掌握)
(13)其責人也詳(詳盡、全面)
(14)其待己也廉(少)
(15)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來,表目的的連詞)
(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表程度的副詞)
(17)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稱贊)
(18)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功用,本領(lǐng))
(19)舉其一不計其十(考慮)
(20)究其舊不圖其新(考慮)
(2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名譽、聲望)
(22)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稱做,叫做)
(23)其應(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黨與,朋友)
(24)是故事修而謗興,(治理)
(25)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留心、牢記)
(26)其國家可幾而理歟(治,平定)
4.通假字
(1)強者必說于言(“說”通“悅”。高興)
5.一詞多義
(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卻)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③艋沖斗艦?zāi)艘郧?shù)(乃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詞,你的)⑤何其相似乃爾(“乃爾”連用,相當于“這樣”)
(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戰(zhàn)之具(整治、修理)③鄒忌修八尺有余(身長)④一善易修也(學習,求進步)⑤是故事修而謗興(成功)
(3故:①是故事修而謗興(原因、緣故)②知是故人來(舊的、老的)③中原遂多故(事,事故)④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故意)
(4)聞:①恐恐然惟?其人之有聞也(名望)②項羽卒聞漢軍楚歌(聽見)③博聞強識(見聞、知識)④掃后更聞香(用鼻子嗅)
6.詞類活用
(1)形容詞有做名詞:①己未有善(善:優(yōu)點);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①彼雖善是(善:擅長于);②而望名譽之光(光:光大)
(3)名詞活用為狀語
①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外:對外;內(nèi):對內(nèi))
7.古今異義
(1)求其所以為舜者(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2)是足為藝人也(古義:有技能的人;今義:戲曲、曲藝、雜技等演員;也指某些手工藝工人)
(3)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古義:雖然如此;今義: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8.特殊句式
(1)介賓短語后置句:又嘗語于眾曰(于眾語)
(2)判斷句
①舜,大圣人也(判斷句的標志:……也)
②某良士(某人是個賢良的人)
③彼,人也;予,人也。(判斷句的標志:……也)
④周公,大圣人也(判斷句的標志:……也)
(3)定語后置句
聞古之人有舜者(“有舜者”做“古之人”的定語:古代有個叫做舜的人)
【問題導(dǎo)讀】
1.請簡要概括《原毀》各段落的內(nèi)容。
★參考答案:四個部分。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tài)度;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tài)度; 第三段:揭示“毀”的社會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寫作意圖及改變這種風氣的殷切愿望。
2.《原毀》的主旨是什么?
★參考答案:本文探尋在士大夫中間產(chǎn)生毀謗的根源,譴責了“今之君子”習于毀謗的惡劣風氣,目的在于想扭轉(zhuǎn)這股歪風,有助于國家的治理。
3.文中所舉兩次“語于眾”的例子旨在說明什么問題?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參考答案:當你稱贊或批評一個人時,人們不是以這一稱贊或批評的正確與否作出反應(yīng),而是按照與某一個人的關(guān)系而定。應(yīng)者(要好的人、無利害沖突的人、畏懼他的人)不應(yīng)者表演不一樣。由此形成惡劣的社會風氣——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課堂•內(nèi)外
【句段賞析】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譯文】古時候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面,他們要求別人既寬容又平易。嚴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會懈怠;寬容而平易,所以別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賞析】這句話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古代君子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引發(fā)的結(jié)果。先從“古之君子”談起,遠遠寫來,卻又處處暗扣“毀”不興的緣由。也暗含了追慕先賢、復(fù)興儒學的意思在內(nèi)。
(2)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譯文】盡管如此,這樣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謂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養(yǎng),而忌妒的人害怕別人修身。
【賞析】這是本文中心論點之所在。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毀”的產(chǎn)生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丑陋的東西使然。“怠”是自己不求進步(不能修);“忌”是害怕別人有進步(畏人修)。“怠”、“忌”二字畫盡了天下多少庸人、小人的嘴臉!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論文是在第三段,那么,設(shè)計>文章為什么要從“古之君子”說起,它與中心論點又有什么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參考答案:“今之君子則不然”仍未涉及“毀”,但在對他們言論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毀”的軌跡上。前兩段準備好了箭與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點明了“毀”字。先提出中心論點,“毀”根源在于“怠”與“忌”,又從眾人對“良士”“非良士”的反映來透視世風,證明當時毀風猖獗。
2.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為后果會是什么?
★參考答案:對人求全——壓制人才;責己太寬——驕橫自是。長此以往必將敗壞社會風氣。
3.韓愈把變革社會風氣的希望寄托在“將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樣看?
★參考答案:韓愈把希望寄托在“將有作于上者”,即統(tǒng)治集團中有所作為的領(lǐng)導(dǎo)者,要他們破除世俗的偏見,不以社會的毀譽取人。這表達了韓愈個人的愿望,也表達了以他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奮斗進取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愿望。
4.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請作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1)內(nèi)容上的對比與形式上的排比緊密結(jié)合。遙對遙排中有近對近排,互對互排中有自對自排。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態(tài)度、后果、具體行為遙相對比與排比;而在每一段內(nèi),古、今君子“責己”與“待人”,又各自形成對比與排比。
(2)語言上采用并列雙行的對稱排比句式。
如:取其一不責其二……,恐恐然……
舉其一不計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強者必悅于言,……
【遷移拓展】
1.有人說唐宋古文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學復(fù)興運動,結(jié)合《原毀》的主旨,談?wù)勀愕目捶ā?br /> ★參考答案:我認為這話說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君子要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原毀》中,韓愈要探討的是轉(zhuǎn)變社會風氣的問題,而社會風氣是與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君子),尤其是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知識分子是密切相關(guān)的。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不怠”、“不忌”,那么整個社會的風氣就能很快好起來。
2.韓愈等倡導(dǎo)的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并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談?wù)勀銓Υ说目捶ā?br /> ★參考答案:先秦兩漢中有不少“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以此為典范,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這是卓有成效的。當然,不能一味泥古,要批判地繼承。
演練•提升
【夯基達標】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讀音不正確的一組是( )
A.不。╠ài) ?其人(jù) 重以周(chón?)
B.謗興(bàng) 懦者(nuò) 與會者(yù)
C. 重要(zhòn?)幾何 (jǐ) 必其人之與也(yǔ)
D.勉強(qiáng) 強勁(jìng)可幾而理(jī)
★解析:D項中“勉強”的“強”應(yīng)讀qiǎng 。
答案:D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襤褸 戲謔 初出茅廬 莫名其妙
B.偏裨 訣竅 辜名釣譽 碎群亂玉
C.袒護 吝嗇 劍拔弩張 交頭結(jié)耳
D.昏饋 懺悔 風燭殘年 事必恭親
★解析:B項“辜名釣譽”應(yīng)該是“沽名釣譽”,“ 碎群亂玉”應(yīng)該是“碎瓊亂玉”;C項“交頭結(jié)耳”應(yīng)該是“交頭接耳”;D項“昏饋”應(yīng)該是“昏聵”,“ 事必恭親”應(yīng)該是“事必躬親”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弊。喝秉c
B.其責人也詳 詳盡、全面
C.其待己也廉 廉潔
D.一藝易能也 學會,掌握
★解析:C項的“廉”,是“少”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而,連詞,表修飾
B.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 代詞,他
C.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 來,表目的的連詞
D.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停止
★解析:D句中的“已”為表程度的副詞,意思是“太、甚”
答案:D
5.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其責己也重以周
(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3)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4)今之君子則不然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相同
B.兩個“以”相同,兩個“之”不同
C.兩個“以”不同,兩個“之”相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不同
★解析:第一個“以連詞,表并列,“并且”第二個“以”是連詞,表修飾;兩個“之”都是助詞。第一個“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第二個“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答案:D
6.選出加點字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求其所以為舜者
B.是足為藝人也
C.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
D.別嫌疑,明是非
★解析:A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B藝人:古義:有技能的人;今義:戲曲、曲藝、雜技等演員;也指某些手工藝工人;C雖然:古義:雖然如此;今義: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D“嫌疑”古今意義相同。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己未有善
B.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
C.而望名譽之光
D.立功名于天下
★解析:A項中的“善”形容詞有做名詞;B項中的“外”“內(nèi)’為名詞用作狀語;C項“光”形容詞用作動詞。
答案:D
【能力提升】
(一)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其同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后世無及焉
(2)其用不足稱也。
(3)強者必說于言
(4)得吾說而存之。
★參考答案:(1)及:比得上。(2)用:本事、才能(3)說:通“悅”,喜悅。(4)存:記住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2)今之君子則不然
(3)必其人之與也
(4)怠與忌之謂也
A.兩個“然”不同,兩個“與”不同
B.兩個“然”相同,兩個“與”不同
C.兩個“然”不同,兩個“與”相同
D.兩個“然”相同,兩個“與”相同
★解析:前“然”是詞尾,“……的樣子”,后“然”代詞,“這樣”;前“與”名詞“同黨”“同類,后“與”連詞“和”。
答案:A
10.對選文內(nèi)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之君子責己重而周,待人輕而約;今之君子恰恰相反。
B.今之君子責人詳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與忌)。
C.這篇文章通篇采用對比手法,有“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對比,有同一個人“責己”和“待人”不同態(tài)度的比較,還有“應(yīng)者”與“不應(yīng)者”的比較,等等。全篇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畫當時士風,可謂入木三分。
D.韓愈將變革社會風氣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極悲觀的情緒。
★解析:“反映出他消極悲觀的情緒”錯
答案:D
11.翻譯下列句子。
(1)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
(2)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參考答案:(1)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嚴格而又全面嗎?(2)提心吊膽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處。
【參考譯文】古時候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面,他們要求別人既寬容又平易。嚴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會懈;寬容而平易,所以別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們聽說古人中間有個叫舜的,他的為人,是一個講仁德義氣的人。他們探求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可是我卻不能這樣!”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發(fā)揚那些與舜相似的地方。他們聽說古人中間有個叫周公的,他的為人,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們探求周公之所以成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可是我卻不能這樣!”朝夕思索,去掉那處不如周公的地方,發(fā)揚那些與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個大圣人,后世沒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個大圣人,后世沒有人比得上他?墒牵@些君子卻說:“不如舜,不如周公,這就是我的缺點。”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嚴格而又全面嗎?另一方面,他們對待別人,就說:“那個人能夠這樣,就算得上是個好人了。能夠擅長這個,也就完全稱得上是個有技能的人了。”他們只要求別人有一種長處,而不苛求人家有兩種長處;他們肯定別人最近的表現(xiàn),而不追究人家的過去,提心吊膽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處。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墒,他們看待別人時,卻說:“能夠這樣,也就足夠了。”又說:“能夠擅長這種技能也就足夠了。”這不就是對別人的要求既寬容而又平易嗎?
現(xiàn)在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對別人要求高,對自己卻要求低。對別人要求高,所以別人就很難去做好事情。對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獲就很少。自己沒有什么優(yōu)點,卻說:“我能夠這樣也就足夠了。”自己沒有什么技能,卻說:“我能夠有這種技能,也就足夠了。”對外欺騙別人,對內(nèi)欺騙自己,還沒有一點收獲就停止下來了。這不就是對自己要求太低了嗎?他們對于別人,說:“他雖然能夠這樣,這個人也是不值得稱道的;他雖然有這種技能,這點本事是不值得稱道的。”抓住別人的一點,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過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現(xiàn)在,提心吊膽地只怕別人有了聲望。這不就是對別人求全責備嗎?這就叫做不拿(對待)一般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卻用圣人的標準苛求別人,我看不出這是在尊重自己。
雖然如此,但是,這樣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謂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會有上進心;而嫉妒別人的人,卻又深怕別人有所造就。我曾經(jīng)試驗過。試著對大家說:“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隨聲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較疏遠,跟他沒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厲害的人就一定會說出憤怒的話,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帶怒色了。我還曾經(jīng)試著對大家說:“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個不應(yīng)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較疏遠,跟他沒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厲害的人就一定會說出高興話,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個人的事業(yè)有所成就了,誹謗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如果一個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詆毀也就隨之而來了。唉,讀書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而指望著名譽顯暢,道德推行,真是難啊!
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為的人,聽到我的話并牢記在心上,國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ǘ┩卣归喿x
閱瀆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題
杜伏威,齊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產(chǎn)業(yè),家貧無以自給,每穿窬為盜。與輔公?(shí)為刎頸之交。公?姑家以牧羊為業(yè),公?數(shù)攘羊以饋之,姑有憾焉,因發(fā)其盜事。郡縣捕之急,伏威與公?遂俱亡命,聚眾為群盜,時年十六。
時下邳有苗海潮,亦聚眾為盜,伏威使公?謂曰:“今同苦隋政,各興大義,力分勢弱,?忠娗,何不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若公能為主,吾當敬從,自揆不堪,可來聽命,不則一戰(zhàn)以決雄雌。”海潮懼,即以其眾歸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顥率兵討之,伏威與戰(zhàn),陽為奔北,引入葭蘆中,而從上風縱火,迫其步騎陷于大澤,火至皆燒死。有海陵賊帥趙破陣,聞伏威兵少而輕之,遣使召伏威,請與并力。伏威令公?嚴兵居外以待變,親將十人持牛酒入謁。破陣大悅,引伏威入幕,盡集其酋帥縱酒高會。伏威于坐斬破陣而并其眾。由此兵威稍盛,復(fù)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為歷陽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陽,進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賦斂,除殉葬法,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無輕重皆殺之。太宗之圍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請降。封吳王,賜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將軍王雄誕討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獻。又破汪華于歙州,盡有江東、淮南之地,南接于嶺,東至于海。尋聞太宗平劉黑闥,進攻徐圓朗,伏威懼而來朝,拜為太子太保,仍兼行臺尚書令。留于京師,禮之甚厚,位在齊王元吉之上,以寵異之。輔公?之反也,詐稱伏威之令,以紿其眾,高祖遣趙郡王孝恭討之。時伏威在長安暴卒。及公?平,孝恭收得公?反辭,不曉其詐,遽以奏聞,乃除伏威名,籍沒其妻子。貞觀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復(fù)其官爵,葬以公禮。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揆不堪,可來聽命 揆:估計、揣度
B.陽為奔北引入葭蘆中 陽:通佯,假裝
C.進用人士,大修器械 進用:提拔、任用
D.籍沒其妻子 籍:戶口
★解析:D項的“籍”是動詞,“抄沒”、“登記”的意思。
答案:D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即以其眾歸于伏威 吾不能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B.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C.與輔公?為刎頸之交。 輟耕之隴上
D.即以其眾歸于伏威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解析:A項均為介詞,前者表引出動作、行為對象,后者表被動;B項均為代詞,“那些”;C項前者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后者為動詞“到”;D項均為介詞,前者為“率領(lǐng)”,后者為“因為”
答案:B
14.以下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體現(xiàn)了杜伏威有勇有謀的一組是( )
①伏威與公?遂俱亡命,聚眾為群盜
②何不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
③陽為奔北,引入葭蘆中,而從上風縱火
④伏威令公?嚴兵居外以待變,親將十人持牛酒入謁
⑤由此兵威稍盛,復(fù)屠安宜
⑥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無輕重皆殺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交待杜伏威和輔公?逃亡做強盜的經(jīng)過⑤主要反映杜伏威的殘暴⑥反映杜伏威從嚴治軍的做法
答案:B
1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杜伏威成立強盜集團時,年僅十六歲。
B.杜伏威利用海陵賊帥趙破陣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斬殺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軍隊逐漸強盛起來。
C.輔公?在杜伏威落拓時接濟他,后來又成為杜軍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終的謀反卻給杜伏威一家?guī)頌?zāi)禍。
D.杜伏威歸降太宗后,憑借自己的才能受到優(yōu)厚禮遇,但后來受到朝廷猜忌,最終被高祖賜死。
★解析:D項“受猜忌”“被賜死”原文無此意
答案:D
1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今同苦隋政,各興大義,力分勢弱,常恐見擒。
②伏威與戰(zhàn),陽為奔北,引入葭蘆中,而從上風縱火,迫其步騎陷于大澤,火至皆燒死。
③及公?平,孝恭收得公?反辭,不曉其詐,遽以奏聞,乃除伏威名,籍沒其妻子。
★參考答案:①現(xiàn)在我們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為正義起兵,力量分散,勢力薄弱,經(jīng)常擔心被抓。
②杜伏威和他作戰(zhàn),假裝敗逃,將宋顥的軍隊引入蘆葦叢中,然后從風向的上方縱火,迫使宋顥的步兵騎兵都陷在沼澤里,火勢蔓延開把他們都燒死了
③等到輔公?被平定,孝恭得到輔公?造反的言詞,不知道這是假的,立刻把事情奏稟皇帝,于是廢除杜伏威的名號,罰沒他的家產(chǎn)和家小
【參考譯文】
杜伏威,齊州章丘人。年輕時放蕩不羈,也不經(jīng)營謀生之業(yè),家庭貧困不能養(yǎng)活自己,經(jīng)常穿壁翻墻偷東西。與輔公?是生死之交。輔公?的姑姑家以牧羊為業(yè),公?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威,公?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發(fā)了他們偷盜的事情?たh緊急追捕他們,杜伏威與輔公?于是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幫人組成強盜集團,他當時年僅十六歲。
當時下邳有個叫苗海潮的,也聚集了不少人做強盜,杜伏威派輔公?對他們說:“現(xiàn)在我們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為正義而起兵,力量分散勢力薄弱,經(jīng)常擔心被抓獲,為什么不聯(lián)合起來使力量變得強大些呢,就不會擔心隋軍來制約我們了。如果你能夠做首領(lǐng),我定當恭敬地跟隨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勝任,可以前來聽從我的指揮,不然的話,我們就打一仗來一決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領(lǐng)他的同伙歸附了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顥率軍討伐杜伏威,杜伏威和他作戰(zhàn),假裝敗逃,將宋顥的軍隊引入蘆葦叢中,然后從風向的上方縱火,迫使宋顥的步兵騎兵都陷在沼澤里,火勢蔓延開把他們都燒死了。海陵賊帥趙破陣,聽說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輕視他,派遣使者召喚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令輔公?整肅軍隊屯駐趙營外以防事態(tài)變化,親自帶領(lǐng)十個將士帶著牛肉和酒進去拜見。趙破陣非常高興,拉著杜伏威進入營帳內(nèi),把所有的頭目召集到一塊,舉行盛大宴會并盡情痛飲。杜伏威在席上斬殺了趙破陣,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從此,杜伏威軍隊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不久又屠安宜城。
宇文化及謀反時,委任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杜伏威沒有接受。后來又率部轉(zhuǎn)移到丹陽,提拔任用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減輕賦稅,廢除殉葬法,那些犯了盜竊的人以及貪污的官員,無論輕重都殺掉。唐太宗圍攻王世充時,派使者招撫他,杜伏威請求投降,封吳王,賜姓李氏。
武德四年,杜伏威派遣他的將軍王雄誕在杭州討伐李子通,捉拿后將李子通獻給了太宗。后來又在歙州擊敗汪華,完全占有江東、淮南的地區(qū),在南與五嶺相連,向東直到東海。不久聽說太宗平定了劉黑闥,進攻了徐圓朗,杜伏威害怕于是前來朝拜,被授予太子太保,仍然兼任行臺尚書令。留在京師,朝廷對他以禮相待十分優(yōu)厚,地位在齊王元吉之上,以表示對他的寵愛不同于眾人。輔公?謀反,假稱是杜伏威的命令,來哄騙杜的士兵,高祖派遣趙郡王孝恭討伐他。這時杜伏威在長安生急病死了。等到輔公?被平定,孝恭得到輔公?造反的言詞,不知道這是假的,立刻把事情奏稟皇帝,于是廢除杜伏威的名號,罰沒他的家產(chǎn)和家小。貞觀元年,太宗知道了他是冤枉的,于是赦免了他,恢復(fù)他的官爵,按國公的禮儀予以安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46370.html

相關(guān)閱讀:《原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