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
一、實詞
1.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無”通“毋”,不要。②“頒”通“斑”,花白。③“涂”通“途”,道路。
2.一詞多義
①兇河內(nèi)兇            兇多吉少            漢初匈奴兇黠            甫聞兇訊            緝拿元兇            
②加鄰國之民不加少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③勝驢不勝怒,蹄之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④數(shù)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愿得補黑衣之?dāng)?shù)          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亦量   數(shù)罟不入?池          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點撥、俟任锸粘刹缓茫哪/不吉利的事/兇惡,殘暴/不幸,多指喪事/行兇作惡的人。②更/施加/放上/增加/夸大。③承受/盡/勝利/超過/優(yōu)美的。④幾,若干/數(shù)目、數(shù)量/命運/密/計算/屢次。
3.古今異義
①寡人之于國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棄甲曳兵而走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請以戰(zhàn)喻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俟帕x: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今義:形影孤單的人。②古義:專指黃河。今義:泛指河流。③古義:跑,文中指逃跑。今義:指一般的行走。④古義:請允許我。今義:常用于對方。⑤古義:則,那么。今義:常用作代詞,當(dāng)“這”“這里”講。
4.詞類活用
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樹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謹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 ①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②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③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歲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④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⑤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二、虛詞
1.或或百步而后止          天之行,或日或雨          所守或匪親          云霞明滅或可睹          
2.以請以戰(zhàn)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時入山林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點撥 1.有的人/有時/倘若/或許 2.用/用,憑,拿/按照/認為
三、句式
1.非我也,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無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 1.……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2.否定句,賓語前置,應(yīng)為“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3.“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名句積累
1.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五、課文理解
1.孟子善用比喻,長于說理,善于雄辯,氣勢磅礴。你能以《寡人之于國也》為例說明嗎?
點撥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表現(xiàn)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shè)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孟子就用戰(zhàn)爭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
文章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如第5段中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五十步笑百步”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 梁惠王自以為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墒牵弴癫灰娚,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么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fēng)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zhì)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3.本篇文章表現(xiàn)出了孟子怎樣的思想與主張?
點撥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yīng)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地一味向民征斂相比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進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chǔ)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4.“仁政”思想在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點撥 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國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guān)注民生,休養(yǎng)生息,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chǎn),不征調(diào)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chǎn)時節(jié),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不誤糧食播收,種桑養(yǎng)蠶織布,“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wěn)定人心,鞏固政權(quán)。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儀,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yǎng)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交往性互動,使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實現(xiàn)“雙贏”。②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guān)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③發(fā)展經(jīng)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并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④實現(xiàn)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⑤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yǎng)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zhì)財富。朱?基總理談保持農(nóng)村穩(wěn)定時說:“土地不能動,負擔(dān)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態(tài)度不能兇。”可謂說在點上,抓準了要害。

 

一、中心主旨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的只有實行“仁政”,讓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此基礎(chǔ)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二、寫作特色
1.結(jié)構(gòu)嚴謹。
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善用比喻。
孟子批評梁惠王治國不盡心是很尖銳的,但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通過一個寓言故事說理,既緩和了氣氛,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又達到了目的。
3.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三、結(jié)構(gòu)圖解
寡人之于國也梁惠王問政:民不加多孟子議政初步回答:五十步笑百步之喻——無望民多全面論述王道仁政正:使民加多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反:批判虐政——人死“罪歲”
四、古今對譯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  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  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算是?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則移     其民 于河?xùn)|,移其   粟 于  河內(nèi);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xùn)|去,把河?xùn)|的糧食轉(zhuǎn)移到河內(nèi);
河  東兇   亦然。察  鄰國之政, 無  如寡人之河?xùn)|遇到饑荒也是這樣?疾爨弴漠(dāng)權(quán)者,沒有像我這樣
用心者。鄰國之 民 不加 少,寡人之民 不 加多,何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多,這是
   也?”為什么呢?”梁惠王: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姓魏,名??yīn??。魏國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稱



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何也:為什么呢?
孟子對曰。“王 好  戰(zhàn), 請 以 戰(zhàn)  喻。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吧。  填然鼓 之,兵刃   既    接,    棄 甲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戰(zhàn)爭開始了,?士兵?拋

則  何 如?”那么怎么樣呢?”好?hào?戰(zhàn):喜歡打仗。請:請允許我。第一個“以”:用。喻:打比方,作說明。填然:咚
咚地。填:擬聲詞,模擬鼓聲。然:形容詞詞尾。鼓:名詞用作
動詞。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兵:兵器、武器。刃:鋒刃。

屬片,可以保護身體。曳?yè?:拖著。走:跑,這里指逃跑;颍
有的人。第二個“以”:用,憑,拿。則:連詞,那么。何如:怎么樣。
   曰: “不可,    直 不 百   步耳,是?梁惠王?說:“不行,?那些人?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但這亦 走 也。”也是逃跑呀。”
   曰:“王 如知 此   , 則無   望 民之?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多于鄰國 也。姓比鄰國多了。如:如果。則:連詞,就。無:通“毋”,不要。望:希望,想。于:比。
“不違 農(nóng)     時,谷 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吃不完;細網(wǎng)不進池塘
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 以 時入 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季節(jié)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完。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 民養(yǎng)生  喪死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可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
無    憾也。    養(yǎng)   生喪死無憾,    王道沒有什么不滿。老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
 之始也。的開端了。違:違背、違反,這里指耽誤。時:季節(jié)。谷:糧食的統(tǒng)稱。勝:盡。數(shù)?cù?:密。罟??ǔ?: 網(wǎng)。??wū?:

憾。始:開端。
 “五畝之宅 , 樹 之 以桑,  五十 者 可以“五畝住宅的場地,在上面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
衣   帛  矣。雞 豚 狗彘  之畜,   無失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雞、狗、豬的畜養(yǎng),不錯過它們繁殖 其時, 七十  者 可以食 肉矣。百 畝 之田,  勿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戶百畝大的土地,不
 奪    其時,    數(shù)口之家, 可以 無饑 矣;錯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季節(jié),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

者衣帛食 肉,黎 民不饑不寒,     然而不   王的人穿綢吃肉,百姓不挨餓不受凍,?做到?這樣卻不能使天下
     者, 未之有也。”百姓歸順的君王,不曾有過。樹:動詞,種植。衣?yì? :動詞,穿。帛:絲織品。豚?tún?:小豬。彘?zhì?:

這里指認真從事。庠?xián??序:都是學(xué)校。商?殷?代叫序,周
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復(fù)陳述。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為
“孝”,敬愛兄長為“悌”。義:道理。頒?bān?白:頭發(fā)花白。
頒,通“斑”。負:背著東西。戴:頂著東西。黎民:百姓。
食:動詞,吃。然而:這樣(如此),卻。王(wàn?):為王,使天下
百姓歸順。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狗  彘  食 人   食    而不知檢,“?諸侯、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百姓吃的糧食卻無人制止,
涂 有餓 莩 而不    知發(fā),人死,  則曰:‘非 我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就說:‘不是我  也,  歲     也。’是何異于刺人 而殺之,曰的罪過,而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種說法和殺死了人卻說


罪:歸咎?jiù?、歸罪。斯:則、那么。至:到,此指歸順。

(45分鐘,90分)

一、基礎(chǔ)知識(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dāng)?shù)(cù)罟   ?(kuā)池   棄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餓莩(fú) 養(yǎng)生喪(sān?)死
C.狗彘(zhì) 雞豚(tún) 庠(xián?)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養(yǎng) 請以戰(zhàn)喻(yù)
答案 C
解析 A項“?”讀wū。B項“莩”讀piǎo。D項“畜”讀xù。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雞豚(豬)狗彘之畜/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省察)乎己
B.棄甲曳(拖著)兵/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清楚)
C.涂有餓莩(餓死的人)/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停止)
D.?dāng)?shù)罟不入?(深)池/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
答案 A
解析 豚:小豬。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寡人之于國也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B.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
C.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D.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答案 B
解析 A項中前一“于”介詞,對;后一“于”介詞,從。C項前一“于”,介詞,與;后一“于”介詞,對。D項前一“于”,介詞,比;后一“于”介詞,對。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活用現(xiàn)象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A.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答案 C
解析 C項和例句都是名詞作狀語,其余三項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樹,種植;王,稱王;水,游水。
5.默寫。
(1)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無罪歲,______________。
答案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黎民不饑不寒 (3)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文本(15分)
下面的選文,完成6~9題。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加點字的讀音釋義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dāng)?shù)罟不入?池    ?ǔ網(wǎng)
B.雞豚狗彘之畜 chù畜養(yǎng)
C.申之以孝悌之義 tì敬愛兄長
D.然而不王者 wàn? 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答案 B
解析 “畜”讀xù。
7.下列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未之有也
B.何以伐為
C.奚以知其然也
D.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答案 D
解析 A、B、C三項為賓語前置句。D項為介賓短語后置句。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兩項是(3分)(  )
A.“不違農(nóng)時”的意思是:不錯過種莊稼的季節(jié)。語段中“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是說,種莊稼不誤季節(jié),打的糧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則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zhì)相同,只是程度輕重不同。兩個都是成語,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B.“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其觀點是,注意保護生態(tài)平衡,資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完。這句的觀點與“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
C.“王道之始也”中的“王”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王”讀音相同,但意思不同;“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中的“頒”通“斑”。
D.語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運用了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組排偶句式,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組排偶句式,則強調(diào)一手抓物質(zhì)生產(chǎn),另一手抓教育,這是“王道之成”。這其實就是孟子為梁惠王所開的治國良方。
答案 AD
解析 B項兩句的觀點不相同。C項“王”字讀音,前句為wán?,后句為wàn?。
9.翻譯下列文句。(6分)
(1)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2)申之以孝悌之義。
答案 (1)這樣就可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
(2)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fù)教給百姓聽。
三、課堂延伸(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為令之難,難于催科。催科與撫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濟。陽城③以拙蒙賞,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④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繼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谷耳;絲盡谷竭,有鬻產(chǎn)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嗚呼,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則應(yīng)曰:“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fù)念爾民也。”余求其比擬,類駝醫(yī)然。
昔有醫(y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huán)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wù)咂渖,又以一壓焉,而腳?⑤焉。駝?wù)唠S直,亦復(fù)隨死。其子欲鳴諸官,醫(yī)人曰:“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何以異于此醫(yī)也哉!夫醫(yī)而至于死人,不如聽其駝焉之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雖然,非仗明君躬節(jié)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yī),不殺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無論前代,即求如二祖時,比歲蠲⑥,比歲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選自《雪濤閣集》卷十四)
注、俅呖疲捍咿k繳納賦稅。②撫字:安撫體恤。③陽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xǐ):踩,踏。⑥蠲(juān):減少。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   濟:補益
B.如是而后賦可完 完:結(jié)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請
D.比歲蠲,比歲免 比歲:連年
答案 B
解析 B項繳納(賦稅)。我們今天還會使用“完稅”一詞。A項從成語“無濟于事”可以推導(dǎo)“濟”有“補益、幫助”之意,帶入原文理解能通。C項“延”解釋為“延請”,出現(xiàn)在《桃花源記》“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項比:連續(xù),接連。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B.陽城以拙蒙賞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C.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D.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答案 D
解析 D項于,被。A項“而”,前一句表假設(shè),譯為如果;后一句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但是,卻”。B項“以”,前一句為介詞,因為;后一句為介詞,把。C項“之”,前一句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后一句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1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催科”危害的一組是(3分)(  )
                   

①為令之難,難于催科
②竭澤而漁,明年無魚
③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
⑤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講做官的難處,②③用比喻的形式說明催科的危害,⑥說的是催科使百姓賣妻、賣兒、賣女,自然也是危害。
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用“駝醫(yī)”治死駝?wù)叩墓适伦鞅,指出了官吏不擇手段催繳賦稅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飽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駝?wù)咧影阎嗡榔涓傅?ldquo;駝醫(yī)”告到了官府,“駝醫(y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yè)是治療駝背,只負責(zé)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負責(zé)催科的官吏,不顧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獄關(guān)押等手段催繳賦稅,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當(dāng)時的催科與前代、二祖時相比照,認為催科過于嚴厲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責(zé)任在于朝廷,表達了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諷諫之意。
答案 B
解析 駝?wù)叩膬鹤樱焦俑馗嬷务劚车尼t(yī)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
(2)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fù)念爾民也。
(3)非仗明君躬節(jié)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yī),不殺人 ,可得哉?
答案 (1)與其去得罪能夠讓我升官、讓我貶職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對我無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
(2)我只要讓國家沒有人拖欠賦稅,我的職責(zé)就算盡到了,我根本沒有辦法再想到你們這些老百姓啊。
(3)如果不是仰賴賢明的君王,親自實踐節(jié)儉的政策,下達寬容體恤老百姓的詔令,而想要官吏不去當(dāng)駝醫(yī),不殺人,做得到嗎?
參考譯文
當(dāng)縣令的困難,莫過于向老百姓催稅。催稅和安撫體恤百姓,往往互相妨礙,不能相互補益。唐代的陽城因為拙鈍而受到獎賞,這是在古代才能做到的!可惜如今沒有這樣的時機。
國家需要賦稅,就像空著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窮苦百姓繳納賦稅,就像是要挖他們的腦,抽他們的髓一樣。那些當(dāng)官的人,前面迫于上級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職處罰,心中自我衡量,說:“與其去得罪能夠讓我升官、讓我貶職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對我無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所以,發(fā)號施令出去,百姓若還不繳納賦稅,接著就是追趕、呼叫;追趕、呼叫后,百姓還不繳納,就是鞭打、刑罰,鞭打、刑罰后,百姓還不繳納,就是逮捕、囚禁了。于是老百姓只好去借貸;如果借不到錢,就只有出售新絲、糶賣新谷;新絲新谷賣完了,就只有典賣家產(chǎn);又甚至,連家產(chǎn)都賣光了,就只好賣妻子、賣兒女了。成了這種樣子,然后賦稅就可以交納了,交完了賦稅而老百姓卻死了十分之七八!
唉,舀干湖水來抓魚,明年就沒魚可抓了,能不讓人心痛嗎?偶爾有責(zé)備他的人,他就回答說:“我只要讓國家沒有人拖欠賦稅,我的職責(zé)就算盡到了,我根本沒有辦法再想到你們這些老百姓!”我試著用比喻來形容這些人,他們大概類似“駝醫(yī)”吧。
以前有一個醫(yī)生,自稱能治駝背,說:“無論背駝得像弓、像蝦那樣,還是像圓環(huán)那樣,請我去醫(yī)治,管保早晨治了,傍晚就能直。”有一個人相信了醫(yī)生的話,請醫(yī)生為自己治病。于是,醫(yī)生拿來兩片木板,把一片放在地下,讓駝背人躺在上面,又用另一片木板壓在駝背人身上,用腳使勁踏下。駝背人背倒是直了,人卻隨之死亡。駝背人的兒子要到官府去告他,醫(yī)生卻說:“我的職業(yè)是治駝背,只管讓人挺直,哪里管得著他的死活!”
唉!如今那些當(dāng)縣令的人,只管錢糧租稅有沒有全額繳納,哪管百姓的死活,這與那個“駝醫(yī)”有什么區(qū)別!醫(yī)治而讓人死亡,不如任其駝著;發(fā)號施令而讓百姓處于死亡之地,不如交不全賦稅。即使這個樣子,如果不是仰賴賢明的君王,親自實踐節(jié)儉的政策,下達寬容體恤老百姓的詔令,而想要官吏不去當(dāng)駝醫(yī),不殺人,做得到嗎?唉!處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說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時期,賦稅一年比一年減免的情況相比,也令人覺得今古有巨大差別!
四、語言運用(12分)
15.下面是一段新聞稿,請把文中橫線處的這句話補充完整,使主題突出、上下文意貫通。(不超過15個字)(3分)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今天圓滿結(jié)束了。今年的兩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次大會充分體現(xiàn)在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上。無論是總結(jié)過去的成績,還是提出今年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biāo),無論是報告的主線,還是報告的具體內(nèi)容,無論是報告的措辭,還是報告的數(shù)據(jù),都貫穿著“民生”二字,體現(xiàn)著民生理念。如“醫(yī)療”“免費教育”“教育公平”“就業(yè)”“住房”“環(huán)保”“社保”等一個個折射出民生理念的字眼,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熱烈反響和熱議。
答案 是一次關(guān)注民生的大會
16.仔細觀察下面這幅漫畫,結(jié)合后面的小注,就這種現(xiàn)象寫一段評論。字數(shù)不少于80。(5分)

  注 2008年吉林一女生考上北大后,全家人決定在北大附近租房4年陪讀。
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母對子女如此關(guān)心備至,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家人住在一起,也沒有什么不好,只要他們家有錢有條件。只是,子女終歸是要離開父母保護的,做父母的也不可能陪孩子一生一世。無盡的愛一旦淹沒了孩子的獨立,那真是得不償失。
解析 本題考查圖文轉(zhuǎn)換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要仔細觀察漫畫,分析漫畫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及各自獨
特的特征,然后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推測漫畫所要表達的主旨,進而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評論。點評時要注意客觀、深刻。
1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對“二十四史”作一解說。(可適當(dāng)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①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歷史借鑒是二十四史的編撰目的。
②封建統(tǒng)治者稱二十四史為“正史”。
③紀傳體是二十四史采用的體例。
④對中國四千多年來的歷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記錄是比較系統(tǒng)的。
答: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十四史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歷史借鑒而編撰的,對中國四千多年來的歷史作了較系統(tǒng)的記錄,被封建統(tǒng)治者稱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
解析 本題考查句子的變換能力。短句變長句具體可分兩步:弄清該系列短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中找出可充當(dāng)長句主干的一個句子,立為長句主干;將其他短句改為該主干句的修飾成分,并按一定的語法或語意的關(guān)系放在相應(yīng)的位置上。
五、隨堂練筆(30分)
18.文中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而我們今天卻要實行計劃生育?請?zhí)骄恳幌,然后寫一篇短文,談(wù)勛约旱目捶ā?00字左右。
答案 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er/47190.html

相關(guān)閱讀:《寡人之于國也》學(xu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