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當中的讀音問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古書讀音的總原則

  用普通話的語音讀文言文。

  1、用古音讀古文的觀點

  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古文是古人寫的,不應當用后世的語音來讀,應當用古時的語音來誦讀。清代的學者顧炎武就持這種觀點,他說:“天之未喪斯文,必有圣人復起,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者。”(見《音學五書?序》)主張學者們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讓人們用正確的古音來讀古文

  2、用方音來讀古文的觀點

  有人主張可以用方音來讀古文,他們認為方音中殘留著許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入聲,有的有全濁聲母,總體來看與古音比較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讀古文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認為用方音來讀古文,能夠讀出古代的韻味,因此主張用方音來讀古文。

  3、用“葉音法”來讀古詩文

  用葉音法讀古代的詩文,的確能收到押韻和諧的效果,但這種讀法從根本上來說也是錯誤的。用后世的語音讀古時的詩文,有些原來押韻的韻腳不押韻了,這是語音演變的結果,而葉音的做法,沒有看到語音演變的現(xiàn)實,給人的感覺,好像前人寫詩的時候這個韻腳就不押韻,當時也是臨時更改其讀音來押韻的。葉音的結果,是造成漢字讀音的極大混亂,讓許多漢字又有了一些不該有的讀音。

  二、古音通假問題

  1、何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用字現(xiàn)象,在這個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兩個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可以相溝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字當另一個字來用,“通假”二字結合后的含義,就是通過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來的字當本字用。說得科學一點,“通假”是古人寫作時,沒有按照漢字記詞的規(guī)則來用字,臨時用與該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個字,來表達所要表達的意義。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記·陳涉世家》:“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賀若弼才請軍之次,有一個人不恐([恐]通[肯])。是甚人,是即大([即大]通[絕代])名將是韓熊男,幼失其父,自訓名號曰衾([衾]通[擒])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啟陛下,蹄觥小水,爭福([福]通[伏])大海滄波;假饒螻蟻成堆,儺([儺]通[難])能與天為患。臣愿請車,克日活擒陳王進上,敢不奏。”皇帝聞語,亦([亦]通[一])見擒虎年登一十三歲,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今]通[襟]),阿奴何愁社稷!擬拜韓擒虎為將,恐為阻著賀若弼。(見中華書局1987年版周紹良主編《敦煌文學作品選》,第279頁)

  2、“通假”與“六書”中假借的異同

  “六書”中有“假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解釋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即造字的時候,沒有為語言中的某個詞另造一個新的形體來記錄它,而是在已經(jīng)造好的字中,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xiàn)成漢字來記錄。假借字所記錄的多是一些意義比較抽象的詞,或是無實在意義的虛詞,因為這些詞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時期人們使用的一種有齒的武器,故其現(xiàn)代字形的右邊還像一個“戈”字。語言里有一個第一人稱代詞與它讀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沒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來記錄,于是“我”便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這就是造字的“假借”。

  有人主張把用字的“通假”與造字的“假借”區(qū)分開來,將其視為兩種不同的文字現(xiàn)象。如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就持這種觀點,該著作在“六書”部分和“上古音的運用”部分,都闡述了“通假”與“假借”的不同,他說:“假借與通假,既有相同點,又有重要區(qū)別,主要有兩點:(1)六書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來寫意義抽象、難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詞,所謂‘本無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臨時借用同音字來替代,特點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暫時的借用,而六書假借往往是長期的,甚至久借不還,所謂鵲巢鳩占。”

  有人則主張把兩者合在一起,通稱為“假借”,再在“假借”之內(nèi)區(qū)分兩種類型,郭錫良先生等編著的《古代漢語》就是這樣做的,這部教材在“古書的讀音問題”部分詳細地討論了這一問題,其文云:“古書中的假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六書“上的假借。……另一種假借情況是:本有其字,寫書的人寫了另一個同音或音近的字。”

  練習: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經(jīng)·系辭下》)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

  門有吏,主者門里,?閉,必須太守之節(jié)。(《墨子·號令》)

  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孟子·萬章上》)

  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莊子·天地》)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ā俄n非子·說林下》)

  三、破讀問題

  1、何為“破讀”

  通過改變一個字的讀音來區(qū)別詞性或詞義的方法,叫做“破讀”。“破讀”也叫“讀破”,人們把一個字原來的讀音叫做“本音”,把改變后的讀音叫做“破讀音”,訓詁上也把讀本音用本義的字叫做“如字”。

  語言里的一個詞產(chǎn)生以后,隨著語言的發(fā)展,隨著語言運用的深化,它的意義或詞性等可能要發(fā)生變化,原來表達此項意義的詞,可能會同時表達與之相關的另一項意義,原來是這種詞性的詞,可能會產(chǎn)生另一種詞性。漢語所用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改變一個詞的讀音來記錄詞義或詞性的演化,比如“王”字,它本是個名詞,讀“wáng”,表示的是當君王的人,要表示“當君王”這個意思,則改變它的讀音,讀“wàng”。再如:

  《五蠹》:“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

  乘:破讀音為“shèng”。

  《閻典史傳》:“帥劉良佐擁騎至城下。”

  騎:破讀音為“jì”。

  2、破讀的規(guī)律

  破讀有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即都是讀去聲。如:

  《五蠹》:“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

  衣:破讀音為“yì”。

  《原毀》:“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聞:破讀音為“wèn”。

  《報劉一丈書》:“間道經(jīng)其門,則亦掩耳閉目。”

  間:破讀音為“jiàn”。

  《漢書?蘇武》:“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rdquo 高二;

  當:破讀音為“dàng”。

  四、特讀問題

  1、何為特讀

  在閱讀古籍的某些時候,遇到一些字并不能讀它的現(xiàn)代標準音,而是要讀它的特殊讀音,這些特殊的讀音,又十有八九是一個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這種讀特殊讀音,就是我們所說的“特讀”

  古書中需要特讀的字,主要是一些專有名詞,如古代的國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們的特讀音被繼承到現(xiàn)代漢語中,因此我們讀古文時要讀一些字的特讀音。

 。1)《童區(qū)寄傳》:“我區(qū)氏兒也,不當為僮。”

  區(qū):音“ōu”。不讀“qū”。

 。2)《木蘭詩》:“昨日見軍貼,可汗大點兵。”

  可汗:音:“kèhán”。不讀“kěhàn”。

 。3)《石鐘山記》:“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射:音“yì”。不讀“shè”。

  2、特讀字的分類

  第一,一些字由于使用場合特殊,或是在地名中,或是在姓氏中,或是在器物名中等等,一直沿用古音,或者是不讀今音而讀與古音相近的音,因此產(chǎn)生了它的特讀音。

  第二,一些音譯的國名或族名,以及音譯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職等,為了與外詞的讀音接近,往往需要特讀。

  第三,有些字是為了區(qū)別意義和用法而特讀。這種特讀字有似破讀,但又與一般的破讀不同。它們的相同點是變讀的目的相同,即都是為了區(qū)別一個字的意義和用法。但區(qū)別意義和用法的特讀一般讀古音,而破讀不是讀古音,常常是讀去聲。

  練習:找出下列句中的破讀字與特讀字。

  境內(nèi)莫衣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臣不勝受恩感激。(諸葛亮《出師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荀子·天論》)

  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出師表》)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漢書·蘇武》)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47258.html

相關閱讀:高二政治高效備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