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及要求;藝復興的時間、性質;代表人物及人主義概念;德國的分裂;馬丁•路德的觀點;《九十五條論綱》;新教;
(2)理解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原因及影響;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和意義;以及宗教改革的影響和馬丁•路德的觀點;
(3)探究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大運動出現的原因及體現的人主義精神;
(4)通過對藝復興、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人主義”的實質,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
(2)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fā)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
(3)流際會,分析思想、化領域的重大變化、發(fā)展的原因和方法。
(4)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一些名畫和著名學作品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了解重視經濟及化發(fā)展是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讓學生認識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情懷;
(3)通過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反對教會,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戰(zhàn)斗精神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優(yōu)良品質,樹立堅持信仰的頑強意志。
★教材分析:
教材圍繞14~16世紀歐洲人精神的發(fā)展這個主題,重點向學生介紹了當時歐洲的兩大運動──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精神獨裁和第一目講述的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可視為這兩大運動興起的背景。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使人精神在歷經數百年的壓抑后,得以大力弘揚,并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建議教學時注意前后聯系,引導學生從人精神發(fā)展的宏觀歷程中對這兩大運動準確定位。同時,兩大運動影響深遠,有大量的古跡、資料流傳至今,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美的政治、化生活,建議教學時充分運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藝復興的內容和實質。
難點:通過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理解西方人精神的內涵與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及要點:
導入新:
【方法一】引言導入:
師生共同賞析圖片《雅典學院》!堆诺鋵W院》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創(chuàng)建的雅典學院為題,并以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為中心,描寫了古希臘以50多個各方面的著名學者,位居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手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以他們?yōu)橹行,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有一些還是當時的人物,他們各自的動態(tài),都統(tǒng)一在為探求真理而自由爭辯的崇高主題之中,以此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贊美人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反映了人們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化的渴求。在此基礎上,提問:
(1)古希臘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有哪些?
(2)時人和先賢們共論一堂的情況說明了什么?
(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4)當時人物為此開展了什么運動?
教師講解: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進入9世紀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會勢力膨脹。中世紀是宗教信仰的世紀,簡要介紹基督教的精神統(tǒng)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統(tǒng)治下,歐洲幾乎成了化的沙漠。“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恩格斯)。圖片《雅典學院》是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家拉斐爾創(chuàng)作的油畫,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化的渴求。
【方法二】直接導入法:
提起意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連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權威性的足球賽;那里有最誘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就在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達克斯、但丁、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伽利略、馬克•波羅等偉大的人物;也是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愷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這就是意大利──一個神秘的王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14、15世紀的意大利,探尋藝復興的足跡。
由此導入新。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藝復興的背景)
1、時間:14、15世紀
2、地點:佛羅倫薩、威尼斯
3、條:意大利各城市國家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正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
【合作探究】以佛羅倫薩城市國家的繁榮為例進一步說明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的條:
在政治上:工商業(yè)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
在經濟上:手工業(yè)、商業(yè)和金融業(yè)非常發(fā)達,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中心。
地理優(yōu)勢: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也是其商業(yè)繁榮的重要因素。
最后,從政策、政治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簡要總結。
4、影響:
(1)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
(2)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fā)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一次大的解放運動。
二、藝復興:
1、產生的條:
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①意大利半島最早萌發(fā)了資本主義經濟:14、15世紀,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城市,工商業(yè)發(fā)達,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他們具有新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不滿足于當時天主教會控制下的陳腐、呆板的生活。
②意大利豐厚的化遺產:意大利是古代羅馬、希臘化的中心地帶,留下了不少古代化的遺跡,容易使當地的人們回憶起古代的輝煌。拜占庭帝國保留古代希臘羅馬的化典籍: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許多學者逃到意大利。他們帶了許多古代希臘、羅馬的化典籍,這其中有許多是意大利手抄稿,他們還在意大利各地講學,促進了意大利人對古代希臘、羅馬化的研究。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yōu)勢:各城市共和國的統(tǒng)治者和富商巨賈競相延攬才智之士,匯集了眾多的博學才子。可引用佛羅倫薩美第奇的話:“應該把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們作為天上的神仙對待,而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是馱畜。”
人們正是在研究、學習古代希臘、羅馬化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它與教會化的不同之處,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化為表象,實際是資產階級新化的思想解放運動──藝復興。
2、含義和實質:
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化中人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八噺团d”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化的運動,當時人們認為,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這表明了藝復興的新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化的創(chuàng)造,它表現在科學、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實質: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3、核心:人主義
人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支配了藝復興時期的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人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要求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以此出發(fā),人主義重視現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反對基督教的世觀念和禁欲主義。主張發(fā)揮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藝復興時期的一位作家亞而伯蒂說:“人是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比酥髁x重視科學實驗,鼓勵冒險和發(fā)財致富,認為事業(yè)的成功及發(fā)財致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傊,人主義就是一種為創(chuàng)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小結: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
禁欲和世──→現世的享受;
等級觀念──→自由平等;
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
4、學領域的成就:藝復興首先在學藝術領域表現出。
(1)“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談》
思想主張: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但丁:“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張: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
●彼特拉克:“人主義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張: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備資料1】薄伽丘與《十日談》
薄伽丘(1313—1375),是佛羅倫薩商人凱利諾的薄伽丘和一個法國女人的私生子。幼年時生母去世,隨父親到佛羅倫薩。不久,父親再婚,他在嚴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過了童年。他自幼喜愛學,便開始自學詩學,閱讀經典作家的作品。
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發(fā)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大批的尸體運到城外。從3月到7月,病死的人達10萬以上,昔日美麗繁華的佛羅倫薩城,變得墳場遍地,尸骨滿野,慘不忍睹。這事給當時意大利一位偉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響。為了記下人類這場災難,他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寫下了一部當時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當時,《十日談》被稱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齊名的學作品,也被稱為《神曲》的姊妹篇。這部小說為什么稱為《十日談》呢?
原,在佛羅倫薩鬧瘟疫期間的一個清晨,7個美麗年輕而富有教養(yǎng)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個英俊而富有熱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們的情人,別的幾位和他們還有親戚關系。他們決心帶著仆人,離開佛羅倫薩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們相約,兩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上的別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環(huán)境幽靜,景色宜人,有翠綠的樹木環(huán)繞,還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畫、清澈的清泉和悅目的花草,地窖里還藏著香味濃郁的美酒。
這10位年輕人每天不是唱歌彈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氣遍人的夏季里,他們坐在綠草茵茵的樹蔭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優(yōu)秀動聽的故事,以此愉快地度過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光,他們一共講了10天,10天合計講了100個故事,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談》。
《十日談》就是他反封建反教會的有力武器!妒照劇穼懲旰,薄伽斤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打擊,時常被教會派的人咒罵和威脅。他有一次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談》全部燒毀,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詩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勸,《十日談》才得以留存至今。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第二年他在孤獨和貧困中,悄悄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備資料2】但丁與《神曲》
意大利詩人但。ǎ保玻叮怠保常玻蹦辏,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恩倍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但丁出生于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從小喜歡讀詩,曾經拜著名學者為師,學過拉丁和古代學,他特別崇拜古羅馬的一位重要詩人維吉爾,把維吉爾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
但丁少年時曾在一次宴會上見到一位容貌清秀、美麗動人的姑娘貝阿德麗采。但丁非常喜歡她,宴會后常找機會去看望她。隨著年齡的增長,但丁把貝阿德麗采當做自己精神上的愛慕對象。這種愛情給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為她寫下了一系列抒情詩篇。但不幸的是貝阿德麗采卻與一位銀行家結婚,不久死去。但丁為此悲傷萬分,又寫了一系列的悼念詩。但丁把為貝阿德麗采寫的詩收集在一起,用散串連起,說明每首詩的寫作動因,取名《新生》。詩中但丁追求純潔的愛情,把貝阿德麗采看作是上帝派拯救他靈魂的天使,一個神化的女性。從此之后,貝阿德麗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個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1302年,但丁被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趕出城邦,開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約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時候,但丁開始了《神曲》的創(chuàng)作,這是他長期醞釀和構思的一部巨著。
《神曲》全長14000多行,分為《地獄》、《煉獄》(又譯《凈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長詩采用中古學特有的夢幻形式,敘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個夢。在夢中,但丁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時,他在陽光的沐浴下朝頂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現了三頭猛獸——豺、獅、狼,詩人驚慌呼救,這時出現了古代羅馬詩人維吉爾,他遵從圣女貝阿德麗采——即但丁青年時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從另一條路走出絕境。
但丁在維吉爾的帶領下游歷了地獄和煉獄。地獄共九層,上面寬下面窄,像一個大漏斗。地獄陰森恐怖,凄慘萬分,凡生前做過壞事的人的靈魂都被罰在地獄中受刑,并根據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層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層,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獄的第八層,詩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當時還活在世上的,迫害過詩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們的身體頭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兩條腿在外面劇烈地扭動著,掙扎著。詩人見后高興地說道:“真是罪有應得!他們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腳下,而把兇惡的人捧在頭上。讓他們永遠受罪吧!”
煉獄里的靈魂的罪孽比地獄中靈魂的罪孽輕些。煉獄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四周有美麗的海灘,外有腳,頂口是地上樂園。煉獄也分為七層,這里每一層分別住有犯過驕、妒、怒、情、貪、食、七種罪孽的亡魂。他們的罪孽較輕,可以得到寬恕。經過烈火的焚燒,斷除孽根后,他們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樂園里飄著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這里出現了圣女貝阿德麗采,她接替維吉爾引導但丁游歷天堂。
天堂莊嚴光輝,充滿歡樂和愛,住著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們享受著永遠的幸福。天堂也分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們的住所,充滿上帝的光和愛。但丁見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體”的奧秘詩人覺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見到了人類最理想的境界……
《神曲》也表達了但丁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渡袂分械牡鬲z是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天堂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煉獄則是我們人類從現實到理想中須經過的苦難歷程、但丁希望人們認識罪惡,悔過自新,去認識最高真理,達到最理想的境界,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思想,顯示了新的化思潮的萌芽。
【備資料3】“人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爾夸。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后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后專心從事學活動,并周游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主義之父”。
代表作《歌集》相傳為詩人于1327年見到美麗少女蘿拉后陸續(xù)寫下300多首十四行詩和1347年蘿拉死后為表達哀思的一些抒情詩的結集,用意大利語寫成,主要是愛情詩。彼特拉克跳出舊抒情詩的框框,以豐富多彩的色調,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蘿拉的形體之美,刻畫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這些詩篇大膽歌頌愛情,表達對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主義者蔑視中世紀道德,熱愛生活的世界觀。彼特拉克的詩音韻優(yōu)美,結構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歌頌蘿拉,傳達細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詩這一新詩體藝術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詩,特別是十四行詩,為歐洲抒情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后人為此把他尊稱為詩圣。《歌集》中的長詩《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譴責意大利的君主們利用外族雇傭軍進行內戰(zhàn),讓“豺狼與綿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災難。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詩還對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彼特拉克的一些詩篇,也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反映了藝復興初期的人主義者的矛盾。
(2)“美術三杰”: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
【備資料4】達•芬奇
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在世。意大利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fā)明家。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qū)的芬奇鎮(zhèn),卒于法國。 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到佛羅倫薩,學藝于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
天才少年 達•芬奇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當時,父親皮埃羅受一位農民的委托,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這妖怪長著火球般的眼睛,張著血盆大口,鼻孔中噴出火焰和毒氣,樣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請父親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怪物,嚇得大叫起。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請您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逼ぐA_從此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科學巨匠 達•芬奇認為知識起于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后得到了伽利略的發(fā)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①天:達•芬奇對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fā)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 ②物理:達•芬奇重新發(fā)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fā)現了慣性原理,后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后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fā)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fā)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③醫(yī)學: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yī)學。他最先采用蠟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fā)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yǎng)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fā)現心臟有四個腔,并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后,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fā)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fā)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fā)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zhàn)艦、起重機等等。
藝術大師 壁畫《最后的晚餐》、祭壇畫《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圣安娜與圣母子》等!睹赡塞惿返睦L制前后歷時四年。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蹲詈蟮耐聿汀防L制在格拉齊教堂圣餐廳的墻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后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關于《蒙娜麗莎》的一些軼事
1503-1505年,雷奧納多•達•芬奇開始繪制《蒙娜麗莎》。這幅畫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直到他死后數年,畫像由法國皇帝法蘭西斯一世買下。此后,它一直歸法國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侖將之珍藏在盧浮宮。這幅畫就象一位有生命的天外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聞軼事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麗莎》后,把它掛于家訓堂,命令女兒整天模仿畫中的笑容,經過數年努力,公主們終于將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侖擁有《蒙娜麗莎》時,喜歡把它掛在臥室內,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
1963年6月《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展出,保安人員有四萬余眾,每個參觀者要經過6道哨卡,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
1974年5月《蒙娜麗莎》在日本東京展出,每個參觀者只準在畫前站9秒鐘。
每年前去羅浮宮瞻仰這幅畫的人達700百萬左右,據聯合國教科組織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問世,其它各種出版物則汗牛充棟,數不盡數。
全世界已發(fā)現《蒙娜麗莎》的贗品二百多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說:“我實在太喜歡《蒙娜麗莎》了,但它是一孤品,所以只得以贗品自娛!
1987年英國與以色列考古學家在以色列與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羅馬風格的別墅內,發(fā)掘到一幅馬賽克拼圖,圖案竟與《蒙娜麗莎》一模一樣,這幅畫誕生于公元四世紀,比雷奧納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備資料5】拉斐爾與《西斯廷圣母》
生卒年:公元1483~1520年 出生地:意大利烏爾賓諾小公國 特 長:繪畫
拉斐爾的父親是宮廷畫師,所以他從小就隨父學畫。11歲時,父親去世,他給一位畫家當助手。后,他學習了15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開始走上了獨創(chuàng)的道路。他的作品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圣母》、壁畫《雅典學院》等。
他以一個學生的姿態(tài)對待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既崇拜達芬奇,也尊重米開朗基羅,他要把佛羅倫薩的全部藝術精華變成自己的營養(yǎng)。當時教皇朱理二世為了贊頌自己,把最優(yōu)秀的畫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請到羅馬為他服務,當時,米開朗基羅正在為他畫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剛滿25歲的拉斐爾,在佛羅倫薩接到羅馬送的圣旨:“教皇想盡快在梵蒂岡見到拉斐爾,以便他在羅馬與意大利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一起,為美化羅馬而工作。”不久梵蒂岡的畫家們被告知:除了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之外,其余的畫家們全被辭退了。教皇認為羅馬只要有這兩位大師就足夠了。天才的成就,引繁重的訂畫任務,這是拉斐爾的光榮,也是他的悲劇,太大的名望終于把他壓垮了。
1520年4月1日,他病了。醫(yī)生為他診斷病情以后搖著頭說:“您,親愛的大師,您從年輕時候起就過著過于緊張的生活,現在受到報應了。人們都知道藝術家是一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們不吝惜生命,而是讓生命去燃燒!币粋星期以后的4月6日他死了。
大型油畫《西斯廷圣母》是拉斐爾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懷著虔誠的心情譜寫的一曲圣母贊歌,被認為是圣母畫中的絕品。拉斐爾一改中世紀以的圣母像中冰冷、僵硬,的形象,將她描繪成美麗、溫柔、充滿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婦女。她為手中懷抱著的基督洋溢著坦然的驕傲。又因為她將把心愛的兒子奉獻給人世,臉上又洋溢著犧牲精神的母愛。這種偉大的母愛,體現在身著簡樸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婦女身上。
頭巾與裙邊。側身站著隨同前往人間報信的是大天使圣瓦爾瓦拉。畫面左下端,是前去歡迎圣母子降臨的教皇西斯托斯。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圣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徒瓦爾瓦拉。教皇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圣母應該去的大地。圣徒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圣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fā)生的一切。
拉斐爾過去創(chuàng)造圣母形象,總是極力追求美麗、幸福、完好無缺、更多地具有母親和情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象。而這幅《西斯廷圣母》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這幅畫沒有藝術上的虛偽造作,只有驚人的樸素,單純中見深奧。畫面像一個舞臺,當帷幕拉開時,圣母腳踩云端,神風徐徐送她而。代表人間權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華貴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誠地歡迎圣母駕臨人間。另一側是圣女瓦爾瓦拉,,代表平民百姓迎駕。她的形象嫵媚動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轉過頭,懷著母性的仁慈俯視著小天使,仿佛同他們分享著思想的隱秘,這是拉斐爾的畫中最美的一部分。人們忍不住追隨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終與圣母相遇,這是目光和心靈的匯合。
圣母的塑造是全畫的中心。初看不覺她在動,只要注目審視,仿佛她正向你走,她年輕美麗的面孔莊重、平和,細看那顫動的雙唇,仿佛聽到圣母的祝福。
趴在下方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臨,稚氣童心躍然畫上。據說,這兩個小孩是拉斐爾有一天在面包房前看到的,便迅速把他們天真的樣子畫下,加在這幅畫上。
【備資料6】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于1475年3月6日誕生于藝復興勝地佛羅倫薩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父親羅多維柯•波納洛蒂是小城的市長。米開朗琪羅出生后,體弱多病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無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諾小鎮(zhèn)由一位奶媽喂養(yǎng)。
米開朗琪羅幼年喪母,10歲時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薩居住,并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13歲時,父親送他到佛羅倫薩最受尊敬的藝術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米開朗琪羅在此接受了在新鮮石膏上做壁畫的全面技術訓練。一年以后,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學習雕塑。米開朗琪羅在14歲時正式嘗試雕塑作品,幾天之內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話中牧神頭像的雕塑。他的少年之作《階梯旁的圣母》以圣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在梯旁的姿勢,表現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樸壯實的形象,展現了非凡的創(chuàng)作技巧。
17歲的米開朗琪羅用大約兩年的時間在圣斯比里托修道院院長管理下的一所醫(yī)院研究解剖學,在停尸房里探索人體的奧秘。圣馬可修道院修道士薩伏那洛拉于1498年5月被判火刑處死,心懷悲憤的米開朗琪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chuàng)作了大理石群雕圣母憐子像——《哀悼基督》。雕像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瑪利亞抱著躺在雙膝之上的死去的兒子,默默地俯視著他,在沉思中哀悼自己的愛子。整座雕像沉浸在恬靜的氣氛中。作者有意把圣母表現得比他死去的兒子還要年輕,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主義關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群像的三角形構圖和極為精致的細部刻畫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這一作品成為米開朗琪羅第一個震驚藝壇的杰作。熟諳人體解剖學的雕塑家把靜靜地躺在圣母膝上的耶穌裸體——頭顱、軀干、雙臂以至全身刻畫得如此逼真,人們很難相信這一杰作是出自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之手,于是米開朗琪羅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終生唯一的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自留題名。
1505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要求米開朗琪羅為他建造一座輝煌的、能夠使他永世揚名的墓地。米開朗琪羅非常激動,認為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驚人杰作的機會,于是他設計了一座宏偉的建筑物,其中包括不少于40個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像。他用了8個月的時間親自奔赴卡拉拉采石場選采石料。但后尤利烏斯突然變卦叫停,甚至拒付采石工資。米開朗琪羅對此非常氣惱。不過兩人最終還是解決了爭端。尤利烏斯二世交給了米開朗琪羅一生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頂部作畫。米開朗琪羅拒絕了這項提議。他唯一的愿望是重返他作為藝術家的最愛——大理石雕刻。然而, 決心已定的尤利烏斯比米開朗琪羅更為固執(zhí)。1508年5月10日, 米開朗琪羅很不情愿地簽下了這份合同: “我, 米開朗琪羅, 雕塑家, 由于將要進行西斯廷教堂頂部的繪畫,收到了我們神圣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500枚達克特金幣!笨, 后成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這一壁畫, 最初竟是以無比悲憤的心情開始的。
在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畫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盡管有13名助手幫助,但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米開朗琪羅只是請助手們做些瑣碎的工作,而整幅畫面幾乎全部由他自己完成。在接下的四年里,米開朗琪羅不得不每天持續(xù)數小時站在高達20余米的腳手架上工作。
工程進度緩慢。尤利烏斯對此很是惱怒。他頻繁地視察教堂,監(jiān)督進度。每次他都詢問米開朗琪羅何時能完工,而米開朗琪羅每次都任性地回答:“當我可以完工的時候!
一天,尤利烏斯被這種回答激怒了,他用權杖打了米開朗琪羅。藝術家可以忍受無休止的艱苦勞作,但卻無法忍受對其人格的侮辱。米開朗琪羅立刻離開了教堂,并且威脅說要離開羅馬。對于教皇尤利烏斯而言,這可能是他第一次向他人示弱:他派了一名使者去向米開朗琪羅道歉,而且付給他500達克特金幣。藝術家得到安撫之后,才返回教堂繼續(xù)工作。
1512年11月1日,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終于揭幕: 在被33塊嵌板覆蓋的天花板上,人們看到了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創(chuàng)世紀》。
天花板正中心的天頂畫分為三組,共有九個場景。第一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與黑暗”、“神創(chuàng)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二組“創(chuàng)造人類”,包括“創(chuàng)造亞當”、“創(chuàng)造夏娃”、“逐出樂園”;第三組“洪水”,包括“洪水”、“諾亞獻祭”、“諾亞醉酒”。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上帝與亞當的形象。亞當被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有成熟的健美體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剛剛從睡幻中蘇醒,還不能站立起行動,等待著萬能的造物主給他以力量。上帝耶和華被畫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扶著天使們飛,把有著無限力量的手伸向亞當,而亞當將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剎那獲得生命和力量,作者以此表現出對解放人的力量的強烈渴望。
《創(chuàng)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成為與達 芬奇并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圣的米開朗琪羅”。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歲的米開朗琪羅返回他取得最輝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羅三世要求他在神壇后的墻壁上作畫。年邁的大師盡管精力已遠不能與26年前作天頂畫時相比,但對工作依然一絲不茍。 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終于在1541年他66歲時,完成了又一部駭世之作《最后的審判》。
這幅祭壇畫高14.6米,寬13.4米,描繪了耶穌基督審判眾生靈魂的情景。整個畫面渾然一體,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眾圣徒為核心,天堂地獄善靈惡鬼皆入畫中,經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與金碧輝煌的天花頂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雄偉壯烈之中平添了肅穆恐怖之感。藝術家晚年對世日益增長的關注體現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開朗琪羅自己,都沒有在他對未世界極端悲觀的描繪中得到寬恕:他把自己繪成圣人巴塞洛繆手中拿著的一張被剝下的人皮。《最后的審判》的藝術效果是如此驚心動魄,以至于當教皇保羅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時,竟驚愕地跪了下,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審判日大發(fā)慈悲。
5、藝復興的傳播和意義:
(1)傳播:意大利→西歐諸國
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fā)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qū)。
(教師可簡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的成就;“日心說”等自然科學成就。)
(2)意義:
①思想方面: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chuàng)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②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③學藝術方面: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學方面:人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藝復興的影響。藝復興中,人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2)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對人民進行嚴密的精神統(tǒng)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靈魂救贖”,即人生下就有罪,只有信仰上帝,跟隨耶穌才能得救。就“靈魂救贖”而言,最初強調的是個人信仰的作用,后,神學家們又加上了種種繁雜的宗教禮儀,而且必須得到神職人員的幫助,靈魂才能得救。在經濟上,天主教會還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并征收什一稅,對各國人民大肆搜刮。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qū),素有“教皇的乳!敝Q。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同時,教皇不僅掌握著天主教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直接支配各國天主教會,甚至還可以干涉各國的內政,可以解除一國臣民對該國君主的效忠誓約。隨著14、15世紀西歐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西歐各國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實現教會的民族化。
16世紀的德意志在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但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qū),被視為“教皇的奶!,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fā)地。
【備資料】中世紀歐洲與基督教會
天主教是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浇陶Q生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392年,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由于政治區(qū)劃和語言、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龐大的羅馬帝國全境在事實上一直分為東、西兩部分;浇虖3世紀以,也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派。西派以羅馬為中心,傳播于高盧、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區(qū),通行拉丁語,又稱拉丁教會。東派散布在馬其頓、希臘半島至埃及及其以東地區(qū),通行希臘語,又稱希臘教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設東都于拜占廷,并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東部教會中漸居首位,與西部的羅馬教會對峙。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6世紀,羅馬主教在羅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并擴大統(tǒng)轄范圍,進一步提高羅馬主教的權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稱為教會元首,使東部教會依附于國家政權,并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教會最高首領,東、西兩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
“公教”一詞自拉丁catholica,原意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稱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羅馬為中心,故又稱羅馬公教。16世紀傳入中國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或音譯為“加特力教”。
2、性質:
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是發(fā)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fā)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
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人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3、代表人物及主張:
(1)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標志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東部的一個小村。少年時的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進行宗教改革。大學畢業(yè)以后,他在父母親朋詫異的目光中“遁入空門”——進入雷爾福特圣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他在那里學習神學,并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
1517年,為反對教皇利奧十世借頒發(fā)贖罪券盤剝百姓,路德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墩摼V》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梢哉f《論綱》點燃了第一次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庭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zhàn)。在路德唇槍舌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這場大辯論無疑成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機。
1520年是宣場路德學說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書籍、208冊,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冊之多。被稱作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志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于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都發(fā)表在那一年。在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擊予頭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敗,他矛頭所指是整個封建神權政治。他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紀的教階組織,否定了奴役人們的圣禮制度和教會法規(guī),提出建立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廉儉教會,并在宗教理論上以資產階級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義他律的宗教。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當德國農民要把宗教改革變成一場推翻現存剝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時,路德退縮了,最后走向背叛,成為世俗統(tǒng)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又開始回維登堡講道,平息騷亂,最后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他對待農民起義的態(tài)度由勸撫、調解到力主鎮(zhèn)壓。路德徹底脫離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國蛻變成為世俗諸侯的工具。以路德為代表的市民階級溫和的宗教改革運動,僅在宗教形式上進行了一些改革。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歲。路德一生功過參半。他所發(fā)起并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于西歐的封建神權統(tǒng)治。 他的宗教學說為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認為路德是他那個時代的巨人,他無愧于這一光榮
(2)主張:
①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他在研讀《圣經》中,提出了關于靈魂得救及救贖的新觀點:人的靈魂只要依靠個人虔誠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教會神職人員的干預;信仰的唯一依據就是《圣經》,而不是天主教制定的神學。“很顯然,當錢幣扔在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貪欲心!边@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
②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③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并依據希臘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
④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fā)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
4、擴展及意義:
(1)擴展:
①路德教派: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zhàn)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chuàng)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qū)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qū)。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北歐(瑞典、丹麥、挪威)、美國
②加爾教派:加爾在日內瓦的宗教改革是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加爾教義傳入英國,成為英國清教徒的宗教信條。加爾派→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
③英國國教:16世紀英國專制王權與羅馬教廷爭奪英國教會最高統(tǒng)治權和經濟利益的斗爭加劇。自1529年起亨利八世操縱議會實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先后通過法令禁止向教廷納貢,取消其最高司法權和其他種種特權。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國教會。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重立英國國教會,規(guī)定官方教義和禮儀,鎮(zhèn)壓不服從國教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1563年頒布《公禱書》和《三十九條信綱》,規(guī)定英國國教的教義,以圣經為信仰的唯一原則,否認教皇的權力。在17世紀英國革命中廢除作為維護專制君主制和對抗清教運動的工具的國教會。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再次恢復國教會,并企圖轉向羅馬舊教。1688年政變后國教會深受加爾教影響,逐漸變成資產階級化的教會。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英國(仍是封建教會)→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
小結: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造成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加爾派和英國國教派,結束了天主教在西歐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主要分布在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以及北歐、美國等地;加爾派主要分布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主要存在于英國的都鐸王朝時期。
(2)意義:
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③人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合作探究】比較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同:(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年代;
(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
(4)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
異:(1)在人的問題上,人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取代教皇的權威。
(3)藝復興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
(4)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請你就此談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tài)度?
答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并未放棄天主教,而是表現為一種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主義者樂于接受教皇和教會的豢養(yǎng),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本測評
14~16世紀,歐洲哪些事促進了人主義發(fā)展,結合史實具體說明。
答案提示: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藝復興首先在一些學藝術家等知識分子中出現了反對宗教束縛、關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們開始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越越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運動則直接質疑教會的權威,解放了千千萬萬普通大眾的思想,使人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學習延伸
閱讀以上材料,請思考路德主張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成為義人,這同教會的主張有什么沖突?它同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有什么關系?
提示:路德的主張實際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個人自己對信仰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服從教會的說教,這與藝復興倡導的對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進了人主義的發(fā)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er/50769.html
相關閱讀:第12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