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學(xué)案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學(xué)案
孫文
[學(xué)習(xí)目的]
1、了解本文的構(gòu)思思路,以及把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的行文特色。
2、準(zhǔn)確理解一些詞語的意義,拓展有關(guān)詞語解釋的若干知識。
3、了解作者痛悼、贊頌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國人繼承烈士遺志,完成革命大業(yè)的意圖。
[要點難點]
1、要了解廣州起義、武昌起義的史實,從而理解民主革命的偉大意義和革命先烈犧牲奮斗的愛國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孫文的生平事跡,以便更好地領(lǐng)會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廣州起義、武昌起義十年之后的歷史狀況,從而認(rèn)識這篇序文的戰(zhàn)斗意義。
4、學(xué)習(xí)本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
5、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的語法修辭特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xué)習(xí)內(nèi)容與步驟]
一、介紹課文及背景
本文是孫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應(yīng)鄒魯?shù)恼埱鬄椤饵S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一書寫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職,8月10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出師北伐的決議,并咨請孫中山宣布軍閥徐世昌罪狀,明令出師討伐,以謀國家之統(tǒng)一。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風(fēng)塵仆仆,行裝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營;并指出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業(yè),定要“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而再造一莊嚴(yán)華麗之新民國”。因此在鄒魯求序于孫先生時,正值作者肩負重任,討賊興師,戎馬倥傯之際。就其內(nèi)容來看,本文與其說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說是一篇借先烈之偉大精神以鼓舞士氣、激勵民心的戰(zhàn)斗檄文。
二、文體:書序
本文是論史論世,與一般書序不同。
三、學(xué)生根據(jù)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
1、學(xué)生自讀,翻譯;
2、學(xué)生質(zhì)疑
3、小結(jié)歸納
(1)通假字:
菁—— 唱—— 已——
(2)重點實詞
役:
加:
徒:
(3)重點虛詞
為:①余為斯序:
②并以為國人之……:
③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
④以辛亥……為最:
⑤草木為之含悲:
⑥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⑦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⑧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于:①猶湮沒于荒煙蔓草間:
②而徒感慨于其遺事:
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④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⑤而君幸于趙王:
(4)詞類活用
①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5)特殊句式
①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
(6)找出文中表示“這”的意義的詞:

(7)找出表示時代的三個詞并解釋




第二課時
四、分析文章內(nèi)容、層次
1、層次與內(nèi)容
第1段(第1自然段):贊頌革命黨人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申述黃花岡起義的不朽價值,抒發(fā)對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申述未能及時為烈士建碑立傳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沒的種種情況,抒發(fā)對烈士無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進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艱辛,勉勵國人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事略》,為實現(xiàn)先烈遺志而作出貢獻。
2、作者寫這篇序的主要目的
作者寫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勵與召喚國人“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為祖國的獨立和統(tǒng)一而奮斗。文章最后一句說:“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這句話的著重點是“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為了強調(diào)主要目的,作者既從正面論述——“倘國人皆……可傳世而不朽”,又從反面論述——“否則不能……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贊揚他們對革命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與武昌之役并壽 哀悼為革命犧牲的英雄們; 勉勵革命黨人和全國同胞繼承先烈的遺志,共同奮斗,達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聯(lián),且逐步推進。
五、討論問題
1、為什么將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的為什么卻用了較大篇幅談時局和任務(wù)?
明確: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題,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長句?
明確:

3、作者對烈士的贊頌之情,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
明確:



六、寫作特點
1、“痛”為線索,以情貫之
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一個“痛”字。文章一開始即寫革命黨人與民賊相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此為一“痛”,痛悼也。接著寫“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之役并壽”,可由于“變亂紛乘”,而致使“黃花岡上一?土,猶湮沒于荒煙蔓草間”,七十二烈土“或有紀(jì)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為二“痛”,痛惜也。繼而,寫“環(huán)顧國內(nèi),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怎樣對得起犧牲之先烈?此為三“痛”,沉痛也。最后,傾吐寫“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間(討論“思考和練習(xí)一”)
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結(jié)合自然。
§1、抒情為主(記敘、議論)
§2、記敘為主(議論、抒情)
§3、議論為主(抒情、記敘)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為血肉,以“勖國人”之理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間,確實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較論證,正反論述
寫黃花岡之役的偉大歷史意義,采用了比較論證法:將失敗的“圍攻兩廣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進行比較,雖然“圍攻兩廣督署之役”失敗了,可是它與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壽”而永存不朽的。“斯役之價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對比論證:如,號召國人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先從正面論述:“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責(zé)任,實現(xiàn)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接著從反面論述:“否則不以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4、語言運用,頗具特色
(1)用詞富有感情色彩。如“末造”、“賊氛”、“清季”,充分表現(xiàn)了對敵人的蔑視之意;“菁華”、“碧血”、“浩氣”,強烈表達了對烈士贊頌之情。
(2)用詞確切、精煉、形象。如用“最”、“大”、“付之一炬”等詞語,描述黃花岡之役的慘得損失,表達確切,語言精煉、形象。
(3)善用比喻。如用“全國久蟄之人心”——動物冬眠不食不動,比喻中國人民長期不覺醒;用“怒濤排壑”比喻群眾積怨之深大,憤憤而出。
(4)長短句夾使,對偶句疊用,使文章散整錯落,氣勢悲壯。文中短句常用“四字句”,長句有十五、十七,乃至十九字之多,讀起來緩急相濟,瑯瑯上口。如第1段疊用“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fēng)云因而變色”兩組對偶句,充分地贊頌了烈士們的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讀起來聲調(diào)協(xié)調(diào),節(jié)奏鮮明。
5、內(nèi)容連貫,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開頭贊頌烈士的氣概和黃花岡之役的巨大價值,接著交代修墓碣和編纂《事略》的經(jīng)過,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烈士的無限哀痛之情。這種哀痛之情與第1段對烈士的崇敬之情顯得十分連貫。最后直抒繼承先烈遺志,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奮斗的高尚情懷。這三段,都與《事略》有緊密聯(lián)系。這樣安排,既自然又合乎邏輯。
6、比擬手法
《序》文用了好幾種修辭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比擬”。所謂比擬,即把人擬做物,或把物擬做人,以達到修辭目的!缎颉肺陌阎袊嗣耖L期不覺醒,比擬為動物冬眠不食不動——全國久蟄之人心;寫烈士們的鮮血橫飛、浩氣四塞時,不直寫在群眾中的影響,而說“草木為之含悲,風(fēng)云因而變色”,間接說明影響之大,之深、之遠;把群眾所積怨憤憤出,喻為“如怒濤排壑”;論“斯役之價值”,以武昌起義襯托,說“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泣鬼神”,連“天地”也驚嘆,“鬼神”也落淚,足見先烈精神之感人。比喻、比擬、對偶,種種修辭手法交錯使用;直接寫,間接寫,正面寫,側(cè)面寫,不拘一格,收到了一般《序》文不能收到的藝術(shù)效果。

積累與應(yīng)用
1、下列詞語中加點這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險?(xī) 遏(è)抑 紛乘(chéng) 浩氣四塞(sāi)
B.躓踣(pèi) 湮(yān)沒 墓碣(jié) 賊氛方熾(chì)
C.肇(zhào)造 以為勖(xù) 編纂(zuàn) 善傳(zhuàn)游俠
D.杌隉(niè) 一杯(bēi) 冬蟄(zhé) 堅毅不撓(náo)
2、選出下列加點的實詞釋義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浩氣四塞(阻塞) 史遷之善傳游俠(為……作傳)
B.顧自民國肇造(開始) 直可驚天地(只、僅僅)
C.以堅毅不撓之精神(屈) 賊氛方熾(旺盛,這里形容氣焰高漲)
D.視清季有加(一個朝代的末了)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領(lǐng)唱)
3、選出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A.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B.(余)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C.則予此行所負之責(zé)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D.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4、默寫
(1)作者寫該序的目的是(寫出原文)“ , !
(2)然是役也,碧血橫飛, ,草木為之含悲,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課內(nèi)閱讀 (一)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下列各題。
滿清未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fēng)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5、解釋下列詞語
(1)險? 。
(2)躓踣 。
6、翻譯句子
則期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譯文: 。
7、對語段中語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歷艱難險?,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幾個簡練的句子,概述了革命歷程之艱險,斗爭之艱苦,突出革命者堅毅不屈的精神。
B.文章突出“三?二九”之役,“吾黨菁華,付之一炬”,作者作為當(dāng)時的革命領(lǐng)袖,深深感到失去了這大批優(yōu)秀戰(zhàn)士而痛惜。
C.“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fēng)云因而變色”這四句運用了對偶、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以夸張的手法描繪了這次戰(zhàn)役的悲壯場面,熱情贊頌了烈士們勇于為國犧牲的偉大精神。
D.“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清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次戰(zhàn)役影響之大,威力之猛。
(二)閱讀下面語段,完成下列各題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huán)顧國內(nèi),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zé)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zé)任,實現(xiàn)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8、解釋下列詞語
(1)丐 (2)賊
(3)杌隉 (4)勖
(5)徒 (6)誠
9、請指出句式特點
(1)時予主以討賊督師桂林
(2)余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3)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10、翻譯句子
(1)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譯文:
(2)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既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譯文:
(3)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大之讀茲編者勖。
譯文:
11、請給此語段劃分層次,并概括每層的意思。
(1)
(2)
(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54410.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二語文祖國土學(xu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