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騰沖縣第四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第I卷一、閱讀(完成1—3題 9分)也許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惡痛絕的地溝油其實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歐洲許多國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殘油提煉生物柴油已經(jīng)是非常成熟的技術。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國工程師、柴油的發(fā)明者魯?shù)婪?迪索提出的。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類動植油脂為原料,與甲醇或乙醇等醇類物質(zhì)經(jīng)過交脂化反應改性,使其最終變成可供內(nèi)燃機使用的一種燃料。20世紀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機以后,生物柴油成為了熱門課題。與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點火性能好,燃燒時排煙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與柴油相比減少約10%,可以減排50%的尾氣。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導致環(huán)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烴,廢氣對人體的損害低于柴油。檢測表明,與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減少90%的空氣毒性!暗販嫌汀被厥蘸,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處理方法就是提煉生物柴油。地溝油生產(chǎn)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夠用于汽車,甚至能夠用于飛機。今年6月,荷蘭皇家航空成為全球第一家用地溝油提煉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像我們平時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應,就能變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燒性,能當柴油燒。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有生產(chǎn)生物柴油的方法達20多種,生產(chǎn)技術相對簡單。在國內(nèi),也有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在研發(fā)用食用殘油提煉生物柴油。地溝油雜質(zhì)雖多,但主要成分還是油,油脂與甲酵或乙醇混合,使用氫氧化鈉(占油脂重量的1%)或甲醇鈉作觸煤,在酸性或者堿性催化劑和高溫(230℃—250℃)下發(fā)生酯交換反應,生成相應的脂肪酸甲或乙酯,經(jīng)分離、洗滌、干燥即得生物柴油。以地溝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澤透明澄凈,略帶芳香氣味。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轉(zhuǎn)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產(chǎn)出比高得驚人,市場售價也低于化石柴油。而且,作為可再生能源,與石油儲量不同,通過農(nóng)業(yè)和生物科學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應量不會枯竭。然而,目前用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綜合利用成本還太高,導致合法渠道的地溝油回收無法與地溝油重上餐桌這條“黑心鏈”競爭,給“地溝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機,管理地溝油,各國各有招數(shù)。德國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張“身份證”,從產(chǎn)出、回收到利用都嚴格記錄在案。意大利政府規(guī)定家庭餐廚廢油要集中倒進住宅區(qū)或是公共場所的專門容器里,由專業(yè)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煉生物柴油。此外,意大利會定期在學校推廣展示廢油轉(zhuǎn)化為生物柴油的過程,培養(yǎng)青少年收集,利用廢油的意識。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規(guī),為餐館和家庭提供上門回收廢油服務。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使這些廢油真正用得其所,變廢為寶。1.下列關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不含可導致環(huán)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烴,因此生物柴油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點火性能好,色澤透明澄凈,略帶芳香氣味。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類動植物油脂和食用殘油都可作為生產(chǎn)生物柴油的原料。D.與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優(yōu)勢明顯,不僅用途廣泛,存儲量也比石油大。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產(chǎn)出比高,售價低,燃燒時排煙少,廢氣對人體的損害等特點,地溝油的最佳處理方法就是提煉生物柴油。B.只要滿足有觸煤,催化劑和高溫三個條件,油脂與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發(fā)生酯交換反應,生成相應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C.在歐洲許多國家,提煉生物柴油的技術已經(jīng)非常成熟,國內(nèi)雖然也有企業(yè)在研發(fā)用食用殘油提煉生物柴油,但技術比較落后。D.管理地溝油各國措施不同,德國嚴格記錄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規(guī),意大利加強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這些方法使地溝油真正變廢為寶。3.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世紀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為能夠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成為研究的熱門課題。B.綜合利用成本太高同是制約用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綜合成本是加快其應用的關鍵。C.當前生產(chǎn)生物柴油生產(chǎn)技術已經(jīng)非常成熟,也相對簡單,方法達到20多種,由此看來,要把地溝油轉(zhuǎn)換成生物柴油是相對容易的。D.地溝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類,上餐桌就會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決于人對它的利用。 顯慶四年,領兵擊九姓突厥于天山。時九姓眾十余萬,令驍騎數(shù)十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輒殺三人,于是虜氣懾,皆降。仁貴慮為后患,悉坑之。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本判账焖ィ粡透鼮檫吇。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以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郭待封等以擊之。待封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jié)度。軍至大非川,仁貴謂待封曰:“大非嶺上足堪置柵,輜重等并留柵內(nèi)!贝獠粡娜寿F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軍糧及輜重并為賊所掠,吐蕃又益眾四十余萬來拒戰(zhàn),王師大敗。有詔免仁貴死,除名為庶人。(節(jié)選自《唐書?薛仁貴傳》) 注釋 1. 閫外:指統(tǒng)兵在外。 2. 泥熟:人名。 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乃異其服色 異:差異 B. 賊皆懾伏 懾:恐懼,害怕 C. 高宗遽出乘高 遽:快速地 D. 待封恥在仁貴之下 恥:以……為恥辱 5 .下列各句中,全部能從側(cè)面表現(xiàn)薛仁貴驍勇善戰(zhàn)的一組是( )①躍馬徑前,手斬賊將 ②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③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④賊盡披靡卻走⑤仁貴發(fā)三矢,輒殺三人 ⑥九姓遂衰,不復更為邊患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6. 下面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薛仁貴在攻打安地城的戰(zhàn)斗中勇猛殺敵,大敗敵軍,唐太宗親自接見他,賜給他馬匹,并當即封他為右領軍郎將。B. 在玄武門受到山水沖擊時,其他守衛(wèi)都四散逃走,是薛仁貴登高呼叫,使唐高宗得以及時逃脫。C. 在蘇定方征討賀魯時,薛仁貴上疏獻策,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正因為皇帝彰顯了自己的仁德,才使泥熟甘愿效死。D. 抗擊吐蕃的戰(zhàn)爭最終失敗,其重要原因就是郭待封經(jīng)常不聽薛仁貴的調(diào)度。7.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太宗遙望見之,遣使馳問先鋒白衣者為誰,特引見,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游擊將軍。(5分) (2)、咸亨元年,吐蕃入寇,以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郭待封等以擊之。 (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京下思歸范?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游。不眠聞戍鼓, 多病憶歸舟。甘雨從昏過, 繁星達曙流。鄉(xiāng)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咀ⅰ克E: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為周朝時燕國國都。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東漢著名經(jīng)學家,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愿為官而樂于助人,被尊為“南州布衣”和“布衣學者”。萬口:很多人。柳青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沒有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和個人的不幸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中,三位是當時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另有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梁啟超,以及哈佛大學歸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四人中陳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只因梁啟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边h在德國游學的陳寅恪便接到了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36歲。自復旦公學畢業(yè)后,陳寅恪從德國到瑞士,又去法國、美國,最后再回到德國,輾轉(zhuǎn)游學13年。離開故國時,他一心向西學,當他重回故土,帶回來的卻是東方學。游歷西方的歲月里,陳寅恪意識到“中學”必須介入世界學術大潮流,否則將無法和“西學”對話,甚至不能解釋自我,他明確主張中國學術“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陳寅恪短短時間內(nèi)同時承受了喪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兒回憶,父親放棄了右眼視網(wǎng)膜手術,放棄了復明的希望,因為他只想盡快離開淪陷區(qū)。離開北平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后來他未及等到這些藏書,又隨清華大學南遷云南。當書到長沙,就悉數(shù)毀于戰(zhàn)火。陳寅恪做學問是在書上隨讀隨記,眉批上寫滿思考、見解和引證,這是他學術研究的基礎。藏書被毀,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后的學術研究,將主要依靠記憶了。就在這樣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完成了兩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在四川李莊時,傅斯年為照顧陳寅恪,讓鄧廣銘住他樓下,說陳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馬上跑去。每次鄧廣銘跑上樓看,陳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說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詩箋證稿》完成了。就在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眼科手術,手術沒有成功。半年后二戰(zhàn)結束,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數(shù)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復明。57歲的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回清華園,他已失去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沒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對于陳寅恪是一種怎樣的毀滅,因為倔強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內(nèi)心的痛楚。在學生們的記憶里,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后,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陳寅恪收到了學生蔣天樞寄來的長篇彈詞《再生緣》,聽后大受震動。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當陳寅恪沉浸于新的學術領域時,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他拒絕了。在云南省騰沖縣第四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563262.html

相關閱讀: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第四高級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1月月考語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