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布吉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深圳布吉中學高二語文第二次月考試題 2015年11月一、本大題共11小題,49分。(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稱:稱道。 B.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賦:鋪述,這里指創(chuàng)作。 C.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責:責任。 D.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誠:確實,實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①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诓刂,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诮裆偾淠私桃酝瀑t進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 、谌淮丝蔀橹钦叩溃y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無能之辭   、谝嘤跃刻烊酥H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司馬遷“憤而著書”的思想的一組是( 。 ①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④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陳述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A.司馬遷列舉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說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發(fā)憤圖強,獲得成功。 B.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身受腐刑卻能不以為辱,反而把它作為著書立說的動力,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C.司馬遷著《史記》的目的在于研究歷史,借鑒前人,同時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見解。 D.從上述兩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司馬遷隱忍堅強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進而想見他的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為他一掬同情之淚。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題,共22分。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進士,授國史院編修官,改經(jīng)正監(jiān)經(jīng)歷;礀|、西盜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將略稱,同僉樞密院事董鑰嘗薦其材,會丞相脫脫討徐州,以普從行。徐平錄功,遷兵部主事,尋升樞密院都事,從樞密院官守淮安。 時張士誠據(jù)高郵,普詣丞相,面陳破賊之策,且曰:“高郵負重湖之險,地皆沮洳,騎兵卒莫能前,與普步兵三萬,保取之。高郵既平,則濠、泗易破,普請先驅(qū),為天下忠義倡!必┫鄩阎,命權(quán)山東義兵萬戶府事,招民義萬人以行。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陰沮之,減其軍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聽淮南行省節(jié)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軍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銜枚趨寶應(yīng),其營中更鼓如平時。抵縣,即登城,樹幟城上,賊大驚潰,因撫安其民。由是諸將疾普功。水陸進兵,乘勝拔十余寨,斬賊數(shù)百。將抵高郵城,分兵三隊:一趨城東,備水戰(zhàn);一為奪兵,虞后;一普自將,攻北門。遇賊與戰(zhàn),賊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躡之,縱火燒關(guān)門,賊懼,謀棄城走。而援軍望之,按不進。且忌普成功,總兵者遣蒙古軍千騎,突出普軍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賊以死捍,蒙古軍?怯,即馳回,普止之不可,遂為賊所蹂踐,率墜水中。? 普軍亂,賊乘之。普勒余兵,血戰(zhàn)良久,仗劍大呼曰:“大丈夫當為國死;有不進前者,斬!”奮擊,直入賊陣中,從者僅三十人。至日西,援絕,被創(chuàng)墮馬,復(fù)步戰(zhàn)數(shù)合。賊益至,賊指曰:“此必頭目,不可使逸,須生致之!逼者吃唬骸八蕾\奴,我即石都事,何云頭目!”左脅為賊槍所中,猶手握其槍,斫賊死。賊眾攢槍以刺普,普與從者皆力戰(zhàn),俱死之。 ——選自《元史?石普》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普詣丞相,面陳破賊之策 詣:拜見 B.由是諸將疾普功 疾:嫉妒C.一普自將,攻北門 將:將領(lǐng) D.普勒余兵,血戰(zhàn)良久 勒:招集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組是( )(3分)A.普以將略稱 以普從行 B.而汝中柏者方用事 而援軍望之,按不進C.為天下忠義倡 遂為賊所蹂踐? D.遇賊與戰(zhàn) 普與從者皆力戰(zhàn),俱死之7、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石普有“將略”的一組是( )? (3分)①徐平錄功,遷兵部主事? ②高郵負重湖之險,地皆沮洳,騎兵卒莫能前③下令銜枚趨寶應(yīng),其營中更鼓如平時④樹幟城上,賊大驚潰⑤將抵高郵城,分兵三隊 ⑥總兵者遣蒙古軍千騎,突出普軍前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②④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淮東、淮西盜賊興起這時,有大將謀略的石普得到董鑰的推薦,并且憑借平定徐州的戰(zhàn)功升任兵部主事。 B.高士誠占據(jù)高郵的時候,石普愿作討伐高士誠的先鋒,并向丞相請求給予步兵三萬用以破敵,丞相同意了他的請求。 C.石普以突襲的方式很快攻下寶應(yīng),可是在攻打高郵的時候,卻因為援兵不作為,致使石普功虧一簣。 D.在軍隊大亂之際,石普沒有退縮,仍舊血戰(zhàn)到底,在只有三十個士兵跟隨和援兵斷絕的情形下,英勇戰(zhàn)死。9、翻譯。? (10分)(1)? 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聽淮南行省節(jié)制。(4分)(2)? 普先士卒躡之,縱火燒關(guān)門,賊懼,謀棄城走。(3分)(3)? 死賊奴,我即石都事,何云頭目。3分)?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共7分。 菩薩蠻① 王安石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ㄊ侨ツ昙t,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注】①此詞為王安石晚年罷相后隱居金陵半山時所作。(1)請簡要賞析第一句中“閑”字的表達效果。(3 分)(2) “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4 分)11、補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選4題,多選則前4題計分)(8分)(1)外無期(jī)功強近之親, ,煢煢獨立, 。(《陳情表》)(2)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 ,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陳情表》)(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4)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5)淇水湯湯,漸車幃裳。 ,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睹ァ范、本大題為7小題,共31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16分)如何評價當代文學楊利景 處于一個正常發(fā)展狀態(tài)的當代文學,為何不斷出現(xiàn)質(zhì)疑和否定的聲音?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們時當代文學的判斷? 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輪對當代文學的質(zhì)疑和否定,其立論者大多是將自己的判斷建立在一種“比較主義”的邏輯基礎(chǔ)之上的。比較的結(jié)果是,當代文學既沒有李白、杜甫、曹雪芹,也沒有魯迅、老舍、巴金、沈從文,更沒有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于是得出結(jié)論:當代文學一片凋零,毫無建樹。 文學價值的判斷當然可以通過橫向的或縱向的比較來得出,但是,把中國當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甚至古典文學、西方文學進行比較,我覺得還是需要持審慎的態(tài)度。因為在此過程中極易生成一種不平等或者不匹配的比較。 這種不平等或者不匹配首先在于,古典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是一種精英主義的文學,文學創(chuàng)作只掌握在極少數(shù)精英階層的手中。但是今天文學創(chuàng)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為可能。門檻的降低和“準入”機制的取消帶來的結(jié)果,必然是良莠并存、魚目混珠。在這種情況下對它們進行籠統(tǒng)的比較,顯然沒有任何意義。同時,我們今天接觸到的古典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歷史化”和“經(jīng)典化”處理,過濾掉平庸之作,同時對保留下來的作品進行不斷闡釋,提升、放大它的經(jīng)典品質(zhì),遠非歷史的原貌。而當代文學由于時間切近,顯然沒有經(jīng)過或正在這一過程之中。 與西方文學的比較同樣存在這種危險。我們視域內(nèi)的西方文學,到底所指的是哪一部分西方文學?古典的,現(xiàn)代的,抑或當代的?美國的,法國的,抑或英國的?僅就美國當代文學而言,是辛格、賽林格代表的文學,還是謝爾頓、格瑞辛姆代表的文學?抑或是別的作家代表的文學?如果不加細化區(qū)分,這種比較同樣是一種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較。對當代文學本身而言,我們的“在場者”身份恰恰對我們認識時代的文學構(gòu)成了某種遮蔽。事實證明,經(jīng)典往往是時代淘洗的“歷史效果”,對當下文學進行整體評價的無力感其實反映了“在場者”? “身在此山中”的認識困境。 當代文學不斷遭遇非議,還與當下的文化語境密切相關(guān)。有人習慣于以文學的廣東省深圳布吉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570873.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二語文期中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