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 春秋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了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后稱為“六經(jīng)”。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xiàn)“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強調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jīng)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了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jīng)范圍之內(nèi)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tǒng)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tǒng)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tǒng)治者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jù)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宋明理學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與基本主張
①宋明理學的形成:北宋時,儒學家們?nèi)诤狭朔鸬浪枷雭斫忉屓寮伊x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張:
程顥、程頤(北宋):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同時,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朱熹(南宋):理學集大成者。著作《四書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C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陸九淵(南宋):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nèi)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明朝):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③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jù)的教科書。
4、明清儒學思想的發(fā)展
理解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張
李贄: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書》《藏書》。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A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B對正統(tǒng)思想發(fā)出大膽挑戰(zhàn),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shù)乃接?br>黃宗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訪錄》。黃宗羲的思想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A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
A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發(fā)展。他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fā)展變化有規(guī)律可循。
B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C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66952.html
相關閱讀: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