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山東威海檢測)下面的新聞調(diào)查,完成1~4題。
八成貧困生相信上大學可改變命運
這些天,各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陸續(xù)發(fā)放。但是,一紙喜報換來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償?shù)男δ槨?br>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縣西馬鄉(xiāng)新村43歲的陳東生(化名)服毒自殺,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兒子讀大學的經(jīng)濟重負”。
8天之后,同樣的悲劇再次上演。因為女兒的高考分數(shù)達到了二本錄取分數(shù)線,自己又無力湊夠?qū)W費,山西省翼城縣唐興鎮(zhèn)南官莊村農(nóng)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盡。
為何悲劇總在收獲的季節(jié)里重演?高考貧困生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更需要哪些幫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監(jiān)督和指導下,北京銳智陽光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對高考貧困生進行了一次走訪調(diào)查。本次調(diào)查覆蓋北京、安徽、湖南、廣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個省(區(qū)、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貧困高考生問卷322份,高中教師和校領導問卷89份。
調(diào)查顯示,82.3%的貧困高考生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個貧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 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總收入(4 756元),超過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總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
在農(nóng)村,因子女教育花費大而造成家庭致貧、返貧的事早已不是新聞了。江西省贛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長說,以前指望孩子通過讀書跳出農(nóng)門,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費一路看漲,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開鍋了。村里初中畢業(yè)就外出打工賺錢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在調(diào)查涉及的地區(qū)中,貧困生約占32.7%,西部的比例明顯高于東部。他們當中,品學兼優(yōu)者占52.2%。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1.5%的貧困生在高中期間曾經(jīng)輟學,12.7%的人因交不起學費可能放棄上大學。
調(diào)查中,62.8%的高中教師認為,能否支付大學第一年學費往往決定著貧困生能否圓大學夢。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六成貧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湊齊大學第一年的學費。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82.5%的貧困生認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貧困生認為上大學可以改變命運。
“我聽說大學里有助學貸款,還有獎學金。我先貸款,再掙獎學金,假期還能想辦法打工賺錢!奔易∫拭缮絽^(qū)的張慧今年9月馬上就要成為山東大學的學生了,頭一年的5 000元學費是父母東拼西湊籌集的。對于未來,她充滿了信心:“已經(jīng)考上了,再難都要熬過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憂了!
和張慧一樣,由學校提供的助學貸款已經(jīng)被33.8%的貧困高考生認為是最有效的資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貧困的那部分人(25.5%),明顯對社會經(jīng)濟資助更為渴望。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些年來政府相關部門不斷提高助學貸款的總量,但卻無法滿足同樣逐年增長的貸款需求。有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5年8月,我國普通本?圃谛I鷶(shù)約1 562萬人,其中貧困大學生405萬人,約占學生總數(shù)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學生中,獲得助學貸款者的比例僅占14.6%——這說明,約有178萬貧困大學生未能取得助學貸款。
本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些人是主動放棄貸款和社會資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鎮(zhèn)縣馬林村洪莊、就讀于固鎮(zhèn)一中高三10班的張瑩瑩在調(diào)查中說:“不想申請社會資助是不想被別人看不起,我會盡量靠自己的能力和親戚的支持完成學業(yè)的。”
面對上大學后將面臨的經(jīng)濟困難,94.7%的人表示“進入大學后將爭取獲得獎學金”,82.2%的人“希望通過勤工助學獲得一定收入來補貼生活費”。還有部分學生表示,大學期間要省吃儉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開支。
(選自2006年7月18日《中國青年報》)
1.結合文中調(diào)查,簡要概括高考貧困生的生活狀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關于“高考貧困生的生活狀況”的調(diào)查,在文章第六至十五段,第六、七兩段主要講高考貧困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第九段對高中教師的調(diào)查從側面反映高考貧困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第八、十兩段主要反映貧困生的學習狀況及對上大學的認識;第十一、十二、十五段主要反映貧困生的心理渴望與對前途的信心。所以,答案可從三方面概括。
答案:、俣鄶(shù)家庭總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不能湊齊大學第一年的學費;②多數(shù)貧困生品學兼優(yōu),認為上大學可以改變命運;③多數(shù)貧困生渴望得到社會經(jīng)濟資助,對未來充滿信心。
2.文章開頭的悲劇令人痛心,結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劇在收獲的季節(jié)里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兩起悲劇的發(fā)生,一是因為“不堪承受兒子讀大學的經(jīng)濟重負”,一是因為自己無力湊夠女兒的學費。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文中第十一段張慧及其父母的做法給了貧困生家庭一個啟示:正視困難,勇敢面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第十二、十三段“助學貸款的效果”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學貸款,第十四段有些人主動放棄貸款和社會資助的原因提示要完善社會救助機制,維護受助者的自尊。第十五段也提示貧困生要自立自強。
答案:、儇毨彝ヒ暲щy,做生活的強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學貸款;③完善社會救助機制,維護受助者的自尊。
3.本文在新聞調(diào)查情況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這樣表達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從全文看,主要使用百分數(shù)表達調(diào)查情況。如調(diào)查“高考生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時,82.3%的貧困高考生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用“82.3%”很直觀地表達出“教育支出大”是絕大多數(shù)貧困高考生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其他調(diào)查也和這個調(diào)查一樣。
答案: 主要使用百分數(shù)表達調(diào)查的情況,這樣便于直觀地看出每種調(diào)查情況涉及的人數(shù)比例和某一問題存在的普遍程度。
4.調(diào)查中有位同學說:“不想申請社會資助是不想被別人看不起!备呖钾毨撊绾蜗@樣的想法,社會該為此做點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調(diào)查中的這位同學的心理問題屬正常,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受助者本身不要把受助看成是別人給予的施舍,二是社會救助部門要充分考慮受助者的自尊。
答案:、俑呖钾毨J識到貧困不是自己的過錯,沒必要為此背負過重的精神負擔,貧困是奮斗途中的困難,尋求援助是正常的事;②社會援助要規(guī)范化,它不是隨意施舍,要充分考慮受助者的自尊。
二、(2014?南京調(diào)研)下面的文字,回答5~7題。
跳出地球看地球
——記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 周玉明
歐陽自遠,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
當我好奇地詢問他名字的來歷時,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時,舅父在旁邊念書,剛好念到‘有朋自遠方來’,所以就取名‘自遠’,F(xiàn)在我搞地球科學,這是天意吧!”
1952年9月,歐陽自遠跨進了北京地質(zhì)學院,畢業(yè)后從事核子地質(zhì)學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國科技大學進修了一年核物理,又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進修了半年,在多學科交叉的路徑上廣泛學習,才使他具有今天洞察風云的能力。
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地球衛(wèi)星。歐陽自遠敏銳地意識到人類的“太空時代”即將來臨,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間看清地球,在更大的時空尺度里整體性地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體,開拓這片處女地。這聽上去有點離經(jīng)叛道?墒呛钕壬坏饬耍鼓勵他自學天文學、物理學、空間科學等有關知識,著手準備,打好基礎,同時把研究的觸角伸向“天外來客”——隕石。
1976年是歐陽自遠科研經(jīng)歷的幸運年。無數(shù)人一輩子也難遇的隕石雨,這一年里他卻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歐陽自遠發(fā)表了100余篇研究論文,并被國內(nèi)外的教科書、專著、大百科全書等引用。
從1964年到70年代末,歐陽自遠兩次參與地下核爆炸實驗,很少回家。好幾年春節(jié),都在戈壁灘度過。令人心酸的是,他偶爾回家,兒子不認識父親,跟他媽說,家里來了位不認識的叔叔。
1978年,美國特使送給中國領導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獵物——“阿波羅”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來的只有1克重的巖石樣品。這塊巖石來自哪里?領導人問中科院:“你們有誰能搞清楚這塊石頭?”
于是這塊珍貴的月球巖石樣品被交到歐陽自遠的手中,不久,國內(nèi)8個研究單位的幾名科學家集聚到歐陽自遠麾下,對這塊月球巖石進行了多項研究,發(fā)表了14篇論文,確認這塊巖石樣品是由“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采集的樣品,而且確定了巖石的采集地點。
1991年,歐陽自遠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6歲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著,總有一天,中國要啟動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來,“重返月球”的熱潮席卷而來,月球?qū)⑹抢^南極之后的又一個爭奪熱點。歐陽自遠堅持奔走,呼吁我國應抓住機遇,迅速組織力量開展對月球的探索,深化關于地球、太陽系起源與演變的認識,并及時、系統(tǒng)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資料,主編了《月質(zhì)學研究進展》,為將來我國的月球研究計劃做了必要的理論和資料準備。
1994年歐陽自遠提出探月構想,十幾年來,他一直不辭辛勞地奔走呼吁,從沒想過放棄。2007年我國發(fā)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wèi)星,繞月飛行一年。72歲的他動情地說:“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實現(xiàn)再次探月!
5.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寫“自遠”名字的來歷,表明歐陽自遠的生命屬于探月,他早有宏圖大志。
B.歐陽自遠學過地質(zhì),又學過核物理,所以曾兩次負責地下核爆炸的實驗研究。
C.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中國首次探月的夙愿。
D.對巖石樣品進行綜合研究之后,歐陽自遠以多篇論文確證了巖石的采集地點。
解析: A項,引述“名字的來歷”,并非用作證據(jù)。B項,是“參與”而非“負責”。D項,不是歐陽自遠一人發(fā)表多篇論文。
答案: C
6.歐陽自遠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請簡要說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歐陽自遠要“跳出地球看地球”的原因就在于他認識到了太空研究的重要性,抓住這一點,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 他較早意識到人類的“太空時代”即將來臨,決心開拓這片處女地;他認識到月球?qū)⑹抢^南極之后的又一個爭奪熱點,想抓住機遇,發(fā)展我國的探月事業(yè)。
7.從歐陽自遠的經(jīng)歷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請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與其能力、品質(zhì)、工作態(tài)度等個人因素有關,同時也有機遇的因素,也就是說成功是內(nèi)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抓住這兩個方面在全文中搜索信息,就不難作答此題了。
答案: 在學科交叉的路徑上廣泛學習,基礎厚實;意識敏銳,搶抓機遇;勇于實踐,不懈探索;執(zhí)著敬業(yè),無私奉獻。
三、(2014?山東濟南4月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
蟬的卵
□ 法布爾
普通的蟬喜歡在干的細枝上產(chǎn)卵。它選擇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鉛筆那樣粗細,而且往往是向上翹起,差不多已經(jīng)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適當?shù)募殬渲,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針斜刺下去,把纖維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擾,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個孔。卵就產(chǎn)在這些孔里。小孔成為狹窄的小徑,一個個斜下去。一個小孔內(nèi)約生十個卵,所以生卵總數(shù)約為三四百個。
這是一個昆蟲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產(chǎn)這許多卵,是為了防御某種特別的危險。必須有大量的卵,遭到毀壞的時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經(jīng)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么。這是一種極小的蚋,蟬和它比起來,簡直成為龐大的怪物。
蚋和蟬一樣,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體下面近中部處,伸出來和身體成直角。蟬卵剛產(chǎn)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毀掉。這真是蟬家族的大災禍。大怪物只須一踏,就可軋扁它們,然而它們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卻異常鎮(zhèn)靜,毫無顧忌,真令人驚訝。我曾看見三個蚋依次呆在那里,準備掠奪一個倒霉的蟬。
蟬剛把卵裝滿一個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來到這里。雖然蟬的爪可以夠著它,而蚋卻很鎮(zhèn)靜,一點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樣,在蟬卵上刺一個孔,把自己的卵放進去。蟬飛去了,多數(shù)孔內(nèi)已混進異類的卵,把蟬的卵毀壞。這種成熟的蚋的幼蟲,每個小孔內(nèi)有一個,以蟬卵為食,代替了蟬的家族。
這可憐的母親一直一無所知。它的大而銳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見這些可怕的敵人不懷好意地呆在旁邊。然而它仍然無動于衷,讓自己犧牲。它要軋碎這些壞種子非常容易,不過它竟不能改變它的本能來拯救它的家族。
我從放大鏡里見過蟬卵的孵化。開始很像極小的魚,眼睛大而黑,身體下面有一種鰭狀物,由兩個前腿連結而成。這種鰭有些運動力,能夠幫助幼蟲走出殼外,并且?guī)椭叱鲇欣w維的樹枝——這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魚形幼蟲一到孔外,皮即刻脫去。但脫下的皮自動形成一種線,幼蟲靠它能夠附著在樹枝上。幼蟲落地之前,在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試試筋力,有時卻又懶洋洋地在線端搖擺著。
它的觸須現(xiàn)在自由了,左右揮動;腿可以伸縮;前面的爪能夠開合自如。身體懸掛著,只要有微風就動搖不定。它在這里為將來的出世做準備。我看到的昆蟲再沒有比這個更奇妙的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這個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動物在線上搖蕩,以防在硬地上摔傷。身體在空氣中漸漸變堅強了。它開始投入嚴肅的實際生活中了。
這時候,它面前危險重重。只要一點風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巖石上,或車轍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黃沙上,或堅韌得無法鉆下去的粘土上。
這個弱小的動物迫切需要隱蔽,所以必須立刻到地下尋覓藏身的地方。天冷了,遲緩就有死亡的危險。它不得不各處尋找軟土。沒有疑問,許多是在沒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適當?shù)牡攸c,用前足的鉤扒掘地面。我從放大鏡里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幾分鐘以后,一個土穴就挖成了。這小生物鉆下去,隱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現(xiàn)了。
未長成的蟬的地下生活,至今還是個秘密,不過在它來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經(jīng)過的時間我們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陽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xiàn)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么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剎那歡愉呢?
8.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認為什么樣的鈸聲也不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剎那歡愉,結合全文,說說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信息的篩選和概括能力。要回答出“蟬的一個月的陽光下的享樂,要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答案要從全文中去尋找。
答案: 選擇枯枝產(chǎn)卵,防御危險;困難地走出殼外,脫皮;落到地上,面對重重危險;尋覓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鉆進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或:蟬從產(chǎn)卵到成蟲的過程很艱難;在這個過程中,它會遇到重重危險;經(jīng)過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換來短短一個月的陽光生活)
9.理解文中兩個畫線句子的含意。
(1)它竟不能改變它的本能來拯救它的家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開始投入嚴肅的實際生活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有豐富含意的重點語句的體會。答案要注意結合語境去分析、探尋。
答案: (1)蟬不能改變自己產(chǎn)卵多的習性,面對外敵的侵入,無動于衷,犧牲自己的家族。一個“竟”字,表達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
(2)蟬卵落到地上之后,面臨著諸如碰巖石、落污水、遇黃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種種危險與困難。意思對即可。
10.本文尾段說:“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边@句話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一般從兩個方面去回答:內(nèi)容上和結構上。
答案: 從結構講,這句話結束了從卵到幼蟲的說明,收束全文。從作者的感受講,這句話在概括蟬的一生的同時,表達了作者對蟬的生長過程、漫長而苦難的歷程的感嘆、同情和憐愛。
1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試舉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文體的特點,要求考生掌握不同的文體所具有的不同特點。
答案: 準確性(準確、明晰、平實);生動性(生動活潑、形象風趣、飽含感情);通俗性(口語);擬人化手法。舉例(略)。答出兩點即可;學生如有其他理解且合理也可。
四、(2014?山東棗莊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說 味
嗅覺問題不但跟免疫學一樣可以區(qū)別此與彼,也有著目前免疫學中存在的困惑與混亂。據(jù)計算,一只野兔大約有一億個味覺感受器。這些感受器的細胞在不斷地、快得令人吃驚地更新,幾天之內(nèi)就有新的細胞從基體細胞出現(xiàn)。試圖解釋味覺的理論跟免疫應答的理論一樣多,一樣復雜?礃幼樱瑤兜姆肿拥男螤詈芸赡苁亲钪匾。一般說來,氣味物質(zhì)在化學上是一些小的、簡單的化合物。氣味分子的幾何形狀似乎比組成分子的原子本身的名稱還要重要;任何一組原子,如果精確地排成同樣的形狀,不管排列以后叫什么化學名稱,就會有芳香味。
還不知道味覺細胞是怎樣被氣味物質(zhì)激發(fā)。有一種觀點認為,感受器的膜上被捅了一個洞,引起了極性改變。但其他工作者則認為,這種物質(zhì)可能跟對之有特殊感受器的細胞聯(lián)結在一起,然后可能只是停留在那兒,像抗原對免疫細胞那樣,以某種方式在一定距離顯示信號。有人提出存在特殊的感受器蛋白,不同的味覺細胞攜帶著用于接受不同“基本”氣味的特殊感受器。但迄今還沒有人成功地找出那些感受器或叫出那些“基本”氣味的名字。
訓練細胞的味覺似乎是一種日,F(xiàn)象。讓一只動物重復聞很小劑量的同一種氣味物質(zhì),結果其嗅覺靈敏度大大增強,這意味著可能在細胞上又增加了新的接受器場點。可以想見,帶有特定感受器的新的細胞無性系在訓練過程中受到激發(fā)而出現(xiàn)。在免疫學上大名鼎鼎的脈鼠,經(jīng)過訓練可用鼻子感知極小量的硝基苯,而不用借助弗洛因德佐劑或半抗原載體。?魚被訓練來覺察石炭酸,并把石炭酸跟P-氯苯酚區(qū)別開來,兩者濃度僅僅為十億分之五。鰻魚被教會嗅出二到三個苯基乙醇的分子。
我們周圍的動物都有這么些奇妙的感覺技術。為此,我們感覺到有些低人一等,它們有的我們沒有。有時,為消除這種失落感(或感覺的失落),我們自我安慰,我們早已在進化過程中把這些原始的機制拋在身后了。
然而我們的實際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一些。普通的人可以覺察出幾個分子的丁基硫醇,而大多數(shù)人可以感覺出若有若無的一點點麝香。甾族化合物有奇異的芳香味兒,它們能發(fā)散各種各樣麝香一樣的、性感的氣味。女人能敏銳地感知一種叫作環(huán)十五內(nèi)酯的合成甾族化合物的氣味,而大多數(shù)男人卻不能覺察。
也許還有一些氣味物質(zhì)使我們嗅覺上皮的感受器興奮起來,而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氣味,這包括人與人之間不自覺地交換的信息。維納(Wiener,H.)憑直覺提出,這種氣味通訊系統(tǒng)的缺陷和誤解,可能還是精神病學中未被探索的領域。他提出,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因在感知自己或他人的信號方面有缺陷,而產(chǎn)生認同力和現(xiàn)實感的問題。的確,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nèi)有些裝置可能有問題;據(jù)說,他們的汗液中有一種陌生的氣味,最近已被確認為是反-3-甲基己酸發(fā)出的。
不同動物之間用于通訊的嗅覺感受器,對于建立共生系統(tǒng)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蟹和?揽糠肿訕嬓驼J出彼此是伙伴,?透采纳倥~也是這樣。類似的裝置還被用于自衛(wèi),比如帽貝,它用來防御食肉的海星的方法是將套膜外翻,使海星失去一個立足點;帽貝能感覺出一種特別的海星蛋白。
一切生物,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它們之間進行化學通訊的非常普遍的系統(tǒng),被惠特克(Whittaker,R.H.)稱為“allelochemics”(不同種間化學作用)。每一種生命形式都用這種或那種信號,對周圍的其他生物宣布它在近處,向來犯者劃定界限,或向潛在的共生者散發(fā)出歡迎的信號?偟男Ч,是形成一種調(diào)節(jié)生長速度和領土占領的協(xié)調(diào)機制。這顯然是用來使地球自我平衡的。
(選自劉易斯?托馬斯《說味》,有刪改)
12.盡管目前解釋味覺的理論很多,但還存在許多局限。從文本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理論是什么?存在的困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對信息的篩選能力。
答案:、倩纠碚摚簹馕段镔|(zhì)在化學上是一些小的、簡單的化合物,分子的幾何形狀氣味具有重要影響。②困惑:還不知道味覺細胞是怎樣被氣味物質(zhì)激發(fā)的,還無法給那些“基本”氣味作出合理的解釋,也不能找出在理論上存在的味覺感受器。
13.結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列舉脈鼠、帽貝的事例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為什么說“我們的實際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以及對文章寫作技巧的理解。解答這類題目要結合語境,問什么答什么。
答案: (1)列舉脈鼠的事例是為了說明細胞的味覺能夠通過訓練來增強嗅覺靈敏度,列舉帽貝的事例是為了從反方面證明不同動物之間用于通訊的嗅覺感受器對于建立共生系統(tǒng)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2)動物有奇妙的感覺技術,但人并非不如其他動物。只不過男人與女人在感知味覺上還存在著性別差異,人與人之間不自覺地交換信息有時我們并沒有意識到。
14.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舉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文體的特點,要求考生掌握不同的文體所具有的不同特點。
答案:、賴乐敎蚀_。如說明?魚經(jīng)過訓練后味覺達到靈敏度,就用了非常精確的數(shù)據(jù),“兩者濃度僅僅為十億分之五”。②清新幽默。如對比人與動物味覺的差異時,說“我們自我安慰,我們早已在進化過程中把這些原始的機制拋在身后了”。③通俗易懂。全文在敘述這一復雜的生物問題時,化深奧為淺顯,通俗易懂。(寫出任意兩點即可)
15.本文作者通過“味”表達了自己的生態(tài)觀念,請結合文本簡要評析作者的生態(tài)觀念。不少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屬開放性題目,但也需依據(jù)文本。首先要找出作者的觀點,然后進行評析。
答案: 作者認為,一切生物之間有進行化學通訊的非常普遍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一種協(xié)調(diào)平衡的“共生系統(tǒng)”。這種共生系統(tǒng)可以避免共生活動失控,使地球達到自我平衡的狀態(tài)。這種觀念強調(diào)人與自然、自然界各物種之間的和諧發(fā)展,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70004.html
相關閱讀:2013高二語文上冊期末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