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棵樹的撼世愛情——《致橡樹》感想文章
一、必須牢記你所面對的是一棵樹
在理解這首詩時,必須牢記我們面對的是一棵樹,自己也是一棵樹。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它極容易被忽視,從而導致對這首詩的理解流于一般的愛情告白,達不到應(yīng)有的思想深度,領(lǐng)會不到那源自靈魂深處愛的最強音。對此,舒婷自己也說:“花與碟的關(guān)系是相悅,木與水的關(guān)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樹才能感到另一棵樹的體驗,感受鳥們、陽光、春雨的給予。”
其實,詩中的橡樹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的象征。因此,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通過自己最為親切、具體的形象來表達一種愛情的理念和信念——誠摯、堅貞而又平等,頗有托物言志的意味。
二、詩人把“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放在最前面,有沒有深意?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思考:首先,從歷史淵源來看,攀附型的愛情觀在中國的傳統(tǒng)愛情觀中占絕對主導地位,這一點無須贅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淚控訴即可明曉。其次,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攀附型的愛情觀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有極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一個極龐大的接受群體,諸如“嫁名車”“嫁別墅”“嫁綠卡”等就是明證。因此,這種被世人廣為推崇的愛情觀就成了催生這首詩的重要歷史和社會背景,放在首句,理所當然。
三、橡樹和木棉的本質(zhì)特征及其象征意義
高中英語 這首詩中的橡樹和木棉的象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涉及;但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應(yīng)是兩個抽象的象征符號,而應(yīng)把它們還原,讓它們的形象生動鮮活起來。第一,弄清楚橡樹和木棉到底是什么,它們作為“樹”具有哪些特征。橡樹,由于其木質(zhì)堅硬,可以用來做酒桶等。所以,其作為樹的特征我們就可以概括為堅硬、高大、挺拔。木棉,亦稱“攀枝花”“英雄樹”,落葉大喬木,開鮮紅的花朵,果實為長橢圓形、棉質(zhì),去殼之后可以用來做枕頭。所以,其作為樹的特征我們就可以概括為美、富有生機和活力。第二,弄清楚橡樹和木棉作為人的形象,即象征意義,可以賦予哪些特征。根據(jù)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橡樹象征男子漢,顯得壯美、偉岸、健壯、堅毅、果敢和有力,可謂是“鐵骨錚錚”;木棉象征女子,顯得秀美、青春、健康、豐盈、熱情和活潑,可謂是“秀外慧中”。
如果講到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試想,“像刀、像劍,也像戟”,詩人亮出這許多兵器究竟為何?“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緣何嘆息,點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么?兩棵樹,一棵是勇敢的衛(wèi)士,每一枝干都隨時準備著阻擋來自外界的任何襲擊以保衛(wèi)兩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戀人,開著紅碩的花朵,愿意在他戰(zhàn)斗時為他吶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其實,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愛情——偉大而又平凡,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此外,我們也不要忘記,一種新思想、新觀念的萌發(fā)、誕生、確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向舊思想、舊觀念不斷質(zhì)疑、否定的過程!做到這一點,先破后立這種方式實在合適不過。詩人在否定其他種種愛情觀之后,通過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使詩意得以深化,從而使得自己精心構(gòu)建的愛情大廈更加堅不可摧。
四、“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該作何理解才更生動、形象?
詩人在這里極其鮮明地表明了自己期盼、渴望的那種愛情應(yīng)該是理智的、誠摯的、執(zhí)著的、有內(nèi)涵的。那么,該作何理解才更生動、形象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絕對不能像很多參考資料上說的“愛得深沉、愛得執(zhí)著”那樣語焉不詳、敷衍了事。我們還是應(yīng)從“只有一棵樹才能感到另一棵樹的體驗”去分析。試想,如果只知道“愛你偉岸的身軀”,那就只配做攀援的凌霄花和癡情的鳥兒,那樣的愛在作者眼里是很膚淺的。誰都清楚,只有同甘苦共患難過,才能真正地懂得愛人之可愛。樹與樹也是這樣,只有一起“分擔”過“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過“霧靄、流嵐、虹霓”的木棉才能真正地懂得橡樹的偉岸,這“偉岸”的源泉正是它所“堅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這或許就叫“愛其然,愛其所以然”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76899.html
相關(guān)閱讀:學習規(guī)律的四則規(guī)律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