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賓川四中高二9月月考(語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高二9月月考語文試題 本試題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忌鞔饡r,將答案答在答題卷上,在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荚嚱Y束后,將答題卷交回。第I卷 ?閱讀題甲? 必考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馮友蘭 人們開始讀中國哲學著作時,第一個印象也許是,這些言論和文章都很簡短,沒有聯(lián)系。打開《論語》,你會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數(shù)語,而且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打開《老子》,你會看到全書只約有五千字,不長于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墒菑闹袇s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習慣于精密推理和詳細論證的學生,要了解這些中國哲學到底在說什么,簡直感到茫然。他會傾向于認為,這些思想本身就是沒有內(nèi)部聯(lián)系吧。如果當真如此,那還有什么中國哲學。因為沒有聯(lián)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為哲學的。 可以這么說: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表面上的聯(lián)系,是由于這些言論、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照中國的傳統(tǒng),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yè)。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yè)的人。所以過去沒有職業(yè)哲學家,非職業(yè)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在中國,沒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得多。若想研究這些人的哲學,只有看他們的語錄或?qū)懡o學生、朋友的信。這些信寫于他一生的各個時期,語錄也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它們不相聯(lián)系,甚至互相矛盾,這是可以預料的。以上所說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聯(lián)系,還不能解釋它們?yōu)槭裁春喍。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還是有系統(tǒng)的推理和論證。但是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它們還是不夠明晰。這是由于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独献印啡珪际敲噪h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是很明顯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還是有過多的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名言雋語一定很簡短,比喻例證一定無聯(lián)系。因而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就不夠明晰。它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從后者得到補償。當然,明晰與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種表達,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種表達,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詩意。正因為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們所暗示的幾乎是無窮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說,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聰明的讀者能讀出詩的言外之意,能讀出書的“行間”之意。中國藝術這樣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里。中國藝術的理想,不是沒有它的哲學背景的!肚f子》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認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nèi)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 《論語》《老子》中簡短的言論,都不單純是一些結論,而推出這些結論的前提都給丟掉了。它們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雋語。暗示才耐人尋味。你可以把你從《老子》中發(fā)現(xiàn)的思想全部收集起來,寫成一部新書。不管寫得多么好,它也不過是一部新書。它可以與《老子》原書對照著讀,也可以對人們理解原書大有幫助,但是它永遠不能取代原書。1.下列關于原文前三段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論語》每章只有寥寥數(shù)語,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因為他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彼此不相聯(lián)系也是可以預料的。B.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yè),表達哲學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學著作,而是可以散見于日常的交談和書信之中。C.西方哲學著作采用系統(tǒng)的推理和論證表達思想,而中國哲學家習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表達思想,所以思想的表達不夠明晰。D.《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些比喻例證之間可以沒有相互聯(lián)系,不像西方哲學著作中的推理論證那樣有密切聯(lián)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詩意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通過暗示讓人領會。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雋語和比喻論證,正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方式。B.明晰的表達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達則更耐人尋味。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正因為語言簡短,暗示極為豐富,讀者才能讀出更多的新意。C.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之所以“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因為聰明的讀者能發(fā)掘出詩的言外之意和書的行間之意。D.中國藝術的思想,當然不是只為中國藝術所獨有,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就體現(xiàn)了這種理想,《老子》堪稱范例。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國藝術的理想,但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中國哲學自身的認知特點決定的。B.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對言意關系的獨特認識,那就是為語言難以直接、完全地呈現(xiàn)思想。C.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jīng)Q定了它所表達的思想是難以還原的,因為讀者所發(fā)現(xiàn)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體會。D.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強調(diào)暗示,體現(xiàn)出對語言作用的排斥,因為思想無法靠語言的固定外延和內(nèi)涵來表達。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成4-7題。?燕昭王收破燕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對:“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則什已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jù)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啕籍叱咄,則徒隸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昭王日:“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請求!仓H碌们Ю锺R,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士卒樂佚輕戰(zhàn)。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選自《戰(zhàn)國策?燕昭王求士》)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眄視指使 ?眄:。B.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捐:C.燕王吊死問生吊:。?D.燕兵獨追北北:潰敗的軍隊。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誠對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組是(3分)①卑身厚幣 ②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③而朝其門下 ④昭王為隗筑而師之⑤與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樂毅為上將軍A.①②⑤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齊國趁著燕國的危亂攻破了燕國,燕昭王明白自己一個人勢單力薄,即位后就賢下士,拜郭隗為師并向他請教,以圖報齊國破燕之仇。B.郭隗采用排比與層遞的手法勸說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說辭氣勢充沛、說理透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C郭隗講述養(yǎng)獸官為國君百金買馬首的故事,意在闡明求士要從身邊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誠的道理。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爭先恐后地來到燕國,燕昭王還與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國富兵強。燕昭王二十八年時以樂毅為上將軍的燕軍直打到齊都臨淄并最終報仇雪恥。7.把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分)(1)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2)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采桑子歐陽修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咀ⅰ课骱褐笣}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8. 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5分) 9. 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每空1分)10.補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_________, _______《》 (2)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3) ________ ,_______。乙? 選考題. 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題。(25分) .高貴的靈魂貝多芬——世界上無數(shù)的人被他的音樂所感動,所震撼,不僅僅是他的音樂,還有他的高貴的靈魂。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擲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有如《英雄交響樂》與《第五交響樂》,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一縷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靈的均衡喪失了即使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狂野的性質(zhì),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著一種熱病,一種毒素。貝多芬1810年5月2日云南省賓川四中高二9月月考(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802048.html

相關閱讀:高二下冊語文期末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