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第Ⅰ卷 閱讀題甲 必考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論語的讀法 “《論語》熱”是近年來學術(shù)界與文化界一種值得分析的現(xiàn)象!队诘ぁ凑撜Z〉心得》、《喪家狗:我讀〈論語〉》等書的面市,再次引起人們對《論語》這部儒學原典的關(guān)注。同時,作者的理解與詮釋方式也成為聚訟紛紜的焦點。如何評價于丹等人對《論語》的讀解,坊間已多有議論,茲不具議。但由此聯(lián)想到的一個問題是:《論語》有多少種讀法?換言之,經(jīng)典詮釋的空間有多大?路徑有多少?按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經(jīng)典作為一種經(jīng)過歷史檢驗而具有恒久價值的作品或“文本”,屬于“歷史流傳物”的范疇。經(jīng)典產(chǎn)生于特定的“視域”,體現(xiàn)了經(jīng)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認知與評判。同樣,后世的讀者對經(jīng)典的理解和詮釋,也離不開一定的“視域”,即讀者自身所處的歷史階段與社會環(huán)境。由于時間距離的存在,這兩種“視域”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就處于相互隔絕、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相反,二者總是通過習俗、傳統(tǒng)等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于歷史這個貫通古今的“大視域”中。而所謂對經(jīng)典的理解與詮釋,實際上就是后世的讀者從自身所處的“視域”出發(fā),在歷史這個“大視域”中和經(jīng)典作家所處的“視域”實現(xiàn)“視域融合”的過程。經(jīng)典詮釋的空間,也就是歷史這個“大視域”。歷史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對經(jīng)典的理解與詮釋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經(jīng)典總是面向歷史開放的,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方式;隨著“歷史視域”的不斷拓展,本文的意義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這些,并不只是暫時的,而是永遠如此!昂笕吮惹叭烁芾斫馇叭,讀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學詮釋學的創(chuàng)始人、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如是說。作為在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所謂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所產(chǎn)生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在成書后的千百年間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代又一代儒家學者以“返本開新”為宗旨,相繼對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從而形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獨特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就此而論,《論語》的價值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雖然在后來發(fā)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經(jīng)典的開放性、經(jīng)典詮釋的多樣性,并不意味著經(jīng)典詮釋就是一種天馬行空、率性而為的行為。相反,人們常常是在兩種相對固定的路徑中來理解和詮釋經(jīng)典的:一種是考古學的路徑,即著重于經(jīng)典成書的年代確認 、版本辨析、字詞訓詁等方面的“史料考證”;一種是歷史哲學的路徑,即讀者將自身的價值關(guān)切和意義追尋“置入”經(jīng)典和歷史傳統(tǒng)中,尋找二者在哲學層面的共鳴與升華。從對《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的詮釋來看,這兩種路徑可以分別從漢學和宋學中找到根據(jù)。前者注重“實事求是”,強調(diào)“六經(jīng)皆史”;后者注重“義理”,強調(diào)“借經(jīng)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jīng)! 這也構(gòu)成了中國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分歧。兩種詮釋路徑的特點,借用王國維先生的話說,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愛”,后者“可愛”卻不一定“可信”。依筆者所見,二者之間并不是彼此相斥的關(guān)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扇〉膽B(tài)度應當是,“可愛”以“可信”為前提,“可信”以“可愛”為訴求。因為離開了“可信”,“可愛”就會演變?yōu)椤敖韫湃吮,澆自家心中塊壘”;離開了“可愛”,“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讀圣賢書,所學何事”的價值追問。如何擺正“可信”與“可愛”之間的關(guān)系,似乎是今天理解與詮釋《論語》等經(jīng)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人民日報》2008年6月3日)1.結(jié)合文意,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借古人杯酒,澆自家心中塊壘”是因為側(cè)重了考古學的路徑。B.經(jīng)過歷史檢驗而具有恒久價值,屬于“歷史傳物”的范疇的作品,就是經(jīng)典。C.后世讀者從自身所處的歷史階段與社會環(huán)境出發(fā),在歷史這個“大視域”中和經(jīng)典作家所處的“視域”實現(xiàn)“視域融合”的過程,就是對經(jīng)典的理解和詮釋。D.經(jīng)典產(chǎn)生的特定的“視域”是指經(jīng)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認知與評判。2.下列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在理解和詮釋《論語》等經(jīng)典時應擺正“可信”與“可愛”之間的關(guān)系,使“可愛”以“可信”為前提,“可信”以“可愛”為訴求。B.理解和詮釋經(jīng)典的兩條路徑,涇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C.讀經(jīng)典應強調(diào)“以經(jīng)為史”,注重“實事求是”,決不能從讀者自身的價值觀出發(fā)。D.隨著“歷史視域”的不斷拓展,經(jīng)典的意義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經(jīng)典詮釋的空間也會不斷擴大,路徑也會越來越多。3.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論語》在成書的千百年間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相繼對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從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獨特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B.《論語》的價值內(nèi)涵極為豐富,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無論怎樣讀,它的價值光芒都不會暗淡。C.從考古學的路徑來理解和詮釋經(jīng)典,就是著重于經(jīng)典成書的年代確認、版本辨析、字詞訓詁等方面的“史料考證”。D.從歷史哲學的路徑來理解和詮釋經(jīng)典,就是讀者將自身的價值關(guān)切和“意義”追尋“置入”經(jīng)典和歷史傳統(tǒng)中,尋找二者在哲學層面的共鳴與升華。二、古代詩文閱讀 (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張說,字道濟,或字說之,其先自范陽徙河南,更為洛陽人。永昌中,武后策賢良方正,詔吏部尚書李景諶糊名較覆,說所對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闕。久視中,后避暑三陽宮,汔秋未還。說上疏曰:今北有胡寇覷邊,南有夷獠騷徼,關(guān)西小旱,耕稼是憂,安東近平,輸漕方始。臣愿及時旋軫,深居上京,息人以展農(nóng),修德以來遠,罷不急之役,省無用之費。澄心澹懷,惟億萬年,蒼蒼群生,莫不幸甚。臣度芻議,十不從一,何者?沮盤游之娛,間林?之玩,規(guī)遠圖,替近適,要后利,棄前歡,未沃明主之心,已捩貴臣之意。然不愛死者,懼言責不職耳! 后不省擢鳳閣舍人。張易之誣陷魏元忠也,援說為助。說廷對"元忠無不順言",忤后旨,流欽州。中宗立,召為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喪免。既期,詔起為黃門侍郎,固請終制,祈陳哀到。時禮俗衰薄,士以奪服為榮,而說獨以禮終,天下高之。除喪,復為兵部,兼修文館學士。睿宗即位,擢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譙王重福死,東都支黨數(shù)百人,獄久不決,詔說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誅張靈均、鄭?,余詿誤悉原。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惡,慰勞之。玄宗為太子,說與褚無量侍讀,尤見親禮。逾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說敦氣節(jié),立然諾,喜推藉后進,于君臣朋友大義甚篤。帝在東宮,所與秘謀密計甚眾,后卒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善用人之長,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經(jīng)術(shù),開館置學士,?太宗之政,皆說倡之。為文屬思精壯,長于碑志,世所不逮。(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五十,有刪節(jié))4、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武后策賢良方正 策:考查 B、擢鳳閣舍人 擢:提拔 C、要后利,棄前歡 要:要求 D、說敦氣節(jié) 敦:崇尚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張說正直和崇尚氣節(jié)的一組是( )3分 ①長于碑志,世所不逮 ②說廷對"元忠無不順言" ③息人以展農(nóng),修德以來遠 ④誅張靈均、鄭?,余詿誤悉原 ⑤帝在東宮,所與秘謀密計甚眾 ⑥于君臣朋友大義甚篤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張說為官時長,歷經(jīng)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四朝,正直敢言,辦事練達,深受皇上信任,終成一代名臣。 B、張說針對武后避暑到秋天仍不還京之事冒死進諫,提出要追求長遠的利益,拋棄眼前的歡樂,可惜武后沒有醒悟。 C、張說在中宗即位后,累遷官職,后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而辭去官職,并且堅持守孝直到期滿,他品德高尚為天下人稱贊。 D、在查辦譙王李重?黨羽罪案時張說顯示出卓越的能力。他接手案件后很快弄清真相,嚴懲主謀,其余人則無罪釋放。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說敦氣節(jié),立然諾,喜推藉后進,于君臣朋友大義甚篤。(3分) (2)張易之誣陷魏元忠也,援說為助。說廷對"元忠無不順言",忤后旨,流欽州。(3分)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4分) (二)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題目。(11分)【中呂】紅繡鞋?天臺瀑布寺張可久絕頂峰攢雪劍,懸崖水掛冰簾。倚樹哀猿弄云尖。血華啼杜宇,陰洞吼飛廉①。比人心,山未險!咀⑨尅竣亠w廉:風伯,傳說中的風神,此指風。8.結(jié)合所學知識,【中呂】是什么名稱?(2分)為突出天臺山之險峻,曲中用了什么手法?試加以分析。(4分)9.此曲的主旨寫什么?作者是如何突出這一主旨的?(5分)(三)名篇名句默寫 (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湯湯,漸車帷裳。----------------,--------------。(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3)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乙 選考題請考生在第三(11)、四(12)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只能做所選定題目內(nèi)的小題,若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目計分。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2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天 火 阿來 多吉躍上那塊巨大的巖石,口中發(fā)出一聲長嘯,立即,山與樹,還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肅靜了。巖石就矗立在這座山南坡與北坡之間的峽谷里。多吉站在巖石平坦的頂部,背后,是高大的喬木,松、杉、樺、櫟組成的森林,墨綠河南省方城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902692.html

相關(guān)閱讀:廣東省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