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高考尖子生是如何煉成的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考復(fù)習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六位高考尖子生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網(wǎng)絡(luò)收集作者:佚名

  假期父母常帶他逛嶺南寺廟、祠堂、古墓、古民居等傳統(tǒng)文化景點,有些景點當?shù)囟忌儆腥酥,要一路打聽才能找到?br>
  除正常的名校教育外,廣州高考狀元們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化,更是潤物無聲。

  上小學時,孫貝貝總是不小心就丟了紅領(lǐng)巾。有一次,她又找不到紅領(lǐng)巾了,貝貝媽沒有生氣,而是笑著安慰她說:“下次再買一條。”隨后她真的買了一堆紅領(lǐng)巾放在家里,

  而貝貝慢慢也知道該好好保管自己的紅領(lǐng)巾了。有著一套一套育女經(jīng)驗的貝貝媽說以后不排除出一本專門的家庭教育類書籍。“孩子樂觀上進的心態(tài),已在小事中被琢磨得非常好。“

  受從事外事工作的父親影響,貝貝的英語口語不大成問題。她在初中時,就已看完了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和《羊脂球》。上中學后,有機會貝貝也會自己與外國朋友進行口語對話,她還總結(jié)了自己與父親不同的會話特點:“爸爸注重意思完整、準確地表達,不拘泥于句子結(jié)構(gòu)的完整;而我恰恰相反,一個句子從詞到結(jié)構(gòu)都非常完整,但意思表達卻不甚明了……”

  個子小小的黎嘉慧,是來自執(zhí)信中學的總分狀元兼物理狀元。她爸爸是工程師,媽媽是中學數(shù)學老師。小嘉慧認為,受家庭氛圍影響,讓自己從小就有了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嘉慧一家最常做的事,就是逛街逛書店。“每看到書店,一家人都會跑進去,買不買都逗留上大半天。”除了教輔資料,嘉慧每次通常還會去文學區(qū)轉(zhuǎn)轉(zhuǎn),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科普、科幻、文學類著作。

  思想比較成熟穩(wěn)重的楊洋,父親是某大學的老師,母親是一家大型國企職工。楊洋一家也是在他讀小學時遷來廣東的。從上初中時起,每逢他放假,短則周末,長則寒暑假,父母往往會開車帶他出去旅行。

  “我雖說不是廣州人,但肯定比廣州人更了解廣州,”楊洋稱,利用假期,父母經(jīng)常帶他到一些人文色彩比較濃的地方玩,比如去逛一些嶺南寺廟、祠堂、古墓、古民居等傳統(tǒng)建筑,有些景點當?shù)囟忌儆腥酥,而他們一家往往要一路打聽才能找到?ldquo;比如陳鐵軍、周文雍的墓,東江縱隊遺址,海陸豐地區(qū)最早的蘇維埃政權(quán)成立地等。”

  有一次,在大太陽下,一家人在田埂上辛苦尋訪,總算找到了南宋景帝之母楊太后的墳地,“很不起眼的一方墳?zāi),誰知里面安葬的竟是一國之母呢?”

  眼下正在自修黑管的楊洋,說他很喜歡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式的旅行。“通常去城市就是逛大學,去郊野則逛那些有歷史積淀的地方,”他自己圈了一下,整個中學時代,他們一家已經(jīng)南到過海南,西至過重慶,北到過武漢。“汕頭大學、武漢大學等,在高三前都已經(jīng)去過了。”

  夏老師證實,班里的優(yōu)等生確實一般都發(fā)展比較全面,同學們佩服的也都是那些“既學得好,又玩得好”的人,而不再是單純會讀書的書呆子。


  最低成本:10多萬元

  “即使是成績一向優(yōu)秀的孩子,不算家長投入的時間、精力和課外輔導投資,也不算擇校、送禮等灰色支出,10多萬就出去了。”

  在所有被訪問過的廣州高考狀元中,從小學、初中、高中所讀的學校來看,幾乎清一色全是當?shù)刈詈玫膶W校。“小學還可能按地段入學,但進初中時,肯定是憑能力考進最好學校的,”一狀元稱。

  “即使是成績一向優(yōu)秀的孩子,不算家長投入的時間、精力和課外輔導投資,也不算擇校、送禮等支出,僅家庭所承擔的最正常培養(yǎng)成本,輕輕松松10多萬就出去了,”一所省重點中學班主任粗略計算了一下認為,一路過關(guān)斬將的考試中,孩子成績再出差池的話,教育成本就得再增加兩三倍。

  劉怡然的父親是當?shù)匾幻珓?wù)員,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劉媽媽講,怡然的小學和初中,都是饒平最好的學校。“進小學也要考,當時,怡然差一分,沒被那所學校錄取,是交了一些贊助費才入讀的,但考初中時,是她自己考上的。”

  而黎嘉慧進名校的過程,更具戲劇性。廣州孩子嘉慧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奧數(shù)。在三年級的區(qū)奧數(shù)升級考試中,分數(shù)考得很不理想,所以被分到了市奧數(shù)班的一班。那時,奧數(shù)班是從一班到十二班遞增排列的。也就是說,嘉慧被分到了最差的一個班,她自己還考過40分。

  但黎嘉慧沒有放棄:“我知道周圍有很多比我聰明的同學,我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趕上去。”努力終有回報,后來,由于在全國“祖沖之”杯數(shù)學競賽中獲獎,嘉慧被名校執(zhí)信中學直招入學,然后一讀就是六年。

  孫貝貝的父母遷入廣州時,對女兒的上學也一度頭痛。當時貝貝剛讀完小學六年級上學期,下學期按遷入戶口來看,應(yīng)該進東山區(qū)小學,但沒成功。后來是天河區(qū)的先烈東小學接受了貝貝。“一定要感謝陳校長,”貝貝媽至今最想對女兒成才表示感謝的,就是先烈東小學和省實驗中學。

  能上得最好的學校,并不等于就是家庭對孩子的全部投資。在校外,對孩子特長或技能的培育,狀元家庭同普通家庭一樣,也煞費苦心。孫貝貝5歲時,家里讓她開始學彈鋼琴。目前,她已考過鋼琴業(yè)余八級。“貝貝英文歌唱得好,但我知道她學琴沒有天賦,主要是為了豐富生活,提高修養(yǎng),”貝貝媽說。“對孩子的培養(yǎng),我們是不計成本的,”在省體育局工作的貝貝媽說,他們家從來沒有認真計較過這筆教育投資,但數(shù)量也肯定不會少。

  社會上各種眼花繚亂的培優(yōu)班、特長班,真對孩子成才有益嗎?

  對此,廣東實驗中學一連續(xù)帶出兩屆狀元的班主任認為,不是所有的培優(yōu)訓練對每個孩子都適用,但注重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優(yōu)缺點,并適當培養(yǎng),還是有用的,“對學習而言,相當于起到觸類旁通之類的效果。”同時,該老師也承認,這樣會給學生家庭帶來更大的經(jīng)濟壓力。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kao/120725.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三家長在填報高考志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