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后感的特點
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一段名言、一組材料,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想法寫下來,就是讀后感。讀后感,“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產生的。因此,要寫好讀后感,首先就要讀懂原文,不但要透徹了解所讀作品的內容,而且要深刻領會文章的精神,在深刻領會的基礎上提煉讀后感的感點。原文是記敘文,你就應歸納事件所反映的意義,挖掘人物所蘊涵的品質;原文是議論文,就應抓住文章的基本觀點,掌握各層次步步闡述的道理;原文是寓言,就應思索其中含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人和事與它相似。
在閱讀原作、提煉感點的過程中,思考是不可缺少的。要邊讀邊想,要想想讀讀,特別是要學會聯(lián)系實際,展開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天地越開闊,所提煉的感想就越豐富,選擇也就有了大的余地。一篇讀后感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讀后所有的感受都寫出來。同時,讀后感不同于書評,不需要對所讀的作品做全面的介紹和評價,因此,讀后感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是‘感點”的選擇問題。“感點”選得好,文章就有了主心骨,綱舉而目張;“感點”選得不好,文章就缺少了靈魂,寫得散亂牽強,甚或以述代感,咱賓奪主。
那么“感”是怎么來的呢?“讀”生發(fā)“感”,借端生義。讀后感不同于一般議論文,“發(fā)感”是受到原作的啟發(fā)而形成或加深的,盡管“感”的高度和深度有時甚至超過原作,但它必須依附原作,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觸發(fā)和深化,必須借原作之端生義。所以,寫讀后感必須讀懂原文,對原文的內容有切實的感受和體會。有感而發(fā)還不夠,所“發(fā)”之感還要富有個性色彩,貴能破理。好的讀后感應該體現(xiàn)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依附原作,又超越原作,寫出“我的發(fā)現(xiàn)”,點透一個理來!案小辈浑x讀又不囿于讀。
1讀后感的寫作
首先,要在細讀上下功夫,好好把譯原文的真諦。
其次,要“精思”,俯而讀,仰而思,理解、消化原文,達到正確判斷原文主旨的目的。
再次,要“借端生義”,抓住關鍵句子,選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吃準、吃透材料,選擇有獨到見解、感受最深的一點,把“感”的基本觀點闡述清楚。并且說深刻。要注意具有針對性和符合時代精神,角度要小而新。
特別要指出的是,讀一本書,—篇文章,其感點是多方面的,如果要寫文章,必須分析整理,使感性印象上升為理性的明確的觀點,并且不止于“生義”,要能說開,不拘泥于定論,要能說深,舊題新做。善于破理,說的是關于認理、明理,能在原作的基礎上高出一籌,有所突破。
1讀后感的布局謀篇
讀后感屬于議論文范疇,其基本寫法,大抵與議論文相同。讀后感的布局謀篇,大致抓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述讀。由于感米自讀,一般開頭應簡要地寫出讀的內容,或概述或引文,從而提出自己的“感”即文章的論點。
(2)發(fā)感。即把感點展開議論,并闡述。
(3)聯(lián)想。由此及彼地說開去,對所“感”予以論證。
(4)作結。在結尾處扣住論點,收束全文。
1讀后感的語官
寫讀后感語言要夾敘夾議,生動活潑。它常常采用夾敘夾議的形式,其中的“敘”,常常起到“述讀”的作用,必須寓感于述讀之中,述讀以發(fā)感定向,述讀中有時還需要簡潔、明快的描繪,但以議論為主,敘述和議論常常融為一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kao/278335.html
相關閱讀:中高考考生最愛問的10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