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減壓:積極的自我暗示非常重要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考復習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面臨大考,學校和家庭總是在營造一種考試氛圍,這種氛圍帶著過分的小心與謹慎。老師與家長習慣于灌輸一些“前車之鑒”,希望考生能夠從“焦慮”的危險中隔離。而實際上,考試焦慮根本不需要消除,適度的焦慮反而能使考生進入更好的競技狀態(tài)。

  

  大家都知道過度的考試焦慮會妨礙考試,其實考試時焦慮程度太低同樣不利于考試。比如我們放松到對考試完全無所謂,一點兒不緊張,也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狀態(tài)的。

  

  教育心理學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這樣解讀學習焦慮水平與學習效率間的關系:焦慮水平過度或不夠都不利于學習,而惟有適中的焦慮最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因為,適度的焦慮可以使考生產(chǎn)生必要的緊迫感,使其考試時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思維特別清晰,答卷行為準確而敏捷。

  

  所以,我們要應付的不是考試焦慮而是過度的考試焦慮,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完全消除考試焦慮而是要學習使焦慮降為適度。

  

  對成績做“自我服務”傾向的歸因

  

  歸因是指對導致某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的歸結。舉例說,學習自信心不足的同學習慣于把壞成績歸因于自己笨,而把好成績歸因于運氣好。很顯然,這兩種歸因都會強化人的自卑,并使人喪失對學習的控制感。

  

  心理學把上述歸因稱作有“自我貶損”傾向的歸因,而把有利于個人確立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歸因叫做“自我服務”的歸因。

  

  學會“自我服務”傾向的歸因,對于考前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可以試著這樣做,當取得好成績時,具體分析是哪些個人原因起了決定性作用,如考前的方法正確、情緒管理得好、以往的知識扎實等。考了一個壞成績時,也要具體地從自己答題時的方法、態(tài)度、情緒以及以往知識掌握情況等方面找原因,告訴自己,不是我的智力出了問題,而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我必須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方法了。

  

  學習上缺乏自信的人并非真的一無是處,而是由于他習慣于總盯著并且夸大自己的短處,久而久之,就強化了自己的自卑。

  

  我們常會在無意識中使用雙重標準。以批評為例,我們對來自別人的批評常常十分敏感,但對于自我苛求卻常常渾然不覺;別人誤解我們時我們覺得委屈,而自己誤解自己時卻毫無感覺。其實,挫敗我們自尊需要的往往是我們自己而非別人。

  

  高考其實是人生的體驗場

  

  很多高考生害怕考試,是由于受外界影響把考場當成了你死我活的戰(zhàn)場,因而心理壓力很大。先不說人生并非只有高考這一條路,只就高考本身而言,其實也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

  

  平時我們愛旅游,認為那是一種很美好的人生體驗,高考也一樣。不一樣的是,旅游可以不斷地上路,但高考這種人生經(jīng)歷對絕大多數(shù)青少年學生而言,通常在一生中只有一次。

  

  旅游中有這樣兩類人,一種人一心想著目的地的美景,結果不僅錯過車窗外許多美景,而且常常為目的地不如想像的美好而感覺失落。另一種人從上路起就開始體會,一路上收獲了許多的驚喜,即使目的地沒有想像的那樣美好,旅途中的所得也足以讓其滿載而歸。

  

  高考也一樣,結果固然重要,但不可逆的高考經(jīng)歷與體驗同樣重要,如果我們一路上能放慢腳步,學著欣賞高中的每一天,那么將來就會多一份美好的回憶,即使落榜你也一樣會多一份值得汲取的人生經(jīng)歷。

  

  所以,高考不是戰(zhàn)場,高考是人生的體驗場。帶著一種體驗的心態(tài)而非追逐結果的心態(tài),過程走好了,結果自然會好。

  

  隨著考試的臨近,越想考好的學生或許越緊張,越緊張就發(fā)現(xiàn)自己越不行。我建議考生不要總想自己還“差”多少,而是從“補”的角度考慮,補一分是一分。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每補上一分就是一種收獲,每天體驗收獲的狀態(tài),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kao/282072.html

相關閱讀:2013高考政治各類題目答題技巧-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