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題
(1)看題干:要做到“四審”,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確題目結構,找出關鍵詞語,確定答題方向;
第二,要界定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以明晰答題范圍;
第三,要弄清題目的基本類型,結合相應的答題方法進行思考和把握;
第四,要明確涉題概念、理論和觀點的內涵與外延。
(2)審備選項:要“四推敲”備選項,對癥下藥。
第一,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史實、基本常識;
第二,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要求;
第三,推敲備選項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第四,推敲備選項之間是否存在并列、從屬、對立關系。
2.解答選擇題的基本方法
(1)排除法
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查的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2)轉化法
有的題干中的詞語是我們平時不經常接觸的,此時可以找一個意思相近的詞語換位思考。如“功績”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換成“重大措施”等。
(3)參照法
有的選擇題中,幾個選項直接是有關聯的,有的是同類史實,有的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有的相互矛盾,解題時可以利用這些“特殊關系”進行推敲、排除,從而確定答案。
(4)關聯法
此法主要是通過聯系教材有關內容,進行時空定位,依據推理邏輯作答。此處應注意兩點,一是堅持先入為主(沒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要輕易修改之前作出的選擇),二是防止走極端(如果備選項中出現了“完全”“最”“絕對”之類的關鍵詞,一般有誤)。
3.舉例說明
例1唐太宗曾對吏部尚書杜如晦說:“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行,至后敗職,雖刑戮之,而民已敝矣。”這句話意在強調
A.應嚴刑處罰失職官員B.選官須注重才學
C.官員失職會危害民生D.選官應注重品行
【分析】本題考查古代的選官制度。首先,審題干,唐太宗的意思是選官只注重才學,會導致腐敗,危害民生。其次,分析備選項。B項和D項意思相反,要么兩項全錯,要么一項正確,另一項錯誤。結合題干意思可知,唐太宗強調的是選官應注重品行,故D正確,B錯誤。A在材料中沒有反映,C項從屬于D項。
例2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fā)生的豐島海戰(zhàn)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比辗匠霭娴摹抖甙四旰(zhàn)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fā)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zhàn),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边@說明
A.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
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
【分析】本題是一道史學方法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史料的理解能力和歷史學習方法的運用能力。1894年的豐島海戰(zhàn)是甲午戰(zhàn)爭前奏,也是日本實現其侵略目標的重要步驟。在中日兩國都增兵朝鮮之時,雙方的戰(zhàn)爭態(tài)勢已是一觸即發(fā)。在這種情況下,豐島海戰(zhàn)哪方首開戰(zhàn)端就成為一個必須探清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上,當事者雙方的記載是互相矛盾的,這表明,當事雙方及研究者受各自立場、利益、認識等方面的局限,將直接影響著對同一個事件敘述和解釋的真實可靠性。因此A為正確項。反觀其他各項,B項為一般陳述句,但與材料主旨無關;C、D兩項只是說明了文獻資料特別是原始記錄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與題干主旨不符。因此解答史學方法題,必須把握題干材料所表達的完整意思,使答案與題干意思緊密相扣,成為合理的邏輯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kao/282080.html
相關閱讀:復習指導:2014高考化學二輪復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