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考復習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1、添枝加葉

  “添枝加葉”原來是形容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為了夸張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是指命題者在題干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制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

  [例1](全國文綜卷Ⅰ·23)《歐洲經(jīng)濟史》描述了18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某些地區(qū)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貴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財富日益增長的資產(chǎn)階級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戰(zhàn)。雖然他們有時被人輕蔑地說成是‘暴發(fā)戶’,但是,他們的購買力形成了他們自己競相仿效的基礎。”這段描述說明

  A.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影響到社會生活B.啟蒙思想的傳播消除了人們的等級觀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貴族告別了昔日生活D.科技進步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物價相對低廉

  [解析]該題B項題肢的設置,命題者就運用了“添枝加葉”的干擾方式。B項題肢增加了修飾、限制的詞——“消除”,使觀點趨向絕對化,其實題中“被輕蔑地說成是‘暴發(fā)戶’”,可知社會中的等級觀念依然存在,故B項錯誤。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干或題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對那些修飾、限制成分反復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觀點一致,若不一致,則必然舌去。對題中出現(xiàn)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具有絕對性的字詞,一定要仔細推敲,慎重選擇。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對,實際上并不對。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北京文綜卷·23)1940年納粹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了集監(jiān)禁、勞役和屠殺為一體的集中營群,F(xiàn)在該遺址已被辟為紀念館,目的是向人們警示①極端民族主義泛濫的后果②麥卡錫主義造成的后果③猶太人和波蘭人被無辜屠殺的災難④恐怖主義造成的慘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部分考生會選D,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其關鍵是不能正確區(qū)分法西斯主義和恐怖主義。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建立屬于法西斯主義,不屬于恐怖主義,故排除④。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于二戰(zhàn)期間,而麥卡錫主義出現(xiàn)于20世紀50年代初,故排除②。正確答案是B。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jù)所學知識和題干的特定性,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干擾。

  3、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問題。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常常有意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

  [例3](山東文綜卷·13)1964年,周恩來與美國作家斯諾交談時說:“過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們是做對了,但我們也做了一些錯事!挥懈矣诔姓J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改正它們!贬槍50年代末經(jīng)濟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黨和政府的糾正措施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B.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C.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D.提出調整國民經(jīng)濟的八字方針

  [解析]以上四個題肢都涉及到黨和政府發(fā)展經(jīng)濟的史實,A屬于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為1953-1956年,B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內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則是針對“左”傾錯誤而采取的糾正措施,A、B、C三肢說法雖然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純屬答非所問,故不可選。答案為D。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只能選擇那些與題干之間存在聯(lián)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或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題肢,即使其本身的說法再正確也不能選。

  4、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原來是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題目往往以相關的知識作干擾題肢,考生如果記憶模糊,就會失誤。

  [例4](北京文綜卷·19)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審時度勢,不斷探索,執(zhí)政能力不斷提高。這體現(xiàn)在①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②北戴河會議通過在農(nóng)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③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④中國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再認、再現(xiàn)歷史事實的能力。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前召開,故排除①選項。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運動屬于“左”傾錯誤,不屬于執(zhí)政能力提高的表現(xiàn),故排除②選項。由于考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史實,不少考生會誤選B,就是認為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后召開。

  [啟示]在平時的復習中,考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重要史實,要盡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淆不清。

  5、魚目混珠

  “魚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識作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

  [例5](江蘇歷史卷·23)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許多共同問題,其中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的是

  A.腐敗蔓延B.恐怖主義C.政變迭起D.民族矛盾

  [解析]本題不少考生會認為四個選項都正確,認為腐敗、恐怖主義、政變和民族矛盾都是“21世紀的政治瘟疫”,犯了“魚目混珠”的毛病。其實腐敗、政變、民族矛盾由來已久,但恐怖主義則不同,2001年“9·11事件”后,恐怖主義并未因為阿富汗等反恐戰(zhàn)爭而被消滅,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勢,成為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因此正確答案是B。

  [啟示]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題目。考生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對相關、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擾準確作答。

  6、正逆顛倒

  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

  [例6](江蘇歷史卷·20)下列關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敘述,不屬于斯大林時期的是

  A.推進以重工業(yè)為重點的工業(yè)化B.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

  C.聯(lián)合個體小農(nóng)經(jīng)濟并改造為大規(guī)模集體經(jīng)濟

  D.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解析]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是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故選D。但由于受正向選擇思維定勢的影響,有些考生選擇了斯大林時期的A、B、C三項中的其中一項,而把不符合的D項舍棄了,以致失分。

  [啟示]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于判明題干的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舍去即可。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kao/319915.html

相關閱讀:2019高考復習注意9個坑,否則考不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