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習方法或者說學習習慣是經(jīng)過細心反復檢驗、篩選得出來的,它們之間互不矛盾,且具體體現(xiàn)在大部分的學習經(jīng)驗總結(jié)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在浩瀚的學海中會千辛萬苦、舉步維艱!墩撜Z》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應該是件開心的事,學起來不開心,說明你不會學習,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痛苦的學習,到頭來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以前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和老師的知識,現(xiàn)在能記住多少、又能靈活運用到多少呢?
豐富多彩的生活
狀元們的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有能歌善舞的,有琴棋書畫俱佳的,有集學校干部、社團干部、班級干部于一身的,有對卡通、體育、電影、明星十分熱衷的……學習與興趣并非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相反,只顧一味學習的書呆子才是不會學習的。其實哪一件事不是在學習呢?大家可以查查宇宙全息論,高考!耙涣I持芯吞N藏著整個宇宙的信息”。從每件小事中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在書本中可以學習到知識,在電影、電視劇、游戲中也可以領悟到知識,而知識、道理是相通的。并不是“娛樂”中學到的知識無助于學習,相反,“娛樂”中接觸到的鮮活事物反而更容易讓人學習知識,更容易讓人感受、領悟這個浩瀚宇宙蘊藏的無窮道理!袄碚撌腔疑,生活之樹長青”。
生活要有規(guī)律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人類看似面向大自然前進了一小步,實際上卻倒退了三大步”;春觾砂兜膹S企每年向國家的利稅是200億元,而國家每年花在治淮污染上的錢是600億元。所以千萬不要跟自然做對。每天按時睡覺、按規(guī)律生活吧,你今天熬一天夜,以后就會花費三、四天的時間去調(diào)整。
狀元從來不熬夜。初中時,有不少同學被老師忽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要學習頭懸梁刺椎骨的精神”等等,結(jié)果買了兩大瓶咖啡,熬夜經(jīng)常熬到夜里12點多,弄得精神恍惚不已、身體疲憊不堪,上課困乏、頭暈腦脹,題做了很多很多,但最后考試的效果卻很差很差。狀元是重學習效率的。世間萬事都是質(zhì)量比數(shù)量重要。認真精心地參悟一道題比得過漫不經(jīng)心地解決十道題。
推薦鏈接:
粗略地安排學習計劃
如果你了解一點量子力學,你就會知道構成這個世界最本質(zhì)的東西----粒子的運行軌跡是沒有規(guī)則的,也就是說,粒子運動的下一個方向是沒有固定模式可循的。人腦就像粒子,你不能給它安排死板的學習計劃。你計劃好這一個小時學語文,下一個小時學數(shù)學,沒準一開始學語文就提不起精神,或者學完了一個小時語文還想接著學,所以學習計劃不宜安排的太過具體,只需要在腦中有個大概的計劃即可,一切要由你的心做主。
科學簡單的記憶法則
記憶無疑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狀元們嘗試過各式各樣的記憶方法,但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最簡單的那種方法----重復。網(wǎng)上可以去搜搜“遺忘曲線”。心理學發(fā)現(xiàn),人在記憶后最初的一段時間遺忘速度最快,而后遺忘越來越慢。也就是說,鞏固記憶(復習)要及時。經(jīng)研究,復習的最佳時間是在24小時之內(nèi),超過24小時再復習,就相當于又重學了一遍。白天學的內(nèi)容,晚上通常只需要花10分鐘就都能復習一遍,效率神速,記憶深刻。然后過兩三天再重新復習,過一周再復習,過一月再復習,過半年再復習……總之,經(jīng)過7次左右的重復,基本上這知識你永遠忘不了了。重復7次記憶同一內(nèi)容遠勝于同一內(nèi)容連續(xù)記憶7次。這一簡單的記憶法則,伴我學路至今。
一點一點地解決問題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用一個例子闡述這一重要問題。我外甥上初二,學習中下等。一次我去給他輔導功課,我給他出了一道題,一道愛因斯坦出的題。我跟他說這題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出的,也是他惟一一次給社會大眾出的題,據(jù)說世界上98%的人做不出來。他一聽就有點害怕,我告訴他別害怕,先試著做做。他拿出紙筆開始做,可是看了半天也沒有頭緒。我說你先玩會吧,然后他就打開電腦玩起了游戲。半個小時后,我說別玩了,再去看看題。他放下電腦,重又拿起了紙筆。這次他看得更入神了,用筆在紙上劃來劃去,但是依然沒有得出答案。當我看他眼神有點游離的時候,我說你再玩會游戲吧。他就又投入游戲。之后我睡了一覺。等我醒來,發(fā)現(xiàn)一個小時過去了,他還在玩,我跟他說別玩了,去做題,他又去做題。這次他很快地全神貫注到題目中,紙上劃著、口中念著,片刻后,他說根據(jù)這兩個條件可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然后又說根據(jù)這個和這個,可以得出這個。慢慢地,他推導出越來越多的結(jié)論,最后終于得出了最后結(jié)論----德國人養(yǎng)魚。我說你看看答案吧,他看了看,是正確答案。
從頭到尾,我都沒有給他任何提示,他解出這道題完全靠他自己,我只是告訴他了一個解題的基本思路,那就一點一點地解決問題。當你疲倦時,當你灰心時,當你毫無頭緒、心煩意亂時,不妨放一放,去放松一下或愉悅一下自己,等你狀態(tài)恢復好了再去啃骨頭。這就是解題的奧秘。世上沒有解不出的問題。容易題你可能一次就做會,中等題你可能要做兩三次做會,難題可能要做四五次才做會。還有一些題,目前的你無法做會,但是,當某些因素或條件改變時,無法解決也會變成可以解決。二戰(zhàn)后,當全世界記者的聚光燈照在二戰(zhàn)風云領袖丘吉爾身上等他發(fā)表成功演講時,他只說了一句話“Never give up, never never give up,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絕不放棄,絕不絕不放棄,絕不絕不絕不放棄”)。借用阿迪達斯公司一句廣告語“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什么不可能”)。要相信——“There’s always a hope”(“永遠會有希望”)。
毛主席推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也是照著這個道理去做的。他的《論持久戰(zhàn)》奠定了對敵作戰(zhàn)的基本戰(zhàn)略,他不求速成,只求堅持,他相信, “三座大山”只要一鏟一鏟地挖,終有挖倒的那一天。“百折不斷方為利刃”,一時的激昂、雄起只是匹夫之勇,細水長流的做為才是強者之道。大四時有個室友備考北大,買了很多書,每天晚睡早起、頭錐刺股、廢寢忘食,結(jié)果不到半個月就放棄了,同意接受一個普通大學的保送名額上了研究生。物極必反,欲速不達。
《孫子兵法》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勝可知而不可為也!闭堊⒁ “可勝在敵” 這句話,孫子認為戰(zhàn)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講,不取決于“己”,而取決于“敵”,所以“勝利”是“等待”出來的(“以待敵之可勝”)。在解題時,我們不應急于得出結(jié)果,相反,我們應該關注過程。管理學上有個規(guī)律——過程做對了,結(jié)果自然會出現(xiàn)。我們只要放棄急躁心理,一點一點地解決問題,持之以恒,直到成功。
依此法可以輕松解決“華容道”、魔方等智力難題。
不要輕易發(fā)問
什么是好學生?孔子千年前已給出了答案: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我高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師是一位姓甘的物理老師。他是特級教師,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晚自習。高中剛開學時我比較愛問問題,一次晚自習上,我碰到一道解不出來的物理題,我馬上拿著題從座位上走到講臺旁當班的甘老師跟前向他請教,他看了看題,并沒有告訴我如何做解,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你先給我講講,你是怎么做的”。我拿著題站在甘老師桌旁,整理起自己對題的思路。根據(jù)這個條件,可以推出這個結(jié)論,那么這個結(jié)論又可以產(chǎn)生這個結(jié)果……當我想給別人講述一道題的時候,我的思路就變得更有條理。片刻后,我解出了這道題 ——我自己給自己找到了答案。就這樣,甘老師的“拒絕解答”教給了我一條最重要的學習方法——自己鉆研。這件小事改變了我的學習觀。從此,遇到問題我再不輕易發(fā)問,我首先會自己研究解決,只有自己實在想不出解決方法的時候,才把問題謹慎總結(jié),力圖最小限度的請教別人。我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問題我是可以獨立解決的。這訓練了我思維的慎密和成熟。
以最佳狀態(tài)學習
《孫子兵法》云:“避其鋒銳,擊其惰歸”。在學習上也可以借鑒。面對學習,我們要用我們的“鋒銳”,不要用我們的“惰歸”。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們要用“一鼓氣”學習,要保證以最佳的狀態(tài)學習。前面提到,當你向大自然索取一分的時候,大自然會向你討回三分。不要狀態(tài)不好時強迫自己學習,更不能以犧牲休息和健康為代價學習,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中考前被老師忽悠的例子。
“失去了快樂,你就失去了主宰自己的權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成為學習的主人,不要成為學習的奴隸。如果你學習不快樂,那就不要學習。
學習過程不可中斷
孟母斷織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在學習過程中,如非特別重要緊急的事,是不能中斷的。這道理就像一輛快速行駛的汽車,在運行中停車,然后再重新啟動運行,這是最費油的。學習過程中,你的大腦運轉(zhuǎn)正處于最佳狀態(tài)、注意力高度集中,若突然打斷、起身干別的,那么要重新拾起這種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學習過程中當我想喝水、想方便或者想吐口水時,我都盡力忍著,等一個學習階段結(jié)束后我才會做這些事。
要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
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噪音無疑是學習最大的干擾。人長有五官,五官被動地接受信息不受大腦控制,不是你不想聽就聽不到的。任何噪音都會對你的注意力產(chǎn)生多多少少的影響,很不相信聽著歌、看著電視就能學好的。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在物理上給你的大腦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在安靜中,你的注意力很容易自然而然地達到最佳狀態(tài)。所以,學習時不要受干擾。
交叉學習
長時間做一件事是會疲倦的,所以,通過交叉學習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緩解疲勞。學習數(shù)學累了后,可以換換文科的英語,多記幾個單詞,多看幾篇閱讀;化學題解不出來了,可以看看古文,分析分析段落……不想學習的時候,可以去操場走走,看看電視,玩玩游戲什么的,實在什么都不想干就睡覺。總之一個原則:別太累著。
切勿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的東西不可長久,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憶深刻。有些人推崇背英語課文,我不喜歡背英語課文,我就喜歡看英語課文,我英語成績照樣好。
必備的東西——錯題本
人往往在同一地方跌倒兩次。因此狀元們都準備“錯題本”。把錯題記在本子上,不時的翻出來看看,再做一做、復習復習,加深印象、鞏固記憶,避免下一次再錯。
要有自己的方針
《孫子兵法》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睂W生像將,老師像君。老師制定的學習計劃是針對班級整體的,并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人。這就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有時候按老師的計劃學習反而學無所的、浪費時間,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方針。實際上,高中以后,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完全有能力根據(jù)自己的狀況安排學習計劃,我所要說的就是你一定要對自己的判斷、計劃有信心。我有個同學高三時申請從座位第一排調(diào)到最后一排,然后用一籮籮書把書桌圍了個圈,完全隔絕與講臺上老師的聯(lián)系,自己獨立學習(高三老師經(jīng)常占用晚自習跟學生?咕試卷什么的,使學生喪失大部分自學時間)。最后她高考成績我們班第一,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
考試技巧
考試的時間通常都是緊張的。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最有效率地做題呢?答案是:避實擊虛、循回往復。拿數(shù)學試卷為例。開頭選擇題的合理完成時間應該是三分鐘一題,若遇到一題沒有思路,且估計三分鐘時間無法解決,那么應該趕緊放棄,繼續(xù)做下一道題。依此類推,只要遇到“思想卡殼”的題,就馬上放棄,免得浪費時間,等到試卷最后一道題解決后,再回過頭來重做開頭落下的題。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對這道題有了新的思路,然后迅速地解決這道題。筆者高中數(shù)學考試經(jīng)常有兩三道題一開始做不出來,然后在最后回頭重做的時候做出來。避實擊虛、循回往復做法的好處是:避免長時間做一道題產(chǎn)生緊張心理,另外,當做完其它題回頭重做這道題時,由于大腦又換了一種思維,相當于休息了一下,況且之前對這道題已經(jīng)有了一些印象,所以第二次做可以更順利地解決這道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所以復查是必要的。高考數(shù)學最拿分的就是選擇題,選擇題量大、分高。如何保證全取選擇題60分呢?答案是:復查。筆者在做完整個試卷后,會從第一題開始進行復查(即使我認為很有把握做對的題我也會檢查一遍),結(jié)果經(jīng)常在復查中發(fā)現(xiàn)錯誤,錯誤各種各樣,一些錯誤甚至非常可笑,比如明知答案是B選項,結(jié)果選了C。錯誤就像思維中的盲點,第一次你注意不到,但往往第二次你就會醒目發(fā)現(xiàn),所以,傳說中的“馬虎”完全可以通過復查的方法加以克服。復查的習慣保證我全取了高考數(shù)學選擇題60分。
答案要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初中政治就靠背,老師勾上一段話,也不去理解,上來就背,然后就能考高分。但上了高中,就不是這碼事了。高中政治重理解,標準答案往往就三四句話,答出來了就有分,答不出來就沒分,不管你寫多少,只要不沾邊,一律沒分。這里要再次重申一下理解重于背誦的道理。筆者是高中政治課代表,高考政治127分(總分150)。筆者政治考試最后大題從不寫滿,只寥寥數(shù)語,點中要點。
草稿要清楚、工整。所謂好記性不如癩筆頭,你草稿上寫了東西,你的思維就受它的影響。草稿寫得扭扭歪歪,你稍不留神,就可能看串行、看走眼,導致計算錯誤。此外,草稿寫得清楚、工整,還有助于你的思考,看著一個賞心悅目的草圖比一個亂七八糟的草圖更能讓你展開思路。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保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進而有利于學習。差勁的人際關系是學習的大敵。爭吵、爭論、敵意、懷恨最影響學習情緒,進而嚴重影響學習質(zhì)量。世界各地、各國,從古時起能夠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典籍、至理名言無一不是在倡導著善的思想,這是古今中外歷經(jīng)千年而顛簸不破的真理。所以,若想用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世界上一個通行的法則就是:你對別人怎么樣,別人就對你怎么樣;怨氣產(chǎn)生怨氣,善意產(chǎn)生善意。耶穌說,“恨永遠無法止恨,只有愛能止恨”,“動刀者必死于刀下”。孔子概述《論語》的思想為“忠、恕”。民諺有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善良,實際上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是一種化干戈為玉帛的“大智若愚”,一種促進和諧的“和而不同”。
不要妄想目標
年輕人愛做夢無可厚非,但不要老是妄想目標。新東方校長俞敏洪的高考經(jīng)歷挺讓人回味。他在演講時說,第二次高考失利后他本打算放棄高考,但在母親的鼓勵下又報了名。一開始,他并沒有太高的目標,只是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tài),想著只要能考個本省的普通大學就心滿意足了。沒想到,學著學著,他對英語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高考結(jié)束后,他填報志愿不敢寫北大,最后是在老師的堅持下才了北大,結(jié)果真的被了。所以,從他的高考經(jīng)歷來看,不用一開始就設定一個很高的目標,然后整天想著它,執(zhí)著于它。他后來的大學志愿目標,是隨著自己實力的逐步提升自然而然提高的。所以,把目標放淡,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就行了。正像中央二套一個創(chuàng)業(yè)節(jié)目邀請俞敏洪談新東方創(chuàng)業(yè)時他說的:只要做你感興趣的事,一點一點地去做就行了,終有一天你會事業(yè)有成。
平淡的心態(tài)
很多人都在談心態(tài)。那怎樣具有好心態(tài)呢?答案很簡單——保持一顆平淡的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當看到榜上高懸的同學名字時,當聽到高分同學的學習經(jīng)驗分享時,何必激動,何必心血來潮、誓要圖強呢?天下物有千萬種,每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特點和生存軌跡。歌德在他的《談話錄》里提到,莎士比亞在英國而非德國、法國出現(xiàn)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在莎翁前,英國的文學藝術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大批文學巨匠和創(chuàng)作天才,正是肥沃的文學土壤造就了一代文豪。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可能從小就受家庭熏陶、影響,據(jù)有著良好的知識結(jié)構和基礎,所以憑借先天優(yōu)勢他們考出好成績就不足為奇了。我所要建議的是,不用激動,不用羨慕,踏踏實實地走好適合自己的路就行了,一味地強求最后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肚f子》里講“自足其性”,就是說小鳥和老鷹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快樂,只要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活就行了。
古時有三百六十行,現(xiàn)在何止三千六百行?新的行業(yè)不斷在涌現(xiàn),誰能說只有在學校里考出高分才是人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樣,只有在自己喜歡的行業(yè)里才能嶄露頭角,才能有所作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kao/62183.html
相關閱讀:高考寒假地理二輪復習知識點:人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