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diào)研考試試題 語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河南省平頂山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調(diào)研考試語文試題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忌鞔饡r,請將選出的單項選擇題的答案涂在答題卷所附的答題卡上,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余各題按照題號答在答題卷各題的答題區(qū)域(黑色線框)內(nèi)。在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荚嚱Y(jié)束后,只交答題卷。第Ⅰ卷 閱讀題必考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們說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陽,然而登高并非重陽節(jié)的專利。中國人自古崇尚登高望遠,古詩詞里流傳下來千百代無數(shù)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這些詩句貫穿一年四季的終始——時而夏日炎炎,時而雨雪霏霏,時而春花灼灼,時而落木蕭蕭。登高處,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樓臺。凡人視野有限,所以誰都想看一看那樓外樓、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為了觀景,也不是為了某個節(jié)日,當然更不是為了旅游,而是為了一展胸襟。所謂胸襟,就是懷抱,就是遠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說,就是理想。很可惜,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東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漢飲酒,喜歡自然是喜歡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借助這種方式獲得一種不可言傳的類似于“天人合一”的抒發(fā)和共鳴,又稱“一澆胸中塊壘”。由于每個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價值取向有異,哲學思想有別,每個人在登高的時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樣,或者說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寫出來的詩句之意味也會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為接近心中至高無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為尋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禪,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與蒼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對于君子人格的終極要求便是“高”和“遠”?鬃釉唬骸拔∥『!舜、禹之有天下也!边@說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在說“遠”。某種意義上,高是空間的概念,遠是時間的概念,但這兩種維度又不是確指的,因為君子的“懷抱”無時無刻不在胸中運動變化,好比道家修煉的內(nèi)氣,大象無形。鐘子期聽俞伯牙撫琴,他聽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說“巍巍乎若泰山”,又說“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實分別是伯牙胸中逸氣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凝止團聚,則沖霄而為山;順勢發(fā)散,則奔騰而為水。琴家沒有這份逸氣,想彈奏好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論語》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平!彼孕貞讶寮抑问谰葒硐氲氖咳,每登臨高處,便能自心底激發(fā)出這份遠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際的一代大儒顧炎武,在明亡后聯(lián)合傅山、屈大均等愛國志士僻處山、陜之間,以圖恢復大業(yè)。顧炎武和他的同志們送別,相對把盞,就在青山之巔,遠眺大好河山,眾人百感交集,淚眼潸然。有人開始借酒澆愁,有人開始埋頭撫琴,有人開始痛吟詩篇。顧炎武聽罷,徐徐起身,振衣而立,與之相和:一雁孤飛日,關河萬里秋。正是“關河萬里秋”!力挽狂瀾的志士縱然勢單力薄,回天乏術,但畢竟“德不孤”,畢竟有這些個戰(zhàn)友在,相互砥礪,與子同仇。事雖未成,其心其舉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價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幟,奮揚于巍巍之山巔。 (摘編自沐齋《登高》)1.下列關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詩詞里流傳下千百代無數(shù)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這些詩句貫穿一年四季的終始,說明了登高并非重陽節(jié)的專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蕭蕭,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傳下來的詩句中描寫登高時所見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視野有限,誰都想看一看那樓外樓、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樓臺。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這種方式獲得一種不可言傳的類似于“天人合一”的抒發(fā)和共鳴,如同好漢飲酒“一澆胸中塊壘”一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寫的詩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個人在登高時所思所感不同,而這又與個人的身世、境遇、價值取向等密切相關。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禪的登高,雖然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在他們心目中,高山是最與蒼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說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這兩句話,概括了儒家對于君子人格的終極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遠”。 D.胸懷儒家治世救國理想的士人,每登臨高處,其遠志便能發(fā)自心底,這是因為儒家提倡“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登高,不是為了觀景或為了某個節(jié)日,而是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體現(xiàn)其懷抱的作用了。 B.鐘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來形容伯牙撫琴的聲音,是聽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氣是通過不同的琴聲表現(xiàn)出來的。 C.顧炎武聯(lián)合愛國志士以圖恢復大業(yè),在和他的同志們告別時,相對把盞,在青山之巔,遠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懷。 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儒家入世之“登高”價值所在,顧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舉與歷代文人登高時一展胸襟所體現(xiàn)的價值是相同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高宗則天順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聞士?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母楊,慟泣與訣。后獨自如,曰:“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母韙其意,止泣。既見帝,賜號武媚。及帝崩,與嬪御皆為比丘尼。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王皇后久無子,蕭淑妃方幸,后陰不悅。它日,帝過佛廬,才人見且泣,帝感動。后廉知狀,引內(nèi)后宮,以撓妃寵。才人有權數(shù),詭變不窮。始,下辭降體事后,后喜,數(shù)譽于帝,故進為昭儀。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闭褍x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帝下詔廢后。詔李勛、于志寧奉璽綬進昭儀為皇后。上元元年,進號天后。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稱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桀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又畏天下有謀反逆者,詔許上變,在所給輕傳,供五品食,送京師,即日召見,厚餌爵賞歆動之。凡言變,吏不得何詰,雖耘夫蕘子必親延見,稟之賓館。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變者遍天下,人人屏息,無敢議。太后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齒生,下詔改元為長壽。神龍元年,太后有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張柬之等建策,請中宗以兵入誅易之、昌宗,于是羽林將軍李多祚等帥兵自玄武門入,斬二張于院左。中宗于是復即位。徙太后上陽宮,帝率百官詣觀風殿問起居,后率十日一詣宮,俄朝朔、望,復唐宗廟,諸武王者咸降爵。是歲,后崩,年八十一。遺制稱則天大圣皇太后,去帝號。謚曰則天大圣后,拊乾陵。 (節(jié)選自《新唐書卷七八,列傳第一》)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恰當?shù)捻検牵?分) A.母韙其意 韙:違背 B.后陰不悅 陰:暗中 C.后廉知狀 廉:查訪 D.后就顧弄 就:靠近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武則天“有權數(shù),詭變不窮”的一組是(3分) ①引內(nèi)后宮,以撓妃寵 ②昭儀潛斃兒衾下 ③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桀自為助 ④畏天下有謀反逆者,詔許上變 ⑤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 ⑥后率十日一詣宮,俄朝朔、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武則天以容貌美麗而侍奉皇上。唐太宗在位的時候,武則天入宮中侍奉,受到皇上的喜愛,于是被準予和皇后協(xié)理后宮事務。 B.武則天為了獲得權力地位而不擇手段。她不惜一切代價爭權奪位,以致不惜害死自己的女兒來嫁禍于人,使身份由昭儀升為皇后。 C.武則天用各種辦法來鞏固統(tǒng)治地位。她籠絡四面八方的豪杰,選取有真才實學的人,下令要求為上報言變的人提供各種便利條件。 D.武則天的失勢與她年齡大、身體久病有關。武則天久病不愈,唐中宗、宰相張柬之、羽林將軍李多祚等推翻了她的統(tǒng)治,恢復了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下辭降體事后,后喜,數(shù)譽于帝,故進為昭儀。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言變,吏不得何詰,雖耘夫蕘子必親延見,稟之賓館。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至德中途中書事寄李?盧 綸亂離無處不傷情,況復看碑對古城。路繞寒山人獨去,月臨秋水雁空驚。顏衰重喜歸鄉(xiāng)國,身賤多慚問姓名。今日主人還共醉,應憐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寶末年,詩人為避安史之亂,流寓鄱陽。此詩為唐岐王正德年間761年所作,當時詩人正在歸鄉(xiāng)途中。李?是詩人的朋友。8.詩的前兩聯(lián)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是運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詩的第三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河南省平頂山市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diào)研考試試題 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057500.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三語文寒假作業(y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