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xué)秋學(xué)期期中考試高三語文試卷第Ⅰ卷 閱讀題(70分)甲必考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人們說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陽,然而登高并非重陽節(jié)的專利。中國人自古崇尚登高望遠,古詩詞里流傳下來千百代無數(shù)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這些詩句貫穿一年四季的終始——時而夏日炎炎,時而雨雪霏霏,時而春花灼灼,時而落木蕭蕭。登高處,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樓臺。凡人視野有限,所以誰都想看一看那樓外樓、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為了觀景,也不是為了某個節(jié)日,當(dāng)然更不是為了旅游,而是為了一展胸襟。所謂胸襟,就是懷抱,就是遠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說,就是理想。很可惜,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東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漢飲酒,喜歡自然是喜歡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借助這種方式獲得一種不可言傳的類似于“天人合一”的抒發(fā)和共鳴,又稱“一澆胸中塊壘”。由于每個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價值取向有異,哲學(xué)思想有別,每個人在登高的時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樣,或者說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寫出來的詩句之意味也會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為接近心中至高無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為尋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禪,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與蒼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對于君子人格的終極要求便是“高”和“遠”?鬃釉唬骸拔∥『!舜、禹之有天下也。”這說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在說“遠”。某種意義上,高是空間的概念,遠是時間的概念,但這兩種維度又不是確指的,因為君子的“懷抱”無時無刻不在胸中運動變化,好比道家修煉的內(nèi)氣,大象無形。鐘子期聽俞伯牙撫琴,他聽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說“巍巍乎若泰山”,又說“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實分別是伯牙胸中逸氣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凝止團聚,則沖霄而為山;順勢發(fā)散,則奔騰而為水。琴家沒有這份逸氣,想彈奏好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墩撜Z》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平!彼孕貞讶寮抑问谰葒硐氲氖咳,每登臨高處,便能自心底激發(fā)出這份遠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際的一代大儒顧炎武,在明亡后聯(lián)合傅山、屈大均等愛國志士僻處山、陜之間,以圖恢復(fù)大業(yè)。顧炎武和他的同志們送別,相對把盞,就在青山之巔,遠眺大好河山,眾人百感交集,淚眼潸然。有人開始借酒澆愁,有人開始埋頭撫琴,有人開始痛吟詩篇。顧炎武聽罷,徐徐起身,振衣而立,與之相和:一雁孤飛日,關(guān)河萬里秋。正是“關(guān)河萬里秋”!力挽狂瀾的志士縱然勢單力薄,回天乏術(shù),但畢竟“德不孤”,畢竟有這些個戰(zhàn)友在,相互砥礪,與子同仇。事雖未成,其心其舉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zé)”——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價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幟,奮揚于巍巍之山巔。 (摘編自沐齋《登高》)1.下列關(guān)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古詩詞里流傳下千百代無數(shù)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這些詩句貫穿一年四季的終始,說明了登高并非重陽節(jié)的專利。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蕭蕭,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傳下來的詩句中描寫登高時所見的不同的景色。C.由于人的視野有限,誰都想看一看那樓外樓、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樓臺。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這種方式獲得一種不可言傳的類似于“天人合一”的抒發(fā)和共鳴,如同好漢飲酒“一澆胸中塊壘”一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詩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寫的詩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個人在登高時所思所感不同,而這又與個人的身世、境遇、價值取向等密切相關(guān)。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禪的登高,雖然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在他們心目中,高山是最與蒼天相近的地方。C.孔子所說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這兩句話,概括了儒家對于君子人格的終極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遠”。D.胸懷儒家治世救國理想的士人,每登臨高處,其遠志便能發(fā)自心底,這是因為儒家提倡“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古人登高,不是為了觀景或為了某個節(jié)日,而是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體現(xiàn)其懷抱的作用了。B.鐘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來形容伯牙撫琴的聲音,是聽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氣是通過不同的琴聲表現(xiàn)出來的。C.顧炎武聯(lián)合愛國志士以圖恢復(fù)大業(yè),在和他的同志們告別時,相對把盞,在青山之巔,遠眺大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懷。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是儒家入世之“登高”價值所在,顧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舉與歷代文人登高時一展胸襟所體現(xiàn)的價值是相同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種 皓種皓字景伯,洛陽人。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皓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恥貴貨利,人之進趣名利者,皆不與交通。 (漢)順帝末,為侍御史。帝擢皓監(jiān)太子于承光宮。中常侍高梵從中單駕出迎太子,時太傅杜喬等疑不欲從,惶惑不知所為。皓乃手劍當(dāng)車,曰:“太子國之儲副,人命所系。今常侍來無詔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辫筠o屈,不敢對。喬退而嘆息,愧皓臨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稱善者良久。出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職三年,宣恩遠夷,開曉殊俗,岷山雜落皆懷服漢德。時永昌太守冶鑄黃金為文蛇,以獻大將軍梁冀,皓糾發(fā)逮捕,馳傳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銜怒于皓。會巴郡人服直聚黨數(shù)百人,自稱“天王”,皓與太守應(yīng)承討捕,不克,吏人多被傷害。冀因此陷之。傳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聞討捕所傷,本非皓、承之意,實由縣吏懼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盜賊群起,處處未絕。皓、承以首舉大奸,而相隨受罪,臣恐沮傷州縣糾發(fā)之意,更共飾匿,莫復(fù)盡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涼州羌動,以皓為涼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當(dāng)遷,吏人詣闕請留之,梁太后嘆曰:“未聞刺史得人心若是!焙筮w漢陽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漢陽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遷使匈奴中郎將。時遼東烏桓反叛,復(fù)轉(zhuǎn)遼東太守,烏桓望風(fēng)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歸。征拜議郎,遷南郡太守,入為尚書。會匈奴寇并、涼二州,桓帝擢皓為度遼將軍。皓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討。誠心懷撫,由是羌胡、烏孫等皆來順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邊方晏然無警。延熹四年,遷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涼邊人咸為發(fā)哀。匈奴舉國傷惜。 (《后漢書?卷五十六》有刪節(jié))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辦C.吏人詣闕請留之 詣:到……去D.會匈奴寇并涼二州 寇:侵略5.下列各組中,全都能夠表現(xiàn)種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項是( )(3分) ①其有進趣名利,皆不與交通 ②宣恩遠夷,開曉殊俗 ③皓乃手劍當(dāng)車,曰:“今常侍來無詔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誘降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3分)A.種皓為人為官膽大心細,在監(jiān)護太子時,為國家命運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膽質(zhì)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為,深得太傅杜喬的欽佩。B.種皓擔(dān)任刺史敢做敢為,發(fā)現(xiàn)太守的不法行為后及時奏報朝廷,后來太守伺機報復(fù)種皓,種皓被免官。C.種皓由涼州刺史任上升遷時,官民不愿他離開,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許。調(diào)任漢陽太守時,涼州民眾一直送到漢陽地界。D.種皓被提拔為度遼將軍,到任后先禮后兵。邊境地方的百姓因為種皓而感念朝廷,誠心順服漢朝,邊地平安無事。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①恥貴貨利,人之進趣名利者,皆不與交通。(5分)譯文: ②臣恐沮傷州縣糾發(fā)之意,更共飾匿,莫復(fù)盡心。(5分)譯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雪晴晚望賈島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咀ⅰ吭撛妼懹谫Z島長安應(yīng)舉落第,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時。8.后人認為這首詩歌體現(xiàn)了賈島詩歌“清冷”的特點,請從景物和情感兩個角度作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妙在寫景,請分析詩歌的寫景手法之妙。(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宮賦》)(2)民生各有所樂兮, 。 ,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離騷》) (3)子曰:“見賢思齊焉, !保ā墩撜Z》)(4)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乙選考題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xué)屆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1071079.html
相關(guān)閱讀:福建高考語文試題歸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