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選擇題
1、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占勝,戰(zhàn)勝者地廣。”某研究者據此得出“中國精耕農業(yè)的產生與專制國農農業(yè)政策密切相關”的結論。該推斷
A、材料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
2、下列語句出版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之中或歷史人物之口,對于這些觀點的分析不恰當?shù)氖?甲:?力本業(yè),耕織臻粟帛多者復期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乙: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丙: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
。菏廊宀徊,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A、甲乙的觀點相似,都認為農業(yè)業(yè)涉及民生,應加以重視
B、乙丙的觀點相立,乙強調農本,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觀點相對立,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丁強調工商為末
D、甲丁的觀點相對立,甲強調重農抑商,丁反對工商為末
3、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指出:“正如整個世界感受到斯蒂芬孫的機車、富爾頓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機槍的影響一樣,它也感受到《獨立宣言》《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和《共產黨宣言》的影響!彼顾蚶飦喼Z斯在這里說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橫向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 B、工業(yè)革命對歷史發(fā)燕尾服有重大影響
C、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深遠 D、科技革命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4、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機器于耕織、印刷、陶埴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銅錢、火器之類仍照向例設禁,其善造槍炮在官人役,當隨時設法羈糜(籠絡)耳!贝舜蟪
A.屬于洋務派 B.主張與外國人進行“商戰(zhàn)”
C.屬于頑固派 D.認識到了西方國家富強的根源
5、歷史學家余英時在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過程中提出了“轉石效應”---改革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經發(fā)動便如危崖轉石,非達于平地不止,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之后,浪潮就會沖擊到法律和政治領域。依據上述觀點,在中國近代史上引發(fā)“轉石效應”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6、1915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所創(chuàng)的三喜牌香煙大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由此,引起了英美公司的忌妒,說南洋公司的商標影射冒牌,將對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提出訴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自知勢力不敵,逐將“三喜”牌改為“喜鵲”牌,并將原因公之于眾,輿論嘩然,咸抱不平。結果“喜鵲”牌香煙的銷路反而更好。從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獲取的信息不包括:
A、民族工業(yè)力量相對弱小 B、外國資本是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障礙
C、民族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D、政府的保護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
7、下列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fā)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道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xiàn)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①促進企業(yè)技術革新,提高企業(yè)產品質量 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xiàn)中外合作生產 ③鼓勵企業(yè)大膽探索,變革企業(yè)經營模式 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騰訊網發(fā)起了“大國腳印、網友選票60年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評選活動。其中,1953年當選的歷史事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實施。網友選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計劃
①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yè)化的起步 ②有利配合了“三大改造”的進行 ③“一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起步 ④激發(fā)了人們的生產勞動熱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1869年,《教會新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外國生產皆歸男醫(yī)接生,雖經此例,似不成規(guī)矩。„„男歸男醫(yī),女歸女醫(yī),豈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當初的中國
A、雖已開放,但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C、舊的風俗習慣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沖擊 D、人們難以接受西方醫(yī)學知識
10、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后,美國商品獲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場,國內商品的價格也有一定的提高,債務人特別是農民的債務負擔減少了將近一半。對這些變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頓財政金融 B、調整農民結構 C、復興工業(yè)生產 D、實行社會救濟
11、1929-1933發(fā)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但是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
A、“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
C、“
“整個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靜” D、“為共渡難關各國各國變得親如兄弟”
12、有人認為羅斯福新政“起了政治上不滿情緒的安全閥的作用”。這主要指新政
A、消除了階級矛盾 B、緩和了社會矛盾
C、遏制了法西斯勢力 D、消除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13、20世紀70年代,美英等國發(fā)展出一種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有關“混合經濟”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國有制經濟成為逐漸占主導地位 B、實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面調整
C、其出現(xiàn)使“福利國家”發(fā)展受挫 D、反映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適當減少國家隊經濟的干預
14、羅斯福新政被稱為“3r”改革,即recovery(復興)、relief(救濟)、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內容是
A.整頓財政金融體系 B.通過《國家工業(yè)復興法》
C.調整農業(yè)政策 D.興辦公共工程
15、2009年5月24號,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法國《解放報》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機讓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重回列寧時代或許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義的辦法!毕铝辛袑帟r代所采取的措施中隊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機仍有啟示作用的是
A、取消一切商品貿易,實施配給制 B、國家統(tǒng)一地價,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C、大中企業(yè)收歸國有,小企業(yè)實行國家監(jiān)督 D、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允許中小企業(yè)合理發(fā)展
16、“西方的經濟確實是一團糟的同時,蘇聯(lián)正在繼續(xù)進行經濟發(fā)展方面的獨特實驗。雖然„„伴有嚴厲的壓制和民眾的窮困,但實質上是成功的!边@里的“獨特實驗”是指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道路 D、戈爾巴喬夫改革
17、2009年12月1日,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暨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tǒng)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發(fā)表文章稱:我們已經很難從傳統(tǒng)的觀點來看歐洲是否算是統(tǒng)一。從形式上來看是沒有,如果從實質內容來看,他們已經有了共同的認同。下列最能體現(xiàn)其:共同的認同的是:
A、歐盟總部大樓 B、歐盟旗幟
C、歐元標志雕塑 D、歐盟“總統(tǒng)”和“處長”
二 材料題
18.(20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そ缬谐鄬O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是歲,年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其以見谷賑給貧人。 ??摘自《后漢書》
(1)依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特征。(6分)
材料二 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大量外國商品涌入中國各地城鄉(xiāng)。時人指出:“中國絲、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斷增加,但價格卻在下跌!痹谀承┑貐^(qū),洋紗洋布排擠了土紗土布,使中國城鄉(xiāng)出現(xiàn)生產凋敝、經濟蕭條的狀況。外國商品大肆在中國傾銷,一方面破壞了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又為中國商品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有限空間。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場,農作物商品化趨勢加快。
??張豈之《洋務運動與近代化的起步》
(2)據材料二概括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經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6分)材料三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結構;二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 ??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后經濟體制的兩次深刻變化,結合所學分別指出促成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
19.(14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國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長期實行導致巨額公共開支,國家不堪重負,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下降,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建立起比較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從(2008年)奧巴馬競選時提出的施政方針看,其改革可能是羅斯福新政以來最全面的經濟改革……除了大幅投資公共建設,為商界提供稅務優(yōu)惠,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機會在內的挽救經濟計劃外,奧巴馬還打算將稅賦負擔移轉到高收入者,改變已實行20多年的管制松綁政策方向,擴大醫(yī)療保險范圍,并且重新審視美國的自由貿易政策。 ??摘自“新浪網”
(2)據材料二,競選中的奧巴馬在應付嚴峻局勢時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特點?(6分)
材料三 “十一五”期間,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基本確立,各項社會保險覆蓋人數(shù)迅速增長,資金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現(xiàn)階段,我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分三個層次。第一主要是通過社會福利制度對鰥寡孤獨等特定群體給予照顧;第二主
要是通過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為參保人員提供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工傷、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國家發(fā)展商業(yè)保險,以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保障需求。 ??《求是》2010年第24期
(3)據材料三概括“十一五”期間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4分)
20.(16分)近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對世界市場的形成各有何影響?(4分)材料二 在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擠滿了人??人們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擠;這世界受到了來自傳聲筒的唱聲的干擾,遭到了新聞標題以及電影中的不斷變化的鏡頭的攻擊。這世界是工業(yè)文明統(tǒng)治的一部分,它不但為西歐諸民族所分享,也為俄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還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全球通史》
(2)據材料二概括工業(yè)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變化?(4分)
材料三 當前,全人類正共同面臨著一場新的文明轉型,如果沒有新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沒有新的全球資源配?體系的革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將會迅速激化,人類就有可能越不過這次文明轉型的門檻。 ??潘岳《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文明轉型》
(3)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文明在經濟方面出現(xiàn)了什么趨勢?(4分)談一談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新的文明轉型”?(4分)
21、(2011?新課標全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進程起始于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xiàn),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于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后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并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fā)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于歐洲本土發(fā)生的事情。 ??摘編自杰克?戈德斯通《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評材料中關于西方崛起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解析:本題以歷史上西方的崛起為切入點,考查考生論證與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作答時注意對材料的信息進行認真細致的解讀與思考。兩段材料說明了西方崛起的兩種不同觀點。觀點一是西方的崛起與古希臘和羅馬的文明、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的殖民掠奪等密切關系;觀點二則強調西方的崛起與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的擴展、世界各地聯(lián)系的日益密切相關?忌梢跃鸵环N觀點進行分析,也可以將兩種觀點結合起來進行辯證分析,一定要注意史論結合。
答案:略高三歷史必修二探底試題(二)(答案) 1?10 DCAAA DCCAA 11?17 BBDDD C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134291.html
相關閱讀:上海市崇明縣高考一模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