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2010•四川綿陽4月)下面①②③④四圖是“某大陸從地質歷史時期至今的、沿45°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圖中⇨指地形演變趨向)。讀圖完成1~3題。
1.推測圖④中大陸東岸的植被類型最可能是( )
A.常綠硬葉林 B.落葉闊葉林
C.溫帶荒漠 D.常綠闊葉林
2.導致圖①和圖④大陸東岸植被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陸分布 B.地殼運動
C.海陸位置 D.大氣環(huán)流
3.與圖④自然環(huán)境特征最吻合的是( )
A.非洲大陸南端 B.南美大陸南端
C.澳大利亞大陸 D.歐洲西部
解析:本題組命題背景新穎,富有探究精神,能鍛煉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釋實際現(xiàn)象的能力,是一組典型的能力型試題。圖中信息“沿45°緯線、山脈寬約400千米,”以及現(xiàn)在山脈海拔約4000米,可判斷最可能是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受西風影響而西岸降水多、東岸處于背風坡而降水少,出現(xiàn)荒漠化景觀。
答案:1.C 2.B 3.B
(2010•福建莆田高三模擬)讀下圖,完成4~6題。
4.此圖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的( )
A.整體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C.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D.從沿海向內地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解析:圖中所示構成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的特點。
答案:A
5.反映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相互制約、息息相關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解析:題目要求找出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氣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的關系。
答案:B
6.下列各聯(lián)系的舉例,不正確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形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質堵塞江河,破壞森林、農田
C.e??三峽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劇了土壤鹽堿化現(xiàn)象
解析:題目要求找出不正確的。江淮平原是我國的濕潤地區(qū),可將旱地改造成水田,不會產生鹽堿化現(xiàn)象。鹽堿化現(xiàn)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答案:D
(2010•北京海淀3月)a圖是世界自然帶的一部分,b圖是將來自然帶的可能分布狀況,據有關知識回答7~8題。
7.據a圖信息可判斷該地區(qū)可能位于( )
A.亞歐大陸 B.非洲大陸
C.澳大利亞大陸 D.南美大陸
8.a圖反映陸地環(huán)境的分異規(guī)律是( )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C.非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D.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解析:此圖中有針葉林、苔原植被,據此可判斷a圖所示地區(qū)不在南半球,南半球沒有這兩種植被,而非洲大陸的赤道以北地區(qū)由于緯度較低也沒有這兩種植被。a圖中自然帶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反映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答案:7.A 8.A
(2009•北京文綜)下圖顯示中國不同地區(qū)山地年降水量從山麓到山頂?shù)淖兓。讀下圖,回答9~10題。
9.圖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隨海拔升高而遞增 B.與山地氣溫垂直變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變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解析:本題考查山地年降水量與海拔的關系及讀圖分析能力。結合圖示分析可知,四個地區(qū)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答案:C
10.山麓景觀分別為溫帶荒漠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溫帶荒漠帶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綜合以上分析即可選出正確選項。
答案:B
(2009•山東文綜)艾丁湖的存在對吐魯番盆地綠洲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圖是1萬多年來艾丁湖變遷示意圖。讀圖回答11~12題。
11.圖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诠藕璧貏荼倍改暇彙、郗h(huán)境調節(jié)作
作用減弱、芎}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據圖等值線數(shù)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與歷史時期相比,艾丁湖湖區(qū)范圍在縮小,所以艾丁湖對環(huán)境的調節(jié)作用減弱,故選A。
答案:A
12.艾丁湖1萬多年來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A.圍湖造田 B.綠洲萎縮
C.湖區(qū)匯水面積減少 D.氣候變干
解析:艾丁湖1萬多年來的變遷,主要表現(xiàn)為湖區(qū)萎縮,湖面縮小。如此變遷有人為原因在內,但主要還是自然原因所致,氣候變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選D。
答案:D
(2009•天津文綜)讀某外流湖自然消亡過程示意圖(下圖),回答13~14題。
13.該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據圖可以確定的是( )
A.地殼上升 B.水源減少 C.氣候變干 D.物質沉積
解析:圖中顯示沉積物成層堆積導致湖泊面積縮小直至消失。故選D。
答案:D
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區(qū)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 )
A.整體性 B.差異性 C.穩(wěn)定性 D.脆弱性
解析:湖泊消亡導致當?shù)氐男夂颉⒅脖、動物等自然景觀發(fā)生變化,體現(xiàn)了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
答案:A
(2010•常州12月)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風能的開發(f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讀陸地與海上風速統(tǒng)計圖,完成15~16題。
15.據圖判斷,為了有效利用風能發(fā)電,應使安裝發(fā)電裝置的風塔高度( )
A.海洋上高于陸地 B.陸地上高于海洋
C.海洋上和陸地上相同 D.據圖無法判斷
解析:讀圖知B項正確。
答案:B
16.有關海上和陸地風速敘述正確的是( )
A.風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增大
B.風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減小
C.陸地風速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
D.海上風速較大是海浪的推波助瀾作用
解析:陸地風速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
答案:C
(2010•保定10月)下圖示意海平面兩條閉合等壓線,讀下圖,回答17~18題。
17.若M點吹東南風,則該天氣系統(tǒng)所處的位置和性質分別為( )
A.北半球、氣旋 B.北半球、反氣旋
C.南半球、氣旋 D.南半球、反氣旋
解析:氣旋為氣流輻合系統(tǒng),反氣旋為氣流輻散系統(tǒng),結合風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原理較易判定A項正確。M點吹東南風,說明該天氣系統(tǒng)為氣旋,又該點風向右偏,故該系統(tǒng)為北半球氣旋,故A對。
答案:A
18.若該天氣系統(tǒng)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則其中心移動的方向通常為( )
①南、谖鳌、郾薄、軚|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由該天氣系統(tǒng)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可大體判定該系統(tǒng)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熱帶氣旋,聯(lián)系教材臺風中心移動路徑可知C項正確。
答案:C
(2010•張家口調研)國際上對河流的開發(fā)利用率一般不超過40%,中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率約達20%,西北地區(qū)為53.3%,其中黃河流域為55%,內陸河流域為52.5%。據此回答19~20題。
19.西北地區(qū)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產生活需水量大 B.氣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農業(yè)發(fā)達 D.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率高
20.下列現(xiàn)象與西北地區(qū)水資源的高效開發(fā)利用不相關的是( )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擴大
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響了地表植被的生長
C.黃河上游寧夏、內蒙古河段出現(xiàn)斷流預警
D.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解析:一般的,在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qū),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率較高。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水資源嚴重缺乏,所以較少的水資源被大量開發(fā)利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xiàn)象的人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壞,而植被的破壞與水資源開發(fā)不相關。
答案:19.B 20.D(2010•石家莊質檢)讀圖(圖中直線為總趨勢線),回答21~23題。
21.圖示資料,表示北京氣候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讀圖可知,就多年
平均氣溫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比較北京與張家口可知,北京的緯度比張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氣溫高;北京比張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張家口大。故表示北京氣候的是①和②。
答案:A
22.分析圖示資料可知( )
A.兩地近50年來氣溫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B.兩地年平均氣溫與年降水量均呈負相關
C.我國越向西北內陸降水的變率越小
D.兩地氣溫的變化基本一致,降水的變化也基本一致
解析:分析資料可知,北京與張家口兩地氣溫的變化基本是呈波動上升,降水的變化基本是呈波動減少,所以兩地氣溫的變化基本一致,降水的變化也基本一致。
答案:D
23.圖示資料顯示的特點,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情況。氣溫和降水的這種變化給北方地區(qū)帶來的影響是( )
A.沙塵暴發(fā)生的頻率增加 B.植被的覆蓋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長期縮短 D.氣溫的年較差減小
解析:氣溫呈波動上升,降水呈波動減少,給我國北方地區(qū)帶來的影響是沙塵暴發(fā)生的頻率增加。因為氣溫上升,蒸發(fā)量就會增多,加上降水量減少,地表就會變得干燥與疏松,風力也會增強,所以沙塵暴發(fā)生的頻率增加。
答案:A
(2010•成都石室中學)下圖表示的是我國五個省級行政區(qū)的煤、石油和天然氣三種礦物能源占全國總儲量的比例。讀圖回答24~25題。
24.A、B、C代表的礦物能源分別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氣 B.煤、天然氣和石油
C.天然氣、石油和煤 D.石油、天然氣和煤
解析:四川是我國四大天然氣儲量豐富的區(qū)域之一,所以可判斷A表示天然氣;內蒙古煤炭資源豐富,則可判斷C是煤;則B是石油。
答案:C
25.圖中①、②、③代表的省級行政區(qū)可能是( )
A.山西、黑龍江、x疆 B.黑龍江、山西、x疆
C.黑龍江、x疆、山西 D.x疆、山西、黑龍江
解析:黑龍江有著名的大慶油田,石油資源豐富;山西煤炭儲量最豐富,所以③是山西。
答案:C
二、綜合題(共50分)
26.(12分)(2010•黑龍江適應性考試)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讀圖分析A半島的地勢變化特點,并說明判斷依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1月份0℃等溫線在B處發(fā)生較大彎曲的原因是什么?隨著全球變暖,極地冰川融化,試推測該等溫線彎曲的程度會發(fā)生怎樣變化,并說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A半島山地雪線隨坡向和緯度的分布特點,并分別解釋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根據河流流向可以判斷地勢特點。第(2)題,冰川融化后,冷海水向南流,使半島附近海域溫度降低。第(3)題,考查影響雪線的因素:緯度和坡向(迎風坡、背風坡)。
答案:(1)西高東低;河流自西向東流。 (2)北大西洋暖流增溫作用。彎曲程度減弱。極地冰川融化加強北冰洋海水流出,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從而降低此地溫度!(3)隨坡向:西坡雪線低,東坡雪線高。原因:西坡為盛行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東坡為背風坡,降水少!‰S緯度:緯度越高,雪線越低。原因:緯度越高,溫度越低,融化量少。
27.(13分)(2009•北京崇文質檢)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描述圖示地區(qū)地表沉積物質組成的分布特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黃土高原與黃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圖中C所在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黃土高原的成因為風力沉積作用,西北風所攜帶的物質中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C地形區(qū)是內蒙古高原。
答案:(1)組成地表沉積物質的粒徑(大小),自西北向東南逐漸變小。 (2)風力沉積和流水侵蝕。 (3)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年溫差和日溫差大,降水較少且集中在夏季;地形:內蒙古高原,地表平坦;河流:多內流河,有結冰期,流量小;植被:以草原為主。
28.(12分)(2010•山西綜合測試)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2009年12月7日(北京時間),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此次峰會被譽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其中我國政府提出“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最終國際社會認同這一觀點。
(1)圖示地區(qū)風力發(fā)電和太陽能發(fā)電前景廣闊,說明甲地風能密度較大的原因,并簡要評價乙地開發(fā)太陽能資源的不利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來觀測資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斷消退。簡述造成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說明該現(xiàn)象將對該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的不良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甲地位于內蒙古高原,距冬季風源地近,且地勢平坦開闊,風力強。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太陽能資源豐富,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較差,經濟落后,不利于太陽能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第(2)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線不斷后退,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很大不良影響。
答案:(1)原因:該地地勢高,地形平坦開闊;離冬季風源地近;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焕麠l件: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距離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遠!(2)原因: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r業(yè)生產:農作物缺水減產,易導致病蟲害爆發(fā)而使農業(yè)受害面積加大等!ι鷳B(tài)環(huán)境:蒸發(fā)加劇,后備水資源不足;植被不斷減少;荒漠化程度加劇等。
29.(13分)(2010•浙江溫州五校聯(lián)考)大約在4 000萬年前,青藏高原從海底開始隆起。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緩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達4 500多米,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其要素如圖所示。閱讀并分析以下聯(lián)系框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相關關系將下列字母填在框圖相應的位置上。
①太陽輻射強、跉鉁氐汀、劭諝庀”
(2)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各要素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特點。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牽一發(f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據圖簡述青藏高原地理環(huán)境的演化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依據結構圖中的因果關系:地勢高→氣溫低→多冰川、凍土;地勢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第(2)題,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發(fā)展演化具有整體性。“牽一發(fā)”指的是其動力來源。第(3)題,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應從各要素的變化分別敘述。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別是②③①。 (2)地殼隆起,海拔不斷升高!(3)隨著印度洋板塊北移,青藏高原地殼不斷隆起,海拔不斷升高(地勢高),氣候逐步寒冷、干燥,終年氣溫低,多冰川;土壤貧瘠,多凍土;植被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強的動物為主,如牦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138181.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