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9屆高三兩校上學期聯(lián)考生 物 試 題
考試用時:100分鐘 試卷總分:90分
一、選擇題(40分,每題1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下列各組性狀中,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
A.兔的長毛和短毛 B.玉米的黃粒與圓粒
C.雞的長腿和毛腿 D.馬的白毛和羊的黑毛
2.下列有關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二者具有相同的細胞學基礎
B.二者揭示的都是生物細胞核遺傳物質的遺傳規(guī)律
C.在生物性狀遺傳中,兩個定律同時起作用
D.基因分離定律是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基礎
3.假定基因A是視網(wǎng)膜正常所必需的,基因B是視神經(jīng)正常所必需的。基因型均為AaBb的雙親,其子代中,神覺不正常的可能是( )
A.716 B.316 C.916 D.416
4如圖是一個白化病家族的遺傳系譜圖,請寫出Ⅰ1、Ⅰ3的基因型和Ⅲ1為白化病患者的概率( )
A.AA、Aa和1/16 B.Aa、Aa和1/9 C.Aa、AA和1/4 D.Aa、Aa和1/64
5如圖A、B、C、D表示某二倍體雄性哺乳動物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細胞,a、b、c、d表示某四種結構或物質在不同時期的數(shù)量變化。下列依圖分析的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a(chǎn)、b、c、d分別表示細胞個數(shù)、DNA分子數(shù)、染色體數(shù)、染色單體數(shù)
B.若A表示精原細胞,A、B、C、D中可能不含Y染色體的細胞是A、C、D
C.圖中著絲點分裂發(fā)生于細胞C形成細胞D的過程中
D.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于細胞B形成細胞C的過程中
6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提出遺傳定律;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shù)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摩爾根進行果蠅雜交試驗,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以上科學發(fā)現(xiàn)的研究方法依次是( )
A.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法、假說——演繹法
B.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法
C.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法、假說——演繹法
D.類比推理法、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法
7如圖示一對同源染色體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來自父方的染色單體與來自母方的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
B.B與b的分離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C.A與a的分離僅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D.A與a的分離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和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8通過診斷可以預測,某夫婦的子女患甲種病的概率為a,患乙種病的概率為b。該夫婦生育的孩子僅患一種病的概率是( )
A.1-a×b-(1-a)×(1-b) B.a(chǎn)+b
C.1-(1-a)×(1-b) D.a(chǎn)×b
9在艾弗里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中,將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進行了處理,并將處理后的DNA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yǎng),結果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基上僅有R型菌生長。設置本實驗步驟的目的是( )
A.證明R型細菌生長不需要DNA
B.與“以S型細菌的DNA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yǎng)”的實驗形成對照
C.補充R型細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
D.直接證明S型細菌DNA不是促進R型細菌轉化的因素
10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Ⅰ和i是位于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Ⅰ是抑制基因,當Ⅰ存在時,B、b均不表現(xiàn)顏色而產(chǎn)生白色,F(xiàn)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雜交,產(chǎn)生的F2中雜合褐色∶黑色為( )
A.1∶3 B.2∶1 C.1∶2 D.3∶1
11對下圖所表示的生物學意義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甲圖中生物自交后產(chǎn)生基因型為Aadd的個體的概率為1/4
B.乙圖生物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為8條
C.丙圖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患者,該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D.丁圖表示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其基因型可表示為AaXWY
12果蠅的灰身與黑身是一對相對性狀,直毛與分叉毛為另一對相對性狀,F(xiàn)有兩只親代果蠅雜交,子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如下圖所示。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B.正常情況下,雄性親本的一個精原細胞可產(chǎn)生的精子類型是四種
C.子代中表現(xiàn)型為灰身直毛的雌性個體中,純合子與雜合子的比例為1∶5
D.子代中灰身雄蠅與黑色雌蠅交配,可產(chǎn)生黑身果蠅的比例為1/2
13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中,赫爾希和蔡斯分別用32P和35S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在圖中標記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14下列經(jīng)典實驗中,沒有設置對照實驗的是( )
A.溫特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
B.薩頓基于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
C.魯賓和卡門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D.艾弗里實驗證明S型菌里的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15 某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色盲在男性中的發(fā)現(xiàn)率為7%。現(xiàn)有一對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妻子是該常染色體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那么他們所生男孩中,同時患上述兩種遺傳病的概率是( )
A.1/44 B.1/88 C.7/2 200 D.3/800
16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幾個著名經(jīng)典實驗中,實驗設計思路最關鍵是( )
A.要用同位素標記DNA和蛋白質
B.要分離DNA和蛋白質
C.要分離DNA和蛋白質,單獨觀察它們的作用
D.要得到噬菌體和肺炎雙球菌
17關于下圖中DNA分子片段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養(yǎng)液中復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單鏈占全部單鏈的7/8
B.若②處的堿基對改變導致基因突變,不一定會導致性狀改變
C.該DNA的特異性表現(xiàn)在堿基種類和(A+C)/(T+G)的比例上
D.限制性內切酶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18某雙鏈DNA分子含有含氮堿基1 400個,其中一條單鏈上(A+T)/(G+C)=2/5,問該DNA分子連續(xù)復制兩次,共需游離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數(shù)目是( )
A.300個 B.400個 C.600個 D.1 200
19下列物質學研究所選擇的技術和方法中,正確的是( )
A.用含有35S標記DNA的噬菌體侵染細菌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B.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說明了假說和生物膜模型的發(fā)展性
C.用標志重捕法進行某鼠種群出生率的調查
D.薩頓運用假說—演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
20下列過程中,從根本上為自然選擇提供原始材料的是(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質 D.tRNA攜帶的氨基酸
21下圖表示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部分過程,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乙分子上含有A、G、C、U四種堿基
B.甲分子上有m個密碼子,乙分子上有m個密碼子,若不考慮終止密碼子,該蛋白質中有m+n-1個肽鍵
C.若控制甲合成的基因受到紫外線照射發(fā)生了一個堿基對的替換,那么丙的結構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D.丙的合成是由兩個基因共同控制的
22 在某動物種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這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在某一環(huán)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競爭能力為AA=Aa>aa,則在長期的選擇過程中,下列較能正確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間比例變化的圖是( )
23下圖中甲、乙、丙、丁分別表示生物的幾種變異類型,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圖是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B.乙圖是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
C.丙圖表示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 D.丁圖表示的是染色體的數(shù)目變異
24. 1970年,特明和巴爾德摩證實了RNA病毒能依賴RNA合成DNA的過程,并發(fā)現(xiàn)了催化此過程的酶。右面為形成cDNA的過程和PCR擴增過程示意圖。請根據(jù)圖解分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催化①過程的酶是逆轉錄酶
B.從圖示可以看出要將堿基對之間的氫鍵斷開可以用核酸酶H和高溫處理
C.從圖中信息分析可知,②⑤過程為DNA復制,催化⑤過程的酶能耐高溫
D.如果RNA單鏈中有堿基100個,其中A占25%,U占15%,則通過該過程合成的一個雙鏈DNA片段中有胞嘧啶30個
25 家貓體色由X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個體為黑貓,只含基因b的個體為黃貓,其他個體為玳瑁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玳瑁貓互交的后代中有25%雄性黃貓
B.玳瑁貓與黃貓雜交后代中玳瑁貓占50%
C.為持續(xù)高效地繁育玳瑁貓,應逐代淘汰其他體色的貓
D.只有用黑貓和黃貓雜交,才能獲得最大比例的玳瑁貓
26下列現(xiàn)象中,與減數(shù)分裂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行為均有關的是
人類的47,XYY綜合征個體的形成
線粒體DNA突變會導致在培養(yǎng)大菌落酵母菌時出現(xiàn)少數(shù)小菌落
三倍體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一對等位基因雜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現(xiàn)3?1的性狀分離比
卵裂時個別細胞染色體異常分離,可形成人類的21三體綜合征個體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27果蠅長翅(V)和殘翅(v)由一對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蠅種群有
20000只果蠅,其中殘翅果蠅個體數(shù)量長期維持在4% ,若再向該種群中引入20000只純合長翅果蠅,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關于純合長翅果蠅引入后種群
的敘述,錯誤的是( )
A.v基因頻率降低了50% B.V基因頻率增加了50%
C.雜合果蠅比例降低了50% D.殘翅果蠅比例降低了50%
28人類有多種血型系統(tǒng),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兩種。MN血型由常染色體上的l對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為MM,N血型的基因型為NN,MN血型的基因型為MN; Rh血型由常染色體上的另l對等位基因R和r控制,RR和Rr表現(xiàn)為Rh陽性,rr表現(xiàn)為Rh陰性:這兩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若某對夫婦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為MN型-Rh陽性,且已生出1個血型為MN型-Rh陰性的兒子,則再生1個血型為MN型-Rh陽性女兒的概率是( )
A. 3/8 B.3/16 C. 1/8 D. 1/16
29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種,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bBb,Aabb,aaBb,aabb四種,則親本的基因型是()
A.aaBb×Ab B.AaBb ×ab C.Aabb× aB D.AaBb×Ab
30科學家獲得一種顯性突變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產(chǎn)生F1,F(xiàn)1雌雄個體交配產(chǎn)生F2。以下推斷不正確的是
A.F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60%
B.從群體F1到F2是自然選擇導致A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
C.F2群體中基因型有5種
D.F2群體中純合子是1/4
31某研究機構對某區(qū)域的一種田鼠進行了調查,所調查樣方的總面積為2 hm2。統(tǒng)計所捕獲的鼠數(shù)量、性別等,進行標記后放歸;3日后進行重捕與調查。所得到的調查數(shù)據(jù)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學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結果,你認為正確的是
A.綜合兩次捕獲情況,該田鼠種群的性別比例(♀/♂)約為3∶2
B.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統(tǒng)計的種群密度比實際低
C.該地區(qū)田鼠的平均種群密度約為250只/hm2
D.此調查方法可以用來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物種的豐富度
32以下有關培育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常規(guī)方法和說法,正確的有幾項:
①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的個體之間能進行雜交產(chǎn)生三倍體,說明它們之間無生殖隔
離
②用秋水仙素對二倍體西瓜幼苗進行處理可得到四倍體植株
③由于三倍體不育,所以三倍體西瓜無子性狀的變異屬于不可遺傳的變異
④在鏡檢某基因型為AaBb父本細胞時,發(fā)現(xiàn)其基因型變?yōu)锳aB,此種變異為基因突變
⑤三倍體西瓜植株細胞是通過有絲分裂增加體細胞數(shù)目的
A.一項 B.二項 C.三項 D.四項
33某研究人員模擬赫爾希和蔡斯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一段時間后離心,檢測到沉淀物和上清液都有明顯的放射性。則該實驗最可能是
A.用15N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B.用 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C.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
D.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
34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種群中控制某一性狀的全部等位基因稱為該種群的基因庫,基因突變可改變基因庫
的組成
B.基因突變產(chǎn)生新基因,不定向地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C.具有生殖隔離的兩個種群未必存在地理隔離;具有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未必存在生
殖隔離
D.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簡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35下列有關遺傳信息傳遞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DNA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中都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B.核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穿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參與翻譯過程
C.DNA復制、轉錄及翻譯的原料依次是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DNA復制和轉錄都只有一次堿基對之間氫鍵的斷裂
36調查人員對一患有某種單基因遺傳病的女性家系成員進行調查后,記錄如下(“+”代表患者,“-”代表正常)。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該遺傳病屬于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B.調查該病的發(fā)病方式應在自然人群中隨機取樣調查
C.該女性與其祖母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2/3
D.該女性的父母再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4
37科研人員為探究某種鯉魚體色的遺傳,做了如下實驗:用黑色鯉魚與紅色鯉魚雜交,F(xiàn)1全為黑鯉,F(xiàn)1自交結果如下表所示。根據(jù)實驗結果,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A、鯉魚體色中的黑色是顯性性狀
B、鯉魚的體色由細胞核中的基因控制
C、鯉魚體色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D、F1與隱性親本雜交,后代中黑鯉與紅鯉的比例為1:1
38下列遺傳系譜圖中,II6不攜帶致病基因,甲種遺傳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種遺
傳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者b表示,據(jù)圖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 I2的基因型為 或 B. II5的基因型為 的可能性是1/4
C. IVn同時患有兩種遺傳病的概率為1/16 D. 通過遺傳咨詢可確定 是否患有遺傳病
39以下關于物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理隔離是形成生殖隔離的必要條件
B.同一物種的個體間一定能夠自由交配
C. 六倍體小麥通過花藥離體培養(yǎng)形成的單倍體小麥可看作一個新物種
D. 將二倍體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后得到的四倍體西瓜可看作一個新物種
40圖甲所示為基因表達過程,圖乙為中心法則,①~⑤表示生理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為染色體DNA上的基因表達過程,需要多種酶參與
B.紅霉素影響核糖體在mRNA上的移動,故影響基因的轉錄過程
C.圖甲所示過程為圖乙中的①②③過程
D.圖乙中涉及堿基A與U配對的過程為②③④⑤
二 非選擇題(50分)
41 (19分。除最后一空3分外,其余均2分一空)下圖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為實驗材料培育新品種的途徑。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通過途徑2、3獲得幼苗的過程都應用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該技術依據(jù)的生物學原理是_____ ___。
(2)要盡快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優(yōu)良品種應采用途徑________,該過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________ 。
(3)品種A與途徑3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________,品種C的基因型是________。
(4)品種C與B是否為同一個物種?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途徑4依據(jù)的原理是________,此途徑與雜交育種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3分)薺菜的果實形成有三角形和卵圓形兩種,其性狀的遺傳涉及兩對等位基因,分別用A、a,B、b表示。為探究薺菜果實形狀的遺傳規(guī)律,進行了雜交實驗(如圖)。
(1)圖中親本基因型為__________。根據(jù)F2表現(xiàn)型比例判斷,薺菜果實形狀的遺傳遵循______________。F1測交后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______。
另選兩種基因型的親本雜交,F(xiàn)1和F2的性狀表現(xiàn)及比例與圖中結果相同,推斷親本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
(2)圖中F2三角形果實薺菜中,部分個體無論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現(xiàn)型仍然為三角形果實,這樣的個體在F2三角形果實薺菜中的比例為__________;還有部分個體自交后發(fā)生性狀分離,它們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薺菜果實形狀的相關基因a、b分別由基因A、B突變形成,基因A、B也可以突變成其他多種形式的等位基因,這體現(xiàn)了基因突變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點。自然選擇可積累適應環(huán)境的突變,使種群的基因頻率_________,導致生物進化。
(4)現(xiàn)有3包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和aaBB的薺菜種子,由于標簽丟失而無法區(qū)分。根據(jù)以上遺傳規(guī)律,請設計實驗方案確定每包種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狀(三角形果實和卵圓形果實)的薺菜種子可供選用。
實驗步驟:
①分別將三包薺菜種子和 種子種下,待植株成熟后分別將待測種子發(fā)育成的植株;
②將得到的F1種子分別種下,植株成熟后進行自交,得到F2種子;
③將F2種子種下,植株成熟后分別觀察統(tǒng)計 。
結果預測:
Ⅰ.如果, F2植株上果實形狀為三角形∶卵圓形=15∶1
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
Ⅱ.如果, F2植株上果實形狀為三角形∶卵圓形=27∶5
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 ;
Ⅲ.如果F2植株上果實形狀為三角形∶卵圓形=3∶1
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 。
43 (18分)圖甲表示有關生物遺傳關系原理的概念圖,圖乙表示某高等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的過程,“→”表示物質轉移的路徑和方向,請仔細觀察和分析圖解,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數(shù)字序號①③所表示的物質分別是____________;
A表示__________過程。
(2)圖乙中rbcs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是 ,Cab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是
LHCP。在基因表達的過程中,圖中的Ⅱ和Ⅳ代表的物質或結
構依次為_____________。
(3)圖乙中Ⅴ是葉綠體中的小型環(huán)狀DNA分子,Ⅴ上的基因表
達的產(chǎn)物是LUS,物質Ⅵ具有催化某種高分子物質合成的作
用,則Ⅵ是______________。
(4)據(jù)圖乙可知,基因表達過程中轉錄發(fā)生的細胞部位是__
_______,翻譯發(fā)生的細胞部位是__________。
(5)據(jù)圖乙可知,合成的LHCP參與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反應。由SSU和LUS組裝成的Rubisco催化CO2+C5→2C3反應的過程,則Rubisco存在于_______中。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40分,每題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A B B C C A B B D C A B A C C C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D D D C B B B D A B A A D D D C D D
二 非選擇題(50分)
41(19分,除最后一空3分外,其余均2分一空)
(1)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2)2 抑制細胞分裂時紡錘體的形成 (3)1/4 HHhhRRrr (4)否 存在生殖隔離 (5)基因突變 能夠產(chǎn)生新基因
42 (13分,每空1分)
(1)AABB、aabb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三角形果實∶卵圓形果實=3∶1 AAbb、aaBB
(2)7/15 AaBb、Aabb、aaBb
(3)不定向性 定向改變
(4)實驗步驟:
①卵圓形果實
③F2所有果實性狀及比例
結果預測:
Ⅰ. AABB Ⅱ. AaBB Ⅲ. aaBB
43(18分,每空2分)
(1)基因、酶(或酶、某些激素) 翻譯
(2) SSU mRNA和肽鏈
(3)RNA聚合酶
(4)細胞核(染色體)和葉綠體基質(答全才對) 細胞質基質和葉綠體基質(答全才對)
(5)光 葉綠體基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140962.html
相關閱讀:湖南省長郡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月考生物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