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師附中2011級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2013年9月)歷 史 試 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 共50分)注意事項:1、答第Ⅰ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考試科目用鉛筆涂寫在答題卡上?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寫道:“中國古代社會中憑借血緣關系對族人進行管轄和處置的制度……與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宗族組織相配合,是統治階級維護政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這說明宗法制A有效維系了西周統治秩序的穩(wěn)定B.按照宗族組織原則組建地方政權C體現了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的結合D.實現了國家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這才是中國政治制度根本問題之所在!毕铝兄贫确襄X穆所講范疇的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科舉制D.內閣制.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而這個核心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子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隋唐時期統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A廢分封,置郡縣 B.建立法律體系C.確立三省六部制 D.實行科舉制其最高首腦為“聯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時,人們才從發(fā)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聯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來,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稱為“德國皇帝”,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亞國王和符滕堡國王的反對,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稱號。上述材料表明A.德意志帝國不適合建立聯邦制 B.德意志帝國仍是封建專制政體 C.德意志帝國分裂割據局面仍沒有消除 D.德意志帝國存在集權與分權主義之爭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定都天京證明了馬克思期望的準確 B.《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馬克思的期望C.《資政新篇》實現了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1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梁啟超撰文寫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边@反映出他認為辛亥革命A.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 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D.擴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13.“道光后期以來,滿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幟下領導過多次民族戰(zhàn)爭!@是一個轉折點,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戰(zhàn)爭失敗的同時又意味著民族抵抗意識的全部喪失。”與“轉折點”直接相關的不平等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14. 在研究五四運動時,有學者根據材料一“臺州籍學生陳藎民的描述‘我身材較高,就踩在同學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墻頭,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賊院內!钡贸鲫愃|民最先進入曹宅的結論;又有學者根據材料二“夏明鋼的描述‘匡濟(匡互生)從西院窗口將鐵柵扭彎了兩根,打開了一個缺口,他從缺口爬進去!钡贸隹锘ド钕冗M入曹宅的結論。對上述兩個結論,下列說法中合理的是 ①兩位學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結論均不能成立 ②無論材料一還是材料二,必須提供更為客觀的材料 ③兩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結論不具有說服力 ④兩段材料距今時間較長,兩位當事人回憶都不可信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5.恩格斯曾在某運動周年紀念的賀信中寫道“男女公民們,自從巴黎人民舉起了紅旗,同時向飄揚在凡爾賽的法國三色旗和飄揚在普魯士人占領的炮臺上的德國三色旗發(fā)出挑戰(zhàn)以來,到今天已經過去21年了”,從這封信中我們不能獲得的信息是A.這封信是寫給巴黎公社周年紀念的賀信 B.運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C.運動擔負著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務 D.運動中體現了巴黎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16.在中國共產黨某一時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边@一文件最有可能發(fā)表于A.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 B.抗日戰(zhàn)爭時期C.重慶談判期間 D.北平和談期間“好花終須綠葉扶”、“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這些說法最能說明新中國實行哪一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A B.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C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D.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歐洲對外來糧食和其他大部分來自美國主要產品的需要較諸它目前所能償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須獲得實質上的額外援助,否則,便得面對具有非常嚴重性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危機!睘榱吮苊狻拔C”,美國A.占領德國B.建立北約 C.實施馬歇爾計劃 D.提出杜魯門主義 23.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宣稱:“一個反對美國的歐洲是不可想象的,一個美國庇護下的歐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個站起來的歐洲。”其意圖在于A.建立一個強大的單邊主義的歐洲 B.建立平等的歐美伙伴關系C.重新確立歐洲的國際中心地位 D.努力構建一個統一的歐洲24. 右圖是2009年11月9日,為紀念柏林墻倒塌20周年,德國人民 推倒了豎立在柏林墻遺址處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諾骨牌仿制的”柏林墻”的情景。從德國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人民慶祝的原因是柏林墻 的倒塌 A.標志著”冷戰(zhàn)”的結束 B.結束了美蘇軍事占領,被占領土收復 C.結束了國家分裂,實現了民族統一 D.結束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25.美國記者鮑大可描述周恩來:“他在這個辯論幾乎已經陷入僵局的時候脫穎而出。成為會議的明星,成為排難解紛、平息爭端、帶來和平的人物!芏鱽聿⒉淮蛩愀淖內魏我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tài)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狈坡少e外長羅慕洛說“周恩來是我去的時候的敵人,回來時候的朋友!”該會議 A打破了我國的外交僵局B.推動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復 C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D.解決了與亞非國家之間矛盾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注意事項:第Ⅱ卷共3道題。第26題14分,第27題24分,第28題12分。第Ⅱ卷所有題目的答案,考生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答題。26.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君的變化。材料二 (2)材料二體現了美國的什么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分)材料三 (3)民主政治建設哪些特點?CCCCA BCCDD DADBB BACBD ACBCC31. (1)變化:君臣之間的等級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權越來越高,官僚地位不斷下降)。(2分)影響: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可能提高決策效率;但強化了君主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出現決策失誤。(4分)(2)三權分立;民主與專制。(4分) (3)中共領導;人民民主;民主集中。(4分)32. (1)依據:中國原來幾乎沒有出去留學的,因為清朝一向以天朝大國自居,雖然歐洲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統治者出于對西方勢力的戒備以及自大、保守心態(tài),逐步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政府中出現了洋務派,主張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雖然人數少,影響不大,但畢竟有了開始,故謂“拓荒”。(4分)(2)新動向:留學蘇聯。(2分)原因: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以極大的鼓舞。(2分)作用:加快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培養(yǎng)大批人才。(2分)(3)本題采用分層評分法,按以下五個遞進的層次評分:(14分)第一層次,前結構:沒有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與問題無關或同義反復。酌情給0——3分。第二層次,單點結構:找到一個線索或材料即得出結論。酌情給4——6分。能單純從一個線索或材料得出相應結論:如從留學方向的變化情況得出相應結論;或從留學人數的變化情況得出相應結論;或從留學生代表看歷史影響的角度得出相應結論;或單純從一個歷史時期的留學方向、人數、留學生代表的情況得出結論。第三層次,多點結構:使用多個線索或材料,進行單一維度地解釋。酌情給7——9分。能通過多個線索或材料,得出中國近代不同歷史時期留學特征的相關結論或關于影響的相關結論。第四層次,關聯結構:能在多個線索或材料之間建立起聯系,并對此作出解釋。10——12分。能通過多個線索或材料,得出中國近代不同歷史時期留學特征及影響的相關結論,并通過對中外歷史背景變化的分析對上述結論作出合理的解釋。第五層次,抽象拓展結構:能夠拓展材料本身的意義,并進行更為抽象的提煉和概括。酌情給13-14分。能在第四層的基礎上,進行抽象的提煉或概括。如從以下角度抽象歸納出規(guī)律性知識:如何客觀看待西方侵略的影響、統治者的主觀愿望和客觀結果、人才與國家的振興、民族的發(fā)展等。33.(1)中國在冷戰(zhàn)中的外交政策是“隨機應變”的,冷戰(zhàn)后中國要恢復它在19世紀喪失的作為東亞霸權國家的歷史地位。(4分)(2)美國能主導世界的因素: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共和政體;第三次科技革命;進行政策調整和制度創(chuàng)新。(4分,列出其中2點即可) “群雄競起”的表現:歐盟、俄國斯、中國、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4分,列出其中三點即可)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1926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