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學年湖北省優(yōu)質高中高三(下)聯(lián)考生物試卷(B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有關脂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脂肪中的氫與氧的比值比糖類中的高
B.脂肪只存在于動物的脂肪細胞中,而其他部位和植物細胞中沒有
C.脂肪被人體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以主動運輸?shù)姆绞竭M入人體細胞
D.脂肪、磷脂和固醇所含的化學元素相同
2.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分裂都有遺傳物質的復制,都出現(xiàn)紡錘體
B.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形態(tài)改變,遺傳物質不發(fā)生變化,細胞的全能性逐漸降低
C.細胞癌變的原因是正常基因突變成原癌基因
D.細胞的衰老和凋亡對生物體均沒有積極的意義
3.下圖表示了幾種育種方法,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圖中涉及的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
B.c過程得到的植株與普通植株相比,常常是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但往往發(fā)育遲緩
C.a、c過程都需要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
D.要獲得yyRR,b過程需要進行不斷自交來提高純合率
4.觀察下列兩個關于生長素作用的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DE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
B.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BD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F點以下
C.生長素對Ⅰ、Ⅳ處的生長起促進作用,生長素對Ⅱ、Ⅲ處的生長起抑制作用
D.若乙圖中Ⅲ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AB段,則Ⅳ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EF段
5.人體胰島素的合成、分泌受如圖所示的過程調控,據(jù)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初到高原,細胞內乳酸含量增多,細胞的PH值顯著下降
B.細胞內氧氣和葡萄糖濃度的比值減小時,胰島素合成減慢
C.進食后,細胞內乳酸含量發(fā)生變化,從而抑制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
D.乳酸的含量變化是調控細胞內胰島素原基因表達的信號
6.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五點取樣和等距取樣是樣方法取樣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隨機取樣的原則
B.種間關系中競爭關系可導致生物種群滅亡
C.為了保護生物資源不受破壞,并能持續(xù)的獲得最大的捕獲量,應該在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后進行捕獲
D.演替過程中由草本植物階段漸變?yōu)楣嗄倦A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較為高大,能獲得更多陽光
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39分)
7.在細胞免疫中,效應T細胞殺傷靶細胞主要有兩種途徑:細胞裂解性殺傷和誘導細胞凋亡.前者指效應T細胞分泌諸如穿孔素一類的介質損傷靶細胞膜;后者指效應T細胞通過表面FasL與靶細胞表面的Fas結合,誘導靶細胞凋亡.
(1)初次免疫時人體內的效應T細胞來自_________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時人體內的效應T細胞主要來自于_________的增殖、分化.當發(fā)生病變,效應T細胞對自身正常細胞起作用時,這種疾病叫_________.
(2)人體的另一種特異性免疫在殺傷病原體時,主要依靠_________細胞分泌_________,為了鑒定此分泌物的化學本質,可選用_________試劑.
(3)穿孔素又稱“成孔蛋白”,由效應T細胞產生并以_________的方式釋放到細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狀通道,使細胞內物質流出靶細胞,最終導致靶細胞死亡.
(4)FasL又稱死亡因子,F(xiàn)as又稱死亡因子受體,它們都是由細胞合成并定位于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一般來說,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種細胞內表達,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應T細胞和某些腫瘤細胞內表達.Fas和FasL的結合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_________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個細胞中.
8.某同學為探究某植物生長的最佳光照強度,設計了下面的實驗:首先取若干生長狀況相同的植物幼苗,平均分為7組,分別放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實驗開始時記錄毛細刻度管的刻度,12小時后再次記錄毛細刻度管的刻度.
(1)這一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
(2)如果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且測量指標為裝置中O2含量的變化,則該裝置需要進行適當修改,具體修改措施是_________,為使測得O2的變化量更精確,還應再設量對照裝置,該裝置的容器和小燒杯中應分別放入_________.
(3)如果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組別1234567
溫度(℃)25252525252525
光照強度:燈泡功率(W)02.557.51012.515
開始時的液滴所在刻度1111111
12小時后液滴所在刻度0.81.51.92.22.42.52.6
若將第7組植株突然移至第4組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光合細胞中的C3化合物的含量會_________.該實驗設計尚不能確定生長的最佳光照強度,請你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設計思路:_________.
9.研究發(fā)現(xiàn),小麥穎果皮色的遺傳中,有紅皮與白皮這對相對性狀,下表是純合小麥雜交試驗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親本組合F1株數(shù)F2株數(shù)
紅皮白皮紅皮白皮
①1株紅皮×1株白皮121045129
②1株紅皮×1株白皮89024281
(1)根據(jù)實驗可推知,控制小麥穎果皮色的基因的遺傳符合_________定律.
(2)表中實驗①的F2中紅皮小麥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種,其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_.
(3)從實驗①F2中紅皮小麥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麥的花粉對其授粉,收獲所有種子并單獨種植在一起得到一個株系.觀察統(tǒng)計這個株系的穎果皮色及數(shù)量,則株系中皮色為紅皮:白皮=1:1的概率為_________.
(4)實驗②中的那一株紅皮親本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種情況.將實驗②的F1與白皮小麥雜交,理論上后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_________.
10.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現(xiàn)已成為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圖甲表示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網(wǎng),圖乙代表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的生物屬于次級消費者的有_________種,食蟲鳥和蜘蛛的種間關系為_________.
(2)圖甲的生物中,獲得能量最少的可能是_________.能量傳遞的特點是_________.
(3)貓頭鷹能夠依據(jù)食蟲鳥留下的氣味去獵捕,食蟲鳥同樣也可以依據(jù)貓頭鷹的氣味或行為特征去躲避獵捕,這說明了信息傳遞能夠_________.
(4)圖乙中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y越大,說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_________;x越大,說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_________.
(15分)【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11.胡蘿卜素是一種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別從胡蘿卜或產胡蘿卜素的微生物菌體中提取獲得,流程如下:
(1)篩選產胡蘿卜素的酵母菌R時,可選用_________或平板劃線法接種.采用平板劃線法接種時需先灼燒接種環(huán),其目的是_________.
(2)培養(yǎng)酵母菌R時,培養(yǎng)基中的蔗糖和硝酸鹽可分別為酵母菌R的生長提供_________和_________.
(3)從胡蘿卜中提取胡蘿卜素時,干燥過程應控制好溫度和_________以防止胡蘿卜素分解;萃取過程中宜采用_________方式加熱以防止溫度過高;萃取液濃縮前需進行過濾,其目的是_________.
(4)紙層析法可用于鑒定所提取的胡蘿卜素.鑒定過程中需用胡蘿卜素標準品作為_________.
(15分)[生物-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
12.圖是同學們到某良種場進行參觀時,看到的胚胎移植繁育良種奶牛的技術流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為了獲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_________激素對供體進行處理,其目的是獲得更多的_________,經人工授精后可得到早期胚胎.
(2)人工授精時卵子要發(fā)育到_________期才能與精子結合,受精的標志是_________.
(3)對受體母牛要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是為了_________,沖卵中的“卵”是指_________.
(4)若供體母牛具有許多優(yōu)良性狀,可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加速遺傳改良進程,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用于核移植的體細胞一般選用_________代以內的細胞,原因是_________.
2019-2019學年湖北省優(yōu)質高中高三(下)聯(lián)考生物試卷(B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0
1.下列有關脂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脂肪中的氫與氧的比值比糖類中的高
B.脂肪只存在于動物的脂肪細胞中,而其他部位和植物細胞中沒有
C.脂肪被人體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以主動運輸?shù)姆绞竭M入人體細胞
D.脂肪、磷脂和固醇所含的化學元素相同
【考點】脂質的種類及其功能.
【專題】正推法;糖類 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分析】脂質的種類及作用:
脂肪:儲能、維持體溫;
磷脂:構成膜(細胞膜、液泡膜、線粒體膜等)結構的重要成分.
固醇:維持新陳代謝和生殖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分為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
【解答】解:A、脂肪中的氫與氧的比值比糖類中的高,氧化分解釋放的能量多,A正確;
B、脂肪普遍存在于動物和植物細胞中,B錯誤;
C、脂肪被人體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人體細胞,C錯誤;
D、脂肪、固醇只含有C、H、O,磷脂含有C、H、O、N、P,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知識點簡單,考查脂質的種類及其功能,只有考生識記脂質的種類即可正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
2.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分裂都有遺傳物質的復制,都出現(xiàn)紡錘體
B.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形態(tài)改變,遺傳物質不發(fā)生變化,細胞的全能性逐漸降低
C.細胞癌變的原因是正常基因突變成原癌基因
D.細胞的衰老和凋亡對生物體均沒有積極的意義
【考點】細胞的分化;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征.
【專題】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fā)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fā)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shù)目的相對穩(wěn)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3、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其中原癌基因負責調節(jié)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過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
4、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其中無絲分裂的特點是無紡錘體和染色體的出現(xiàn).
【解答】解:A、細胞分裂都有遺傳物質的復制,但不都出現(xiàn)紡錘體,如無絲分裂過程中無紡錘體和染色體的出現(xiàn),A錯誤;
B、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該過程中細胞形態(tài)改變,遺傳物質不發(fā)生變化,細胞的全能性逐漸降低,B正確;
C、細胞癌變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C錯誤;
D、細胞的衰老和凋亡都屬于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均有積極的意義,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分化、細胞分裂、細胞癌變、細胞衰老和凋亡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細胞分化的實質;識記細胞分裂的方式及特點;識記細胞癌變的原因;識記細胞衰老和凋亡的意義,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3.下圖表示了幾種育種方法,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圖中涉及的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
B.c過程得到的植株與普通植株相比,常常是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但往往發(fā)育遲緩
C.a、c過程都需要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
D.要獲得yyRR,b過程需要進行不斷自交來提高純合率
【考點】生物變異的應用.
【專題】模式圖;育種.
【分析】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a是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屬于單倍體育種;b屬于雜交育種;c屬于多倍體育種.
【解答】解:A、圖中涉及的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對應的原理分別是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和染色體變異,A正確;
B、c過程得到的植株是四倍體植株,其與普通植株相比,常常是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但往往發(fā)育遲緩,B正確;
C、a過程只能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c過程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C錯誤;
D、通過b過程雜交育種獲得yyRR,需要進行不斷的自交來提高純合率,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育種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4.觀察下列兩個關于生長素作用的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DE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
B.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BD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F點以下
C.生長素對Ⅰ、Ⅳ處的生長起促進作用,生長素對Ⅱ、Ⅲ處的生長起抑制作用
D.若乙圖中Ⅲ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AB段,則Ⅳ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EF段
【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
【專題】坐標曲線圖;植物激素調節(jié).
【分析】生長素作用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其兩重性與生長素的濃度、植物器官種類以及細胞的年齡有關.
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對生長素濃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莖.
分析圖乙: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長素濃度Ⅰ處<Ⅱ處,Ⅲ處<Ⅳ處;但是由于根對生長素濃度更敏感,Ⅱ處濃度高導致該處生長受抑制,而莖的Ⅳ處生長素濃度高生長反而更快.即根的向地性能夠體現(xiàn)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莖的背地性未能體現(xiàn)兩重性.
【解答】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Ⅰ處的生長素濃度低于Ⅱ處的生長素濃度,但Ⅰ處生長快,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DE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應高于E點,A錯誤;
B、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BD段,Ⅱ處的生長素濃度高于Ⅰ處,并且生長速率比Ⅰ處慢,因此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F點以下,B正確;
C、生長素對Ⅰ、Ⅳ處的生長起促進作用,生長素對Ⅱ處的生長起抑制作用,但是Ⅲ處生長素濃度較低,沒有抑制作用,只是促進作用較弱,C錯誤;
D、若乙圖中Ⅲ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AB段,Ⅳ處的生長素濃度應高于B點,并且生長速率也高于Ⅲ處,則Ⅳ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考生要能夠識記根和莖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度,能夠判斷圖乙中四處生長素濃度關系以及對器官生長的生理作用;明確根的向地性體現(xiàn)了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而莖未體現(xiàn)該特性.
5.人體胰島素的合成、分泌受如圖所示的過程調控,據(jù)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初到高原,細胞內乳酸含量增多,細胞的PH值顯著下降
B.細胞內氧氣和葡萄糖濃度的比值減小時,胰島素合成減慢
C.進食后,細胞內乳酸含量發(fā)生變化,從而抑制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
D.乳酸的含量變化是調控細胞內胰島素原基因表達的信號
【考點】動物激素的調節(jié).
【專題】信息轉化法;神經調節(jié)與體液調節(jié).
【分析】初到高原,細胞內氧氣減少導致乳酸含量增加,從而促進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島素具有促進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作用,所以細胞內氧氣和葡萄糖濃度的比值越小時,胰島素合成加速;血糖上升使乳酸含量上升,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乳酸的含量變化是調控細胞內胰島素基因表達的信號.
【解答】解:A、初到高原,細胞內氧氣減少導致乳酸含量增加,乳酸釋放進入內環(huán)境,但是由于血漿中緩沖物質的存在,故細胞的PH值不會顯著下降,A錯誤;
B、初到高原,細胞內氧氣減少導致乳酸含量增加,從而促進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B錯誤;
C、進食后,血糖上升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和下丘腦相關神經中樞,從而促進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島素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C錯誤;
D、據(jù)圖解可得出:乳酸的含量變化是調控細胞內胰島素原基因表達的信號,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呼吸和血糖調節(jié)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形成知識網(wǎng)絡的能力,以及識圖能力.
6.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五點取樣和等距取樣是樣方法取樣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隨機取樣的原則
B.種間關系中競爭關系可導致生物種群滅亡
C.為了保護生物資源不受破壞,并能持續(xù)的獲得最大的捕獲量,應該在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后進行捕獲
D.演替過程中由草本植物階段漸變?yōu)楣嗄倦A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較為高大,能獲得更多陽光
【考點】種群的特征;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
【分析】1、解關于調查種群密度方面的題目時,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選用什么樣的調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調查.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計數(shù)→計算種群密度;活動能力大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捕獲并標志個體→重捕并計數(shù)→計算種群密度.
2、計算種群密度時,樣方法是計算各個樣方內種群數(shù)量的平均值,計算時要注意樣方的面積大小相等,標志重捕法也要根據(jù)環(huán)境面積,再計算種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積內的個體數(shù).種群中的個體數(shù)=第一次捕獲數(shù)×第二次捕獲數(shù)÷標志后重新捕獲數(shù).
3、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性別比例直接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年齡組成預測種群密度變化.
【解答】解:A、取樣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應做到隨機取樣,五點取樣和等距取樣是樣方法取樣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隨機取樣的原則,A正確;
B、種間關系中競爭關系可導致競爭中失敗的生物種群滅亡,B正確;
C、由于種群數(shù)量在K/2時增長率最快,為了保護生物資源不受破壞,并能持續(xù)的獲得最大的捕獲量,應該在種群數(shù)量達到K/2后進行捕獲,C錯誤;
D、演替過程中由草本植物階段漸變?yōu)楣嗄倦A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較為高大,能獲得更多陽光,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特征,要求考生識記種群特征,特別是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明確各數(shù)量特征之間的關系,識記年齡組成的類型,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39分)
7.在細胞免疫中,效應T細胞殺傷靶細胞主要有兩種途徑:細胞裂解性殺傷和誘導細胞凋亡.前者指效應T細胞分泌諸如穿孔素一類的介質損傷靶細胞膜;后者指效應T細胞通過表面FasL與靶細胞表面的Fas結合,誘導靶細胞凋亡.
(1)初次免疫時人體內的效應T細胞來自T細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時人體內的效應T細胞主要來自于記憶T細胞的增殖、分化.當發(fā)生病變,效應T細胞對自身正常細胞起作用時,這種疾病叫自身免疫。
(2)人體的另一種特異性免疫在殺傷病原體時,主要依靠漿細胞(或效應B細胞)細胞分泌抗體,為了鑒定此分泌物的化學本質,可選用雙縮脲試劑.
(3)穿孔素又稱“成孔蛋白”,由效應T細胞產生并以胞吐的方式釋放到細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狀通道,使細胞內物質流出靶細胞,最終導致靶細胞死亡.
(4)FasL又稱死亡因子,F(xiàn)as又稱死亡因子受體,它們都是由細胞合成并定位于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一般來說,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種細胞內表達,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應T細胞和某些腫瘤細胞內表達.Fas和FasL的結合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進行細胞的信息交流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能(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個細胞中.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專題】歸納推理;免疫調節(jié).
【分析】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關系
體液免疫細胞免疫
作用對象沒有進入細胞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細胞(靶細胞)
作用方式漿細胞產生的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①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②效應T細胞釋放淋巴因子,促進細胞免疫的作用
效應細胞效應B細胞效應T細胞
關系若細胞免疫不存在,體液免疫也將喪失.另外,對外來病原體進行免疫的時候并不是單一的起作用,而是兩者結合起來起作用,只不過在起作用的時候分主次關系罷了.
【解答】解:(1)體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細胞免疫過程中,T細胞發(fā)揮主要作用;該細胞接受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效應T細胞核記憶T細胞,當記憶T細胞再次接收同一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應T.當發(fā)生病變,效應T細胞對自身正常細胞起作用時,這種疾病叫自身免疫。
(2)在體液免疫過程中,B細胞發(fā)揮主要作用,該細胞接受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記憶B細胞和漿細胞,漿細胞分泌抗體.抗體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鑒定用雙縮脲試劑.
(3)穿孔素又稱“成孔蛋白”,由效應T細胞產生并以胞吐的方式釋放到細胞外.
(4)Fas和FasL的結合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信息傳遞功能.同一個體的所有體細胞的基因組成相同,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可以共存于一個細胞中.
故答案為:(1)T細胞 記憶T細胞 自身免疫病
(2)漿細胞(或效應B細胞) 抗體 雙縮脲
(3)胞吐
(4)進行細胞的信息交流 能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過程及應用的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wǎng)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8.
某同學為探究某植物生長的最佳光照強度,設計了下面的實驗:首先取若干生長狀況相同的植物幼苗,平均分為7組,分別放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實驗開始時記錄毛細刻度管的刻度,12小時后再次記錄毛細刻度管的刻度.
(1)這一實驗的自變量是光照強度.
(2)如果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且測量指標為裝置中O2含量的變化,則該裝置需要進行適當修改,具體修改措施是將小燒杯中的蒸餾水換成CO2緩沖液(或碳酸氫鈉溶液),為使測得O2的變化量更精確,還應再設量對照裝置,該裝置的容器和小燒杯中應分別放入死亡的同種植物幼苗和CO2緩沖液(或碳酸氫鈉溶液).
(3)如果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組別1234567
溫度(℃)25252525252525
光照強度:燈泡功率(W)02.557.51012.515
開始時的液滴所在刻度1111111
12小時后液滴所在刻度0.81.51.92.22.42.52.6
若將第7組植株突然移至第4組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光合細胞中的C3化合物的含量會增多.該實驗設計尚不能確定生長的最佳光照強度,請你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設計思路:增加若干實驗組,在第七組的基礎上依次增加光照強度.
【考點】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
【專題】數(shù)據(jù)表格;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
【分析】分析實驗裝置圖:該裝置是用于探究光照強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的,可見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光照強度,因變量是光合速率.
【解答】解:(1)實驗裝置中是可調強度的白熾燈,則實驗的自變量是光照強度.
(2)要探究光照強度和光合速率的關系,需保證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且光照強度應為單一變量,所以小燒杯內的蒸餾水應換為CO2的緩沖液(或NaHCO3溶液)來維持裝置內CO2的濃度.為使測得O2的釋放量更精確,還應再設置對照裝置以校正因氣壓變化而引起液滴的移動,校正裝置中,除植物是同種的死亡植物以外,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2)若將第7組植株突然移至第4組的條件下,光照減弱,光反應受到影響,光反應產物ATP和NADPH減少,進而影響暗反應過程中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導致三碳化合物增加.根據(jù)表格分析,12小時后液滴所在刻度在增加,說明沒有到達最佳光照強度,為進一步探究最佳光照強度,增加若干實驗組,在第七組的基礎上依次增加光照強度.
故答案為:
(1)光照強度
(2)將小燒杯中的蒸餾水換成CO2緩沖液(或碳酸氫鈉溶液) 死亡的同種植物幼苗和CO2緩沖液(或碳酸氫鈉溶液)
(3)增多 增加若干實驗組,在第七組的基礎上依次增加光照強度
【點評】本題通過實驗探究考查了影響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表格中,光照強度為0時,二氧化碳的變化量表示的呼吸速率,其余“12h后CO2濃度”和“開始時的CO2濃度”之間的差值表示凈光合速率.
9.研究發(fā)現(xiàn),小麥穎果皮色的遺傳中,有紅皮與白皮這對相對性狀,下表是純合小麥雜交試驗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親本組合F1株數(shù)F2株數(shù)
紅皮白皮紅皮白皮
①1株紅皮×1株白皮121045129
②1株紅皮×1株白皮89024281
(1)根據(jù)實驗可推知,控制小麥穎果皮色的基因的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
(2)表中實驗①的F2中紅皮小麥的基因型有8種,其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1/5.
(3)從實驗①F2中紅皮小麥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麥的花粉對其授粉,收獲所有種子并單獨種植在一起得到一個株系.觀察統(tǒng)計這個株系的穎果皮色及數(shù)量,則株系中皮色為紅皮:白皮=1:1的概率為4/15.
(4)實驗②中的那一株紅皮親本的基因型有兩種情況.將實驗②的F1與白皮小麥雜交,理論上后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紅皮:白皮=1:1.
【考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及應用.
【專題】正推反推并用法;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分析】分析雜交實驗①可知,1株紅皮×1株白皮→紅皮,說明紅皮對白皮是顯性性狀,子一代自交的子二代,紅皮與白皮之比是451:29≈15:1,可以改寫成9:3:3:1,相當于兩對相對性狀的雜合子自交實驗結果,說明小麥穎果皮色受2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兩對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A_B_、aaB_、A_bb表現(xiàn)為紅皮,aabb表現(xiàn)為白皮,親本紅皮的基因型是AABB,白皮的基因型是aabb;實驗②白皮基因型是aabb,與紅皮雜交,子一代都是紅皮,子二代紅皮:白皮≈3:1,相當于一對相對性狀的雜合子自交實驗,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親本紅皮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控制小麥穎果皮色的基因是2對等位基因,且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實驗①的F2中紅皮小麥的基因型A_B_、A_bb、aaB_,共有2×2+2+2=8種;其中純合子是AABB、AAbb、aaBB,占3/15=1/5.
(3)從實驗①F2中紅皮小麥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麥的花粉對其授粉,收獲所有種子并單獨種植在一起得到一個株系,如果株系中皮色為紅皮:白皮=1:1,相當于一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實驗,則該子二代中紅皮小麥的基因型是Aabb、aaBb,占紅皮小麥的4/15.
(4)由分析可知,實驗②中的那一株紅皮親本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與白皮(aabb)雜交,相當于一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實驗,因此后代紅皮:白皮=1:1.
故答案為:
(1)自由組合
(2)8 1/5
(3)4/15
(4)兩 紅皮:白皮=1:1
【點評】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理解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性狀分離定律偏離的現(xiàn)象,學會根據(jù)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關系推測遺傳規(guī)律,并應用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圖解分析解答遺傳問題.
10.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現(xiàn)已成為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圖甲表示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網(wǎng),圖乙代表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的生物屬于次級消費者的有4種,食蟲鳥和蜘蛛的種間關系為捕食和競爭.
(2)圖甲的生物中,獲得能量最少的可能是貓頭鷹.能量傳遞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3)貓頭鷹能夠依據(jù)食蟲鳥留下的氣味去獵捕,食蟲鳥同樣也可以依據(jù)貓頭鷹的氣味或行為特征去躲避獵捕,這說明了信息傳遞能夠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4)圖乙中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y越大,說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弱;x越大,說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力穩(wěn)定性越弱.
【考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
【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
【分析】分析甲圖:圖甲表示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網(wǎng),共有5條食物鏈;
分析乙圖:圖乙代表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其中y表示偏離正常范圍的程度,y越大,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x表示恢復正常所需要的時間,x越大,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力穩(wěn)定性越低.
【解答】解:(1)圖甲中的生物屬于次級消費者的動物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動物,分別是貓頭鷹、食蟲鳥、蜘蛛和蟾蜍.
(2)圖甲中,貓頭鷹在各條食物鏈中均處于最高營養(yǎng)級,可能獲得的能量最少.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3)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信息傳遞能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4)圖乙中,y越大,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小,反之則越大;x越大,說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力穩(wěn)定性越低,反之,則越大.
故答案為:
(1)4 捕食和競爭
(2)貓頭鷹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3)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4)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弱 恢復力穩(wěn)定性越弱
【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和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5分)【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11.胡蘿卜素是一種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別從胡蘿卜或產胡蘿卜素的微生物菌體中提取獲得,流程如下:
(1)篩選產胡蘿卜素的酵母菌R時,可選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或稀釋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劃線法接種.采用平板劃線法接種時需先灼燒接種環(huán),其目的是滅菌(或防止雜菌污染).
(2)培養(yǎng)酵母菌R時,培養(yǎng)基中的蔗糖和硝酸鹽可分別為酵母菌R的生長提供碳源和氮源.
(3)從胡蘿卜中提取胡蘿卜素時,干燥過程應控制好溫度和時間以防止胡蘿卜素分解;萃取過程中宜采用水浴方式加熱以防止溫度過高;萃取液濃縮前需進行過濾,其目的是濾去不溶物.
(4)紙層析法可用于鑒定所提取的胡蘿卜素.鑒定過程中需用胡蘿卜素標準品作為(實驗)對照.
【考點】從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yǎng).
【分析】微生物培養(yǎng)時的接種方法主要有稀釋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劃線法,實驗成功的關鍵是無菌操作.微生物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無機鹽等.胡蘿卜素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機溶劑,常用萃取法提取胡蘿卜素.
【解答】解:(1)微生物接種常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劃線法,為了避免其它雜菌的污染,接種過程要進行無菌操作,接種前對接種環(huán)灼燒就是為了殺滅接種環(huán)上的微生物.
(2)蔗糖主要提供碳源,也可以作為能源物質,硝酸鹽含氮元素,可提供氮源.
(3)胡蘿卜素不是很穩(wěn)定,溫度過高、干燥時間過長會導致其分解;由于萃取劑往往具有揮發(fā)性,且易燃燒,如果直接加熱揮發(fā)出來的有機溶劑遇明火易燃燒爆炸;萃取后需將原料中的固體物濾去.
(4)用標準樣品可對照檢查提取出來的胡蘿卜素的純度.
故答案為:
(1)稀釋涂布平板法(或稀釋混合平板法) 滅菌(或防止雜菌污染)
(2)碳源 氮源
(3)時間 水浴 濾去不溶物
(4)(實驗)對照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養(yǎng)和胡蘿卜素的提取,意在強化學生對微生物培養(yǎng)和胡蘿卜素的提取過程的識記、理解與運用.
(15分)[生物-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
12.
圖是同學們到某良種場進行參觀時,看到的胚胎移植繁育良種奶牛的技術流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為了獲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促性腺激素對供體進行處理,其目的是獲得更多的卵母細胞,經人工授精后可得到早期胚胎.
(2)人工授精時卵子要發(fā)育到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期才能與精子結合,受精的標志是在卵細胞膜和透明帶間出現(xiàn)兩個極體.
(3)對受體母牛要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是為了為供體的胚胎移入受體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環(huán)境,沖卵中的“卵”是指早期胚胎.
(4)若供體母牛具有許多優(yōu)良性狀,可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加速遺傳改良進程,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用于核移植的體細胞一般選用10代以內的細胞,原因是10代以內的細胞一般能保證正常的二倍體核型.
【考點】胚胎移植.
【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胚胎工程.
【分析】分析題圖:甲圖為牛胚胎移植示意圖,胚胎移植的具體過程為:對供、受體的選擇和處理;配種或人工授精;對胚胎的收集、檢查、培養(yǎng)或保存;胚胎進行移植;移植后的檢查;對受體母牛進行是否妊娠的檢查.
【解答】解:(1)給母畜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使其超數(shù)排卵,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卵母細胞,經人工授精后可得到更多的早期胚胎.
(2)人工授精時,卵子要發(fā)育到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期才能與精子結合;受精的標志是在卵細胞膜和透明帶間出現(xiàn)兩個極體.
(3)對受體母牛要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這樣為供體的胚胎移入受體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環(huán)境;沖卵中的“卵”是指早期胚胎.
(4)用于核移植的體細胞一般選用10代以內的細胞,因為10代以內的細胞一般能保證正常的二倍體核型.
故答案為:
(1)促性腺 卵母細胞
(2)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 在卵細胞膜和透明帶間出現(xiàn)兩個極體
(3)為供體的胚胎移入受體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環(huán)境 早期胚胎
(4)10 10代以內的細胞一般能保證正常的二倍體核型
【點評】本題結合胚胎移植過程圖解,考查胚胎移植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wǎng)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192747.html
相關閱讀:四川省成都市九校2019屆高三下學期期中聯(lián)考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