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2014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2013~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題(滿分:120分; 時間:10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55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下列關于元素與化合物的敘述,正確的是A.植物根尖從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質、脂肪和核酸B.相同的元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nèi)組成相同的化合物C.不論鮮重還是干重,組成細胞的元素中C、H、O、N的含量最多D.C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也是組成每種化合物的必需元素多糖、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許多基本組成單位(即單體)連接而成的,因而,被稱為單體的多聚體。下列有關單體與多聚體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單體連接成多聚體都需要消耗ATPB.單體進入細胞的方式都是被動運輸C.有的多聚體在細胞識別中起信息傳遞作用D.有的多聚體在細胞增殖時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下列對蛋白質和核酸的關系的描述中,錯誤的是A.生物體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最終都是由DNA分子決定的B.基因中的遺傳信息通過mRNA傳遞到蛋白質,遺傳信息可以通過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排列 順序得到表達C.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具有多樣性,而DNA的空間結構沒有多樣性D.真核細胞中,DNA復制和轉錄主要在細胞核中完成,而蛋白質的合成均在細胞質中完成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養(yǎng)液,當通入不同濃度的O2時,其產(chǎn)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圖所示。據(jù)圖中信息推斷錯誤的是A.氧濃度為a時酵母菌沒有有氧呼吸,只進行無氧呼吸B.當氧濃度為b和d時,酵母菌細胞呼吸的過程會不同C.當氧濃度為c時, 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為1∶2 D.a(chǎn)、b、c、d不同氧濃度下,細胞都產(chǎn)生[H]和ATP下列有關細胞器成分及功能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線粒體中含有RNA,能產(chǎn)生ATP和CO2B.葉綠體中含有DNA,能產(chǎn)生糖類和O2C.內(nèi)質含蛋白質,能參與脂質的合成D.核糖體含磷脂,能參與蛋白質的合成6.下列有關細胞凋亡和癌變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凋亡過程中某些基因的表達可能會增強 B.原癌基因突變促使細胞癌變,抑癌基因突變抑制細胞癌變 C.動物在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中,體細胞不會發(fā)生凋亡 D.凋亡細胞、癌細胞等細胞中基因組成都相同,mRNA都不同8.下列有關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豌豆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是純合子,可使雜交實驗結果更可靠B.進行人工雜交時,必須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盡母本的雄蕊C.在統(tǒng)計時,F(xiàn)2的數(shù)量越多,理論上其性狀分離比越接近3:1D.孟德爾提出雜合子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的假說,并通過實際種植來演繹右圖為某二倍體動物細胞分裂過程中某時期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細胞中有4對同源染色體,4個染色體組B.此時細胞正在進行旺盛的轉錄和翻譯C.在該動物的睪丸中不能觀察到此細胞D.該細胞中正在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圖一表示基因型為AaBb的某動物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圖二表示該動物細胞裂的不同時期染色體數(shù)與核DNA數(shù)比例的變化關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一中②④為次級精母細胞,②中A和a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變B.圖一中①②③⑤都含有二個染色體組C. 圖一細胞中處于圖二C D段的有①④⑤D.若該動物產(chǎn)生一個Aab的配子,則發(fā)生分裂異常的時段應為圖二的DF段某研究小組從蛙的精巢中提取了一些細胞(無突變發(fā)生),測定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為2N),并根據(jù)染色體數(shù)目不同將這些細胞分為三組,各組細胞數(shù)如下圖。下列對圖中所示結果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A.乙組細胞中有一部分可能正在進行DNA復制 B.丙組細胞中有一部分可能正在發(fā)生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組合C.乙組細胞處于有絲分裂或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D.假設一個精原細胞中的一個DNA被15N標記(原料含14N),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可產(chǎn)生4個被15N標記的甲細胞噬藻體是一種感染藍藻的病毒(主要由DNA、蛋白質組成),用32P標記的噬藻體感染藍藻細胞,培養(yǎng)一段時間,再經(jīng)攪拌、離心后進行放射性檢測。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32P標記的是噬藻體DNA中的堿基胸腺嘧啶B.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藍藻上的噬藻體與藍藻分離C.離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試管的上清液中D.此實驗證明DNA是噬藻體的遺傳物質如圖為某核苷酸長鏈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A.圖中所示為脫氧核苷酸長鏈B.2為脫氧核糖C.4為胞嘧啶脫氧核苷酸D.5只能在細胞核中找到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級精母細胞中有20個四分體,將該小鼠的一個分裂旺盛的未標記的體細胞放入32P標記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當該細胞進入有絲分裂后期時,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有80條染色體被32P標記 B.含有2組中心體C.每一極含有2條X染色體或2條Y染色體 D.含有4個染色體組二倍體結球甘藍的葉子有紫色和綠色兩種,該性狀的遺傳與兩對等位基因有關。為探究二倍體結球甘藍葉色的遺傳規(guī)律,進行了如右圖所示的雜交實驗。F2紫色葉結球甘藍中,自交后代全為紫色葉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A. B.6 C.6 D.5如圖所示是一個基因型為AaBb(兩對基因獨立遺傳)的精原細胞在一次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則該過程發(fā)生了A.交叉互換與同源染色體未分離B.交叉互換與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形成的染色體未分離C.基因突變與同源染色體未分離D.基因突變與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形成的染色體未分離一對正常夫婦,生下一白化色盲男孩,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中,不正確的是A.白化后代產(chǎn)生的原因是親代在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分離B.白化與色盲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C.該夫婦中的母親體內(nèi)的一個卵原細胞經(jīng)減數(shù)分裂最多可產(chǎn)生4種配子D.人類出現(xiàn)白化病和色盲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A—a控制。調查時發(fā)現(xiàn):雙親均為患者的多個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約為1:1,其中女性均為患者,男性中患者約占。下列相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A.B. C.D.19.同位素標記法是生物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設法讓洋蔥根尖吸收含3H標記的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只能在分生區(qū)細胞中檢測到放射性B.給小麥供應14CO2,14C不會出現(xiàn)在線粒體中C.給豚鼠供應18O2,其呼出氣體中不含C18O2D.赫爾希和蔡斯用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時,標記元素在氨基酸的R基中三個培養(yǎng)皿中分別加入10mL不同的培養(yǎng)基,然后接種相同的大腸桿菌樣液。培養(yǎng)36小時后,計算菌落數(shù),結果如下表。下列選項正確的是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基成分菌落數(shù)I瓊脂、葡萄糖35II瓊脂、葡萄糖、生長因子250III瓊脂、生長因子0A.該實驗采用的是液體培養(yǎng)基B.該實驗采用平板法接種C.I和III對照;說明大腸桿菌的生長不需要生長因子D.II和III對照,說明大腸桿菌的生長需要糖類5小題,每小題3分。共l 5分。每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全選對者得3分,其他情況不得分。21.抑素是細胞釋放的、能抑制細胞分裂的物質,主要作用于細胞周期的G2期。研究發(fā)現(xiàn),皮膚破損后,抑素釋放量減少,細胞分裂加快。傷口愈合時,抑素釋放量增加,細胞分裂又受抑制。由此不能推斷A.抑素對細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B.皮膚細胞培養(yǎng)時,加入一定量的抑素有利于細胞分裂C.抑素能抑制皮膚細胞G2期的活動,使其細胞周期縮短D.抑素抑制DNA復制所需蛋白質的合成,阻斷細胞分裂下列關于原核生物的敘述,正確的是A. 藍藻雖不含葉綠體,但能進行光合作用B. 乳酸菌無核膜、核仁,但能進行轉錄和翻譯C. 硝化細菌雖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屬于自養(yǎng)生物D. 醋酸菌不含線粒體,但能進行有氧呼吸下列是有關生物實驗的四幅圖。其中說法正確的是A.圖甲由左向右轉換時,視野中所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增多[]B.圖乙當酶的活性達到K時,其對應的溫度叫酶的最適溫度C.圖丙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需用高倍鏡觀察 D.圖丁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部位是③24.現(xiàn)用山核桃的甲(AABB)、乙(aabb)兩品種作親本雜交得F1,F(xiàn)1測交結果如下表,下列有關選項正確的是 測交類型測交后代基因型種類及比值父本母本AaBbAabbaaBbaabbF1乙1222乙F11111A.F1產(chǎn)生的AB花粉50%不能完成受精作用B.F1自交得F2,F(xiàn)2的基因型有9種C.F1花粉離體培養(yǎng),將得到四種表現(xiàn)型不同的植株D.正反交結果不同,說明該兩對基因的遺傳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原生質體的結構是由細胞膜、液泡膜以及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組成B.用酶解法獲得原生質體后,可以用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對其活力進行檢查C.DNA連接酶能將單個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鍵,且需要模板D.人的胰島素基因可以插入到奶牛的染色體上,是因為它們的DNA都是有規(guī)則的雙螺旋結 構,而且DNA的基本組成單位相同(非選擇題 共65分) 三、非選擇題:本題包括8小題,共65分。26.右圖是對某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研究的實驗結果。圖中a、b、c代表溫度,且a>b>c;Ⅰ、Ⅱ、Ⅲ代表CO2濃度,且Ⅰ>Ⅱ>Ⅲ。請回答:(1)本實驗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2)a、b、c中,一定超過了最適溫度的是_________;Ⅰ>Ⅱ>Ⅲ中,最接近最適CO2濃度的是_________。(3)圖中曲線反映了該植物的______(填“真”或“凈”)光合作用強度。判斷的理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判斷在CO2濃度為Ⅱ、光照強度為P、溫度為a的條件下,該植物是否能夠生長,還需要獲得怎樣的實驗數(shù)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探究在溫度為b時,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適宜CO2濃度,還需要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且適宜,并在適當范圍內(nèi)設置___________________進行實驗。大分子的合成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2014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1929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