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9年廣東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前言:現(xiàn)在距離高考越來越近,時間也越來越緊張,沒有多少時間了!這個時候很多學生由于心理緊張,每天坐立不安,特別煩躁,不能靜下心來學習。(關于高考心理輔導,另文刊登)這時候可不能放松高考復習。越是高考沖刺階段越是高三學生查漏補缺的黃金時機,別人不學了,你還在努力的學習,那么你的成績肯定比別人要好。高考寶典特地精編了歷年一些高考復習資料。這些高三復習資料都是一些經典高考試題,這些題經典,特別適合沖刺階段使用!

202019年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xiàn)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2)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強不息”的要聯(lián)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lián)系“不必取長途”2019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14、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春日登樓懷歸①寇準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拇迳鷶囔\,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②,沈思忽自驚。注:①此詩約作于980

年,詩人時年十九,進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②舊業(yè),這里指田園家業(yè)。清渭,指渭水。(1)請寫出這首詩頸聯(lián)中一組對仗的詞語。(2)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請聯(lián)系全詩進行分析。(3)北宋翰林圖畫院曾用“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作為考題,奪魁者畫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橫—孤笛”。你認為這幅畫能表現(xiàn)這兩句詩的內容嗎?請說明你的理由。詳解:(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與理解能力。“頸聯(lián)”就是第三聯(lián),這是閱讀古代詩歌應該掌握的常識。什么是對仗?構成對仗的詞語,必須是詞性相同和相對的詞,或結構相同的短語,處于上下聯(lián)的位置。答案:“荒村”與“古寺”(“斷靄”與“流鶯”、“生”與“語”)。(2)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從注釋和標題可看出,這是作者離開家鄉(xiāng),初任巴東知縣所作,“懷歸”揭示了詩歌中含有思鄉(xiāng)盼歸之意。詩歌由寫景到抒懷,由“聊”到“驚”,就表現(xiàn)了一種由閑情到心驚思鄉(xiāng)的感情變化過程。答案:詩人登樓遠望,本是閑情,卻觸景生情,聯(lián)想起家鄉(xiāng),當他從鄉(xiāng)思中醒悟,發(fā)現(xiàn)自己身在異鄉(xiāng),心中不由一驚。這前后的感情變化,突出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3)本題考查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國有“詩畫一家”的傳統(tǒng)審美觀和審美情趣。“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強調的是無人渡河,孤舟橫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橫一孤笛”能很好地表達這一意境。答案:畫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沒有行人,表現(xiàn)了“野水無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襯托出過客稀少,凸顯出小船“盡日”等待的漫長和寂寞。從畫面可以揣摩,船夫邊吹笛邊等渡客,久久無人過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這幅畫傳神地表現(xiàn)了詩句內容。賞析:詩的前三聯(lián)寫春日登樓的見聞,尾聯(lián)由見聞而懷歸。首聯(lián)首句即點明登樓。聊,姑且。引,長,引伸為“遠”。次句至頸聯(lián)寫望中之景。次句寫詩人登高遠眺,放眼所見的是一片廣袤無際的平野。頷聯(lián)俯瞰,寫樓前景色,一條河流,一條渡船,四野空曠無人,不見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盡日只有那條孤零零的渡船橫躺在水里飄蕩。此聯(lián)明顯化用了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兩者意境相近,寇詩著一“孤”字及“盡日”一詞,尤其后者,更強調了其持續(xù)時間之長,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韋詩要來得更為豐厚些。頸聯(lián)寫抬眼所見。靄,輕煙。斷靄,謂煙時起時沒。詩人登高覽景,當目光投向荒村時,已近黃昏,村里人家大約已在點火做飯了,故冒出縷縷輕煙。不遠處的古寺那邊,不時傳來黃鶯婉轉清脆的啼鳴聲。眼中所見的“野渡”、“炊煙”之景,耳邊所聞的“流鶯”之聲,引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尾聯(lián)寫詩人不由地懷念起故鄉(xiāng)來:在那遙遠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園家業(yè)(故業(yè))、自己的親人,迷離恍惚中,詩人仿佛置身故鄉(xiāng),看到了家鄉(xiāng)的流水,渡船,村舍.詩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則寫詩人從對故鄉(xiāng)的沉思遐想之中驚覺的情狀。律詩要求中間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要對仗。本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工整,意象鮮明,寫景生動形象。頷聯(lián)“野水”對“孤舟”、“無人渡”對“盡日橫”,渾然天成;頸聯(lián)以“荒村”對“古寺”、“生”對“語”、“斷靄”對“流鶯”,嚴謹工整。從詩人思想感情的變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懷歸而登樓,而后由登樓見聞引發(fā)懷歸之情,進而進入沉思遐想,末句一“驚”字,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驚覺的心理變化過程,蘊含著游子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2019

年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13、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以下問題(6

分)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紅,遠帆片片點歸?①。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②。注:①?: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1)詩中哪些意象體現(xiàn)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2)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答案:(1)晚:歸艘、鐘聲;望:江、青山、遠帆、老鶴。(2)“帶”采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賞析:譚敬昭,字子晉,號康侯,廣東陽春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

嘉慶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公余輒手一編,蕭然自得。敬昭淹博群籍,工于文詞,所擬《答客難》一首,《七稽》一首,甚稱于時;其樂府尤獨出冠時,極為馮敏昌等所推。與張維屏、王培芳齊名,并稱“粵中三子”,又與林聯(lián)桂、黃玉衡、黃培芳,張維屏、吳梯、黃釗等合稱“粵東七子”。著有《云樓詩鈔》、《聽云樓詩草》、《詞鈔》,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浶惴,即越秀山,在今廣州市區(qū)北部越秀公園內。山上名勝如越王臺、歌舞岡以及鎮(zhèn)海樓(五層樓)等,對于染有煙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極有吸引力。譚敬昭與詩友黃香石(黃培芳,字香石,與譚敬昭、張維屏合稱粵東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頂,在暮色中極目遠眺,只覺得襟懷蕭爽,遐想聯(lián)翩。這首七絕,以爽利的語言、明快的調子,抒寫出詩人對羊城江山的這一愉悅感受。江上青山,即詩人駐足的粵秀峰;山外江,指南國第一大川珠江;浶惴寰嚯x從它南邊流過的珠江不過數里之遙,山與江雖非近在咫尺,卻都處在目力所及的范圍之中。這樣一個距離,恰好構成一個有效的審美跨度。在這個跨度之內,青翠蒼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煙波浩渺的珠江,橫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詩如畫,極富情趣。“遠帆”句進一步寫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見:遠處江面上點綴著揚帆歸航的漁船。這幅遠景的描摹,視角寬大,視野開闊,不僅寫出題目中“望”字的內容,而且還暗示出“晚”的含義,并反襯出粵秀峰的高大。

僅就山和江本身寫,只寫出了“晚望”的靜態(tài)(歸?太遠,動靜不分明),表達不出羊城暮景空靈生動的神韻。為了求得空靈的效果和流動的韻致,詩人選取驀然呈現(xiàn)在眼前的一個畫面:“橫空老鶴南飛去”。這個場景有時態(tài),有動感,與上兩句所寫景物動靜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牽引詩情。古時廣州多鶴,詠羊城風物者多以鶴入詩。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詩:“紫氣雙龍直,青天一鶴橫。”譚敬昭筆下“老鶴”信非虛構,而正是觸發(fā)詩人靈感、賦予全詩活力的一個契機。靈感既發(fā),詩人吟出最耐人玩賞的一句:“帶得鐘聲到海幢”。海幢,海幢寺,廣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與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對,即今海幢公園。老鶴自北向南騰起飛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詩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鐘聲帶往海幢寺去。事實上,粵秀峰上的向晚鐘聲,并不能以老鶴為載體。說“帶得”,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它把看不見的音波當作看得見的動作寫,把想像中的意念當作事實上的存在寫,造成一種出人意外、耐人尋味的效果。這四句詩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轉合,條理儼然。第一句起得別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轉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雋永,傳神地寫出了粵秀峰晚望的清新雋逸的特色。

2019年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10、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xiàn)其情感?(2

分(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lián)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4

分)答案:(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表現(xiàn)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表現(xiàn)作者的孤獨寂寞情感。(2)“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字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tài),更表現(xiàn)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鑒賞:在詩歌中,如果能在真實描摹客觀景物的同時,又把詩人的某種獨特感受傾注在景物描寫之中,使讀者從思想上受到感染,藝術上得到享受,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深度和藝術造詣兩個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詩正是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佳作。首聯(lián)破題。“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讀起來,似有恬靜閑適的印象,細細品味,又覺不然。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詩人在南宋滅亡之后,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思,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悲秋”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不了解首旬所要表達的意圖,就會把全篇看成單純寫景之作。只有真正領悟到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透過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詩人的悠悠孤僨和高潔品格。這種破題法,既無“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詩家法數·律詩要法》)的氣派,也沒有運用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而是語淡辭婉,直敘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韻。頷聯(lián)緊承一二句。“高樹月初白”,是說高高樹巔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切上聯(lián)“日暮”。“微風酒半醒”,在微風吹拂之下,詩人酒意初醒,與上聯(lián)“馀思”呼應。當此之時,詩人心緒不寧,“馀思”縈繞,難以去懷,從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狀態(tài),不正說明他感慨至深嗎!頸聯(lián)寫詩人舉止。“獨行穿落葉”,踽踽獨行之狀如見,“穿”字尤妙。“閑坐數流螢”,獨坐無聊,只得藉數流螢以遣悶,其?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見,用一“數”字,更見生動。這兩句詩把其復雜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鮮明的畫面,不難看出,其中隱現(xiàn)著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和時代亂離的影子。注家評曰:“此聯(lián)本平,然用‘穿’、‘數’二字,便覺精神振竦,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是也。”足見詩人用字之工。末聯(lián)寫景。“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一聲聲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顧,只有遠處水面上飄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火,此情此景,倍添凄涼孤寂,蘊含著國破家亡、飄泊無依之感。通觀全詩,以景傳情,用富有象征意義的景物描寫,寄寓詩人的感慨馀思,情韻深長,頗具特色。(張錫厚,選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宋詩鑒賞辭典》)2019

年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木芙蓉

呂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并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huán)境中的樂觀者形象。解析:呂本中的《木芙蓉》詩中,明確點出歌頌對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為廣大人世、愛國志士的象征了。詩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開放在嚴霜襲來的秋季,其鮮艷的色澤顯示出它不畏強暴的精神。詩中后句,詩人將“無言”和“一生開落任春風”來比喻桃李怯懦軟弱,聽任春風擺布而自己無言,用宋高宗和秦檜以及對女真貴族俯首貼耳、沒有骨氣和勇氣的主和派,來襯托木芙蓉霜后“著紅”的英勇氣慨。將兩種花比喻成對立的兩種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極為深刻!洞扒澳拒饺亍肥窃娙嗽缙谧髌,寫秋天盛開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沒有一般的花那樣纖弱,動不動就是“愁紅怨綠”的可憐樣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現(xiàn)了自己少年時的意氣風發(fā)、昂揚不凡的氣度。

木芙蓉

呂本中[詩譯]小池塘的南岸盛開著美麗的木芙蓉,它們在雨后或霜前(意為在摧毀花木的天氣到來之前)都會有意開得更紅艷。這種精神應當勝過以前人們一直稱頌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因為它們的性情淡定而灑脫,一生中花開花落都隨春風來去瀟灑。[作者介紹]呂本中,中國南宋詩人,道學家。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紹興六年(1136)賜進士出身,官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以忤秦檜罷官。晚年深居講學。呂本中是江西詩派詩人。著有《東萊先生詩集》、《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及《童蒙詩訓》等。其詩論本于儒家傳統(tǒng)的詩學主張,推崇杜甫、黃庭堅,提倡“學詩當識活法”(《夏均父集序》),尤受黃庭堅、陳師道影響。其詩歌成就后期高于前期,如《丁未二月上旬四首》、《兵亂后雜詩》等,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深沉悲慨。藝術上力求句意豐縟,無江西詩派的艱澀。陳巖肖稱其詩“多渾厚平夷,時出雄偉,不見斧鑿痕”(《庚溪詩話》)。今存呂本中的詞僅27首。內容多寫離思別緒,春花秋月,工穩(wěn)精潤,新穎別致。有近人趙萬里輯《紫微詞》1卷。[賞析]首句點明木芙蓉生長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邊。第二句“雨后霜前著意紅”,用了擬人的手法,寫木芙蓉風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擾之下,用心努力地開放出美麗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艱難、無懼風霜的特性。“猶勝無言舊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zhàn)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tǒng)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wèi)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tǒng)統(tǒng)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這是一位多么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詩人在這里說木芙蓉“猶勝無言舊桃李”,就是說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讓人敬佩。“一生開落任東風”寫出了木芙蓉的從容與淡定,不管風吹雨打,不管環(huán)境多么的惡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開自落。這是一種瀟灑,從容自在的形象,詩人好像是在寫木芙蓉的品格,實際上是托物言志。抒發(fā)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樣,不管環(huán)境有多惡劣,不管有多么的艱難,也依然從容淡定,堅持走自己的路。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解釋]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開各色大花,非常艷麗。②破小寒——冒著微寒。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態(tài)③酸——艱辛,就是前句說的辛苦。這句說: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來應該是一樣的。

④憑——致意的意思。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留連——逗留。⑤愁紅怨綠——形容秋末殘敗的花的可憐樣子。這兩句說: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盡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襲的,不會象一般花朵那樣,動不動就是一副可憐相![詩譯]冒著秋日的微寒,孤單的木芙蓉努力盛開著。它們心中的酸楚應當與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是相同的吧。但任憑風霜連續(xù)不斷地摧殘,木芙蓉也決不會像那些凋零敗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作者介紹]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紹興進士,做過一些地方官,并做了兩個月的參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為使節(jié)到金朝去談判國事,抗爭不屈,幾乎被殺。淳熙九年(1182)退隱到故鄉(xiāng)石湖。他懷有報國大志不能實現(xiàn),同情人民苦難又無能為力,這種思想構成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特別是后半生,創(chuàng)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園詩,洋溢著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yōu)秀篇章。他善寫絕句,詩風清麗精致。[賞析]“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木芙蓉冒著秋天的微寒,努力的開放。“辛苦”點出了環(huán)境的惡劣,“孤花”寫出了其它的花兒都已經凋謝,只有木芙蓉還在堅強的開放。就像“歲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講得一樣,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還能美麗的綻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堅貞不屈。“花心應似客心酸”也是用擬人手法,點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來應該是一樣的,是那么的艱辛。其實這里詩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點出了他正處于比較艱辛的環(huán)境里。“更憑青女留連得”,青女就是傳說中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留連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繼續(xù)肆虐。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任憑霜雪肆虐,我也不怕。就如同《海燕》里說的那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未作愁紅怨綠看”中的“愁紅怨綠”是指那些殘敗的花兒,整句的意思就是說木芙蓉不會像一般的花朵一樣,經受不起霜雪的摧殘,霜雪一來,就殘敗不堪。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卻能開放出美麗的花朵。2019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月杜

甫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注:①瞿唐:瞿塘峽,位于長江三峽奉節(jié)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1)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2)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

分)答案:(1)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局動蕩、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xiāng)故園親人的思念。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fā)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蕩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2)①“萬里”一詞,突出空間范圍之廣,表現(xiàn)了廣闊地天地籠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后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2019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試題(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望江東

黃庭堅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

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

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注:①闌:阻隔;阻攔。

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1)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3分)(2)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分)答案:(1)隔,隔斷、阻隔之意。詩人身處江西,目光被樹阻隔而難望見江東。同時,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東。一語雙關,增強于江東留戀之情。(2)上片:詞人觸景生情,實寫江邊目光阻隔感受,虛寫夢中回到江東。抒發(fā)不忍離去之愁。下片:詞人實寫燈下寫書信,虛寫希望大雁捎帶思念,卻是節(jié)令已過。流露濃重的牽掛不舍愁緒及深深的無奈之情。解題:(1)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分析:這個題目出得太明顯、太淺易,答案幾乎都出來了。“隔”的實義無人不知,“阻隔”而已,這不用說。“雙重意蘊”,就明擺著說“有兩種含義”——“隔”本身是不會有兩種含義的,“隔”的對象才會有雙重意蘊,就是說不但是“隔”這,也“隔”那,傻瓜都知道“這”就是眼前被“煙樹”所隔的“江東路”,而另外一個呢?當然是夢里面才能到的家鄉(xiāng)的那個“江東路”了。一實一虛,雙重意蘊也。(2)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分析:上題剛剛說到“雙重意蘊”,也就是虛實關系,因為這完全繞不開,下一題卻要分析整個一首詞的虛實寫作手法,這不就把前一題也包括進去了嗎?若對前一題做過認真的分析,其他地方的虛實關系,大概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我認為,這首詞的虛實關系有如下幾處:一是上闕第一句:眼前“江東路”被煙樹所隔是寫實,而故鄉(xiāng)的“江東路”被煙樹所隔是寫虛——本來我還不知道有此虛實,托第一題的提示而得到的。多謝。二是上闕第二句:“思量只有夢來去”是寫虛,夢中來去,當然是虛;“更不怕江闌住”是寫實,又回到第一句的眼前,或者回到平常的現(xiàn)實中——江水滔滔,也阻不住夢中相見。不是一實一虛么?三是下闕第一、二句,一實一虛,第一句是實,第二句是虛。燈下寫信,沒人傳送,都是寫實;“直饒”是假設,假設當然是虛。假設找到了大雁是一種虛設。但是不僅如此,這里還有一個“虛中虛”,那就是假設真找到了大雁,仍然不能遂心如意,完成傳書的心愿,因為季節(jié)作弄人,大雁飛的方向與作者的思念的方向正好相反。這又一虛。

2019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減字木蘭花蘇軾鶯初解語,最是一年出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休辭醉倒,花布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

詞中所寫的春天是最美好時節(jié)是什么時候?為什么?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3分)

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早春黃鶯剛剛啼叫,毛毛細雨,小草剛發(fā)芽

(2)對早春的喜愛;表達了作者一種珍惜光陰和時間,不要虛度人生,錯過大好時光的感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1318965.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江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