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大附中吉林一中等2019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解析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9-2019學年東北師大附中、吉林一中、長春十一中、松原實驗中學聯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最佳選項,共1×50=50分)
1.下列四組生物中,都屬于真核生物的一組是( )
A.病毒和念珠藻
B.細菌和草履蟲
C.藍藻和酵母菌
D.洋蔥和變形蟲

2.關于原核細胞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原核細胞的擬核除了無核膜外,其余的核仁、染色體都與真核細胞相同
B.原核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qū)別是無核膜,無細胞壁,無種類多樣的細胞器
C.所有原核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以DNA分子為遺傳物質
D.藍藻細胞因為含有葉綠體這種細胞器,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為自養(yǎng)的原核生物

3.圖表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其中a和b兩種物質按箭頭方向通過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細胞的癌變與①有密切的關系
B.溫度改變不會影響②和③的流動速度
C.a物質過膜時不需要ATP,屬于自由擴散
D.如果圖示為肝臟細胞膜,則b物質可以代表O2

4.取生長健壯的洋蔥根尖,經過解離、漂洗、染色、制片過程,制成臨時裝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欲觀察到細胞有絲分裂的前、中、后、末幾個時期,正確的做法是( )
A.如果在低倍鏡下看不到細胞,可改用高倍鏡繼續(xù)觀察
B.如果在一個視野中不能看全各個時期,可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
C.應該選一個處于間期的細胞,持續(xù)觀察它從間期到末期的全過程
D.如果視野過暗,可以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增加視野的亮度

5.水是對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的物質,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植物礦質元素的吸收與水分運輸的動力相同
B.細胞有氧呼吸過程的第三階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C.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有水生成,DNA復制過程中沒有水生成
D.如果白天用含18O的水澆花草,周圍空氣中的H2O、O2中都可能檢測出18O

6.如圖為一個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下列有關該細胞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結構5中
B.結構4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
C.結構1、2、3均不具有膜結構
D.結構6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

7.鹽堿地中生活的某種植物,其細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種載體蛋白,能將細胞質中的Na+逆濃度梯度運入液泡,減輕Na+對細胞質中酶的傷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Na+進入液泡的過程屬于主動轉運
B.Na+進入液泡的過程體現了液泡膜的選擇透性
C.該載體蛋白作用的結果不利于增強細胞吸水能力
D.該載體蛋白作用的結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鹽性

8.將用3H標記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種綠色植物莖尖細胞內,然后設法獲得各種細胞結構,其中最可能表現有放射性的一組是( )
A.核糖體、染色體、葉綠體和線粒體
B.核糖體、線粒體和葉綠體
C.細胞核、核糖體、線粒體和葉綠體
D.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

9.如圖1為ATP的結構簡圖,如圖2為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關系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苷,b、c為高能磷酸鍵
B.圖2中反應向右進行時,圖1中的c鍵斷裂并釋放能量
C.ATP與ADP快速轉化依賴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D.圖1方框部分是RNA結構單位之一

10.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磷酸是光反應中合成ATP所需的反應物
B.光合作用中葉綠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參與
C.人體在劇烈運動時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復制需要宿主細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11.如圖表示在植物細胞的生物膜上發(fā)生的有關反應,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①發(fā)生在核糖體上
B.②只發(fā)生在根尖分生區(qū)細胞
C.③發(fā)生在葉綠體內膜
D.③④過程均產生ATP

12.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盧云峰做出一個納米級小籠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學本質不是RNA)裝入其中,有了這身“防護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
A.該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質
B.納米級小籠子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被吸收進入血液
C.該酶進入人體后能分解人體內無氧呼吸的產物
D.“防護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礙消化道內蛋白酶的作用

13.下列關于生物體內化合物說法錯誤的是( )
A.ATP的合成一般與放能反應相聯系
B.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都應具有相應的結構與功能
C.甲狀腺激素受體和溶菌酶可以在人體同一個細胞中產生
D.激素、酶和神經遞質都必須與特定的分子結合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14.下列敘述不符合生物學原理或生物學事實的是( )
A.陰天時植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B.激素只有被細胞識別后才能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
C.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與蛋白質功能有關
D.高等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沒有細胞的衰老死亡

15.圖為某高等植物葉肉細胞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圖中能產生ATP的場所有1、2、5
B.4中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等色素
C.3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D.1中產生的CO2擴散出來進入2中被利用,需穿過4層膜

16.關于細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與癌變,下面選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
A.細胞的高度分化改變了物種的遺傳信息
B.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體異常的生命活動
C.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多次變異累積可導致癌癥,因此癌癥可遺傳
D.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體侵染的細胞的清除一般是通過細胞凋亡實現的

17.下列生物學發(fā)展史上的幾個重要實驗中沒有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的( )
A.證明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實驗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途徑
C.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D.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18.下列圖示有關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與分離實驗,只能得到甲圖中色素帶①和②
B.若乙圖表示正在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植物細胞,其吸水能力逐漸增強
C.丙圖中培養(yǎng)酵母菌的錐形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目的是讓酵母菌繁殖
D.丁圖表示洋蔥根尖的培養(yǎng),洋蔥底部不能接觸到燒杯內液面

19.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屬于孟德爾在發(fā)現分離定律時“演繹”過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由F2出現了“3:1”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C.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性狀的比接近1:1
D.通過測交實驗證明測交后代出現兩種性狀的比接近1:1
[來源:Zxxk.Com]
20.如圖是細胞分裂過程中某種變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如表示有絲分裂過程,縱坐標可以有兩種含義
B.如表示減數分裂全過程,則c→d發(fā)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
C.e點時的細胞數目是a點時的兩倍
D.同源染色體分離可發(fā)生在b→c段

21.已知豌豆紅花對白花、高莖對矮莖、子粒飽滿對子粒皺縮為顯性.控制它們的三對基因自由組合.以純合的紅花高莖子粒皺縮與純合的白花矮莖子粒飽滿植株雜交,F2代理論上不會出現的是( )
A.8種表現型
B.高莖子粒飽滿:矮莖子粒皺縮為15:1
C.紅花子粒飽滿:紅花子粒皺縮:白花子粒飽滿:白花子粒皺縮為9:3:3:1
D.紅花高莖子粒飽滿:白花矮莖子粒皺縮為27:1

22.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編碼區(qū)起始端插入了一個堿基對.在插入位點的附近,再發(fā)生下列哪種情況有可能對其編碼的蛋白質結構影響最小( )
A.置換單個堿基對
B.增加4個堿基對
C.缺失3個堿基對
D.缺失4個堿基對

23.如圖是從一種二倍體生物體內獲得的某個細胞的示意圖,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

A.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該細胞的染色體、紡錘體及赤道板
B.該圖所示的細胞分裂過程中一般不會出現基因重組
C.該圖所示的細胞分裂時期是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
D.此時該細胞中含有2個四分體,8個DNA分子

24.下列現象中,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有關的是( )
①人類XYY綜合征個體的形成;
②三倍體西瓜植株不能產生種子;
③線粒體DNA突變會導致變異的酵母菌;
④一對等位基因雜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
⑤卵裂時個別細胞染色體異常分離,可形成人類的21三體綜合征個體.
A.①②
B.①⑤
C.①④
D.②④

25.油菜的凸耳和非凸耳是一對相對性狀,用甲、乙、丙三株凸耳油菜分別與非凸耳油菜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表所示.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凸耳性狀是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
B.甲、乙、丙均為純合子
C.甲和乙雜交得到的F2均表現為凸耳
D.乙和丙雜交得到的F2表現型及比例為凸耳:非凸耳=3:1

26.關于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個含n個堿基的DNA分子,轉錄的mRNA分子的堿基數是 個
B.細菌的一個基因轉錄時兩條DNA鏈可同時作為模板,提高轉錄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結合位點分別在DNA和RNA上
D.在細胞周期中,mRNA的種類和含量均不斷發(fā)生變化

27.下列幾種育種方法,能改變原有基因的分子結構的是( )
A.誘變育種
B.單倍體育種
C.基因工程育種
D.雜交育種

28.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C.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不能說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29.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4%,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2%,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4%,則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
A.60%、40%
B.36%、64%
C.24%、72%[來
D.57%、43%
[來源:Zxxk.Com]
30.下列與染色體變異有關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和染色體數目的改變
B.兩條染色體相互交換片段都屬于染色體變異
C.貓叫綜合征的患者與正常人相比,第5號染色體發(fā)生部分缺失
D.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31.果蠅某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突變型雄蠅只能產生雄性子代,下圖為該性狀遺傳系譜圖,已知Ⅱ?3無突變基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突變性狀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控制
B.果蠅群體中不存在該突變型雌蠅
C.Ⅲ?11的突變基因來自于Ⅰ?2
D.果蠅群體中該突變基因的基因頻率逐代下降

32.下列關于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轉移途徑
B.遺傳學家采用假說一演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C.采用模型建構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人體內血糖的調節(jié)機制
D.用樣方法和取樣器取樣法可分別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和土壤動物的豐富度

33.用3H標記蠶豆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的DNA分子雙鏈,再將這些細胞轉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3H的普通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若秋水仙素對細胞連續(xù)發(fā)揮作用,則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來源:學科網ZXXK]
A.秋水仙素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但不影響著絲點的正常分裂
B.通過對細胞中不含單體時的染色體計數,可推測DNA復制的次數
C.通過檢測DNA鏈上3H標記出現的情況,可推測DNA的復制方式
D.細胞中DNA第二次復制完成時,每條染色體的單體均帶有3H標記

34.某研究小組發(fā)現染色體上抑癌基因鄰近的基因能指導合成反義RNA,反義RNA可以與抑癌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形成雜交分子,從而阻斷抑癌基因的表達,使細胞易于癌變,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敘述有( )

A.過程Ⅰ稱為轉錄,主要在細胞核中進行
B.與完成過程Ⅱ直接有關的核酸,只有mRNA
C.與鄰近基因或抑癌基因相比,雜交分子中特有的堿基對是A?U
D.細胞中若出現了雜交分子,則抑癌基因沉默,此時過程Ⅱ被抑制

35.下列關于基因工程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DNA連接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生成的化學鍵相同
B.DNA連接酶對“縫合”序列不進行特異性識別,無專一性催化特點
C.受體細菌若能表達質粒載體上抗性基因,即表明重組質粒成功導入
D.培育轉基因油菜,需對受體細胞進行氯化鈣處理

36.科薩奇病毒CAV?16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和其它并發(fā)癥.下列有關人體對該病毒免疫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CAV?16侵入人體后,刺激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與該病毒結合
B.B細胞經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為漿細胞,與抗原結合
C.患兒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該病毒,記憶細胞會迅速產生抗體消滅病毒
D.CAV?16侵入人體后,體內的吞噬細胞、B細胞和效應T細胞都具有識別功能

37.如圖表示生長素濃度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下列各項中,與P點相對應的是( )

A.具頂芽植株的側芽部位
B.植株橫置時,莖彎曲部位的近地側
C.植株橫置時,根彎曲部位的背地側
D.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時,尖端下部的背光側

38.下列關于人體內水和無機鹽平衡和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體內缺水時,血漿滲透壓降低,排尿量減少
B.人體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尿量減少
C.抗利尿激素的靶細胞是腎小管和集合管細胞
D.水和無機鹽平衡是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

39.正常情況下,人體進食后血液內( )
A.胰島素含量減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島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島素含量減少,胰高血糖素含量減少
D.胰島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減少

40.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廣泛存在的一種神經遞質,在控制疼痛方面有重要作用.當GABA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導致大量陰離子內流,從而抑制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GABA發(fā)揮作用后可被氨基丁酸轉氨酶降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氨基丁酸在突觸前膜合成后儲存在突觸小泡中,以防止被胞內酶分解
B.氨基丁酸作用的機理是使突觸后神經元靜息電位增大
C.氨基丁酸轉氨酶抑制劑可使突觸后膜持續(xù)興奮
D.氨基丁酸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發(fā)生在細胞內液中

41.如圖表示有限環(huán)境中某一種群增長的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K值是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
②在K值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理論上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設這是魚的種群,當種群達到K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xù)獲得最高產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42.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時,以下生理活動不會發(fā)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轉化
B.鈉、鉀離子的跨膜運輸
C.ATP的合成和分解
D.信號分子與突觸前膜上受體的識別和結合

43.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年齡組成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趨勢
B.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可提高該區(qū)域珍稀動物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
C.火災后森林中群落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D.種群密度總是隨著種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44.下列關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熱帶雨林營養(yǎng)結構復雜,其恢復力穩(wěn)定性強
B.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恢復原狀”屬于抵抗力穩(wěn)定性
C.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和恢復力穩(wěn)定性基本相同
D.負反饋調節(ji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基礎

45.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 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
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46.有一種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是在水稻田中養(yǎng)鴨,利用鴨控制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鴨糞用作肥料.下列關于該模式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雜草和水稻是生產者
B.鴨與害蟲的種間關系為捕食關系
C.雜草和水稻的種間關系為競爭關系
D.水稻、 鴨、害蟲和雜草組成了一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

47.在圖所示的食物網中,除生產者外的各種生物中,會因其滅絕而導致另一種生物隨之滅絕的最可能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48.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自然保護區(qū)的功能是接納各地遷移和捕來的野生動物并加以保護
B.鼓勵人們進入保護區(qū),給鳥類建巢、喂食
C.遷地保護就是把大批野生動物遷入動物園、水族館等進行保護
D.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fā)和利用生物資源

49.如圖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4種成分之間的關系.以下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1和2包含著所有種群構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氣中的CO2庫

50.當前,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已由科技含量較低的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變.現代農業(yè)產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嚴重環(huán)境污染,因此我國政府正大力推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相統(tǒng)一的生態(tài)農業(yè).下列關于生態(tài)農業(yè)的敘中不正確的是( )
A.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中食物鏈和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比現代農業(yè)的高
C.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的設計原則是實現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huán)再生
D.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需要人工維持


二、非選擇題:(包括四道小題,共35分)
51.圖表示小麥開花數天后測定種子中幾種物質的變化,請據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若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還原糖的多少可通過__________來判斷.種子成熟后期,隨自由水/結合水改變,種子的呼吸速率__________進而改變干重,干重的變化主要與__________元素密切相關.
(2)越冬休眠時,種子體內含量增加的激素有__________,引起該激素分解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
(3)花等器官利用的營養(yǎng)物質來自葉片的光合作用,如果在開花后早期,將花去掉,葉片內有機物的含量將會__________,進而__________(填“促進”或“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

52.如圖1表示某綠色植物細胞內部分代謝活動的相互關系,其中a、b、c代表不同的細胞器,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質;如圖2表示一晝夜(0時至24時)在一個種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閉裝置內O2相對含量的變化情況;如圖3表示棉田內棉葉在一天內吸收CO2速率變化情況.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1中a代表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③代表的物質是__________,物質①在細胞器b內參與需氧呼吸第__________階段的反應.
(2)圖1所示細胞吸收K+需要載體協(xié)助和⑤,⑤的結構簡式可表示為__________.
(3)圖2中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產生的O2速率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速率相等的點是__________.該番茄植株經過一晝夜后,是否積累了有機物?__________(是、否).
(4)圖3中如果棉葉在時間C、F合成葡萄糖的速率相等,且均為36mg/dm2•h,則棉葉在時間A、C、F的呼吸強度是__________(用“>”連接).

53.果蠅的翅形、體色和眼色(紅眼和白眼)是三對相對性狀.翻翅和正常翅(A、a)的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灰體和黑檀體(B、b)的基因位于Ⅲ號染色體上,請根據下面信息回答:
(1)現有翻翅果蠅和純合正常翅果蠅做了下表中的雜交實驗:
①由表可知,正常翅為性性狀.
②在組合二的子代中,出現翻翅:正常翅=2:1現象的原因是
(2)用翻翅灰體果蠅與正常翅黑檀體果蠅作親本進行雜交實驗,F1有翻翅灰體果蠅和正常翅灰體果蠅兩種表現型,請分析回答:
①親本基因型為.
②若讓F1中翻翅灰體果蠅相互交配,則其后代中翻翅灰體:翻翅黑檀體:正常翅灰體:正常翅黑檀體比例為.
(3)果蠅的紅眼(R)和白眼(r)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用紅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作親本雜交,在沒有發(fā)生基因突變的情況下.在F1群體中發(fā)現一只XrXrY的白眼果蠅,最可能的原因是 (填“父本”或“母本”)形成配子時,在減數第次分裂時染色體移向了同一極.

54.圖表示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①~⑧表示相互作用的過程或相關物質.請據圖分析回答:
(1)若⑦表示促性腺激素,對⑦的分泌具有調節(jié)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
該調節(jié)方式稱為__________.
(2)若⑤表示細胞免疫過程,則能使被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細胞裂解死亡的是__________
細胞,此過程是通過細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來完成完成的.
(3)圖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質依次是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神經遞質 B.載體蛋白 C.性激素 D.血紅蛋白 E.呼吸酶 F.抗體
(4)關于下丘腦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__.
①參與控制生物的節(jié)律行為;②能產生調節(jié)水平衡的激素;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④有體溫調節(jié)中樞;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三、選做題:(從下面給出的兩道小題中任選其一作答,將答案寫在指定的位置)【生物技術實踐】
55.如圖是月季花藥離體培養(yǎng)產生花粉植株的兩種途徑,請據圖回答有關問題.

(1)選用的材料合適與否是能否成功誘導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選用__________期的花粉可提高成功率.選擇花粉時,一般要通過__________來確定花粉是否處于合適的發(fā)育期,這時需要對花粉的細胞核進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劑是__________.
(2)上圖中花藥經脫分化產生胚狀體還是愈傷組織主要取決于培養(yǎng)基中__________.
(3)胚狀體與愈傷組織在結構上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愈傷組織的細胞排列疏松無規(guī)則,是一種高度__________的薄壁細胞,胚狀體與__________發(fā)育形成的胚有類似的結構,即具有胚芽、胚軸和胚根.
(4)無菌技術也是成功誘導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請說明下列各項需要消毒,還是需要滅菌.①培養(yǎng)基,②培養(yǎng)皿,③接種環(huán),④花蕾,⑤實驗操作者的雙手,⑥三角錐形瓶.__________(填編號)需要滅菌,__________(填編號)需要消毒.
(5)試管苗移栽到土壤前,通常要進行壯苗處理,應如何壯苗?__________.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56.如圖表示通過二倍體植株甲(自花受粉植物)和植株乙培育植株A、B、C、D、E的過程,其中植株甲的基因為AaBb,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植株A是__________倍體,由植株甲經A培育出植株B這一方法的遺傳學原理是__________;
(2)植株C與甲表現型相同的概率為__________;
(3)培養(yǎng)植株D的過程中,由離體細胞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__________,若要制備人工種子,則需將愈傷組織誘導成__________結構,再包裹上人工種皮.
(4)獲得植株E的過程稱為__________,其過程中兩個原生質體融合時,常用的誘導劑是__________.
(5)植株A、D、E的培育過程中都需要采用的生物技術是__________,其理論基礎是__________.植株A、B、C、D、E中可能與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植株__________.

[來源:學科網]

2019-2019學年東北師大附中、吉林一中、長春十一中、松原實驗中學聯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最佳選項,共1×50=50分)
1.下列四組生物中,都屬于真核生物的一組是( )
A.病毒和念珠藻
B.細菌和草履蟲
C.藍藻和酵母菌
D.洋蔥和變形蟲
考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綠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及動、植物.
?嫉脑松铮核{藻(如顫藻、發(fā)菜、念珠藻、藍球藻)、細菌(如乳酸菌、硝化細菌、大腸桿菌等)、支原體、放線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解答: 解: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既不屬于真核生物,也不屬于原核生物,A錯誤;
B、細菌屬于原核生物,B錯誤;
C、藍藻屬于原核生物,C錯誤;
D、洋蔥和變形蟲都屬于真核生物,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種類,對于此類試題,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嫉纳锼鶎俚念悇e,特別是原核生物,包括藍藻、細菌、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其中對于細菌的判斷,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桿”、“球”、“螺旋”和“弧”等字樣的都為細菌.

2.關于原核細胞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原核細胞的擬核除了無核膜外,其余的核仁、染色體都與真核細胞相同
B.原核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qū)別是無核膜,無細胞壁,無種類多樣的細胞器
C.所有原核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以DNA分子為遺傳物質
D.藍藻細胞因為含有葉綠體這種細胞器,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為自養(yǎng)的原核生物
考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
分析: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是原核細胞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沒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細胞膜、細胞質結構,含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
解答: 解:A、原核細胞的擬核無核膜、核仁、染色體,A錯誤;
B、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B錯誤;
C、所有原核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以DNA分子為遺傳物質,C正確;
D、藍藻細胞屬于原核細胞,不含葉綠體,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要求考生識記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能列表對兩者進行比較,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3.圖表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其中a和b兩種物質按箭頭方向通過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細胞的癌變與①有密切的關系
B.溫度改變不會影響②和③的流動速度
C.a物質過膜時不需要ATP,屬于自由擴散
D.如果圖示為肝臟細胞膜,則b物質可以代表O2
考點: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分析:據圖分析:①糖蛋白,②蛋白質,③磷脂雙分子層;其中①只分布在細胞膜外表面,所以下面代表細胞內,上面代表細胞外.圖中a是主動運輸,特點是從低濃度運輸到高濃度,需要載體和能量.b過程屬于自由擴散,特點是從高濃度運輸到低濃度,不需要載體和能量.
解答: 解:A、若該細胞是癌細胞,導致其 擴散和轉移的原因是糖蛋白的減少,即物質①比正常細胞少,A正確;
B、適當提高溫度,分子的運動速度將加快,故適當提高溫度將加快②蛋白質和③磷脂雙分子層的運動速度,B錯誤;
C、a物質的運輸方向是低濃度到高濃度,則為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和能量,C錯誤;
D、如果圖示為肝臟細胞膜,則需要吸收氧氣,而b物質是自由擴散出細胞,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以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圖為載體,考查細胞膜的成分和物質的跨膜運輸等相關內容,屬識記和理解內容,難度不大,應理解加記憶并舉,學生作答一般不會出現太多錯誤.

4.取生長健壯的洋蔥根尖,經過解離、漂洗、染色、制片過程,制成臨時裝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欲觀察到細胞有絲分裂的前、中、后、末幾個時期,正確的做法是( )
A.如果在低倍鏡下看不到細胞,可改用高倍鏡繼續(xù)觀察
B.如果在一個視野中不能看全各個時期,可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
C.應該選一個處于間期的細胞,持續(xù)觀察它從間期到末期的全過程
D.如果視野過暗,可以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增加視野的亮度
考點: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分析: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有絲分裂時,看到的是處于不同分裂時期的死細胞,所以選一個處于間期的細胞,并不能觀察到細胞進行持續(xù)分裂的全過程;低倍鏡下看到的視野范圍大,所以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目標;通過調節(jié)光圈或反光鏡來調節(jié)視野亮度.
解答: 解:A、如果在低倍鏡下看不到細胞,說明觀察目標不在視野內,改用高倍鏡就更看不到,A錯誤;
B、因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比較多,如果在一個視野中不能看全各個時期,可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B正確;
C、在洋蔥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中,由于解離細胞已經死亡,不可能持續(xù)觀察它從間期到末期的全過程,C錯誤;
D、如果視野過暗,可轉換反光鏡或光圈,增加視野的亮度,準焦螺旋是調節(jié)清晰度的,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細胞觀察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jié)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

5.水是對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的物質,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植物礦質元素的吸收與水分運輸的動力相同
B.細胞有氧呼吸過程的第三階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C.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有水生成,DNA復制過程中沒有水生成
D.如果白天用含18O的水澆花草,周圍空氣中的H2O、O2中都可能檢測出18O
考點: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DNA分子的復制.
分析:1、白天用含有18O的水澆花草,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周圍空氣中的水會含有O18,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含有O18,植物有氧呼吸第二階段是丙酮酸與水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中也可能含有O18.
2、線粒體進行有氧呼吸第三階段產生水,核糖體的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過程也產生水,葉綠體、高爾基體等都可能產生水.
3、細胞有氧呼吸第二階段水參與反應,水產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
解答: 解:A、植物礦質元素的吸收動力是ATP,而水分運輸的動力是蒸騰作用,A錯誤;
B、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有水參與反應,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產生水,C錯誤;
C、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有水生成,DNA復制過程中也有水的生成,C錯誤;
D、白天用含18O的水澆花草,通過蒸騰作用,周圍空氣中的H2O可能含有放射性;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產生的O2含有放射性,有氧呼吸過程產生的CO2中也可能檢測出18O,D正確.
故選:D.
點評: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產生水的生理過程和發(fā)生場所、有氧呼吸的具體過程和物質變化的綜合性理解,把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是解題的關鍵.

6.如圖為一個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下列有關該細胞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結構5中
B.結構4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
C.結構1、2、3均不具有膜結構
D.結構6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
考點:細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線粒體、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
分析:分析題圖:結構1是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結構2中心體,無膜結構,存在于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中;結構3是核糖體,是蛋白質的合成車間;結構4是高爾基體;結構5是細胞核,含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質,是遺傳信息復制和轉錄的主要場所;結構6是細胞膜.
解答: 解:A、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結構5細胞核中,A正確;
B、在動物細胞中,結構4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B正確;
C、結構2中心體、3核糖體均不具有膜結構,但結構1線粒體具有雙層膜結構,C錯誤;
D、結構6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結合細胞結構示意圖,考查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識記能力;能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的能.

7.鹽堿地中生活的某種植物,其細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種載體蛋白,能將細胞質中的Na+逆濃度梯度運入液泡,減輕Na+對細胞質中酶的傷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Na+進入液泡的過程屬于主動轉運
B.Na+進入液泡的過程體現了液泡膜的選擇透性
C.該載體蛋白作用的結果不利于增強細胞吸水能力
D.該載體蛋白作用的結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鹽性
考點: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
分析:題中指出“細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種載體蛋白,能將細胞質基質中的Na+逆濃度梯度運入液泡”,這完全符合主動運輸的特點,從而增大了細胞液的濃度,是植物細胞的吸水能力增強,而適應鹽堿環(huán)境.
解答: 解:A、細胞的液泡膜上的載體蛋白能逆濃度運輸Na+,說明Na+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A正確;
B、主動運輸的方式就體現了液泡膜的選擇透過性,B正確;
C、當Na+運入細胞液后,提高了細胞液的濃度,可以增強細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鹽堿地生活,C錯誤;
D、由于該載體蛋白的作用,液泡內Na+濃度增大,有利于吸水,從而提高了植物的耐鹽性,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無機鹽運輸的方式及對細胞的作用,意在利用新情景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時要求考生能夠識記主動運輸的特點.

8.將用3H標記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種綠色植物莖尖細胞內,然后設法獲得各種細胞結構,其中最可能表現有放射性的一組是( )
A.核糖體、染色體、葉綠體和線粒體
B.核糖體、線粒體和葉綠體
C.細胞核、核糖體、線粒體和葉綠體
D.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
考點:核酸的種類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
DNA特有的堿基是T,主要分布在細胞核;RNA特有的堿基是U,主要分布在細胞質.
解答: 解:3H標記的胸腺嘧啶參與DNA的合成,細胞中存在DNA的部位有細胞核(主要)、線粒體、葉綠體.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DNA的組成和分布,意在考分析、推理及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9.如圖1為ATP的結構簡圖,如圖2為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關系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苷,b、c為高能磷酸鍵
B.圖2中反應向右進行時,圖1中的c鍵斷裂并釋放能量
C.ATP與ADP快速轉化依賴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D.圖1方框部分是RNA結構單位之一
考點: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過程.
分析:圖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嘌呤,方框部分為AMP,是RNA結構單位之一,圖2中反應向右進行時為ATP的水解,高能磷酸鍵斷裂并釋放能量.
解答: 解:A、圖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嘌呤,A錯誤;
B、圖2中反應向右進行時為ATP的水解,高能磷酸鍵斷裂并釋放能量,B正確;
C、ATP與ADP快速轉化依賴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C正確;
D、圖1方框部分為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結構單位之一,D正確.
故選:A.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ATP的結構及與ADP的轉化過程.

10.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磷酸是光反應中合成ATP所需的反應物
B.光合作用中葉綠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參與
C.人體在劇烈運動時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復制需要宿主細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考點: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細胞呼吸的過程和意義.
分析:光合作用光反應中主要有兩個物質變化:H2O [H]+O2↑,ADP+Pi+能量 ATP.
光合作用過程中,水的光解和光能的吸收、傳遞均不需要酶的催化.
動物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乳酸在機體中不會再分解供能,會和體液中的碳酸氫鈉反應中和,而排出體外.
解答: 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中有ATP的合成,合成ATP的原料包括ADP和Pi,A正確;
B、光合作用中葉綠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參與,B正確;
C、人體在劇烈運動時所需要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此時肌肉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而乳酸不能再分解供能,將會與碳酸氫鈉生成乳酸鈉排出體外,C錯誤;
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在宿主細胞中代謝和繁殖,因此病毒核酸的復制需要宿主細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要求考生能夠識記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變化;明確水的光解和光能的吸收不需要酶的催化;識記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均在宿主細胞中合成,需要消耗宿主細胞的能量和原料.

11.如圖表示在植物細胞的生物膜上發(fā)生的有關反應,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①發(fā)生在核糖體上
B.②只發(fā)生在根尖分生區(qū)細胞
C.③發(fā)生在葉綠體內膜
D.③④過程均產生ATP
考點: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分析:根據圖中的化學反應可推知:①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可能是內質網;②纖維素是植物細胞細胞壁的成分之一,故是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③是將水分解成氧氣和[H],說明是葉綠體的類囊體膜;④是氧氣和[H]形成水,故是線粒體內膜.
解答: 解:A、:①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修飾,可以是內質網,A錯誤;
B、②纖維素是植物細胞細胞壁的成分之一,可發(fā)生在植物的所有細胞,B錯誤;
C、③是將水分解成氧氣和[H],說明是葉綠體的類囊體膜,C錯誤;
D、③是將水分解成氧氣和[H],說明是葉綠體的類囊體膜;④是氧氣和[H]形成水,故是線粒體內膜,二者均能合成ATP,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化學變化示意圖為素材,考查細胞器的功能,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判斷能力,難度較大.

12.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盧云峰做出一個納米級小籠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學本質不是RNA)裝入其中,有了這身“防護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
A.該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質
B.納米級小籠子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被吸收進入血液
C.該酶進入人體后能分解人體內無氧呼吸的產物
D.“防護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礙消化道內蛋白酶的作用
考點:酶的發(fā)現歷程;酶的特性.
分析:酶的本質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都具有催化的功能.
解答: 解:A、分解酒精的酶是蛋白質,非脂質,A錯誤;
B、納米級小籠子為非必須物質,不能被細胞吸收,B錯誤;
C、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分解酒精的酶不能分解乳酸,C錯誤;
D、該酶的本質為蛋白質,“防護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礙消化道內的蛋白酶進入小籠子而水解該酶,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酶的本質,解答本題的關鍵是了解酶的本質是蛋白質或RNA,并了解納米級小籠子的作用.

13.下列關于生物體內化合物說法錯誤的是( )
A.ATP的合成一般與放能反應相聯系
B.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都應具有相應的結構與功能
C.甲狀腺激素受體和溶菌酶可以在人體同一個細胞中產生
D.激素、酶和神經遞質都必須與特定的分子結合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考點: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綜合;ATP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細胞的分化.
分析:1、在ADP轉化為 ATP(合成ATP)的過程中的能量可來自于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放能反應總是與ATP的合成相聯系,吸能反應總是與ATP的水解相聯系.
2、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需通過加工后才具有生理功能.
3、人體的多種細胞均可產生溶菌酶,人體全身細胞的表面均有甲狀腺激素受體的分布.
4、激素和神經遞質均具有傳遞信息、對生物體具有調節(jié)作用,而酶具有催化作用.
解答: 解:A、ATP的合成需要能量,ATP的合成一般與放能反應相聯系,A正確;
B、在核糖體中合成的蛋白質,有的需要經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加工后才具有相應的結構與功能(如分泌蛋白),B錯誤;
C、人體中的多種細胞均可產生溶菌酶,而人體全身細胞的表面均有甲狀腺激素受體,所以甲狀腺激素受體和溶菌酶可以在人體同一個細胞中產生,C正確;
D、激素和神經遞質均是信息分子,均需要與特定的受體分子結合后才能發(fā)揮作用,酶在催化化學反應時也需要與特定的底物結合才能發(fā)揮作用,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ATP的合成和水解的特征,掌握細胞分化的實質,理解激素、神經遞質和酶的作用特點是解題的關鍵.

14.下列敘述不符合生物學原理或生物學事實的是( )
A.陰天時植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B.激素只有被細胞識別后才能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
C.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與蛋白質功能有關
D.高等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沒有細胞的衰老死亡
考點:細胞凋亡的含義;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動物激素的調節(jié).
分析:激素的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靜息時,鉀離子外流,形成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受到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的鈉離子內流,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而鉀離子外流和鈉離子內流的方式都是協(xié)助擴散,需要細胞膜是上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據此答題.
解答: 解:A、陰天時大棚中內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較弱,但也能進行光合作用,A正確;
B、激素只有被受體細胞識別才能影響相應細胞的生理活動才能發(fā)揮作用,B正確;
C、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即鈉離子內流后形成的局部電流,而鈉離子內流的方式是協(xié)助擴散,需要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因此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與蛋白質功能有關,C正確;
D、細胞衰老貫穿于整個生命過程,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細胞衰老、激素調節(jié)、神經調節(jié)和光合作用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衰老的相關知識,識記激素的作用特點,理解和掌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形式及其形成,掌握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因素,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15.圖為某高等植物葉肉細胞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圖中能產生ATP的場所有1、2、5
B.4中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等色素
C.3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D.1中產生的CO2擴散出來進入2中被利用,需穿過4層膜
考點:細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線粒體、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細胞核的功能;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
分析:分析題圖:圖示為某高等植物葉肉細胞的結構模式圖,其中結構1為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結構2為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結構3為細胞核;結構4為液泡;結構5為細胞質基質.
解答: 解:A、5細胞質基質和1線粒體有氧呼吸過程中產生ATP,2葉綠體光合作用過程中能產生ATP,A正確;
B、2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而4液泡只含有花青素等,B錯誤;
C、3細胞核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C正確;
D、由于線粒體和葉綠體均具有雙層膜,因此線粒體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葉綠體中利用需要穿過4層生物膜,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結合細胞結構示意圖,考查細胞結構和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細胞中各結構的圖象,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結構的名稱;識記細胞中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分布和功能,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16.關于細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與癌變,下面選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
A.細胞的高度分化改變了物種的遺傳信息
B.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體異常的生命活動
C.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多次變異累積可導致癌癥,因此癌癥可遺傳
D.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體侵染的細胞的清除一般是通過細胞凋亡實現的
考點:細胞凋亡的含義;細胞的分化;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征;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細胞分化后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不發(fā)生改變.細胞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歷程.基因突變屬于可遺傳的變異,基因突變若發(fā)生在體細胞,一般不會遺傳給后代;若發(fā)生在生殖細胞,一般可以遺傳給后代.
解答: 解:A、細胞分化中遺傳信息沒有改變,A錯誤;
B、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B錯誤;
C、癌變沒有發(fā)生在生殖細胞,因此癌癥不能遺傳,C錯誤;
D、細胞凋亡使細胞自主有序死亡,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體侵染的細胞的清除一般是通過細胞凋亡實現的,有利于生物體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的意義,細胞癌變的機理,對于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是解題的關鍵.

17.下列生物學發(fā)展史上的幾個重要實驗中沒有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的( )
A.證明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實驗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途徑
C.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D.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考點: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
分析:同位素標記法也叫同位素示蹤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guī)律.在生物學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過程、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光合作用過程中水的來源和二氧化碳的轉移途徑等方面.
解答: 解:A、用15N或32P標記DNA可證明DNA的半保留復制,A錯誤;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途徑時,一般用3H標記氨基酸,B錯誤;
C、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分別用32P標記DNA、35S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細菌,證明DNA是遺傳物質,C錯誤;
D、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將構成細菌的各種成分分離后單獨研究各自的作用并沒有應用到同位素示蹤技術,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對實驗目的和方法進行分析的能力.

18.下列圖示有關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與分離實驗,只能得到甲圖中色素帶①和②
B.若乙圖表示正在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植物細胞,其吸水能力逐漸增強
C.丙圖中培養(yǎng)酵母菌的錐形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目的是讓酵母菌繁殖
D.丁圖表示洋蔥根尖的培養(yǎng),洋蔥底部不能接觸到燒杯內液面
考點: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細胞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現象及其原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分析:分析圖甲:色素帶①到④依次是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
分析圖乙:細胞處于質壁分離狀態(tài),細胞的吸水能力和細胞液的濃度成正比.
分析圖丙:圖中說說為酵母菌的無氧呼吸,產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分析圖。罕硎狙笫[根尖的培養(yǎng),洋蔥底部要接觸到燒杯內液面,以便供給植物水分,利于根尖的生長.
解答: 解:A、圖甲中,色素帶①到④依次是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秋天菠菜葉還是比較濃綠的,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與分離實驗,會得到四條色素帶,A錯誤;
B、若乙圖表示正在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植物細胞,則其細胞液的濃度在逐漸增大,細胞吸水能力逐漸增強,B正確;
C、丙圖中培 養(yǎng)酵母菌的錐形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目的是讓瓶內的氧氣消耗完,創(chuàng)造無氧環(huán)境,然后再接通澄清石灰水,C錯誤;
D、丁圖表示洋蔥根尖的培養(yǎng),洋蔥底部一定要接觸到燒杯內液面,以便供給植物水分,利于根尖的生長,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19.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屬于孟德爾在發(fā)現分離定律時“演繹”過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由F2出現了“3:1”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C.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性狀的比接近1:1
D.通過測交實驗證明測交后代出現兩種性狀的比接近1:1
考點: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的實質及應用.
分析:假說?演繹法是在觀察和分析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驗證演繹推理的結論.
解答: 解:孟德爾在發(fā)現基因分離定律時的演繹過程是:若假說成立,則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會分離,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接近1:1的性狀.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的實質及應用、假說演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

20.如圖是細胞分裂過程中某種變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如表示有絲分裂過程,縱坐標可以有兩種含義
B.如表示減數分裂全過程,則c→d發(fā)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
C.e點時的細胞數目是a點時的兩倍
D.同源染色體分離可發(fā)生在b→c段
考點:有絲分裂過程及其變化規(guī)律.
分析:在細胞中,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為1,在細胞分裂的間期,復制后變?yōu)?;當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由2變?yōu)?.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
ab段表示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進行染色體的復制;
bc段表示有絲分裂前期、中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cd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
de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末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解答: 解:A、如表示有絲分裂過程,縱坐標可以有兩種含義:一是有絲分裂過程中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變化,二是有絲分裂過程中各時期DNA含量的變化,A正確;
B、cd段表示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由2變?yōu)?,此時為有絲分裂后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確;
C、如果是有絲分裂,e點時的細胞數目是a點時的兩倍;如果是減數分裂,e點時的細胞數目是a點時的四倍,C錯誤;
D、同源染色體分離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可發(fā)生在b→c段,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細胞分裂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分析曲線圖的能力、判斷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1.已知豌豆紅花對白花、高莖對矮莖、子粒飽滿對子粒皺縮為顯性.控制它們的三對基因自由組合.以純合的紅花高莖子粒皺縮與純合的白花矮莖子粒飽滿植株雜交,F2代理論上不會出現的是( )
A.8種表現型
B.高莖子粒飽滿:矮莖子粒皺縮為15:1
C.紅花子粒飽滿:紅花子粒皺縮:白花子粒飽滿:白花子粒皺縮為9:3:3:1
D.紅花高莖子粒飽滿:白花矮莖子粒皺縮為27:1
考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及應用.
分析:根據題意分析可知:三對基因位于三對染色體上,符合基因自由組合規(guī)律.設顯性基因依次是A、B、C,則親本基因型為AABBcc和aabbCC,F1基因型為AaBbCc.
解答: 解:A、F1自交后代中,表現型種類=2×2×2=8種,A正確;
B、F2代高莖子粒飽滿(B_C_):矮莖子粒皺縮(bbcc)為9:1,B錯誤;
C、僅看兩對性狀的遺傳,根據自由組合定律,F1紅花子粒飽滿(BbCc)自交后代表現型及比例為:紅花子粒飽滿:紅花子粒皺縮:白花子粒飽滿:白花子粒皺縮為9:3:3:1,C正確;
D、F2代中紅花高莖子粒飽滿= ,白花矮莖子粒皺縮 ,所以紅花 高莖子粒飽滿:白花矮莖子粒皺縮為27:1,D正確.[來源:學&科&網Z&X&X&K]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應用,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能用數學方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以及數據處理能力.

22.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編碼區(qū)起始端插入了一個堿基對.在插入位點的附近,再發(fā)生下列哪種情況有可能對其編碼的蛋白質結構影響最小( )
A.置換單個堿基對
B.增加4個堿基對
C.缺失3個堿基對
D.缺失4個堿基對
考點: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基因突變的特征.
分析:在編碼區(qū)插入一個堿基對,因每相鄰的三個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所以必然造成插入點以后幾乎所有密碼子的改變,控制相應的氨基酸發(fā)生變化,致使編碼的蛋白質差別很大.若插入一個堿基對,再增添2個、5個、3n+2個堿基對,或缺失1個、4個、3n+1個堿基對,恰好湊成3的倍數,則對后面密碼子不產生影響,致使編碼的蛋白質差別不大.
解答: 解:基因中三個相鄰的堿基對決定mRNA中三個相鄰的堿基,mRNA中三個相鄰的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若基因中堿基對增加了一個,必然會引起其編碼的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序列的改變,但如果在插入位點的附近再缺失4個堿基對,那么只會影響其編碼的蛋白質分子中最初的幾個氨基酸 ,而不會影響后面的氨基酸序列,這樣可以減小蛋白質結構的影響.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突變的相關知識,難度中等,熟記密碼子由三個相鄰的堿基組成.

23.如圖是從一種二倍體生物體內獲得的某個細胞的示意圖,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

A.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該細胞的染色體、紡錘體及赤道板
B.該圖所示的細胞分裂過程中一般不會出現基因重組
C.該圖所示的細胞分裂時期是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
D.此時該細胞中含有2個四分體,8個DNA分子
考點: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有絲分裂過程及其變化規(guī)律.
分析:據圖分析,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并且著絲點全部排列在赤道板上,該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赤道板是人為假說的一個平面,不是客觀存在的;有絲分裂過程中不會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此時該細胞中沒有四分體,DNA分子為8個.
解答: 解:A、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該細胞的染色體和紡錘體,赤道板屬于假想的一個平面,不客觀存在;故A錯誤.
B、減數分裂過程中發(fā)生基因重組,即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換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基因自由組合,而有絲分裂一般不會發(fā)生基因重組;故B正確.
C、細胞中含有同源染色體,并且著絲點全部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有絲分裂中期;故C錯誤.
D、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而該細胞中沒有四分體;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基因重組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下列現象中,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有關的是( )
①人類XYY綜合征個體的形成;
②三倍體西瓜植株不能產生種子;
③線粒體DNA突變會導致變異的酵母菌;
④一對等位基因雜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
⑤卵裂時個別細胞染色體異常分離,可形成人類的21三體綜合征個體.
A.①②
B.①⑤
C.①④
D.②④
考點:細胞的減數分裂.
分析:1、XYY綜合征個體的形成是減數第二次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離造成的.
2、三倍體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的原因是:三倍體減數分裂時聯會紊亂,不能將遺傳物質均等的分配到兩個子細胞.
3、線粒體DNA突不涉及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
4、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在配子形成時,這對同源染色體發(fā)生聯會,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時又發(fā)生分離.
5、卵裂是受精卵早期進行的有絲分裂.
解答: 解:①人類XYY綜合征個體是由于父親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Y和Y兩條子染色體未分離所致,①錯誤;
②三倍體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的原因是:三倍體減數分裂時聯會紊亂,不能將遺傳物質均等的分配到兩個子細胞,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有關,②正確;
③線粒體DNA不構成染色體,突變會導致酵母菌變異,但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無關,③錯誤;
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在配子形成時,這對同源染色體發(fā)生聯會,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時又發(fā)生分離,這樣自交后代才會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因此與聯會有關,④正確;
⑤卵裂是受精卵早期進行的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無關,⑤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基 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尤其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能合理解釋XYY個體形成的原因及3:1的性狀分離比出現的原因,進而選出正確的答案.

25.油菜的凸耳和非凸耳是一對相對性狀,用甲、乙、丙三株凸耳油菜分別與非凸耳油菜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表所示.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凸耳性狀是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
B.甲、乙、丙均為純合子
C.甲和乙雜交得到的F2均表現為凸耳
D.乙和丙雜交得到的F2表現型及比例為凸耳:非凸耳=3:1
考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及應用.
分析:甲、乙、丙與非凸耳雜交,F1都是只有一種表現型,F1自交,F2代出現兩種性狀,根據數字比例分析作答.
解答: 解:A、根據甲與非凸耳雜交后得到的F1自交,F2代出現兩種性狀,凸耳和非凸耳之比為15:1,可以推知,凸耳性狀是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A正確;
B、由于甲、乙、丙與非凸耳雜交,F1都是只有一種表現型,故甲乙丙均為純合子,B正確;
C、由于甲×非凸耳得到的F2代凸耳:非凸耳=15:1,說明非凸耳是雙隱性狀,甲是雙顯性狀的純合子,乙×非凸耳得到的F2代凸耳:非凸耳=3:1,說明乙是單顯性狀的純合子,故甲與乙雜交得到的F2代中一定有顯性基因,即一定是凸耳,C正確;
D、由于丙×非凸耳得到的F2代凸耳:非凸耳=3:1,故丙也為單顯性狀的純合子.若乙和丙的基因型均為AAbb或均為aaBB,則乙和丙雜交得到的F2表現型均為凸耳;若乙和丙分別為AAbb、aaBB,則乙和丙雜交得到的F1為雙雜合子,F2表現型及比例為凸耳:非凸耳=15:1,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的分離定律的應用,意在考查考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

26.關于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個含n個堿基的DNA分子,轉錄的mRNA分子的堿基數是 個
B.細菌的一個基因轉錄時兩條DNA鏈可同時作為模板,提高轉錄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結合位點分別在DNA和RNA上
D.在細胞周期中,mRNA的種類和含量均不斷發(fā)生變化
考點: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分析:轉錄過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不具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不不進行轉錄,轉錄中RNA聚合酶的結合位點在DNA上,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作用,不同細胞時期mRNA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解答: 解:A、一個含n個堿基的DNA分子,轉錄的mRNA分子的堿基數小于 個,故A選項錯誤;
B、轉錄過程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形成RNA的過程,故B選項錯誤;
C、RNA聚合酶的結合位點在DNA上,故C選項錯誤;
D、在細胞周期的不同時期基因選擇表達,因此mRNA的種類和含量均不斷發(fā)生變化,故D選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是對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的綜合性考查,對于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的綜合理解把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是解題的關鍵.

27.下列幾種育種方法,能改變原有基因的分子結構的是( )
A.誘變育種
B.單倍體育種
C.基因工程育種
D.雜交育種
考點:誘變育種.
分析:雜交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的原理是基因重組,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單倍體育種的原理均為染色體變異,其中基因突變是改變了基因的分子結構.
解答: 解:誘變育種原理是基因突變,也就是基因的增添、缺失、替換,使得基因上堿基對的變化,能夠改變原有基因的分子結構,產生新的基因.而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只能改變生物的基因型,不能改變原有基因的分子結構.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生物變異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屬于基礎題,識記相關知識點即可輕松作答.

28.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細菌在接觸青霉 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C.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不能說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考點:生物的多樣性;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分析: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fā)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范圍,物種的形成必須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
解答: 解:A、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前就已有個體發(fā)生突變,青霉素的使用對細菌進行了選擇,A錯誤;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間的共同進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間相互適應,B正確;
C、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不能說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C正確;
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9.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4%,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2%,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4%,則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
A.60%、40%
B.36%、64%
C.24%、72%
D.57%、43%
考點:基因頻率的變化.
分析:一個種群中,已知不同基因型的頻率計算種群基因頻率的方法是:顯性基因的基因頻率=顯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的一半,隱性基因的基因頻率=隱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的一半.
解答: 解;由題意知,AA=24%,Aa=72%,aa=4%,因此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為:A=24%+ 72%=60%,a=4%+ 72%=40%.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頻率,是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解題關鍵是根據種群的基因型頻率計算種群基因頻率的方法的運用.

30.下列與染色體變異有關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和染色體數目的改變
B.兩條染色體相互交換片段都屬于染色體變異
C.貓叫綜合征的患者與正常人相比,第5號染色體發(fā)生部分缺失
D.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考點: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
分析: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指細胞內一個或幾個染色體發(fā)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變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指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增添或缺失的改變.
解答: 解:A、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A正確;
B、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相互交換片段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易位),而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相互交換片段屬于基因重組,B錯誤;
C、貓叫綜合征是人類第5號染色體缺失一部分所致,C正確;
D、染色體結構變異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染色體變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判斷能力,屬于中等難度題.

31.果蠅某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突變型雄蠅只能產生雄性子代,下圖為該性狀遺傳系譜圖,已知Ⅱ?3無突變基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突變性狀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控制
B.果蠅群體中不存在該突變型雌蠅
C.Ⅲ?11的突變基因來自于Ⅰ?2
D.果蠅群體中該突變基因的基因頻率逐代下降
考點:伴性遺傳.
分析:根據題意和系譜圖分析可知:圖示果蠅某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由于8號為突變型,且Ⅱ?3無突變基因,所以該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體上,只能位于X染色體上.據此答題.
解答: 解:A、根據突變型雄蠅只能產生雄性子代,且Ⅱ?3無突變基因,所以該突變性狀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控制,A正確;
B、根據系譜圖可知,突變型雄蠅只能產生雄性子代,所以該果蠅群體中不存在該突變型雌蠅,B正確;
C、由于該突變性狀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控制,所以Ⅲ?11的突變基因來自于Ⅱ?7,C錯誤;
D、由于突變型雄蠅只能產生雄性子代,所以果蠅群體中該突變基因的基因頻率逐代下降,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結合系譜圖,考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要求考生識記幾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特點,能根據系譜圖和題干信息推斷該遺傳病可能的遺傳方式,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

32.下列關于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轉移途徑
B.遺傳學家采用假說一演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C.采用模型建構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人體內血糖的調節(jié)機制
D.用樣方法和取樣器取樣法可分別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和土壤動物的豐富度
考點:光合作用的發(fā)現史;基因與DNA的關系;體溫調節(jié)、水鹽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光合作用的發(fā)現歷程:
(1)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證明植物能凈化空氣;
(2)梅耶根據能量轉換與守恒定律明確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光能轉換為化學能;
(3)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氧氣外還有淀粉;
(4)恩格爾曼采用水綿、好氧細菌和極細光束進行對照實驗,發(fā)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5)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
(6)卡爾文采用同位素標記法探明了CO2的固定過程中碳元素的轉移途徑.
解答: 解:A、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卡爾文采用同位素標記法探明了CO2的固定過程中碳元素的轉移途徑,A錯誤;
B、摩爾根采用假說一演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B正確;
C、采用模型建構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人體內血糖的調節(jié)機制,C正確;
D、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調查土壤動物的豐富度可用取樣器取樣法,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光合作用的發(fā)現史、種群密度的調查、對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等相關知識,要求考生了解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和光合作用發(fā)現史,掌握不同時期不同科學家進行的實驗過程,采用的實驗方法和得出的實驗結論,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33.用3H標記蠶豆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的DNA分子雙鏈,再將這些細胞轉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3H的普通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若秋水仙素對細胞連續(xù)發(fā)揮作用,則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秋水仙素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但不影響著絲點的正常分裂
B.通過對細胞中不含單體時的染色體計數,可推測DNA復制的次數
C.通過檢測DNA鏈上3H標記出現的情況,可推測DNA的復制方式
D.細胞中DNA第二次復制完成時,每條染色體的單體均帶有3H標記
考點:DNA分子的復制.
分析:DNA復制是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過程,DNA復制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DNA復制特點:半保留復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導致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加倍.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知識,根據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
解答: 解:A、秋水仙素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但不影響著絲點的正常分裂,從而導致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加倍,A正確;
B、1個DNA復制n次后的數目為2n個,所以通過對細胞中不含單體時的染色體計數,可推測DNA復制的次數,B正確;
C、通過檢測DNA鏈上3H標記出現的情況,可推測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C正確;
D、細胞中DNA第二次復制完成時,每條染色體的單體中只有一半帶有3H標記,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分裂和DNA復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某研究小組發(fā)現染色體上抑癌基因鄰近的基因能指導合成反義RNA,反義RNA可以與抑癌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形成雜交分子,從而阻斷抑癌基因的表達,使細胞易于癌變,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敘述有( )

A.過程Ⅰ稱為轉錄,主要在細胞核中進行
B.與完成過程Ⅱ直接有關的核酸,只有mRNA
C.與鄰近基因或抑癌基因相比,雜交分子中特有的堿基對是A?U
D.細胞中若出現了雜交分子,則抑癌基因沉默,此時過程Ⅱ被抑制
考點:中心法則及其發(fā)展.
分析:閱讀題干和題圖可知,本題的知識點是基因轉錄和翻譯,梳理相關知識點,分析圖解,根據問題提示結合基礎知識進行回答.
解答: 解:A、過程I以抑癌基因為模板合成mRNA,屬于轉錄過程,主要發(fā)生于細胞核中,A正確;
B、與完成過程Ⅱ直接有關的核酸有mRNA、tRNA和rRNA,B錯誤;
C、與鄰近基因或抑癌基因相比,雜交分子中特有的堿基對是A一U,沒有A?T,C正確;
D、細胞中若出現了雜交分子,則抑癌基因沉默,此時過程Ⅱ被抑制,從而阻斷抑癌基因的表達,使細胞易于癌變,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癌變的機理和基因表達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5.下列關于基因工程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DNA連接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生成的化學鍵相同
B.DNA連接酶對“縫合”序列不進行特異性識別,無專一性催化特點
C.受體細菌若能表達質粒載體上抗性基因,即表明重組質粒成功導入
D.培育轉基因油菜,需對受體細胞進行氯化鈣處理
考點: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
分析:DNA連接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生成的化學鍵相同,都是磷酸二酯鍵;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的DNA才能用DNA連接酶連接,說明DNA連接酶具有專一性;受體細菌若能表達質粒載體上抗性基因,即表明重組質;蚱胀ㄙ|粒成功導入;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常用農桿菌轉化法,不需要用氯化鈣處理.
解答: 解:A、DNA連接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生成的化學鍵相同,都是磷酸二酯鍵,故A正確;
B、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的DNA才能用DNA連接酶連接,說明DNA連接酶具有專一性,故B錯誤;
C、受體細菌若能表達質粒載體上抗性基因,即表明重組質;蚱胀ㄙ|粒成功導入,故C錯誤;
D、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常用農桿菌轉化法,不需要用氯化鈣處理,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

36.科薩奇病毒CAV?16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和其它并發(fā)癥.下列有關人體對該病毒免疫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CAV?16侵入人體后,刺激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與該病毒結合
B.B細胞經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為漿細胞,與抗原結合
C.患兒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該病毒,記憶細胞會迅速產生抗體消滅病毒
D.CAV?16侵入人體后,體內的吞噬細胞、B細胞和效應T細胞都具有識別功能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病毒在體內引起的特異性免疫既有體液免疫又有細胞免疫,先是通過體液免疫阻止病毒隨血液循環(huán)而散播,再通過細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細胞的病毒.
體液免疫過程為:(1)感應階段:除少數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外,大多數抗原被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吞噬細胞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再由T細胞呈遞給B細胞;(2)反應階段: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漿細胞;(3)效應階段:漿細胞分泌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發(fā)揮免疫效應.
解答: 解:A、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增強B細胞增殖分化成漿細胞,產生抗體,抗體與該病毒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后形成沉淀,由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故A錯誤;
B、B細胞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故B錯誤;
C、記憶細胞受刺激后先增殖分化出漿細胞,再產生抗體,而記憶細胞不能合成抗體,故C錯誤;
D、CAV?16侵入人體后,吞噬細胞、B淋巴細胞和效應T細胞都能識別抗原,只有漿細胞不能識別抗原,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CAV?16病毒為素材,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

37.如圖表示生長素濃度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下列各項中,與P點相對應的是( )

A.具頂芽植株的側芽部位
B.植株橫置時,莖彎曲部位的近地側
C.植株橫置時,根彎曲部位的背地側
D.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時,尖端下部的背光側
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
分析:生長素能夠促進生長,其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圖中曲線看出,隨著生長素濃度的提高,生長1cm所需的時間不短延長,即濃度低促進作用明顯,濃度高了促進作用減弱,甚至抑制生長.
解答: 解:A、P點的含義是生長素濃度較高是生長所需時間加長,即此時的生長素濃度為抑制作用,它可以是具有頂芽的側芽部位,A正確;
B、植株橫置時,莖彎曲部位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但是促進作用更明顯,生長快,B錯誤;
C、植株橫置時,根彎曲部位的背地側生長素濃度低,反而長得快,C錯誤;
D、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時,尖端下部的背光側生長素濃度高,促進作用大,生長快,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意在考查考生對其兩重性的理解,并能夠分析曲線,根據題中要求作出準確判斷,難度適中.

38.下列關于人體內水和無機鹽平衡和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體內缺水時,血漿滲透壓降低,排尿量減少
B.人體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尿量減少
C.抗利尿激素的靶細胞是腎小管和集合管細胞
D.水和無機鹽平衡是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
考點:體溫調節(jié)、水鹽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
分析:人體的水平衡調節(jié)過程:當人體失水過多、飲水不足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生渴覺(主動飲水).
解答: 解:A、人體內缺水時,血漿滲透壓升高,排尿量減少,A錯誤;
B、人體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升高,尿量減少,B錯誤;
C、抗利尿激素能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的靶細胞是腎小管和集合管細胞,C正確;
D、水和無機鹽平衡是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共同作用的結果,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人體內水和無機鹽平衡的調節(jié),意在考查學生了解抗利尿激素的功能,理解水和無機鹽平衡的調節(jié)過程,屬于識記層次的考查.

39.正常情況下,人體進食后血液內( )
A.胰島素含量減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島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島素含量減少,胰高血糖素含量減 少
D.胰島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減少
考點:體溫調節(jié)、水鹽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 [來源:學科網]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血糖調節(jié)的有關知識.
當血糖水平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增加,同時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減少;反應的結果將使體內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當血糖水平降低時,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減少,同時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從而使體內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解答: 解:人體進食后,因為糖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濃度呈升高趨勢,此時,胰島B細胞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同時胰島素會抑制胰島A細胞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所減少,以維持血糖的平衡,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點評: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調節(jié)人體血糖平衡的兩種重要激素,相互拮抗,在準確理解兩種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基礎上,解答本題并沒有太大的困難.當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時,體內血糖水平將會上升,多余的血糖將會從尿中排出,出現糖尿。

40.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廣泛存在的一種神經遞質,在控制疼痛方面有重要作用.當GABA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導致大量陰離子內流,從而抑制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GABA發(fā)揮作用后可被氨基丁酸轉氨酶降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氨基丁酸在突觸前膜合成后儲存在突觸小泡中,以防止被胞內酶分解
B.氨基丁酸作用的機理是使突觸后神經元靜息電位增大
C.氨基丁酸轉氨酶抑制劑可使突觸后膜持續(xù)興奮
D.氨基丁酸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發(fā)生在細胞內液中
考點:突觸的結構;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分析: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K+外流,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形成靜息電位;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Na+內流,其膜電位變?yōu)橥庳搩日,形成動作電位.根據題意分析可知:當GABA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導致大量陰離子內流,使突觸后神經元靜息電位絕對值增大,從而抑制細胞的興奮.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知識,根據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
解答: 解:A、從題干看不出氨基丁酸的合成場所,A錯誤;
BC、根據題意分析可知:當GABA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導致大量陰離子內流,從而使突觸后神經元靜息電位絕對值增大,從而抑制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B正確,C錯誤;
D、氨基丁酸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發(fā)生在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中,D錯誤.
故選:B.
點評:此題考查突觸的結構以及興奮的傳遞,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

41.如圖表示有限環(huán)境中某一種群增長的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K值是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
②在K值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理論上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設這是魚的種群,當種群達到K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xù)獲得最高產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
分析:K值是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 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變,種群增長率為0;在 處,種群增長率最大,在種群達到 值時開始捕撈,才可持續(xù)獲得最高產量.
解答: 解:①在環(huán)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huán)境容納量,又稱為K值,①正確;
②在K值時,種群數量基本穩(wěn)定,種群增長率為0,②錯誤;
③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若不考慮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時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確;
④要想持續(xù)獲得最高產量,捕獲之后種群數量不得低于 ,④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知識,意在考查對知識的識記及理解,屬于容易題.

42.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時,以下生理活動不會發(fā)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轉化
B.鈉、鉀離子的跨膜運輸
C.ATP的合成和分解
D.信號分子與突觸前膜上受體的識別和結合
考點: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分析:神經沖動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是通過細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釋放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被突觸后膜上的受體識別,激活突觸后膜離子通道的開放和關閉,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神經沖動的產生,這個過程消耗能量,自然發(fā)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體在突觸后膜上,不在突觸前膜.
解答: 解:A、神經遞質的釋放是以胞吐的方式進行的,存在著突觸小泡膜與細胞膜的融合,A正確;
B、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伴隨著動作電位與靜息電位的產生與恢復,存在鈉、鉀離子的跨膜運輸,B正確;
C、神經遞質的釋放與興奮的傳遞是一個耗能過程,發(fā)生ATP的合成和水解,C正確;
D、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的識別和結合,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意在強化學生對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的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43.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年齡組成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趨勢
B.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可提高該區(qū)域珍稀動物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
C.火災后森林中群落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D.種群密度總是隨著種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考點:種群的特征;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的演替.
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有出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
解答: 解:A、年齡組成能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A正確;
B、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減少人為的干擾,可提高該區(qū)域珍稀動物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B正確;
C、火災后森林中群落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正確;
D、種群密度的變化取決于種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特征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

44.下列關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熱帶雨林營養(yǎng)結構復雜,其恢復力穩(wěn)定性強
B.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恢復原狀”屬于抵抗力穩(wěn)定性
C.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和恢復力穩(wěn)定性基本相同
D.負反饋調節(ji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基礎
考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分析:抵抗干擾,保持原狀屬于抵抗力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恢復原狀恢復力穩(wěn)定性;一般來說,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jié)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wěn)定性就越強,恢復力穩(wěn)定性就越弱.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較強,但是一旦遭到嚴重的破壞后,很難恢復,所以恢復力穩(wěn)定性較低.
解答: 解:A、熱帶雨林營養(yǎng)結構復雜,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強,A錯誤;
B、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恢復原狀”屬于恢復力穩(wěn)定性,B錯誤;
C、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和恢復力穩(wěn)定性不同,抵抗力穩(wěn)定性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力穩(wěn)定性往往越低,C錯誤;
D、負反饋調節(ji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基礎,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要求考生識記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概念及種類,掌握抵抗力穩(wěn)定性及恢復力穩(wěn)定性之間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系,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45.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
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該草地的面積比較大,直接把該地區(qū)的所有該種植物統(tǒng)計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應選用樣方法,樣方法的注意點是本題解題的關鍵.
解答: 解: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一般為樣方法.該草地上全部個體數全部統(tǒng)計難度較大;只選取一個樣方的數目進行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隨機設置 1m2 的樣方為宜,并且盡量選擇多個樣方求平均值.故選C.
點評:本題著重考查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樣方法的注意點,考查了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

46.有一種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是在水稻田中養(yǎng)鴨,利用鴨控制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鴨糞用作肥料.下列關于該模式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雜草和水稻是生產者
B.鴨與害蟲的種間關系為捕食關系
C.雜草和水稻的種間關系為競爭關系
D.水稻、鴨、害蟲和雜草組成了一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
考點:生態(tài)農業(yè)工程.
分析:群落的種間關系包括捕食(如鴨和害蟲)、競爭(雜草和水稻)、寄生(如噬菌體和細菌)和互利共生(根瘤菌和大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營養(yǎng)結構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答: 解:A、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綠色植物(雜草、水稻)屬于生產者,A正確;
B、鴨能捕食害蟲,所以鴨和害蟲的種間關系為捕食關系,B正確;
C、雜草和水稻會競爭生存空間、陽光和營養(yǎng)等,兩種屬于競爭關系,C正確;
D、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所有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組成,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群落的種間關系等知識,首先要求考生識記群落的特點,特別是群落中的種間關系,能準確判斷不同生物的種間的關系;其次要求考生識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明確生態(tài)系統(tǒng)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組成.

47.在圖所示的食物網中,除生產者外的各種生物中,會因其滅絕而導致另一種生物隨之滅絕的最可能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考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的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但這種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遭到破壞.結合題意,識圖作答.
解答: 解:在一般情況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的數量 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wěn)定的.這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但這種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遭到破壞.由圖可知:在該食物網的6條食物鏈“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乙→丙→己→戊、甲→丁→丙→戊、甲→丁→丙→己→戊、甲→丁→戊”中,丙是己唯一的食物來源,故若丙絕,必然導致己滅絕.可見,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但這種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遭到破壞.
[來源:學科網ZXXK]
48.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自然保護區(qū)的功能是接納各地遷移和捕來的野生動物并加以保護
B.鼓勵人們進入保護區(qū),給鳥類建巢、喂食
C.遷地保護就是把大批野生動物遷入動物園、水族館等進行保護
D.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fā)和利用生物資源
考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分析:自然保護區(qū)就是就地保護該地區(qū)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和生存環(huán)境,遷地保護則是把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遷移到動物園、科研所等進行保護和繁殖,對于珍稀瀕危物種,國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獵采并買賣.
解答: 解:A、自然保護區(qū)就是保護該地區(qū)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和生存環(huán)境,屬于就地保護,A錯誤;
B、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后,不允許人們隨便進入干擾生物的正常生活和棲息環(huán)境,B錯誤;
C、遷地保護就是把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遷移到動物園、科研所等進行保護和繁殖,C錯誤;
D、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fā)和利用生物資源,而是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內容,考查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試題難度一般.

49.如圖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4種成分之間的關系.以下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1和2包含著所有種群構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氣中的CO2庫
考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
分析:分析題圖:圖示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4種成分之間的關系,首先根據雙向箭頭可判斷出4是大氣中的CO2庫、1是生產者;其次判斷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個箭頭指向無機環(huán)境外,其他箭頭都指進來,因此3為分解者;其余均為消費者,即2為消費者.
解答: 解:A、1生產者、2消費者和3分解者包含著所有種群構成的群落,A錯誤;
B、3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細菌(原核生物)和真菌(真核生物),還包括少數動物(真核生物),因此3代表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B錯誤;
C、①代表捕食,②代表呼吸作用,③代表光合作用,C錯誤;
D、由以上分析可知,4可以表示大氣中的CO2庫,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結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4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圖,考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要求考生識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間的關系,能準確判斷圖中各成分及生理過程的名稱,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50.當前,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已由科技含量較低的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變.現代農業(yè)產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嚴重環(huán)境污染,因此我國政府正大力推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相統(tǒng)一的生態(tài)農業(yè).下列關于生態(tài)農業(yè)的敘中不正確的是( )
A.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中食物鏈和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比現代農業(yè)的高
C.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的設計原則是實現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huán)再生
D.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需要人工維持
考點: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
分析:生態(tài)農業(yè)是一個農業(yè)生態(tài)經濟復合系統(tǒng),將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同農業(yè)經濟系統(tǒng)綜合統(tǒng)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tài)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yè)綜合起來的大農業(yè),又是農業(yè)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現代農業(yè).生態(tài)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質循環(huán)再生原理、物種多樣性原理、協(xié)調與平衡原理、整體性原理和系統(tǒng)學和工程學原理.建立該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目的是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
解答: 解:A、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中食物鏈和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越多,A錯誤;
B、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的生物種類比現代農業(yè)的多,故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比現代農業(yè)的高,B正確;
C、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設計的指導原則是實現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和物質的多級利用 ,C正確;
D、生態(tài)農業(yè)系統(tǒng)屬于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人的作用非常突出,離開了人的作用,該系統(tǒng)將很快崩潰,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1)生態(tài)工程實例的模式各具特色,關鍵是理解其中運用的主要生態(tài)工程原理.(2)進行生態(tài)工程建設時,應該積極利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強大的自我恢復力,節(jié)省投資.(3)生態(tài)工程的恢復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誤認為只要有生態(tài)工程就可以走發(fā)達國家“先污染、破壞,后治理”的老路.

二、非選擇題:(包括四道小題,共35分)
51.圖表示小麥開花數天后測定種子中幾種物質的變化,請據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若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還原糖的多少可通過磚紅色沉淀的深淺來判斷.種子成熟后期,隨自由水/結合水改變,種子的呼吸速率下降進而改變干重,干重的變化主要與C元素密切相關.
(2)越冬休眠時,種子體內含量增加的激素有脫落酸,引起該激素分解的外界因素有高溫.
(3)花等器官利用的營養(yǎng)物質來自葉片的光合作用,如果在開花后早期,將花去掉,葉片內有機物的含量將會上升(增加),進而抑制(填“促進”或“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

考點: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題是對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還原糖的檢測方法和原理、細胞呼吸的過程和意義、植物激素的作用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綜 合性考查,回憶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還原糖的檢測方法和原理、細胞呼吸的過程和意義、植物激素的作用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關知識,然后結合題圖曲線解答問題.
解答: 解:(1)斐林試劑與還原糖反應呈現磚紅色沉淀,還原糖越多,磚紅色沉淀顏色越深;種子成熟后期,隨 下降,種子的呼吸速率下降,有機物分解減少,種子的呼吸速率進而改變干重與C元素密切相關.
(2)脫落酸在休眠的種子中含量較多,因此越冬休眠時,種子體內脫落酸含量增加;溫度升高后脫落酸分解,種子的休眠解除.
(3)在開花后早期,將花去掉,花利用營養(yǎng)物質途徑消失,葉片內有機物的含量將會增加,由于光合作用的產物不能有效運輸出去會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
故答案為:
(1)磚紅色沉淀的深淺下降 C
(2)脫落酸高溫
(3)上升(增加)抑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水的存在形式、植物激素調節(jié)和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對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還原糖的檢測方法和原理、細胞呼吸的過程和意義、植物激素的作用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綜合理解與應用是解題的關鍵.

52.如圖1表示某綠色植物細胞內部分代謝活動的相互關系,其中a、b、c代表不同的細胞器,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質;如圖2表示一晝夜(0時至24時)在一個種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閉裝置內O2相對含量的變化情況;如圖3表示棉田內棉葉在一天內吸收CO2速率變化情況.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1中a代表的細胞器是葉綠體,③代表的物質是O2,物質①在細胞器b內參與需氧呼吸第二階段的反應.
(2)圖1所示細胞吸收K+需要載體協(xié)助和⑤,⑤的結構簡式可表示為A?P~P~P.
(3)圖2中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產生的O2速率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速率相等的點是B、C.該番茄植株經過一晝夜后,是否積累了有機物?否(是、否).
(4)圖3中如果棉葉在時間C、F合成葡萄糖的速率相等,且均為36mg/dm2•h,則棉葉在時間A、C、F的呼吸強度是F>C>A(用“>”連接).

考點: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細胞呼吸的過程和意義.
分析:植物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進行水的光解,產生ATP和[H],同時釋放氧氣,ATP和[H]用于暗反應階段三碳化合物的還原,細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為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據圖1分析:a需要光照,說明是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所以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b是線粒體,需要氧氣,所以③是氧氣,④是葡萄糖,⑤是ATP.①是水分,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來源:學科網]
(2)鉀離子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和ATP.ATP的結構簡式可表示為A?P~P~P.
(3)在B點之前氧氣的相對含量降低,在B點之后氧氣的相對含量升高,所以在B點上氧氣的含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所以呼吸等于光合,在C點之前氧氣含量增加,在C點之后,氧氣含量減少,所以在C點上,氧氣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所以光合等于呼吸.由于D點低于A點,說明番茄植株細胞呼吸消耗的有機物總量多于呼吸作用合成的有機物的總量,因此沒有積累有機物.
(4)呼吸作用的強度與溫度有關,隨著溫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強度增加,所以呼吸作用強度大小是F>C>A.
故答案為:
(1)葉綠體 O2二
(2)A?P~P~P
(3)B、C 否
(4)F>C>A
點評: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綜合題目要掌握兩者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然后結合具體的圖形分析;對坐標曲線圖要對一些特殊的“拐點”(也就是轉折點)進行分析,對于密閉的容器拐點往往是光合等于呼吸的點,這是比較難分析的點.

53.果蠅的翅形、體色和眼色(紅眼和白眼)是三對相對性狀.翻翅和正常翅(A、a)的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灰體和黑檀體(B、b)的基因位于Ⅲ號染色體上,請根據下面信息回答:
(1)現有翻翅果蠅和純合正常翅果蠅做了下表中的雜交實驗:
①由表可知,正常翅為性性狀.
②在組合二的子代中,出現翻翅:正常翅=2:1現象的原因是
(2)用翻翅灰體果蠅與正常翅黑檀體果蠅作親本進行雜交實驗,F1有翻翅灰體果蠅和正常翅灰體果蠅兩種表現型,請分析回答:
①親本基因型為.
②若讓F1中翻翅灰體果蠅相互交配,則其后代中翻翅灰體:翻翅黑檀體:正常翅灰體:正常翅黑檀體比例為.
(3)果蠅的紅眼(R)和白眼(r)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用紅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作親本雜交,在沒有發(fā)生基因突變的情況下.在F1群體中發(fā)現一只XrXrY的白眼果蠅,最可能的原因是 (填“父本”或“母本”)形成配子時,在減數第次分裂時染色體移向了同一極.

考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及應用.
分析:根據題意和圖表分析可知:組合二為翻翅與翻翅雜交,后代出現正常翅,說明發(fā)生了性狀分離,從而可判斷翻翅對正常翅為顯性.又子代翻翅:正常翅的理論值應為3:1,說明AA純合致死,據此答題.
解答: 解:(1)據表可知,正常翅為隱性性狀.在組合二的子代中,出現翻翅:正常翅=2:1現象的原因是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致死,即Aa:aa=2:1.
(2)用翻翅灰體果蠅與正常翅黑檀體果蠅作親本進行雜交實驗,F1有翻翅灰體果蠅和正常翅灰體果蠅兩種表現型,說明灰體對黑檀體為顯性.親本基因型為AaBB和aabb,F1中翻翅灰體果蠅基因為AaBb.讓F1中翻翅灰體果蠅相互交配,由于AA純合致死,即AABB、AABb、AAbb個體致死,則其后代中翻翅灰體:翻翅黑檀體:正常翅灰體:正常州黑檀體比例為6:2:3:1.
(3)用紅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作親本雜交,在沒有發(fā)生基因突變的情況下,在F1群體中發(fā)現一只XrXrY的白眼果蠅.說明紅眼雌果蠅的基因型為XRXr,紅眼雄果蠅的基因型為XRY.因此,產生XrXrY的白眼果蠅的最可能的原因是母本形成配子時,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體移向了同一極
故答案為:
(1)①隱
②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致死
(2)①AaBB和aabb
②6:2:3:1
(3)母本 二
點評: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屬于考綱中理解、應用層次的要求,考查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應用,以及顯性純合致死的實例,要求考生能夠根據后代表現型判斷顯隱性,掌握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使用范圍,并能設計相關實驗進行驗證.

54.圖表示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①~⑧表示相互作用的過程或相關物質.請據圖分析回答:
(1)若⑦表示促性腺激素,對⑦的分泌具有調節(jié)作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雌或雄)性激素,
該調節(jié)方式稱為反饋(激素)調節(jié).
(2)若⑤表示細胞免疫過程,則能使被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細胞裂解死亡的是效應T
細胞,此過程是通過細胞膜的信息交流(細胞識別)功能來完成完成的.
(3)圖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質依次是A、F(用字母表示)
A.神經遞質 B.載體蛋白 C.性激素 D.血紅蛋白 E.呼吸酶 F.抗體
(4)關于下丘腦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C.
①參與控制生物的節(jié)律行為;②能產生調節(jié)水平衡的激素;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④有體溫調節(jié)中樞;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動物激素的調節(jié);神經、體液調節(jié)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據圖分析:圖示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機制,神經系統(tǒng)分泌的物質是神經遞質,內分泌系統(tǒng)分泌的物質是激素,免疫系統(tǒng)分泌的是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
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可促進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反饋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所以調節(jié)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性激素.
解答: 解:(1)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可促進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反饋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所以調節(jié)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性激素.該調節(jié)方式稱為反饋(激素)調節(jié).
(2)若⑤表示細胞免疫過程,則能使被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細胞裂解死亡的是效應T細胞,此過程是通過細胞膜的信息交流(細胞識別)功能來完成完成的.
(3)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導形式是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后進入細胞間隙中的組織液中,免疫系統(tǒng)的漿細胞產生的抗體也可以進入組織液.故選:A、F.
(4)①下丘腦中與生物節(jié)律等的控制有關,①正確;②下丘腦可分泌抗利尿激素調節(jié)水平衡,②正確;③促甲狀腺激素是垂體分泌,③錯誤;④體溫調節(jié)中樞位于下丘腦,④正確.故選:C.
故答案為:
(1)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雌或雄)性 反饋(激素)調節(jié)
(2)效應T 信息交流(細胞識別)
(3)A、F
(4)C
點評:本題考查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過程,意在考查考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三、選做題:(從下面給出的兩道小題中任選其一作答,將答案寫在指定的位置)【生物技術實踐】
55.如圖是月季花藥離體培養(yǎng)產生花粉植株的兩種途徑,請據圖回答有關問題.

(1)選用的材料合適與否是能否成功誘導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選用單核期的花粉可提高成功率.選擇花粉時,一般要通過鏡檢(或顯微鏡觀察)來確定花粉是否處于合適的發(fā)育期,這時需要對花粉的細胞核進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劑是焙花青?鉻礬溶液.
(2)上圖中花藥經脫分化產生胚狀體還是愈傷組織主要取決于培養(yǎng)基中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
(3)胚狀體與愈傷組織在結構上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愈傷組織的細胞排列疏松無規(guī)則,是一種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細胞,胚狀體與正常受精卵(或受精卵)發(fā)育形成的胚有類似的結構,即具有胚芽、胚軸和胚根.
(4)無菌技術也是成功誘導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請說明下列各項需要消毒,還是需要滅菌.①培養(yǎng)基,②培養(yǎng)皿,③接種環(huán),④花蕾,⑤實驗操作者的雙手,⑥三角錐形瓶.①②③⑥(填編號)需要滅菌,④⑤(填編號)需要消毒.
(5)試管苗移栽到土壤前,通常要進行壯苗處理,應如何壯苗?將試管苗移栽到經消毒過的培養(yǎng)基中生活一段時間,等幼苗長壯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考點: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
分析:1、分析題圖:圖示表示月季花藥離體培養(yǎng)產生花粉植株的兩種途徑,其原理是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脫分化過程需避光培養(yǎng)才能形成愈傷組織,其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再分化過程需光培養(yǎng)形成胚狀體.
2、月季花藥離體培養(yǎng)形成的是單倍體植株,對月季來說,適宜花粉培養(yǎng)的時期是花粉應處于單核期,因為單核期,細胞核由中央移向一側的時期,花藥培養(yǎng)成功率最高.3、選擇花藥時,確定花藥發(fā)育時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紅法.某些植物的花粉不易著色需采用焙花青?鉻礬法,這種方法能將花粉細胞核染成藍黑色.花蕾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浸泡30s→無菌水沖洗→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質量分數為0.1%的氯化汞溶液中2~4min→無菌水再沖洗3~5次.在無菌條件下剝離花藥時要盡量不損傷花藥(否則接種后容易從受傷部位產生愈傷組織),同時還要徹底除去花絲.因為花絲的存在不利于愈傷組織或胚狀體的形成.實驗流程為:材料的選取→材料的消毒→接種和培養(yǎng)→結果分析與評價.
解答: 解:(1)對月季來說,適宜花粉培養(yǎng)的時期是花粉應處于單核期,因為單核期,細胞核由中央移向一側的時期,花藥培養(yǎng)成功率最高,而且這個時期對離體刺激敏感,一般要通過鏡檢(顯微鏡觀察)來確定花粉是否處于合適的發(fā)育期,這時需要對花粉的細胞核進行染色,對于花粉細胞核不容易著色的植物常用的染色劑是焙花青?鉻礬溶液.
(2)如圖花藥經脫分化產生胚狀體還是愈傷組織主要取決于培養(yǎng)基中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
(3)愈傷組織是一團沒有特定結構進和功能并處于旺盛分裂狀態(tài)的薄壁細胞.這種薄壁細胞排列疏松無規(guī)則,呈高度液泡化.胚狀體類似?的結構,具有胚芽和胚根在合適的條件下發(fā)育成為新的植物.胚是有受精卵發(fā)育而來.
(4)物的組織成功的關鍵在于無菌操作,其中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皿、接種環(huán)、三角錐形瓶都需要滅菌;花蕾、實驗操作者的雙手都需要消毒,①②③⑥需滅菌,④⑤需消毒.
(5)將試管苗移栽到經消毒過的培養(yǎng)基中生活一段時間,等幼苗長壯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故答案為:
(1)單核鏡檢(或顯微鏡觀察)焙花青?鉻礬溶液
(2)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
(3)液泡化 正常受精卵(或受精卵)
(4)①②③⑥④⑤
(5)將試管苗移栽到經消毒過的培養(yǎng)基中生活一段時間,等幼苗長壯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點評:本題考查了花藥離體培養(yǎng)材料的選擇、培養(yǎng)基中激素的作用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對于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理解、識記和運用能力,難度中等.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56.如圖表示通過二倍體植株甲(自花受粉植物)和植株乙培育植株A、B、C、D、E的過程,其中植株甲的基因為AaBb,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植株A是單倍體,由植株甲經A培育出植株B這一方法的遺傳學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2)植株C與甲表現型相同的概率為 ;
(3)培養(yǎng)植株D的過程中,由離體細胞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脫分化,若要制備人工種子,則需將愈傷組織誘導成胚狀體結構,再包裹上人工種皮.
(4)獲得植株E的過程稱為植物體細胞雜交,其過程中兩個原生質體融合時,常用的誘導劑是聚乙二醇(PEG).
(5)植株A、D、E的培育過程中都需要采用的生物技術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其理論基礎是細胞的全能性.植株A、B、C、D、E中可能與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植株C、D.

考點:生物變異的應用;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
分析:分析題圖:甲植株的花粉離體培養(yǎng)得到的植株A為單倍體植株,植株A的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得到的植物B是純合二倍體,該過程屬于單倍體育種;植株甲的種子發(fā)育形成植株C是二倍體,該過程屬于雜交育種;植株甲的細胞離體培養(yǎng)得到植株D時采用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屬于細胞工程育種;植株甲和植株乙培育得到植株E時采用了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屬于細胞工程育種.
解答: 解:(1)植株A是由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甲減數分裂后產生的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所以為單倍體;由植株甲經A培育出植株B為單倍體育種,其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2)植株甲的基因型為AaBb,自交后代植株C表現型A?B?:A?bb:aaB?:aabb=9:3:3:1,故植株C與植株甲表現型相同的概率為 .
(3)培養(yǎng)植株D的過程中,由離體細胞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脫分化;培養(yǎng)植株D的過程中,若要制備人工種子,則需誘導愈傷組織形成胚狀體,再包裹上人工種皮.
(4)獲得植株E的過程稱為植物體細胞雜交,其過程中兩個原生質體融合時,常用的誘導劑是聚乙二醇(PEG).
(5)植株A、D、E的培育過程中都需要采用的生物技術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其原理是細胞具有全能性;植株A、B、C、D、E中,植株A為單倍體,植株B是純合體,植株E是多倍體,所以可能與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植株C、D.
故答案為:
(1)單 染色體變異
(2)
(3)脫分化 胚狀體
(4)植物體細胞雜交 聚乙二醇(PEG)
(5)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 細胞的全能性 C、D
點評:本題考查幾種育種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識記能力和理解判斷能力.植物的體細胞雜交是將不同植物的細胞通過細胞融合技術形成雜種細胞,進而利用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將雜種細胞培育成多倍體的雜種植株.植物體細胞雜交依據的原理是細胞膜的流動性和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323764.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2019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