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趙……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變局,至是始定!辈牧戏从沉薃.分封制度開始瓦解 B.中央集權制度建立C.貴族政治遭到破壞 D.察舉制度逐漸形成3.宋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婦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繭門前香。繅車嘈嘈似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A.手工產品質量低下 B.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龐大C.農民家庭生活閑適 D.農戶經營方式多樣4.王A.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抨擊 B.科學說明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C.主張用良知支配行為實踐 D.認為只需探究萬物就可得天理5.魏A.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愿望 B.對西方民主的朦朧認識C.反對當時清朝的專制制度 D.向往美國的民主政治制度6.在1896年至1911年間,中國新建鐵路9002余公里,其資本構成見右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中國交通運輸完成近代化②清政府重視鐵路交通事業(yè)③甲午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輸出加、苷姑耖g資本參與鐵路修筑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據初步統(tǒng)計,1913年至1921年,我國面粉工業(yè)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爾濱,原料主要產地河南、河北、山東卻極少。1922年全國共有150萬枚紗錠,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漢、無錫、南通、青島。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A.原料供應不足 B.發(fā)展速度迅猛C.資本明顯短缺 D.地區(qū)分布失衡8.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一路民眾歡迎,鞭爆劈拍之聲不絕于耳出村遠道恭候該地農民協(xié)會組織尤為整齊……將來革命成功,當推湖南第一,而軍人尚在夢中可勝太息A.五四運動時期B.國民革命運動時期C.國共十年對峙時期D.解放戰(zhàn)爭時期 10.我國從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學校培養(yǎng)畢業(yè)生近140萬人,為1950年到1956年7年間的49倍。與這一成就相關的是A.國民教育體系逐漸形成 B.C.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秩序 D.11.1971年3月15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對于使用美國護照去中國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結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貿易的法令。這些政策變化表明美國A.積極傳遞與中國接近的信息 B.切實推進與中國的新型區(qū)域合作C.徹底改變了敵視中國的政策 D.落實《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原則立場12.2015年10月以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多次率團訪問祖國大陸。2013年2月,連戰(zhàn)率A.長期的隔絕狀態(tài)開始被打破 B.達成了一個中國的共識C.實現政府間人員的直接交往 D.合作與交流不斷的加強13.蘇格拉底認為城邦不能夠由公民自己來治理,而是要由知道如何統(tǒng)治的人來治理。A.直接民主的弊端 B.民主范圍的擴大C.參政方式的平等 D.貴族統(tǒng)治的專橫14.下表反映了英國部分年份經濟主要部門的收入變化(單位:萬英鎊),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是 部門年份農林漁牧業(yè)工礦建筑業(yè)商業(yè)運輸業(yè)地產房租業(yè)18017550543040501220183179501171059002200A.工業(yè)革命完成,階級矛盾趨于緩和 B.地主階級消亡,王權開始受到削弱C.資產階級壯大,責任內閣制度出現 D.社會結構變動,議會改革勢15.A.形成了牛頓力學體系 B.開創(chuàng)了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 C.有利于解釋光電效應 D.有力地沖擊了封建神學創(chuàng)世學說16.1932年6月,美國東北各名牌大學的應屆畢業(yè)生步21974名老學長的后塵,也在拼命A.教育發(fā)達,人才過剩 B.新政開展,以工代賑C.經濟蕭條,失業(yè)嚴重 D.產業(yè)更新,技術升級17.1946年1A.B.二C.兩D.美19.2005年超越發(fā)展:大自然智慧的再發(fā)現2010年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5年給養(yǎng)地球:生命的能源A.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無法解決 B.科技進步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C.全球范圍內利益沖突嚴重加劇 D.當今世界增強了環(huán)境保護意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題,滿分60分,請在相應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21.(12分)行省制是元朝統(tǒng)治者在行政區(qū)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后世的一份重要遺產。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疆域圖 元朝行省圖材料二 ——李懷孔《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錢材料 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顯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tài),……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李(1)據材料一,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結合元朝行省圖,指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現實原因。(3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創(chuàng)新?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作用。(6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行省制對于現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設的歷史借鑒價值。(3分)22.(11分)追求人的自由是——盧——摘編(1)據材料一,概括盧梭關于獲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經濟、政治背景。(4分)(2)據材料二,康德認為啟蒙的前提是什么?概括理解。(4分)(3)綜合作用。(3分)23.(14分)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在人類文明演進歷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閱材料一 19世紀末的經濟發(fā)展,再加上海洋運輸和鐵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種真正的世界經濟。到1900年時,歐洲人從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進口牛肉和羊毛,從巴西進口咖啡,從智利進口硝酸鹽,從阿爾及利亞進口鐵礦石,從爪哇進口蔗糖。歐洲資本同樣投向了海外,以建設鐵路、礦山、電廠和銀行。當然,國外市場也為歐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場!猍美]斯皮格爾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爬系拿褡骞I(yè)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 ——馬克(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歐洲在世界經濟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優(yōu)勢形成的政治、經濟條件。(3分)(2)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多角度論述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11分)(要求:論述角度多重,層次分明;注重史論結合,行文流暢;280字左右。)(1)政治條件: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最終確立。(1分)經濟條件:兩次工業(yè)革命帶來強大經濟、軍事實力和便利的交通運輸。(2分)(2)論述的視角論據或史實舉例答題的總體表現1(9—10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1分)如:大部分國家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被打破;各民族往來增多。(1分)充分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和調動所學知識,立論角度多重,層次分明,觀點與史實相統(tǒng)一,行文流暢,論述結構嚴謹。(1分)各地文明得到傳播和交流。(1分)如:歐美先進制度、思想、生產方式得到傳播。(1分)生產力迅速發(fā)展,工業(yè)化進程加快。(1分)如:世界貿易額增長;英法美等國成為工業(yè)化國家;亞、非、拉美地區(qū)的民族工業(yè)逐漸起步。(1分)歐美國家主導世界經濟。(1分)如:亞、非、拉美地區(qū)成為其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國際分工明顯。(1分)亞、非、拉美地區(qū)日益貧困落后。(1分)如:亞、非、拉美地區(qū)基本上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酌情判分。只有史實,沒有視角,不得分。史實如照抄材料不得分。平27—8分)能從水平1中的任意4個角度論述,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和調動所學知識,觀點、史實較一致,層次較分明,論述結構較嚴謹。水平35—6分)能從水平1中的任意3個角度論述,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和調動所學知識,觀點、史實較一致,層次較分明,論述結構較嚴謹。水平42—4分)能從水平1中的任意1-2個角度論述,觀點、史實相對一致,層次不分明,論述結構不嚴謹。平5(01分)沒有科學的論述視角,僅列舉個別史實。24.(13分)20世紀五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材料一——人民日報社論(1958年5月29日)材料二1957—1962年我國年份1957196019621965鋼產量53518666671223糧食產量3900287032003891———胡繩主材料三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請回答:(1)據材料一合19561957年的國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5分)(2)計量化的方法是史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觀察材料二表格數據,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工農業(yè)主要產品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材料所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作用。(4分)25.(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育改革是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閱讀下列材料:——據——周可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明治維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評價。(5分)(2)據材料二,概括維新派教育改革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戊戌變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結局。(3分)(3)綜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約近代中日兩國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2分)【解析版】江蘇省南通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17186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