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輔導:高三生如何提高備考心理素質?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每年進入高考最后的復習階段,多數(shù)考生的備考心態(tài)都會發(fā)生或多或少的心理變化。高考雖然不是每一個高中畢業(yè)生的惟一出路,但每一個高三畢業(yè)生都希望通過高考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從而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近幾年來我國高校雖然不斷擴招,但高考錄取率在某些地區(qū)仍然滿足不了需求。

  高考雖然不是每一個高中畢業(yè)生的惟一出路,但每一個高三畢業(yè)生都希望通過高考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從而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近幾年來我國高校雖然不斷擴招,但高考錄取率在某些地區(qū)仍然滿足不了需求,每個高三畢業(yè)生仍面臨著優(yōu)勝劣汰的選擇,有的同學由于壓力過大,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又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fā)揮。本文試圖就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談談粗淺的看法。

  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情商”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可以說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一場學習的革命。人們逐漸認識到,在日益信息化的社會里,一個人學會學習比學到什么本身更重要,每一個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學習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每個有能力的人都能獲得成功。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往往不是智力水平高低所造成的,而是智力以外的一些因素,如動機、興趣、自我意識、自信心、熱情專注、如何看待失敗、進取心、意志力、性格品質以及人際關系等,這些叫非智力因素,它和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人的學習能力,并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高三學生,只有充分挖掘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調動起智力資源,提高其能力素質,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一、高三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筆者對所在學校的高三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50%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浮躁心理,表現(xiàn)為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心,總想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則不達”;75%的學生在考試時有焦慮感,無論考試前和考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緊張,表現(xiàn)為胸悶、呼吸急促、手心出汗、頭昏腦脹,平時很容易做出的題目這時做不出,遇到沒見過的難題就更心慌,考完之后總認為沒發(fā)揮出應有的正常水平;63%的學生感覺平時復習時不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精力容易渙散,如做著數(shù)學題,忽又想著外語要趕緊做,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知到底先學什么、后學什么,有的把學習看做是一個負擔,提不起興趣,學習時如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甘;40%的學生認為自己進步不大,因此信心不足,甚至想逃避考試。這樣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活動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效率低下,思維呆滯,心態(tài)疲懶,嚴重影響了學習進步,導致考試發(fā)揮失利或落榜。概言之,他們在復習、備考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主要有缺乏自信、學習焦慮、意志力弱、心態(tài)不穩(wěn)、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癥結究竟是什么呢?

  二、產生異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1.考生的學習基礎差容易導致學習焦慮,缺乏自信。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礎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打牢的,它是以往十多年學習的延續(xù)。前面的基礎知識牢靠了,到了高三,再將這些知識編織成網絡,形成一個系統(tǒng),就具備了參加高考的能力。高考是選拔性考試,特別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升華。高三部分考生由于不具備系統(tǒng)知識,面對大量的習題無從下手,久而久之,對習題產生恐懼心理,十分擔憂自己的成績,因而感到焦慮,沒有自信心。

  2.考生身體差無法應對高三緊張的生活,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產生焦慮感,缺乏自信。一方面,部分學生由于遺傳因素,從小體質弱,經常患病,大部分時間用于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對學習則放松了;另一方面,由于絕大多數(shù)學校到高三時取消了體育課,全力以赴“拼”高考,學生每天從早自習到晚自習,在校時間多達10余小時,晚上還有人“開夜車”,一些平時不注重身體鍛煉的同學此時更是精力不濟,注意力渙散。

  3.教師、家長的不當評價對學生異常心理的產生起了催化劑的作用。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發(fā)育成熟時期,特別是臨近高三畢業(yè),一方面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別人能認同、接納自己,因此也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教師、家長在其學習過程中,經常說:“你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或“你在某某科目上有優(yōu)勢,你在某某科目上是一塌糊涂”,“你想考××分,考上××學校,一點希望都沒有”。諸如此類的話,對于那些敏感且自尊心強的學生會造成很大的打擊,F(xiàn)在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到了學校后,一大群孩子在一起就顯出高低優(yōu)劣來了,孩子在家長那里得到的評價和在學校受到的評價有時會大相徑庭,從而可能導致學生的自我評價偏差,有時認為自己挺行,有時又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也易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

  4.當前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弊端激化了學生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從目前現(xiàn)狀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薄弱,并非人人都能考入高校;即使近幾年來高校擴招了不少,但是相伴而隨的是學費的不斷“升級”,對一般家庭而言,承受起來壓力甚大,這樣也使不少學生產生焦慮心理。所幸的是,當前教育體制正在嘗試改革,選拔人才的方式、方法更加靈活,以分數(shù)論高低的思想將被淡化,人們將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而非知識本身。

  5.社會上人們對高考的價值取向偏差對學生形成外在的壓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每年的高考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高考的目的是要選拔優(yōu)秀人才,但并非沒考上的就是庸才,這個道理說起來誰都懂,但人們普遍地對考上的孩子評價高一些,而對考不上或連年參加高考的孩子則另眼相看,認為沒出息。如此社會氛圍,使得高三學生非常在意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的心理伴隨日常的學習生活,必然導致情緒焦慮,無所適從。

  那么,如何糾正這些不良心理偏差,提高考生的應試、備考心理素質呢?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308266.html

相關閱讀:如何上好高三數(shù)學復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