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詩歌鑒賞(附答案)2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江西卷)二 、9分,每小題三分
下面的字,完成7-9題
聯(lián)覺,是指各種感覺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是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聯(lián)覺最常見的現(xiàn)象時通過溫度、形狀、氣味、聲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紅、橙、黃。類似于太陽和烈火的顏色,往往引起溫暖感,是一種暖色。藍、青、紫,類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顏色 ,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種冷色。前者是進色,給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覺;后者是退色,給人向后方退讓的感覺。色調的濃淡也使人產生遠近之感:深色調使人感到近些,淺色調讓人感到遠些。
聯(lián)覺是一種真實穩(wěn)定的感受。最初,人們認為聯(lián)覺不過是對兒時的認知記憶和聯(lián)想。也有人認為,當一個人說數(shù)字5是紅色、數(shù)字6是綠色的時候,這種聯(lián)覺描述是一種比喻形式。但是,都無法解釋為什么 只有一部分人擁有聯(lián)覺能力。于是,科學家開始提出也許這種現(xiàn)象可以從生物學上得到解釋。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紊亂現(xiàn)象是由大腦中最原始的邊緣系統(tǒng),或者說主管情緒的大腦區(qū)域造成的異;顒印_@是一種所有人都會產生的現(xiàn)象,只不過一些人對此有意識。西班牙實驗心理學研究員阿莉西亞•卡列哈斯說:“建立在客觀數(shù)據(jù)基礎上的所有理論都認為,聯(lián)覺現(xiàn)象是因大腦不同區(qū)域之間存在額外聯(lián)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進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證實以下的假設:對于正常人說,當看到數(shù)字和字母是,大腦中與形狀處理相關的平層區(qū)域就會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擁有聯(lián)覺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區(qū)域外,與顏色認知相關的V4區(qū)域也同時被激活?茖W家們認為,聯(lián)覺者的大腦區(qū)域間可能存在更加廣泛的聯(lián)系,毗鄰區(qū)域間的互相溝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躍。這種互相聯(lián)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腦中,但只有聯(lián)覺者的被激活。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疑問,即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會發(fā)生連覺現(xiàn)象。一些人用基因解釋這個問題。有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到,如果一個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聯(lián)覺能力,那么很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這樣的人。研究結果顯示,42%的聯(lián)覺者在家譜的同一等級種有一位親屬具有同樣能力。
科學研究指出,聯(lián)覺現(xiàn)象大多出現(xiàn)在教學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較差以及有過預知經(jīng)歷的人也通常會出現(xiàn)聯(lián)覺現(xiàn)象。也有人認為,聯(lián)覺你呢管理與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有關,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具備聯(lián)覺能力。
聯(lián)覺現(xiàn)象對于人類認識和意識行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義。許多專家指出,使聲音和物體形狀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能力可以成為語言和抽象思維發(fā)展的一粒種子。
7.下列關于“聯(lián)覺”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聯(lián)覺是一種人人都會產生的紊亂現(xiàn)象,它是大腦中最原始的邊緣系統(tǒng)和主管情緒的大腦區(qū)域造成的異;顒。
B.聯(lián)覺現(xiàn)象因大腦不同區(qū)域之間存在額外聯(lián)系而造成,聯(lián)覺者的大腦區(qū)域間存在廣泛的聯(lián)系,毗鄰區(qū)域間的互相溝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躍。
C.利用磁共振進行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擁有聯(lián)覺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數(shù)字和字母時,大腦中與形狀處理相關的皮層區(qū)域會被激活外,與顏色認知相關的V4區(qū)域也同時被激活。
D.聯(lián)覺是 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較差以及有過預知經(jīng)歷者也通常會出現(xiàn)聯(lián)覺現(xiàn)象。
答案:B (A、第二段“都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擁有聯(lián)覺能力”排除A項; C、原“利用磁共振進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證實”而不是“已經(jīng)”證實;D、信息區(qū)域在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有的能力”原并沒有提到。)


8.下列對內容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br>A.聯(lián)覺作為一種感官混合現(xiàn)象可以表現(xiàn)為:聲音能夠“看”到,色彩能夠“觸摸”到,形狀能夠“嗅”到,等等。
B.顏色感覺極易產生聯(lián)覺,色調的濃淡往往使人產生遠近之感!敖鼭饽ǎh樹輕描”的畫法,就是;利用這種心理效應。
C.聯(lián)覺現(xiàn)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現(xiàn)。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覺者的同輩親屬中,有42%的人具備同樣能力。
D.聯(lián)覺現(xiàn)象的研究對探索人類認知和意識行為,找到比喻和預言能力的神經(jīng)學基礎具有積極意義。
答案:C、(研究結果顯示,“42%的聯(lián)覺者在家譜的同一等級種有一位親屬具有同樣能力”,是42%的“聯(lián)覺者”而不是“親屬”。)

9.根據(jù)意,下列詩 中,不含聯(lián)覺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微風過處,送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靈上比秋雨還要陰冷。(牛漢《吊念一刻楓樹》)
C.歌臺暖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杜牧《阿房宮賦》)
D.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何?(呂本中《采桑子》)
答案:D(“月”只是意象,沒有通感。)
(遼寧卷)一、現(xiàn)代(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字,完成1~3題。
自然作為環(huán)境與自然作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樣的。自然作為其自身以自身為本位,與人無關。而自然作為環(huán)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體性,成為人的價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對象,相對于實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當它參與人的價值創(chuàng)造時,就不是人的對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人的另一體,在這個意義上,環(huán)境與人不可分。自然當其作為人的價值物時,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作為資,二是作為環(huán)境。資主要分為生產資和生活資。人要生存和發(fā)展,必須要向自然獲取生產資和生活資,但是必須有個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個生態(tài)平衡的嚴重破壞或某些資的枯竭。一般說,環(huán)境比資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資是人掠奪的對象,而環(huán)境是人的家園。從自然界掠奪資,不管手段如何,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而將自然界看出環(huán)境,不管這里的自然條件如何,人總是力求實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
對于當今人類說,重要的是要將自然看成我們的家。家,不只是物質性的概念,還是精神性的概念。環(huán)境美的根本性質是家園感,家園感主要表現(xiàn)為環(huán)境對人的親和性、生活性和人對環(huán)境的依戀感、歸屬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宜居、利居、樂居。當前各地都在創(chuàng)建人類的宜居環(huán)境,提出建設花園城市,保護歷史化名城等諸多主張,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層次中,只是基礎,重在環(huán)境保護。而“利居”任然沒有擺脫將環(huán)境當作資的觀念。環(huán)境一旦成為利用的對象,它與人的關系就存在某種對立。只有“樂居”,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才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的,而且這種和諧具有親緣性、情感性、化性。親緣性,說明環(huán)境與人共生的關系。情感性,說明環(huán)境與人的內在心理的關系;,說明樂居具有豐富而又深刻的化意味,濃縮提煉了人類明的精華,真正體現(xiàn)了家園感。
家園感的實現(xiàn)離不開對環(huán)境進行建設。環(huán)境建設有兩種指導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則,二是審美的原則。兩個原則必須是統(tǒng)一的,且應以審美原則為主導,也就是說可以將工程建設轉行為景觀建設,讓工程既有利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又有利于人類的審美。此外,家園感的實現(xiàn)也離不開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保護一是需要科學技術,二是需要理念。在諸多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中,“審美的環(huán)境保護”理念有積極意義。這里“美”的構成是豐富的,既有自生態(tài)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明方面的人工的美。這樣,“審美的環(huán)境保護”不僅包含了以生態(tài)平衡為最高原則的科學的“真”的保護,而且高于“真”的保護。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護,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它的生態(tài)平衡;而按審美的保護原則,不僅要治理污染,還要進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養(yǎng)魚建亭等。
環(huán)境作為人的家園,既是空間的,也是歷史的。我們應該適度開發(fā)自然資,高度重視保護自然資,并努力建造樂居的環(huán)境。(摘編自陳望衡《環(huán)境美學的當代使命》)
1.下列有關“環(huán)境”和“資”的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項是
A. 作為環(huán)境的自然與作為資的自然都是人的價值物,參與到人的價值創(chuàng)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為環(huán)境,失去了自己的本體性,成為人的家園。這種情況下,人總是力求實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
C. 資外延小于環(huán)境,主要分為生產資和生活資。只有改變獲取資的手段,才能使人與自然不再對立。
D. 自然作為資,可以滿足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需求,是人掠奪的對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奪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2.下列對原第二段內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類對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宜居、利居、樂居,其中宜居是基礎。
B. 利居,任然把環(huán)境作為利用的對象,即重視自然作為資的價值,忽略自然作為環(huán)境的價值。
C. 樂居既要體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的共生關系,又要滿足居住者對環(huán)境的情感認同,還要體現(xiàn)深厚的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環(huán)境對人的親和性與人對環(huán)境的依戀感是家園感的表現(xiàn)。樂居滿足了人在環(huán)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樂居是環(huán)境建設的最高目標。
3.根據(jù)原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由于資的枯竭會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類要高度重視保護自然環(huán)境。但與此同時,適度開發(fā)自然資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樹栽花,湖中養(yǎng)魚建亭等保護環(huán)境的做法,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空間,而且也讓家園感具有了持續(xù)性。
C. 環(huán)境建設的指導原則應強調功利與審美的統(tǒng)一。例如,可以將工程建設轉行成景觀建設,也就是將審美理念融入工程規(guī)劃中。
D. “審美的環(huán)境保護”理念中“美”的構成是豐富的,它高于科學的“真”的保護,因而保護環(huán)境首先要考慮人工美的因素。
1.【考點】考查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解析】原第一段倒數(shù)第四行是這樣表述的“一般說,環(huán)境比資外延要大”,倒數(shù)第三行“從自然界掠奪資,不管手段如何,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選項表述與這兩句都不相符。
【答案】C
2.【考點】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觀點態(tài)度。
【解析】原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區(qū)分為三個層級”,原表述的是“三個層級”并非“三個方面”。
【答案】A
3.【考點】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觀點態(tài)度
【解析】原第三段第五行“這里的‘美’的構成是豐富的,既有自生態(tài)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明方面的人工的美。這樣,‘審美的環(huán)境保護’不僅包含了以生態(tài)平衡為最高原則的科學的‘真’的保護,而且高于‘真’的保護”,并未強調“保護環(huán)境首先要考慮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方法點撥】解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原,將題中選項與原一一對照,找出異同點再作出判斷。
(四川卷)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字,完成5~7題。
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俁灣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怪病”,稱為“水俁病”。這種病癥最實出現(xiàn)在貓身上,病貓步態(tài)不穩(wěn),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患這種病癥的人;颊卟铰嫩橎,手足麻痹乃至變形,神經(jīng)錯亂甚至死亡。后發(fā)現(xiàn),這不是傳染病,而是工業(yè)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俁灣一家化工廠生產氯乙烯和醋酸憶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劑,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無機汞,而無機汞會與水體或水生物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強,可以在生物體內逐漸富集并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樞神經(jīng)細胞。公司和政府對水俁病的認定只考慮直接接觸甲基汞所導致的癥狀,而這種癥狀與甲基汞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所導致的癥狀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俁病患者獲得認定。 水體中汞污染是人類健康的隱患。因為水中的微量汞,經(jīng)過水中食物鏈(如: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小魚大魚)的逐級轉移,在食物鏈頂級生物體內可以富集到數(shù)千至數(shù)十萬倍。以美國金槍魚罐頭為例,1953年含汞量為0.08PP[注],到了2005年就增長至1.79PP。對以鰲魚和鯨為主要食物的法羅群島居民的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達到6PP。魚類體內的汞主要為甲基汞,其百分比隨著魚齡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魚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魚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為67%—100%。在一般情況下調查和監(jiān)測魚類的含示量,對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 目前全球人為活動向大氣排放的汞達2000噸/年。汞很容易蒸發(fā)到大氣中,并且能夠隨著空氣團作全球范圍的遷移,在大氣中停留幾個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條件下,它會發(fā)生沉降,并在當?shù)厥澄镦溕矬w內聚積。由于汞的這種屬性,它被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列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溫室氣體外唯一一種對全球范圍產生影響的化學物質。 我國是汞生產和消費大國,十分重視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國汞污染的健康影響途徑與其他國家不同,不能照搬歐美研究成果評價中國汞污染情況,如在北美和北歐地區(qū),某些魚類體內的汞濃度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但我國貴州即使在汞污染較嚴重的地區(qū),魚體內汞含量卻相對較低。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汽車尾氣中的汞進入到空氣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園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是煤和汽油燃燒的汞釋放、化工廠的汞排放,貴陽市的汞污染原因則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 垃圾焚燒是汞污染的又一個主要。垃圾中的汞主要自電池、體溫計、日光燈等,如果能對含汞廢棄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嚴格的處理措施,將有利于減少汞污染。
[注]PP:即百萬分之一。
5.下列關于“水俁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項是
A.人和貓“水俁病”的癥狀有相似之處但是彼此卻不會相互傳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業(yè)廢水的排入使水俁灣魚蝦體內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內的患者未被認定為“水俁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俁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觸甲基汞所導致的典型癥狀。
5.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概念題,要特別注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本題主要錯在概念的外延上。
6.下列理解,符合原意思的一項是
A.水中微量汞經(jīng)過食物鏈逐級轉移富集到數(shù)千倍時才會轉變成為甲基汞。
B.魚類體內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動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魚所含的汞沒有達到31%時表明汞污染并不嚴重。
D.我國貴州即使汞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qū)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歐地區(qū)。
6.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意的能力。閱讀是要找到區(qū)域,抓住關鍵語句,仔細推敲。A項與原 “無機汞會與水體或水生物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甲基汞”說法不同。C項與原 “調查和監(jiān)測魚類的含示量,對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說法不同。D項與原 “魚類體內的汞濃度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相矛盾,各地魚體內含量汞濃度不明完全說明該地污染程度,不能鈉含量進行完全比較,說明問題。
7.根據(jù)原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植物中汞含量與植物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
B.不同類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存在差異。
C.直接焚燒含汞的廢棄物會把汞排放到大氣之中。
D.人類活動較少的北極上空大氣中的汞濃度最低。
7.D【解析】本題考查信息推斷能力。原“汞很容易蒸發(fā)到大氣中,并且能夠隨著空氣團作全球范圍的遷移,在大氣中停留幾個月甚至一年”。從這句話里推斷不出“人類活動較少的北極上空大氣中的汞濃度最低”。屬臆斷。
2012年高考試題分類匯編:詩歌鑒賞
(東卷)14.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 江鄉(xiāng)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 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 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 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了怎樣的景色? 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答案】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xiāng)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聯(lián)結者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xiāng)、孤寂之感。
【賞析】
《吳松道中》共有兩首,是詩人行船在吳淞江上時所寫。詩人寫這兩首詩,原本無一定題旨,他在吳淞道上一路行,身與境遇,便隨興而發(fā),隨感而詠,或寫景或懷古,富有當時當?shù)厣省G苍~用語,不事雕飾,淺近自然,與詩人隨意揮灑的詩情相合。這里選的是第二首。吳松,即“吳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這一首寫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詩中的“天寒”、“葉飄”、“雁聲急”、“歲晚”、“霜月”諸語,點明季節(jié)已是晚秋。前三聯(lián)描寫了由盤門到楓橋的一路景色,兼及詩人自己的心情。天剛破曉,船又啟航。頭天傍晚下了一場大雨,這一天清晨依舊是秋雨霏霏,兼以風聲蕭蕭,江南水鄉(xiāng)便滿天飄舞著木葉。深秋天寒,時時聽到空中大雁,鳴聲惶急,向著南方飛去而無留意。詩人不由得又低頭思量自己:“大雁急急歸去,頃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將盡,旅程卻還遙遠著呢!睘榱伺徘侧l(xiāng)思,詩人便留心觀看船的四周,發(fā)現(xiàn)了兩個極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鳥避征帆卻”:他所乘坐的這艘遠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搖一晃地前進著,水鳥們“啾啾”鳴叫著隨在后面,有時船身猛一倒退,鳥兒們便急急地避了開去;其一是“魚驚蕩槳跳”:魚兒們聚游在船的兩側,船家一起一落地搖動著雙槳,偶爾聲音響了一些,便驚得魚兒慌不迭地散了開去。看著有趣,不知不覺間,夜已臨,尾聯(lián)便寫夜宿楓橋。楓橋在蘇州城聞門外十里楓橋鎮(zhèn),原本稱“封橋”,因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而得此名。天既已黑盡,詩人便盤算著:今夜,這艘孤舟該宿于何處(何許)呢?放眼望去,一輪霜月下,他看見了那久負盛名的楓橋。南宋詩人范成大編纂的《吳郡志》說,楓橋“自古有名,南北客經(jīng)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因此,詩人一見到楓橋,便興致勃勃地囑咐船家將船系在橋下,決定這天晚上夜宿于此處,以一抒幽思。
(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最愛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皆青,惟東全白,賦<最愛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 首。
8.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中“軟”、“涌”二字的妙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從詩句描寫上看詩人的性格,從詩歌的氛圍上品讀詩人的心境和情懷,詩人陶醉于東晴后上雪景,面對如此美麗的大自然,詩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懷!答案示例:詩人只顧尋勝景而不覺春寒,駐足春風夕陽中凝望東,對東雪景充滿喜愛之情。從這些動作與心理的描寫中,可以看到一個心境悠閑、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詩人形象。
9.【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煉字,以及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修辭作用。解答這兩字,要立足詩歌,從修辭角度以及表達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的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0、(7分)[:]
①下列對本事的賞析,不正確的是(3分)
A.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 ”,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C.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D.“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的描繪出暮春世界的美麗景色。
②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變大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子的運用和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A.花經(jīng)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 (唐•鄭谷《闕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C.幾經(jīng)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錯。(宋•劉子?《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塵香雨潤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盡)、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人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期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0、
①【答案】C
【解析】三四兩句并非純寫晴天景色,十里籠晴苑是化用“臺城柳”典故,千條鎖故營則是暗指“細柳營”,這兩句主要目的是為了扣住“柳”這一詠寫重點。五六兩句也不僅是雨天景色,“風暖落花輕”應是晴天。更重要的問題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絕非以靜襯動,因為其中動景是飛燕落花,但本詩的核心書寫對象則是柳,如果說成是以靜襯動,則是以柳樹去襯托飛燕落花,主次完全顛倒了。相反,此處應是以動襯靜。
②【答案】DE
【解析】讀題干可知,本題需要選出的是用“嗅覺”表達“觸覺”和“視覺”,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覺”的概念,也應該知道此“香”絕非嗅覺上的香味。選項ABC寫的都是真實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題在題干要求里需要答出兩層次要點:1,任選上一首詩或自選另一首詩,歸納概括出詩中的“景”和“理”分別是什么內容;2,在此基礎上分析“景”與“理”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為什么從這部分內容可以過渡到下一層意思。考生須答全兩個層次,并且注意語言字的流暢表述和層次感。字數(shù)需要達到要求。
(全國大綱卷)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
             
             落 葉 
 修睦注
          雨過閑田地,重重落葉紅。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
          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
          只應松自立,二不與君同。
[注]修睦:晚唐詩人。
(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lián)與一、三兩聯(lián)的不同是如何體現(xiàn)出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1)(4分)第一、三兩聯(lián)從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秋雨之后落葉的情態(tài),而第二聯(lián)中“思”與“信”的主體是落葉,使落葉人格化。第二聯(lián)插入一、三兩聯(lián)之間,使得全詩富于變化,別具情致。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兩字作用的.給2分;答出使全詩富于變化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詩最后一聯(lián)為什么要寫松?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2)(4分)以松“王”與葉“落”二者的不同構成鮮明對比,采表達作者對松樹不凋的贊嘆,強化了對落葉飄零的感慨。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答出構成對比的,給2分:能簡要分析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解答時要聯(lián)系全詩,借助注釋,準確把握。

(福建卷)(三)古代詩歌閱讀(6分)
6、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望江南
【宋】李綱
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①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選自《御選歷代詩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3分)
答:
(2)下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聯(lián)系詩句簡要談談。(3分)
答: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鑒賞古代學作品思想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
【解析】李綱是邵武人,本詞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讀懂全的基礎上,緊緊抓住一些關鍵詞并不難解題。第一小題考查的是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相當明顯。第二小題考查的是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詩句通俗易懂,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考生只要抓住“空曠”“茅舍”“歡笑”等關鍵詞,作者所蘊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點:“箬笠”“蓑衣”勾勒出釣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氨㈨憽泵鑼戄p細的聲音,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翁的心無旁騖。
(2)示例: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閉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huán)境的清幽;“縮鳊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xiàn)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歡樂。
(廣東卷)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余杭四月
[元]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②。
[注] ①朱櫻:櫻桃的一種.②晝門關:從蠶孵出到結繭期間,養(yǎng)蠶人家為防外人沖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1)詩的頷聯(lián)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答案】①頷聯(lián)運用了映襯(襯托,對比,烘托,渲染)、列錦的表現(xiàn)手法;②映襯類:朱、青,綠,白,顏色明麗喜人,相為映襯,烘托出一種清新的四月鄉(xiāng)間獨特的風貌,傳達出詩人愉悅而閑適之情;或列錦類:頷聯(lián)采用意象疊加的方式巧妙了將鄉(xiāng)間獨特物象櫻桃,豆,草,鵝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動的鄉(xiāng)村春意盎然的圖景,烘托靜謐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閑適而悠游的情懷。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忌炀氄莆赵姼梃b賞中的各種表達技巧,答題時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并結合原詩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達效果及有效傳遞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題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體現(xiàn)在詩中哪些地方?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萬物復蘇,爭奇斗艷,一派生機,鄉(xiāng)下進入農忙時節(jié)。②有櫻桃綠草白鵝悅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輕快疾馳,有春風拂袖,詩人所見農戶白天閉門,原是為了保養(yǎng)小蠶,由自然景物到社會場景,都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生意”(生機)。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學作品的結構理解能力。首聯(lián)點題并總領全詩,是對全詩的凝練的概括。
(湖北卷)14.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送鄒明府游靈武
唐 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1)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lián)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1)(4分)
詩中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 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游朔方,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風。正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展現(xiàn)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②“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xiàn)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賞析】曾經(jīng)就任西畿縣縣令,三年下,馬不生膘。為償還高筑的債臺,只好把佩劍賣了,任滿還鄉(xiāng)時,也僅僅是滿載車書而歸。在林深居,衣衫單薄簡樸。就住在在靈州的一個角落,每日早上可以聽到報曉的號角,平時也沒有什么客人往。
寓意說他曾經(jīng)在西畿縣就任三年,勤于政務,衣食節(jié)儉。以至于馬都沒有長出肥膘。(更欲指人,沒有貪污腐敗,人為清廉)是為償還高筑的債臺,只好把佩劍賣了(這句話是引自一個古典“《嘉靖寧夏新志》等寧夏地方志作“債多憑劍與”, 此從《全唐詩》本”。就跟我們說成語一樣,應該并不是說他真的窮的連劍都賣了。)說明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所以任滿以后,沒有搜刮民脂民膏,僅有學賦詩書滿車。也只有學賦詩書滿車!(不知道算不算說他胸懷大志,不過有點牽強。)邊雪就可以讓你找不到他的蹤跡,說明他所處的地方比較偏僻,徐風吹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說明他衣衫簡樸,沒有什么錦衣華冠。更顯得他,大方,簡樸,不拘小節(jié)。他就住在靈州的一個角落,每天早上可以聽到報曉的號角(說明他還是住在靈州的,不可能是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沒有開過,說明基本也沒有什么人往。向往寧靜以致遠,不理凡塵俗世,清遠脫俗!
(湖南卷)10.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8分)
度破訥沙①(其二)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 ?鵜泉②上戰(zhàn)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 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鵜泉:泉水名。
(1)從題材看,這首詩屬于 詩。(2分)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答案】(1)邊塞(2)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zhàn)罷歸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xiāng)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xiàn)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解析】詩題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訥沙”。據(jù)說唐代豐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鵜泉號稱最大。唐憲宗元和初,回鶻曾以騎兵進犯,與鎮(zhèn)武節(jié)度使駐兵在此交戰(zhàn),詩應是概括了這段歷史!捌圃G沙”系沙漠譯名,亦作“普納沙”。這首詩主要贊頌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不寫戰(zhàn)斗而寫戰(zhàn)歸。取材上即以偏師取勝,發(fā)揮了絕句特長。通篇造境獨到,聲情激越雄健,頗得盛唐神韻。
詩的頭兩句寫部隊凱旋越過破訥沙的情景。從三句才寫“平明日出”可知,這時黎明還沒有到。軍隊夜行,“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時而兵戈相撥,時而錚?之鳴響。棲息在沙磧上的雁群,卻早已警覺,相呼騰空飛去!皯(zhàn)初歸”是正面寫“度破訥沙”之事,“雁正飛”則是寫其影響所及。首句先寫飛雁,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三句寫一輪紅日從東南方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蜿如游龍,戰(zhàn)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閃閃,而整個沙原上,沙礫與霜華也閃爍光芒,鮮明奪目。這是一幅極有生氣的壯觀景象。風沙迷漫的大漠上,本很難見到天清日麗的美景,而此時這樣的美景竟出現(xiàn)在戰(zhàn)士的眼前。同時,戰(zhàn)士的歸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個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們的甲胄發(fā)出。這里,境與意,客觀的美景與主觀的情感渾然一體,物我不分。清人吳喬曾在《圍爐詩話》里對這首詩解讀說:“七絕乃偏師,非必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有或斗上,或斗地下者。”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鑒賞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D。第一次考專題考意境。
(江蘇卷)三、古詩詞鑒賞(10分)

9.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夢江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⑴詞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婦對于遠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遠不歸,思婦這思念便上升為一種怨恨,越怨恨,越見思婦思念之深之切。

標準答案:思念遠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悵恨之情。

⑵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傷、愁思難遣、孤獨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月無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無從傳遞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飄落,水風全然不知也不覺更無憐,卻依然催落一地華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卻無人憐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標準答案:主人公滿腹哀怨,對月懷遠,月卻不解;臨水看花,花自飄零,無人憐惜。刻畫了一位孤獨寂寞又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

⑶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飄忽不定,最終消沉在天邊,結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飄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寧。以景結詞,委婉含蓄,蘊味悠長,而又情景交融。

標準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天際,以碧云搖曳表現(xiàn)心緒的不寧,以碧云斜落表現(xiàn)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詞屬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讀得細細品味其中每個字。同時得注意其中的中學本常遇見的“天涯”(“天涯共此時”)“月”(“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黃葉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詩句、詞句。

[評點]此詩鑒出得好,節(jié)省閱讀時間,又包羅選修所學,學以致用,命題者實為有心人!
(江西卷)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1)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答:“楊 柳”“飛絮” 意象的內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無依、離愁別緒。(2分)這首詞抒發(fā)了抒發(fā)暮春傷別之情,也抒發(fā)了愁情別恨。(2分)

(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請比較兩者的異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fā)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2分)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fā)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fā)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2分)
(遼寧卷)(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初見嵩 張耒
年鞍馬困塵埃,賴有青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shù)峰清瘦出云。
[注] 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8. 作者初見嵩是什么樣的心情?這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xiàn)出的?請結合全詩簡析。(5分)
9. “數(shù)峰清瘦出云”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6分)
8.【考點】考查評價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解析】題目為“初見嵩”,一個“初”字可謂“題眼”,就暗含了“驚喜”與“期待”之情。展開描寫時,先寫鞍馬勞頓中青對我的開解,又寫日暮時風雨天氣,最后才讓數(shù)峰露面,可謂“千呼萬喚始出”,將鋪墊手法用到極致。
【答案】初見嵩,作者的心情驚喜而又親切。這種心情是鋪墊出的:①作者奔走風塵,全靠青開闊情懷,所以嵩未露面就給作者一種期待感;②接著作者運用迂回之筆,一道雨幕被拉開,最后嵩從云層中聳現(xiàn),驚喜和親切之感撲面而。(答出驚喜和親切的,給2分;答出鋪墊表現(xiàn)的,給1分;結合全詩加以分析,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對即可。)
【方法點撥】解析本題一可先看標題。標題對作品而言,為眼睛,為窗口。透過標題,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標題中“初”就是關鍵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詩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蘊含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9.【考點】考查鑒賞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解析】第一問“妙在何處”主要考作用,主要鑒賞語言與表達技巧,鑒賞時要考慮運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再考慮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然后分析表達效果。第二問,理解詩歌的內涵,既要理解表層義,更要挖掘深層義。
【答案】①高峻峰在一片積云中突現(xiàn),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峰,突出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峰動感,使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畫面。②“清瘦”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答出擬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以動寫靜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內涵,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見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方法點撥】(1)解釋該句的意思。(2)點明手法,展開聯(lián)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點出該句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34643.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仿真試題(附答案河南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