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生物試題分類解析:種群和生物群落
1.(2012福建卷)3、科技人員選取某地同一自然條件下三種不同類型的茶園,進行物種豐富度的調查,結果如圖。據圖判斷正確的是( )
A.純茶園物種變化幅度最小,不易產生暴發(fā)性蟲害
B.杉茶間作園各物種的種群密度在10月份時最大
C.梨茶間作園的營養(yǎng)結構在6月份時最為復雜
D.人類生產活動不會改變茶園的群落結構
【答案】C
【解析】純茶園的物種單一,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差,容易產生暴發(fā)性蟲害。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園的物種數最大,但不并能說明各物種在此時的種群密度最大。同時,也可以看出,6月份時,梨茶間作園的物種數最大,這樣,其營養(yǎng)結構最為復雜,因為營養(yǎng)結構的復雜程度于物種的豐富度。人類活動會對茶園的群落結構造成影響。
【試題點評】本題結合曲線考查有關生態(tài)學方面的知識。涉及到的知識點有物種豐富度、種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等。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根據曲線、坐標的相關信息,運用知識進行分析。
2.(2012廣東卷)4.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象
B.土壤動物中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層面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錯;土壤中動物的中間關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還有捕食、寄生、競爭,這些無主次之分,所以B錯;土壤表層只有一部分小動物分布,應該選擇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小動物的豐富度,所以D錯。
3.(2012廣東卷)27.(16分)
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大量養(yǎng)殖,能適應咸、淡水環(huán)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____________,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將興奮傳給_____________,促使其釋放_____________,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huán)境。
(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yǎng)了一批羅非魚。其監(jiān)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fā)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fā)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見圖9)。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營養(yǎng)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該水庫出現水華現象,浮游動物和魚類均受到影響。請用字和箭頭描述藻毒素從產毒藻逐級積累到FNE體內的途徑。
【答案】(1)升高 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2)J b K2
(3)
【解析】
(1)根據題意,外界咸水的濃度高于羅非魚體液的濃度,造成失水,隨著體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而下丘腦存在滲透壓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會釋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該處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以此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
(2)根據圖示羅非魚在種群數量在開始數量呈“J”增長,從b點后開始環(huán)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點放入大型肉食性魚,并且一段時間后在K2附近波動。
(3)分析根據題意可以獲得不是關系: ,藻毒素沿著食物鏈逐級富集。
4.(2012北京卷) 3. 金合歡蟻生活在金合歡樹上,以金合歡樹的花蜜等為食,同時也保護金合歡樹免受其他植食動物的傷害。如果去除金合歡蟻,則金合歡樹的生長減緩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論是
A. 金合歡蟻從金合歡樹獲得能量 B. 金合歡蟻為自己驅逐競爭者
C. 金合歡蟻為金合歡樹驅逐競爭者 D.金合歡蟻和金合歡樹共同(協同)進化
答案:C
解析:考察種間關系和共同進化,理解能力。金合歡蟻以金合歡樹的花蜜等為食,從金合歡樹獲得能量,A正確。金合歡蟻也保護金合歡樹免受其他植食動物的傷害,金合歡蟻與其他植食動物是競爭關系,而金合歡樹與其他植食動物則是捕食關系,所以B正確,C錯誤。從題干可知金合歡蟻和金合歡樹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兩者共同進化。
5.(2012全國卷新標版)6.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wěn)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下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tǒng)計種群各年齡組成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
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
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季節(jié)更替而變化
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
【解析】由圖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底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12月變?yōu)?,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大量誘殺雄性個體導致性別比例失調,有可能影響到種群的密度
答案:D
6.(2012全國卷大綱版)3.一塊農田中有豌豆、雜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
A.田鼠和雜草 B.豌豆和水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細菌和其細胞內的噬菌體
【答案】B
【解析】競爭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和空間等現象,故B正確
7.(2012全國卷大綱版)4.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垂直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B.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C.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關
D.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木層的水平結構[
【答案】D
【解析】垂直結構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顯分層現象,故A、B正確,動物的垂直結構與植物提供的棲息場所和食物有關,C正確;喬木層的疏密程度影響下層的光照強度,從而影響草本植物的水平結構,D錯誤。
8.(2012重慶卷)4.題4圖為某地東亞飛蝗種群變化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為有效防止蝗災,應在a點之前及時控制種群密度
B.a-b段,該種群的增殖率與種群密度之間呈正相關
C.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蟲改變性別比例可防止c點出現
D.控制種群數量在d-e水平,有利于維持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
(2)【解析】從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看,O點到b點所對應的時間段,種群的增長大致呈“S”型,a點的數量大約在環(huán)境容納量的一半,此時蝗蟲種群有最快的增長速率,故防治時間應在a點之前,A對;“S”型增長的種群增長率一直是下降的,故與逐漸上升以至穩(wěn)定的種群密度變化不呈正相關關系,B錯;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蟲改變性別比例后,蝗蟲種群內的雌雄比例失調,導致種群內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種群增長至c點, C對;把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產者較少,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物種組成和數目受影響較小,有利于維持該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D對。
【答案】B
9.(2012東卷)26.(8分)右圖中,曲線Ⅰ、Ⅱ、Ⅲ分別表示某野生動物種群數量超過環(huán)境容納量后,其未種群數量變化三種可能的情況。
(1)圖中曲線_______說明該種群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程度較輕。當曲線Ⅲ趨近零時,對該動物種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保護的措施。圖中陰影部分可能引起該種群的_________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物種進化。
(2)若圖中物種處于最高營養(yǎng)級,當其數量下降,且其他條件不變時,流向該營養(yǎng)級其他物種的能量會________。處于該營養(yǎng)級物種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
(3)若圖中物種為食草動物,當看到青草明顯減少時,部分個體會另覓食地,這體現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_______功能。
(4)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過度利用也會導致出現圖中的三種情況。16世紀以,世界人口表現為“J”型增長,因此需控制“J”型增長方程式中______參數,以實現人口和野生動物資的協調發(fā)展。
答案:(1)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 基因頻率
(2)增加 (種間)競爭 (3)信息傳遞 (4)λ
解析:本題以種群的數量變化為背景,綜合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群落的特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以及生物的進化等基礎知識,考查識圖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環(huán)境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種群數量到達K值之后,未數量的變化趨勢與其棲息地的破壞程度或變化有關,破壞程度越小,種群數量保有量越大,當種群數量趨于0或環(huán)境容納量很小時,說明該地域已不適合該生物生存,需進行遷地保護。種群數量變動中的λ為種群數量在一年間的增長倍數,該值越大,種群數量增長越快。
在能量傳遞效率不變的情況下,某一營養(yǎng)級中某種生物數量的下降必然會導致流向同一營養(yǎng)級中其它生物能量的增加,同一營養(yǎng)級各種生物之間有相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間,它們之間屬于競爭關系。
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對于食草動物而言,青草的顏色或多少屬于營養(yǎng)信息或物理信息,通過信息傳遞可以調節(jié)種間關系,從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10.(2012浙江卷)5.右下圖是某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旅鼠的天敵、植物、旅鼠之間數量變化關系的示意圖(圖中不同陰影的面積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個體數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所含的食物鏈為捕食食物鏈
B.這些生物的種群數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動
C.旅鼠的種群數量主要是由外性因素調節(jié)的
D.旅鼠的天敵、植物、旅鼠之間的數量變化是一種正反饋調節(jié)
【答案】D
【命題透析】本題借助圖形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及其穩(wěn)定性。
【思路點撥】圖中所示的生物可形成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敵捕食鏈,且三種生物的種群數量均在某一范圍內變化,即圍繞著K值波動;旅鼠的種群數量受到植物及其天敵數量的制約,相互之間是一種負反饋調節(jié)機制。
11.(2012安徽)30Ⅱ.(8分)某棄耕地的主要食物鏈由植物→田鼠→鼬構成。生態(tài)學家對此食物鏈能量流動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表,單位是J/(h2•a)。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太陽能攝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攝入量同化量呼吸量
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 Z*X*X*K]2.18×107
(1)能量從田鼠傳遞到鼬的效應是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動時,可通過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在1 h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0只田鼠,第二次捕獲30只,其中有標記的15只。該種群密度是_____只/h2。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溫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夠依據田鼠留下的氣味去獵捕后者,田鼠同樣也能夠依據鼠的氣味或行為躲避獵捕?梢姡畔⒛軌颍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命題透析】本題綜合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考查學生圖表的識別及分析能力。
【思路點撥】(1)能量傳遞效率為兩相鄰營養(yǎng)級間同化量的比值,即2.25×107/7.50×108=3%。
(2)根據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40/N=15/30得,N=80只。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則會使得N值偏大。
(3)恒溫動物借助有氧呼吸釋放的熱能維持體溫的恒定,故其同化量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
【參考答案】
(1)3% 。2)80 偏大
(3)自身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 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35067.html
相關閱讀:煙臺市2007~2008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三生物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