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生物遺傳——生命延續(xù)和發(fā)展的泉源知識網(wǎng)絡復習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2011級高考理綜生物學知識內容的網(wǎng)絡構建(4)

第四單元 遺傳——生命延續(xù)和發(fā)展的泉

考情分析:
遺傳和變異是生物在新陳代謝基礎上表現(xiàn)出的一個重要生命特征。生物的生生不息就在于負載著遺傳信息的DNA,在生物傳種接代過程中,通過生殖和發(fā)育的過程,表現(xiàn)出有規(guī)律的傳遞。
“遺傳、變異與進化”部分的知識內容包括教科書必修本的第五、第六、第七和選修本第三,是與“生物的新陳代謝”并駕齊驅的兩大高考主干板塊。
在近年高考全國卷和川、渝等省市自主命題的試題中,有關遺傳學的內容都作為考查的第一重要主干,年年重點考,年年變式考;?汲P,不斷創(chuàng)新。
在高考復習的過程中,要以考試大綱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為根本,以教科書的學習內容為依據(jù),重新構建以“核心概念”為中心的知識網(wǎng)絡。
1 以“減數(shù)分裂”概念牽頭,整理出有關知識內容的圖解
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配子,既是親代的產(chǎn)物,又是子代的根,是傳遞遺傳物質的唯一媒介。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特殊“行為”(即同染色體的聯(lián)會和分離、非同染色體的自由組合)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shù)分裂的原理及應用,通常十分巧妙地隱含在遺傳規(guī)律的試題中進行考查(2010年高考四川卷31題就是一個已經(jīng)得到充分肯定的代表型題例)。
2 以孟德爾遺傳定律為基本,建立有關遺傳概念的圖解
孟德爾遺傳定律是高考生物學極為重要的考查內容,大約占理綜生物學30%的比分。在該部分內容的復習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注重書本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新和應用,逐步訓練形成具有分析、判斷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對基因分離定律中 “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的再次認識,緊緊抓住F1產(chǎn)生配子的特點,可建立如下的概念圖,用以分清重要的遺傳學概念,認識基因的傳遞規(guī)律。

3 以“基因”概念為核心,通過簡要回憶再明基因的功能
在復習中,我們可以沿著基因—DNA—染色體這條主線,抓住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依次熟悉DNA的雙螺旋結構、DNA的自我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等等。同時,也需要對“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以及證明DNA具有半保留復制特點的“梯度離心實驗”等,在實驗方法的認知上有一個提煉過程。
基因的表達(即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遺傳信息流動的全過程(中心法則)可通過填表比較,整理出相關知識要點。

4 以基因突變?yōu)榛A,比較不同育種方式的遺傳學原理及特點
遺傳和變異的原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近年多套高考試題都十分注重這方面內容的考查。因此,熟悉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等育種方式,通過比較的方法,可明顯增強求解新情境下的各型遺傳應用題。

要點梳理:

1 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1.1 生殖的類型
1.1.1 無性生殖的特點是: 。
常見類型有:細菌、草履蟲等單細胞生物通常進行 生殖;酵母菌在環(huán)境條
好的時候,可進行 生殖;青霉、根霉等真菌進行 生殖;草莓、葡萄、甘薯等植物常?蛇M行 生殖。
無性生殖的新技術及其應用:快速繁殖,培育無病毒植物,人工種子;克隆哺乳動物等。
1.1.2 有性生殖的特點及進化意義
有性生殖產(chǎn)生的后代,既具 遺傳性,又因有 而具更大的變異性,這對
于生物的 和 具有重要意義。
1.1.3 被子植物的傳粉與雙受精
花粉粒是在雄蕊的 中形成的。在胚珠成熟的胚囊中,靠近珠孔的一個較大的細胞是 ,位于中央的兩個核是 。
通過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等不同的傳粉方式,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萌發(fā)并長出 ,其內的兩個精子到達胚囊后,一個精子與 結合,形成 ;另一個精子與兩個 結合,形成 。
1.2 減數(shù)分裂
1.2.1 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要點
減數(shù)分裂是進行 生殖的生物在產(chǎn)生 時,進行的染色體數(shù)目
的細胞分裂。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 次,而細胞要連續(xù)分裂 次。減數(shù)分裂的最終結果,形成的子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比原母細胞減少了 。
1.2.2 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和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比較
  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染色體的主要行為同染色體聯(lián)會和分離;在同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染色體自由組合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分開
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2N → N → →
核DNA數(shù)的變化2a→ → 2a→

1.2.3 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的比較
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
細胞分裂次數(shù)1次連續(xù)2次
染色體復制次數(shù)1次1次
同染色體的變化無聯(lián)會和分離有聯(lián)會和分離
子細胞的名稱及數(shù)目體細胞;
1→2個配子;♂為1→4個精子,
♀為1→1個卵細胞
最終子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與親代體細胞相同只有親代體細胞中的一半
1.2.4 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生物學意義:①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 細胞中 數(shù)目的恒定;②導致可遺傳變異—— 的產(chǎn)生。
1.4 高等動物的個體發(fā)育
2 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2.1 基因的分離定律
2.1.1 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2.1.2 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
①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每一種性狀的基因(遺傳因子)都是 存在的;
② 在F1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配子時,成對的 基因隨著 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產(chǎn)生出比例為 的兩種配子;
③ 雌、雄配子的結合機會是均等的,因此出現(xiàn)F2中比例為 的性狀分離。
2.1.3 對分離現(xiàn)象解釋的驗證——測交試驗
讓雜種子一代與 雜交,用測定F1基因型的試驗方法。
2.1.4 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
在雜種子一代的體細胞中,位于一對 染色體上的 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 基因會隨著 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2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2.2.1 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2.2.2 對自由組合定律的解釋

2.2.3 對自由組合定律的解釋的驗證實驗
2.2..4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于非同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 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染色體的等位基因 的同時,非同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 。
3 性別決定、伴性遺傳與人類遺傳病
3.1 XY型的性別決定

男女產(chǎn)生配子的特點:如果僅考慮一對性染色體的傳遞情況,男性產(chǎn)生配子的特點是 ;女產(chǎn)生配子的特點是 。
3.2 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以紅綠色盲為例):
基因位置: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Y染色體上無____ __基因。
基因傳遞:隨_______ __向后代傳遞。
患者基因型:________(患病女性),__________(患病男性)
遺傳特點:a. 男性患者____ __女性患者;b.有 遺傳的現(xiàn)象; c. 女性患者的__ _一定患病。
3.3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以抗維D佝僂病為例):
基因位置及傳遞:同伴X隱性一樣。
患者基因型:)_________(患病女性),_______(患病男性)
遺傳特點:a.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b. 有 遺傳的現(xiàn)象。c.男患者的母親及______ _一定患病。
3.4 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
3.4.1單基因遺傳。菏 控制的遺傳病。根據(jù)性狀的顯隱關系和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可分為 、 、 和 。
基本類 型主要特點常見病例



體顯性遺傳病可連續(xù)傳代;患者的雙親至少有一方多指癥、是患者;雙親中一方是患者,子女中約有1/2患病,且男女患病機會均等多指癥、并指癥、
家族性多發(fā)性結
腸息肉病等
隱性遺傳病可隔代遺傳;患者的雙親若表型正常則一定為雜合體,其同胞有1/4機會患病,且男女患病機會均等;近親婚配后代患病機會大大增加。 白化癥、半乳糖血
癥、先天性聾啞等



體顯性遺傳病可連續(xù)傳代;父病女皆;母病則子女約有1/2機會患;群體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咕S生素D佝僂病
隱性遺傳病可隔代遺傳;母病子皆病;子病則母至少為攜帶者;父病母攜帶者子女1/2患病;群體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血友病、紅綠色盲
3.4.2 多基因遺傳。河 控制的遺傳病。常表現(xiàn)出 現(xiàn)象, 還比較容易受 的影響。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較,在 中發(fā)病率較高。
3.4.3 染色體異常遺傳。菏怯扇旧w在 或 上發(fā)生改變,而帶 較
大的改變所引起的遺傳病,往往造成較嚴重的后果。
預防遺傳病的有效手段主要是進行 和 等。

4 遺傳的物質基礎
4.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4.1.1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從F.Griffith到O.very
Ⅰ. 1928年,英國科學家F. Griffith以肺炎雙球菌為材料,做了如下圖所示實驗。
(1)從上圖的分析表明,R型活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菌混合后,可轉化為 活菌,而且這種性狀的轉化是可以 的。
(2)可見對S型菌的加熱殺死過程,僅僅使菌體的___________等物質發(fā)生變性,而體內的具遺傳作用的__________并沒有真正被滅活。從D圖的分析可以知道,S型菌體內的轉化因子能利用R型菌提供的 、 等物質合成新的S型活細菌。
Ⅱ. 為了弄清上述實驗中的轉化因子究竟是什么?1944年,美國科學家O.T.Avery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艾弗里認為,要弄清楚轉化因子,就要對S型細菌中的物質進行 、
和 ,以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 的作用。要實現(xiàn)這一設計思路,需要具備的技術手段是 、 等技術。
4.1.2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熟讀本中有關該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
為了證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進入細菌的是噬菌體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質外殼,可用兩種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對噬菌體進行標記。再讓帶有這兩種不同標記的噬菌體分別去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從而對此做出實驗論證。據(jù)分析,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含有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多種氨基酸,F(xiàn)請你完成以下關鍵性的實驗設計。
實驗室已制備好分別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種同位素的微生物培養(yǎng)基。
(1)你選擇哪兩種培養(yǎng)基分別用于和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的標記?

(2)你用這兩種培養(yǎng)基怎樣去實現(xiàn)對噬菌體的標記?請簡要說明實驗的設計方法。

4.1.3 實驗九: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實驗原理: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的濃度為 mol/L是,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這一原理,可以是溶解在氯化鈉溶液中的DNA析出。
實驗取材:為什么不選用豬血細胞液?
方法步驟(見右圖):
1次加酒精;
2次加蒸餾水;
3次過濾;
4次調整氯化鈉溶液的濃度;
5次用玻璃棒沿一個方向攪拌。
4.2 DNA的分子結構——獨特的雙螺旋結構
組成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 ,它是由1分子 、1分子無機 和1分子含氮堿基 4種中的1種組成。
組成DNA分子的兩條長鏈,反向平行,向右盤繞;通過腺嘌呤與 配對, 與C 配對,構成獨特的雙螺旋。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變式問題討論:
例1:已知某DNA分子一條鏈上 ,其互補鏈上和整個DNA分子中, 的值分別為多少?
例2:已知某DNA分子一條鏈上 ,其互補鏈上和整個DNA分子中, 的值分別為多少?
4.3 DNA分子的復制——自我復制、半保留復制
DNA分子的復制是指以 為模板合成 的過程。這一過程在體細胞的增殖中發(fā)生在 的間期;而在形成配子過程中則發(fā)生在 的間期。
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梯度離心實驗
含有32P或31P的磷酸,兩者化學性質幾乎相同,都可參與DNA分子的組成,但是 32P比 31P質量大,F(xiàn)將某哺乳動物細胞放在含有 31P磷酸的培養(yǎng)基中,連續(xù)培養(yǎng)數(shù)代后得到G0 代細胞。然后將G0 代細胞移至含有 32P磷酸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經(jīng)過第1、2次細胞分裂后,分別得到G1、G2代細胞。再從G0、G1、G2 代細胞中提取出DNA,經(jīng)密度梯度離心后得到結果如右圖所示。 由于DNA分子質量不同,因此在離心管內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 分別表示輕、中、重三種DNA分子的位置。請回答:
(1)G0、G1、G2代DNA離心后的試管分別是圖中的:G0 ;G1 ;G2 。
(2)G2 代在 ①、②、③ 三條帶中DNA數(shù)的比例是 。
(3)圖中①、②兩條帶中DNAA分子所含的同位素磷分別是:條帶① ,條帶② 。
(4)上述實驗結果證明DNA的復制方式是 ; DNA的自我復制能使生物的 保持相對穩(wěn)定。
4.4 基因的概念
DNA分子中4種 的排列順序蘊藏著大量的 信息。而基因則是是有 的DNA分子 。
4.5 基因的表達——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基因的功能傳遞遺傳信息表達遺傳信息
復制轉錄翻譯
時期整個生命活動中
場所
原料
模板
信息流動方向DNA→DNADNA→RNARNA→蛋白質
過程特點邊解旋邊復制;
每個DNA分子含1條母鏈1條子鏈邊解旋邊轉錄;
轉錄完成后,DNA分子恢復雙螺旋結構隨著核糖體在mRNA上的移動,多肽鏈便逐漸形成
產(chǎn)物
4.6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基因通過控制 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 ;蜻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 直接控制生物體的 。
5 遺傳與基因工程
5.1 基因的結構
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可分為 區(qū)(調控序列)和 區(qū)(其特點是 )。
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特點:非編碼區(qū)含有起調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如 酶的結合位點);編碼區(qū)是間隔的、不連續(xù)的。也就是說能夠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 )是由不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 )分隔開,成為一種斷裂的形式。
5.2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5.2.1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 技術或 技術。
5.2.2 基因工程操作中需要的最基本的工具,具體是指:
工具酶包括:①基因的“剪刀”—— 酶。酶的專一性決定了一種“剪刀”只能識別一種特定的 序列,并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 分子。②基因的“針線”—— 酶。它可以將兩種不同的、由 和
交替連接而構成DNA骨架進行“縫合”。
基因的運載體是指能夠將外基因送入 細胞的運輸工具。目前常用的有質粒、
等。
5.2.3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一般要經(jīng)歷“4步曲”):
(1) ; (2) ; (3) ; (4) 。
5.2.4 基因工程的應用包括:
① 基因工程育種; ②基因工程制藥;
③ DNA探針(基因探針)技術在基因診斷與治療,以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方面的應用。
5.3 細胞質遺傳
細胞質基因是指位于細胞質中____ __和_________(兩種細胞器)內的DNA,不僅能夠像核基因那樣進行 ,并通過 和 控制某些蛋白質的合成。
細胞質遺傳的特點:①母系遺傳:即具有__ __性狀的親本雜交,F(xiàn)1總是表現(xiàn)出
性狀的遺傳方式。②雜交后代的性狀不出現(xiàn)一定的 。
6 可遺傳的變異三種
6.1 基因突變
6.1.1 基因突變的概念:DNA分子中發(fā)生 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 的
改變;蛲蛔內舭l(fā)生在 中,將遵循遺傳規(guī)律傳遞給后代;若發(fā)生在 中,則一般不能遺傳。但有些植物可通過 生殖的方式傳遞。
6.1.2 基因突變的原因:DNA分子復制過程中,堿基互補配對的差錯可導致 組成發(fā)生改變。易誘發(fā)基因突變并提高突變頻率的因素有三:紫外線、X射線及其他輻射等 因素,亞硝酸等 因素,以及 等生物因素。
6.1.3 基因突變的特點:①突變在生物界是 的;②突變是隨機發(fā)生并 的;③在自然狀態(tài)下,突變的頻率是 的。
6.1.4 基因突變的意義:基因突變是產(chǎn)生 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 ;是生
物進化的 材料。
6.2 基因重組
在生物體進行 生殖的過程中,控制 性狀的基因的 組合。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告訴我們,在生物體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 時,在等位基因隨
著同染色體彼此 的同時,位于非同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可 。
6.3 染色體變異(重在幾個重要概念的熟悉)
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在 或 發(fā)生改變,而
導致性狀的變異。主要有: 、 、 和 等 4種類型。
②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 ,另一類是
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以 的形式成倍地 。
③染色體組的概念:細胞中的一組 染色體,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攜帶著控制生物 的全部遺傳信息的一組染色體。
④二倍體:由 發(fā)育而成的個體,其體細胞中含有 個染色體組。
⑤多倍體:由 發(fā)育而成的個體,其體細胞中含有 染色體組。
人工誘導多倍體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這種化學藥劑的作用在于能夠抑制正在分裂的細胞中的 的形成,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⑥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 染色體數(shù)目的個體。
利用單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的最大優(yōu)點是 。育種工作者常常采用 的方法獲得單倍體植株,然后經(jīng)過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以獲得用于雜交實驗所需要的真正的 。
6.4. 常見的幾種遺傳育種方式之比較
育種方式遺傳處理遺傳原理育種特點
雜交育種較為簡便,但需要較長時間的選擇
誘變育種可提高突變頻率,但有利突變少
多倍體育種器官較大、營養(yǎng)成分增加,但結實率低、發(fā)育延遲
單倍體育種可明顯縮短育種年限,但操作復雜、成活率較低
7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7.1 達爾的自然選擇學說
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包括:在“生物都有 繁殖的傾向”、“物種的個體數(shù)能保持穩(wěn)定”、“資是有限的”等事實基礎上,作出推論1:生物個體間存在差異;在“生物個體間普遍變異”和“許多變異又是可以 的”等事實基礎上,作出推論2:具有 的個體,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機會多;推論3: 逐代積累,生物不斷進化出新類型。
達爾創(chuàng)立的進化論揭示了生命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 ,生物的多樣性是 的結果。
7.1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重點放在幾個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種群:生活在同一點的 生物的一群個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基因庫:種群中 個體所含有的 基因。
物種: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具有一定 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 相互交配并且能產(chǎn)生出 的一群生物個體。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是 和 ;而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的 ;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 會發(fā)生定向的改變。
達爾在環(huán)球航行中觀察到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生活著13種地雀的現(xiàn)象說明,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分布到不同地域后,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突變和 ,由于長期的地理隔離,種群的 之間就會形成明顯的差異,并逐步形成 隔離,進而形成不同的物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36976.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生物教材復習 遺傳和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