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西安市第一中學2015-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高三語文試題第Ⅰ卷 閱讀題(70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9分,每小題3分)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將傳統(tǒng)的常態(tài)文學與新興的媒體相連,融合成嶄新的文藝樣式,而今已變成一個社會熱點。時下,“手機文學”正符合這樣的趨勢,以嶄新的姿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使傳統(tǒng)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臺上煥發(fā)青春。什么是“手機文學”?簡言之,它是以手機為傳輸和閱讀平臺、以語言文字為信息承載方式的文藝表現(xiàn)手段,是繼網(wǎng)絡文學之后的一種新文學形式。它也是技術時代的產(chǎn)物,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技術革新與精神需求的結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師用手機連載的方式發(fā)布他的小說《深愛》,開創(chuàng)了手機文學的先河。2006年以來,隨著手機3G技術和智能掌上閱讀系統(tǒng)的日益整合與普及,手機文學逐漸突破了短信體裁的制約,其在線瀏覽方式和互動效果已顯著增強。它不僅成為文字的“閱讀”平臺,而且透過電子書、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網(wǎng)絡等新興媒介在手機上的移植,手機文學正發(fā)展成一種集文學創(chuàng)作與發(fā)布、轉(zhuǎn)載與傳播、閱讀與評論、反饋與回應、娛樂與監(jiān)督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大眾文學樣式。[ 同時,“全媒體”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漸升溫。所謂的“全媒體”是指傳統(tǒng)媒介與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過媒介形式、內(nèi)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達到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體“1+1>2”的共贏。作為傳統(tǒng)的文學與最新的移動傳播媒介的融合,手機文學正一步步應驗著全媒體的神話。它使傳統(tǒng)文字的底蘊煥發(fā)時尚的魅力,也讓移動的媒介承載視聽之外的文學所帶來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的確,當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嘗遍了視聽文藝那過眼云煙般的淺薄感,今天的大眾迫切需要一種直抵心靈、浸透心脾的審美溝通。而作為傳統(tǒng)的文學,那種長篇大論、循規(guī)蹈矩、起承轉(zhuǎn)合、意味悠長的作品已難以適應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人們的零散化時空觀念與快節(jié)奏的閱讀需要。于是在新的歷史境遇下,手機文學呼之欲出。其中的精品摒棄了傳統(tǒng)文學“整體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過某個絕佳的視點、巧妙的角度設計,運用“惜墨如金”的筆法、令人驚嘆的筆調(diào)直抵心靈的敏感處。因此,其特點應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顯文字的爆發(fā)力、峰回路轉(zhuǎn)之間使讀者心生頓悟、三言兩語能映出視覺上的美感、言語中的留白又能讓人處處回味無窮。 就當今的大眾文化理論來說,手機文學正符合時下方興未艾的后現(xiàn)代語境。現(xiàn)代主義依靠空間相隔與時間相繼的“線性”文化邏輯,已逐漸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擬化”的后現(xiàn)代氣脈聚攏。隨之而來的是現(xiàn)代性的“宏大敘事”向后現(xiàn)代的“微型敘事”轉(zhuǎn)變。人們愈加零散化的時空狀態(tài)必定需要同樣零散的“微敘事”來填補。一時間微小說、微閱讀、微電影、微新聞、輕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當代文化“微薄”之至,其中獨少了“厚重”二字。不論歷史還是文化,都需要“厚重”來承載它的精神和靈韻。這其中,“文學”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機文學的興起是時代的必然。1、下列有關“手機文學”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手機文學”是技術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它將傳統(tǒng)的常態(tài)文學與新興的媒體相結合,使傳統(tǒng)的文字煥發(fā)出新的活力。B.“手機文學”是繼網(wǎng)絡文學之后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以語言文字信息為承載方式,手機只是這種文學形式表達的憑借和媒介。C.隨著手機功能的提高,手機文學漸漸突破了短信體裁的制約,如今它已經(jīng)發(fā)展成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大眾文學樣式。D. 手機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整體化”、“全方位”的描述不同,其中精品在表達上“惜墨如金”,角度設計巧妙,視點絕佳,能夠觸動人的內(nèi)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手機文學”之所以能夠以嶄新的姿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就是因為它能夠使傳統(tǒng)的文字煥發(fā)青春。 學優(yōu)首發(fā)B. 隨著人類技術革新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手機文學應運而生,日本教師用手機連載的方式發(fā)布的小說《深愛》,開創(chuàng)了它的先河。C. 要達到傳統(tǒng)文學與新媒介的共贏就需要通過媒介形式、內(nèi)容、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這也是“全媒體”的主旨所在。D. 傳統(tǒng)的文學難以適應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人們的零散化時空觀念與快節(jié)奏的閱讀需要,再加上時代技術的發(fā)展,于是,手機文學呼之欲出。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能讓移動的媒介承載視聽之外的文學所帶來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這是傳統(tǒng)的文學與最新的移動傳播媒體融合的結果。B. 今天的大眾迫切需要一種直抵心靈、浸透心脾的審美溝通,但當今的視聽文藝因缺乏文字的介入而難以實現(xiàn)這一使命。C. 微小說、微閱讀、微電影、微新聞、輕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能夠大行其道,是因為它能夠適應人們愈加零散化的時空狀態(tài)的精神需求。D.手機文學順應時代應運而生,它既符合時下方興未艾的后現(xiàn)代語境,同時已經(jīng)能夠承載“厚重”的歷史文化精神和靈韻。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韓鏞,字伯高,濟南人。延?五年中進士第,授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尋遷集賢都事。泰定四年,轉(zhuǎn)國子博士,俄拜監(jiān)察御史。當時由進士入官者僅百之一,由吏致位顯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書參議傅巖起為吏部尚書,鏞上言:“吏部掌天下銓衡,巖起從吏入官,烏足盡知天下賢才。況尚書秩三品,巖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敝瓶善渥。 學優(yōu)首發(fā)  天歷元年,除僉浙西廉訪司事,擊奸暴,黜貪墨,而特舉烏程縣尹干文傳治行為諸縣最,所至郡縣,為之肅然。二年,轉(zhuǎn)江浙財賦副總管。至順元年,除國子司業(yè),尋遷南行臺治書侍御史。順帝初,歷僉宣徽及樞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講學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剛介為時所忌,言事者誣劾其贓私,乃罷去。五年,臺臣辨其誣,遂復起參議中書省事。   七年,朝廷慎選守令,參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當今必欲得賢守令,無加鏞者!钡勰颂厥痃O姓名,授饒州路總管。饒之為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將為盜,必卜之。鏞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內(nèi)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毀之。人初大駭,已而皆嘆服。鏞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學宮,求宿儒學行俱尊者,列為《五經(jīng)》師,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謁先圣,月必考訂課試,以示勸勵。每治政之暇,必延見其師生,與之講討經(jīng)義,由是人人自力于學,而饒之以科第進者,視他郡為多。鏞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屬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厭其所欲,即銜之,往往騰謗于朝,其出使于饒者,鏞延見郡舍中,供以糲飯,退皆無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織幣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諸郡長吏。獨鏞無預。鏞治政,雖細事,其詳密多類此。 十年,拜中書參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脫脫在位,而龔伯?輩方用事,朝廷悉議更張,鏞有言,不見聽。人或以鏞優(yōu)于治郡,而執(zhí)政非其所長,遂出為甘肅行省參知政事。及脫脫罷,用事者悉誅,而鏞又獨免禍。乃遷西行臺中丞,歿于官。 (選自《元史》)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吏部掌天下銓衡 銓:選拔官吏B. 無加鏞者 加:超過C. 俾俊秀入學宮 俾:強迫D. 月必考訂課試,以示勸勵 勸:勉勵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韓鏞優(yōu)于治郡的一項是(3分)( )①所至郡縣,為之肅然 ②既而拜侍御史,以剛介為時所忌 ③當今必欲得賢守令,無加鏞者 ④鏞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 ⑤俾俊秀入學宮,求宿儒學行俱尊者,列為《五經(jīng)》師 ⑥一不厭其所欲,即銜之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元朝時,顯要官職往往是由吏職出身的人來擔任,很少有人能從進士做官,韓鏞就是從進士做官的。B.韓鏞在擔任侍御史時,因為剛正不阿被當時的官員們忌恨,議論政事的人誣告他貪贓肥私,于是他被罷免了官職。C.饒州地區(qū)民俗崇尚鬼神,就連做賊的人準備搶劫時,也必定到覺山廟中占卜吉兇,韓鏞到任后,就拆毀了廟宇,將泥塑偶像沉入江中。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來就多,各地方州縣都很討厭他們,他們到了饒州,韓鏞只供給他們粗米飯,他們也不敢有什么議論。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巖起從吏入官,烏足盡知天下賢才。(3分)(2)由是人人自力于學,而饒之以科第進者,視他郡為多。(3分)(3)而龔伯?輩方用事,朝廷悉議更張,鏞有言,不見聽。(4分)(二)古代詩歌鑒賞(11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蝶戀花 密州上元[注]蘇軾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寫作本詞時,作者剛調(diào)任密州,時年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貧窮粗陋,連年蝗災,民不聊生。8、詞的上闋專寫錢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試作分析。(5分)9、詞的下闋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1)弦弦掩抑聲聲思, ; ,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1)下列對小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鮑勃對警察說“這兒沒有出什么事”,表現(xiàn)了他在和老友見面前的愉快心情。 B.鮑勃說“這些年來,我一直不得不東奔西跑”,反映出他負罪在逃的窘迫之狀。C.鮑勃給警察講述他和朋友約會的緣起,是為了緩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緊張心理。D.高個子男子擔心鮑勃很快認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領向上翻著,蓋到耳朵。E.鮑勃讀便條時微微顫抖,表現(xiàn)了他當陜西省西安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500315.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模擬試題分類精編(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