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語文文言句式總復(fù)習(xí)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文言句式
“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學(xué)習(xí)與備考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涉及的方面較多,也比較靈活;另一方面,準(zhǔn)確理解并把握文言句式也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
●難點磁場
[試題1](★★★★)(原文見難點18選文一)
下面各句中補出部分錯誤的一項是
A.(王導(dǎo))軍謀密策,知無不為B.及(帝)徙鎮(zhèn)建康,吳人不附
C.(帝)存問風(fēng)俗,虛己傾心D.(王導(dǎo))潛有興復(fù)之志
[試題2](★★★★)(原文見難點18選文二)
下面各句中補出部分錯誤的一項是
A.喜擊劍,人莫能當(dāng)(之,代尹翁歸)
B.及翁歸為市吏,(霍光)莫敢犯者
C.(翁歸)對曰:“翁歸文武兼?zhèn)洹?br />D.莫有怨(翁歸)者
●案例探究
[案例1](★★★★)(2002年北京高考試題)
文中畫線的句子,暗換主語的一項是
A.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
B.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
C.過于荊,至江上,欲涉。
D.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
命題意圖:此題考查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成分省略。能力層級為B級。
知識依托:古漢語語法知識等。
解析:A項前文的主語是“荊”,而后句“登太行而望鄭”的主語應(yīng)為“五員”。
答案:A
錯解分析:錯選D,沒有理解語句的基本含義,誤以為“求之江上”的“求”為尋找、捕捉之意,因而也就把“之”誤以為是指五員!爸睉(yīng)指渡五員過江的丈人,“使人求”的主語應(yīng)是五員,與前句相同。
方法技巧:把握全文大意,然后從上下語句的聯(lián)系中仔細(xì)分析。
[案例2](★★★★★)(1999年全國高考試題)
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縣為征。
B.及(瓊)欲求謁,度知其意。
C.苦請,(潁)遂便為留。
D.自從(瓊)貸粟以給付饑者。
命題意圖: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式中的成分省略,主要是主語的省略,也有介詞賓語的省略。能力層級為B級。
知識依托:古漢語語法知識等。
解析:B項省略的主語不是“瓊”,而是“研”;C項省略的主語也不是“潁”,而是“瓊”;D項中介詞“從”后面的賓語則不是“瓊”,而是“有粟家”。
答案:A
錯解分析:錯選C,誤把語句理解為:最后穎留下了瓜;而句意應(yīng)為:穎苦苦請求,瓊才留下了他的瓜。錯選D,屬粗枝大葉,以為瓊為百姓辦了大事,于是把好事全歸于他。
方法技巧:在文言文語句中,成分省略是常有的事,如果不能確定省略的成分,就不可能準(zhǔn)確全面地理解句意,乃至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做此類試題也必須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境去推斷,看究竟省略了什么成分,是哪個詞語。此題即可根據(jù)語境推知,B、C、D三項中所補出的省略成分均為錯誤。
●錦囊妙計
一、判斷句難點探析
1.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xiàn)。例如:
此人力士。
2.用“為”聯(lián)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例如:
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斷。例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4.用副詞“非”“乃”“即”“則”等表判斷。對否定判斷學(xué)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二、被動句難點探析
古代漢語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有四種:
1.用“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用介詞“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于”放到動詞后,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齊王建被秦國活捉了。禽,通擒)
[簡析]①句中的“于”用在動詞“禽”的后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坝凇笨勺g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王建”是受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于”。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guān)系。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后加“于”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我雖然想再說一些,但考慮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見”,用在動詞“察”前,表示被動,“見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我擔(dān)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3.用“為”表示被動關(guān)系!盀椤狈旁趧釉~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草房被秋風(fēng)吹壞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被”用在動詞前表被動。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簡析]“受……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于”引出主動者“人”。這種句式數(shù)量較少。
三、賓語前置難點探析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jīng)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詞“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這類句子中,代詞作賓語時,則常常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①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楚國)不得欺騙你(宋國),你(宋國)也不要欺騙我(楚國)]
②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簡析]①句的“爾”“我”,代詞,分別作動詞“詐”“虞”的賓語,因兩個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爾”、“我”分別放在“詐”“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詞“無”(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詞,指代自比管仲、樂毅的說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動詞“許”的賓語,放在“許”的前面、否定副詞“莫”的后面。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賓語前置這種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未絕鼓音。
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簡析]這三個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賓語“二毛”(頭發(fā)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2.賓語用代詞復(fù)指。
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賓語后面用代詞“是”或“之”復(fù)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太陽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nèi)撼迹?br />③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掌握國家政權(quán),天下賴你維持)
[簡析]①句的“下土”是動詞“冒”的賓語,為了強調(diào)賓語,把賓語提到動詞“冒”的前邊,在被提前的賓語與動詞“冒”之間插進代詞“是”表示復(fù)指。②句的“亡”是“恤”的賓語,借助代詞“之”復(fù)指賓語,把賓語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維”就是“維(保護)四方”,此是借助代詞“是”復(fù)指賓語,使賓語前置。
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惟(唯)”,構(gòu)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例如:
④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⑤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⑥父母唯其疾之憂。
[簡析]“唯敵是求”就是“求敵”;“唯利是視”,就是“視利”;“唯其疾之憂”就是“憂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賓語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較突出,F(xiàn)代漢語從古代吸收的成語里有“唯命是聽”“唯利是圖”等說法,就是這種語法格式的保留。
四、成分省略難點探析
1.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漢語都有省略,但古漢語的主語省略比現(xiàn)代漢語更多,更為錯綜復(fù)雜。例如:
①楚人為食,吳人及之。( )奔,( )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御之者。然( )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fēng)、攣宛、瘺、癘……[永州郊野出一種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紋,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沒法醫(yī)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曬成干肉做藥,可以治好麻瘋、頸子腫、窶管、手腳蜷曲(病)……]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對話中或不發(fā)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特別是動詞謂語。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擊鼓,軍隊的士氣高漲,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微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全沒有了)
[簡析]此句屬承前省,后兩個分句的動詞謂語“鼓”承第一個分句的動詞謂語省略了。
有時省略的動詞謂語或謂語部分(包括賓語),需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即參照上下文加以補充,才能準(zhǔn)確地理解。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謊報,一定按實情告神!蟠笮⌒〉陌讣,雖不能一一察清斷明,但一定盡誠心來處理)
[簡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狀語的介詞結(jié)構(gòu),后面分別省略了主要動詞“告”和“論”。
3.古代漢語的介詞結(jié)構(gòu)有時是可以省略介詞的。常見的是省略介詞“于”和“以”。例如:
①至則無所用,放之( )山下。
②項王則受璧,置之( )座上。亞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劍撞而破之。
[簡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處所的名詞,前面省略了介詞“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處所的詞語,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這類的“于”字省略在古漢語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guī)句子里,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里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xiàn)象。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例如: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②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簡析]①句中的“宮中府中”就是“宮中之吏”與“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詞“吏”,實際上是定語代替了中心詞。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五、定語后置難點探析
定語后置雖然沒有在《考試說明》中單獨列出,但考題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1.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②五谷者,種之美者也。(五谷是莊稼中的好種)
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后置。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云霞繪出色彩,已超過巧妙的畫師;草木裝飾鮮花,不依靠神奇的繡工)
3.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②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他(陳勝)一些曾經(jīng)一道給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聽到了這個消息]
4.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四種人(鰥、寡、孤、獨),是社會上無依無靠的窮苦人]
②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幾人歟?
●殲滅難點訓(xùn)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孫子秀字元實,越州余姚人。紹定五年進士。調(diào)吳縣主簿。有妖人稱“水仙太!,郡守王遂將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奮然請往,焚其廬,碎其像,沈其人于太湖,曰:“實汝水仙之名矣。”妖遂絕。日詣學(xué)宮與諸生討論義理。辟淮東總領(lǐng)所中酒庫①。檄督宜興縣圍田租。既還,白水災(zāi),總領(lǐng)恚曰:“軍餉所關(guān),而敢若此,獨不為身計乎?”子秀曰:“何敢為身計,寧罪去爾。”力爭之,遂免。
改知金壇縣,嚴(yán)保伍,厘②經(jīng)界,一切與民休息。訟者使赍牒自詣里正,并鄰證來然后行,不實者往往自匿其牒,唯豪黠者有犯,則痛繩不少貸;疵窳魅胍匀f計,振給撫恤,樹廬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學(xué)校,明教化,訪國初茅山書院故址,新之,以待遠(yuǎn)方游學(xué)之士。
衢州寇作,水冒城郭,朝廷擇守,屬子秀行。子秀謂捕賊之責(zé),雖在有司,亦必習(xí)土俗之人,乃能剪其憑依,截其奔突。乃立保伍,選用土豪。甫七日,而眾禽四十八人以來,終子秀之任,賊不復(fù)動。水潦所及,則為治橋梁,修堰閘,補城壁,浚水原,助葺民廬,振以錢米,招通鄰糴,并除公私一切之負(fù),民用復(fù)蘇。
注:①酒庫:負(fù)責(zé)酒類專賣的官員。②厘(lí):整理,治理。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一切與民休息B.振給撫恤
C.乃立保伍,選用土豪D.并除公私一切之負(fù),民用復(fù)蘇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郡守王遂將使治之,莫敢行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
B.而敢若此,獨不為身計乎?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C.何敢為身計,寧罪去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D.亦必習(xí)土俗之人,乃能剪其憑依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郡守王遂將使(孫子秀)治之
B.檄(孫子秀)督宜興縣圍田租
C.力爭之,(孫子秀)遂免
D.唯豪黠者有犯,則痛繩(訟者)不少貸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xiàn)孫子秀關(guān)心百姓生活的一組是( )
①子秀奮然請往②力爭之,遂免
③訟者使赍牒自詣里正④括田使耕
⑤招通鄰糴⑥民用復(fù)蘇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
5.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孫子秀做吳縣主簿時,郡守要整治自稱“水仙太!钡难,人們都有點害怕顧慮,孫子秀主動請纓,把那個妖人扔到了太湖里。
B.孫子秀做金壇縣知縣時,有數(shù)以萬計的淮河流域災(zāi)民涌入縣境,他撥給他們房屋田地加以安置,還從他們中間選拔有能力的人進行管理。
C.衢州盜匪興起,朝廷派孫子秀去任太守,他采取了得力措施,不到七天,就捉住了四十八個盜賊。一直到他離任以后,也沒鬧過盜匪。
D.衢州遭受水災(zāi),也是靠了孫子秀修建橋梁堰閘,修補城墻,疏通水道,幫助百姓修理房屋,救濟錢米,免去百姓各種負(fù)擔(dān)等措施,使百姓生活得以恢復(fù)。
6.翻譯下面語句
①淮民流入以萬計,振給撫恤,樹廬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

②子秀謂捕賊之責(zé),雖在有司,亦必習(xí)土俗之人,乃能剪其憑依,截其奔突。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題
寒朗字伯奇,魯國薛人也。永平中,以謁者守侍御史,與三府掾?qū)俟部及涪俪z②。顏忠、王平等辭連及隧鄉(xiāng)侯耿建、朗陵侯臧信、護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建等辭未嘗與忠、平相見。是時顯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④,無敢以情恕者。朗心傷其冤,試以建等物色⑤獨問忠、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朗知其詐,乃上言建等無奸,專為忠、平所誣,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帝乃召朗入,問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對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虛引,冀以自明!钡墼唬骸凹慈缡,四侯無事,何不早奏,獄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對曰:“臣雖考之無事,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故未敢時上。”帝怒罵曰:“吏持兩端!贝偬嵯。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國耳!钡蹎栐唬骸罢l與共為章?”對曰:“臣自知當(dāng)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臣見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惡大故⑥,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無后責(zé)。是以考一連十,考十連百。又公卿朝會,陛下問以得失,皆長跪言,舊制大罪禍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陳,誠死無悔!钡垡饨猓t遣朗出。后二日,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余人。
(選自《后漢書?寒朗傳》)
注:①考案:審處。②楚獄:漢光武帝劉秀兒子劉英為楚王。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楚王因謀逆被廢自殺。因這一案件受牽連而被處罰的人“以千數(shù)”。③顯宗:漢明帝劉莊。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樣。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稱有罪不判、重罪輕判為出罪,稱無罪判刑,輕罪重判為入罪。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B.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
C.不敢多污染人D.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試以建等物色獨問忠、平今以鐘磬置水中
B.乃上言建等無奸王曰“善。”乃下令
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9.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故(建等)多有虛引B.左右方引(帝)去
C.小臣不敢欺(陛下)D.陛下問(政事)以得失
10.以下句子分編為四組,能夠表現(xiàn)寒朗執(zhí)法嚴(yán)明,實事求是的一組是( )
①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②乃上言建等無奸③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④是以考一連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③⑤
11.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屬官一起審查處理楚王劉英謀逆一案的案犯,顏忠、王平等人的供詞中牽連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了非常氣怒,令寒朗把與此案有關(guān)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認(rèn)曾與忠、平相見,寒朗就單獨提審忠、平,問四人的模樣如何,發(fā)現(xiàn)他們編造假供誣告四人的情況。
C.寒朗據(jù)實情上奏,說明耿建四人并沒有參與謀反。后來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編假供的動機,并解釋審查完耿建四人而沒有及時稟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發(fā)怒,直言強諫,指出因楚王一案牽連,已經(jīng)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負(fù)責(zé)任,不敢說真話。皇上聽了有所悔悟,親自到洛陽獄審理案情,將一千多名無辜的人釋放出獄。
12.翻譯下面語句。
①臣見考囚在事者。

②臣今所陳,誠死無悔。


附:參考答案
難點磁場
1.C[應(yīng)為“古之王者”。]
2.B[應(yīng)為奴客]
殲滅難點訓(xùn)練
1.B[A.休養(yǎng)生息,C.當(dāng)?shù)赜胁拍艿娜,D.百姓因而……]
2.C[A.沒有人,B.難道,C.前句為“寧可”,后句為“難道”,D.副詞,才]
3.B[A.人,C.總領(lǐng),D.豪黠者]
4.C
5.C[“甫七日”指剛剛七天。“到他離任以后”不對,實際只是孫子秀在任的時間里。]
6.(參考)①有數(shù)以萬計的淮河流域災(zāi)民涌入縣境,孫子秀賑濟安置他們,給他們筑起房屋,分給田地讓他們耕種,還從他們中間選拔有能力的人進行管理。②孫子秀認(rèn)為捕討盜賊的責(zé)任雖然在于官府,也一定要遵從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習(xí)慣,這樣才能剪斷盜賊的依賴,使他們無處藏身。
7.C[古指連累]
8.D[“雖……而……”的“而”表轉(zhuǎn)折,“來而記”的“而”表遞進]
9.C[A.應(yīng)為“忠、平”;B.應(yīng)為“寒朗”;D.應(yīng)為“公卿”]
10.B[②③句都寫寒朗秉公執(zhí)法的表現(xià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54235.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教案:虛詞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