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語文散文類閱讀第二輪導(dǎo)練復(fù)習(xí)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典例導(dǎo)練

1 [2011?福建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15分)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
[元]虞 集
  延?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吳幼清先生于臨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澤。明日,登小孤山,觀其雄特險壯,浩然興懷,想夫豪杰曠逸名勝之士,與凡積幽憤而懷感慨者之登茲山也,未有不廓然樂其高明遠(yuǎn)大,而無所留滯者矣。
  舊有亭在山半,足以納百川于足下,覽萬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終日。石級盤旋以上,?結(jié)②堅縝,闌護完固,登者忘其險焉。蓋故宋江州守臣厲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毀,聚足③以涉,顛覆是懼。

至牧羊亭上,蕪穢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時,彭澤邑令咸在,亦為赧然愧,?然怒,奮然將除而治之。問守者,則曰:“非彭澤所治境也!蹦讼嗯c憮然而去。 明日,過安慶,府判李侯維肅,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夫所謂‘一柱’者,將以卓然獨立,無所偏倚,而震凌沖激⑤,八面交至,終不為之動搖;使排天沃日之勢,雖極天下之驕悍,皆將靡然委順,聽令其下而去。非茲峰其孰足以當(dāng)之也耶!新亭崢嶸在吾目中矣。子當(dāng)為我記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數(shù)十年,歷為郎官,謂之舊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剛氣自持,頗為時輩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憤其不足,侯不屑也。觀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見其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損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當(dāng)為,即以為己任,推而知其當(dāng)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為無疑矣。
(選自《道園學(xué)古錄》卷七,有刪節(jié))
【注】 ①某:我。 ②?結(jié):磚塊建筑。 ③聚足:登臺階一步一停。 ④徙倚:來回走動。⑤震凌沖激:指江水侵凌撞擊。⑥舊人:有資歷的老臣。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舟次彭澤 次:排列
B.蕪穢充斥 穢:雜草
C.乃相與憮然而去 憮: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解析】 A 次:住宿,停留。

2.下列句子陳述的內(nèi)容與“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關(guān)系的一組是(3分)( 。
①召吳幼清先生于臨川
②登者忘其險焉
③日就圮毀
④府判李侯維肅,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為無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 D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信息篩選能力。題干包含兩個重要的篩選條件,一是“新修”“亭”,包括“新修”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等;二是“直接”,句子本身與“新修”“亭”無關(guān)的不能選。在題干所給的六個句子中,①寫作者公務(wù)的內(nèi)容和目的地,與“亭”無關(guān);②寫舊亭的特點,與“新修”無關(guān);⑥寫作者對李維肅的贊賞,與“新修”“亭”都沒有直接關(guān)系。

3.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孤山山腰有個舊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厲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來到小孤山,發(fā)現(xiàn)牧羊亭破敗不堪,認(rèn)為是彭澤縣令失職所致。
C.李維肅想將新亭更名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剛氣”的個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達(dá)了對新任府判李維肅有所作為的期待。

【解析】 B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B項“牧羊亭”是對原文“至牧羊亭上”的錯解,原文的停頓應(yīng)是“至/牧羊/亭上”,意思是“甚至在亭子里牧羊”。考生答題時,應(yīng)注意到全文的“亭”均指“一柱峰亭”(包括新、舊),此外并沒有寫到別的亭子。另外,“虞集……認(rèn)為……彭澤縣令失職”也不合原文,應(yīng)是“彭澤縣令自感失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觀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見其為人矣。(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題名為“一柱”,可以嗎?
(2)(我)體察李維肅給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據(jù)(此)約略看出他的為人。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第(1)句中的得分點為 “新”“其”“更”。“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譯為“新修建”;“其”為指示代詞,譯為“那”;“更”作副詞,可譯為“重新”。第(2)句的得分點為“觀”“少”以及省略句式。其中“觀”根據(jù)上下文,可譯為“考慮,體察”,“少”為通假字,通“稍”,稍微。翻譯時,應(yīng)記得補出全句主語“我”,介詞“以”的賓語“之”(這,此)。
重要提示:由于福建高考對文言虛詞和句式?jīng)]有單獨命題考查,因此,所考查的翻譯句,往往會有意識地選擇含有虛詞和句式考點的句子,考生判斷句子的得分點時,應(yīng)注意將這兩個考點內(nèi)容考慮在內(nèi)。

【參考譯文】
元仁宗延?五年,我奉天子的命令,到臨川征召吳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吭谂頋。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雄偉突出險峻壯觀的景象,不由得豪情勃發(fā),想起那些曠放逍遙于山水名勝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積憤懣而懷有感慨的人登上這座(小孤)山時,沒有一個不(因此)覺得心胸開闊,樂于登山后的眼界高明,目光遠(yuǎn)大,覺得沒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憤感慨。

(小孤山)原來有一座亭子在半山,(站在亭子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容納在自己腳下,把萬里美景盡收眼底。(登山之人)輕松自在地坐在那里欣賞景色,可以度過一整天。(亭子的)石級盤旋而上,以磚石砌成,堅實而細(xì)密。欄桿扶手完整堅固,能讓登山的人忘記了它的險要。這座亭子大概是宋朝江州守臣厲文翁修筑的,距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六十二年了。因為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誠,(以致于亭子)一天天倒塌毀壞。每登一級臺階,都要等兩腳站穩(wěn),就怕倒塌傾覆。
(現(xiàn)在)甚至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蕪骯臟不堪,竟使人一點也不能在亭上來回走動。這時彭澤縣令在場,也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他們)振足精神,要鏟除荒穢,把亭管好。

問看亭人的意見,看亭人卻回答說:“(小孤山)不屬于彭澤縣管轄!彼麄冞@才一起含怒而無奈地離開。 第二天經(jīng)過安慶,安慶府判李維肅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這件事告訴他。他說: “這是我管轄的土地。我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題名為‘一柱’,可以嗎?所以稱‘一柱’的原因,是因為它卓然獨立,不偏向哪邊,也不倚傍什么,而江水的侵凌撞擊,從四面八方一起涌來,亭子始終也不會因此而動搖;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澆灌太陽之勢,即使窮盡天下所有驕橫強悍的力量,也都將拜倒馴服在一柱亭下,聽從一柱亭的命令而離開。不是這個山峰,那么有誰能夠抵擋(這種力量)呢?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那高峻特立的模樣,現(xiàn)在好像已在我的眼前了。你應(yīng)當(dāng)為我記錄下它!

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幾十年,歷任郎官,被稱為有資歷的老臣。他文雅有高材,以正直有骨氣作為自己的操持,很是被迎合世俗風(fēng)氣的人們所顧忌。很久之后,才被任命為安慶府判。有的人對于起用李維肅擔(dān)任府判感到憤憤不平,認(rèn)為他不夠資格。李維肅認(rèn)為不值得與他們計較。(我)體察李維肅給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據(jù)(此)約略看出他的為人。況且一座微小的亭子,對于郡政并沒有大的損益。(李維肅)到這里上任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立即把它作為自己的責(zé)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李維肅)對于興辦那些比筑亭更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夠有所作為,我對此確信不疑。

而今之述者,非追論昔賢,妄為優(yōu)劣之辨,即過稱好事,多設(shè)游揚之辭,皆我所不取也!弊x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選自(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
【注】 ①后序:寫在書后面的序文,類似于后記。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必推其鄉(xiāng)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
           齒尊: 年長受尊崇
B.請者必當(dāng)其人 當(dāng):充當(dāng)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積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 漫漶:模糊不清

【解析】 B 本題考查正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爱(dāng)”意為“權(quán)衡……是否合適”。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

【解析】 A 本題考查正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文言發(fā)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尚且。B.介詞,在。C.用于句中,表示停頓。D.表轉(zhuǎn)折,意為“卻”。

7.下列各句全都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一組是(3分)( 。
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兩序,非體也
③無所發(fā)明,但紀(jì)成書之歲月可也
④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
⑤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③⑤ D. ③④⑤
【解析】 C 本題考查篩選歸納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作者敘述一個事實,④是自此以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8.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作者認(rèn)為書前有序文,書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對作序的看法,并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C.給古人文集作序時,介紹一下刊刻情況是可以的,但不應(yīng)妄加褒貶。
D.杜牧認(rèn)為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后世的宗師。
【解析】 D 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題中“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后世的宗師”有誤,原文說“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是說“自古寫序文的,都是像后世宗師這樣的人才做的”。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與足下并生今世。(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qū)徱暎┳约簺]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
(2)現(xiàn)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dāng)今時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
【解析】 (1)“自審”是賓語前置,要翻譯成“考慮(或?qū)徱暎┳约骸;“讓”意為“推讓”?br />(2)“足下”是敬稱,譯為“您”;“并”譯為“共同、一起”。
(3)“汲”的本義是從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則專門形容急切的樣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安晃嶂笔且毁e語前置句,要調(diào)整為“不知吾”, 譯為“不知道我”。

【參考譯文】
《會試錄》《鄉(xiāng)試錄》都是主考官在書前作序,副主考官在書后作序,這是他們的職責(zé)。只要是書也都是這樣。比如國家剛建立時,府州縣志寫成后,一定是推舉這個地方有學(xué)識的人中年長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來寫序,如果沒有的話就由這個府州縣的官員來寫。所請的人必須是適合的人,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qū)徱暎┳约簺]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寫序的官員,他的文采必須很好,他對于這本書也必須有貢獻,這樣才不會被這個地方的人責(zé)備。這個地方的有學(xué)識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對于書也有貢獻,那么官員是不敢作序的。

如果有獨到的想法,則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讓給地方和官員,只要這樣做的人,就是盡職盡責(zé)。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闡明的,則叫做后序。也有只記錄成書時間而沒有序的,F(xiàn)在卻有兩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兩篇序,不符合體例,不是適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專業(yè)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學(xué)卻好多說話啊。
  如果對書的內(nèi)容有所發(fā)現(xiàn)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明示,只記錄成書的時間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歡給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莊充書》中說:“自古以來給書作序的,都是像后世宗師這樣的人才做的,F(xiàn)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dāng)今時代,想為您還沒寫完的文章作序,這實在是不可以啊!弊x了這段話,現(xiàn)在那些喜歡給人作序的人應(yīng)該停止了。
婁堅在《重刻〈元氏長慶集〉序》中說:“序要敘述作序的意圖,大概是開始于子夏為《詩經(jīng)》作序。后來劉向以校書為職業(yè),每編輯一冊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寫成《三都賦》后,自以為名聲不是很大,求皇甫謐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別人作序用來傳名。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惟恐人們不知道我。

至于后來文章流傳的時間長了,留存的刻本也許模糊不清沒法看了,繕寫后重新刻印,于是人們再寫一篇序,這時則應(yīng)該記敘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現(xiàn)在所記述的,不是追述議論過去的賢者,妄自作優(yōu)劣的論斷,就是過分地稱贊為好事,過多地用一些宣揚的辭藻,這些都是我所認(rèn)為不可取的。”讀了這段話,如今喜歡給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應(yīng)該停止(那么做了)。

點撥提升

近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古代散文的考查種類主要有寫景狀物類、寫人敘事類、議論說理類等,試題的命制形式則基本上都是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大類。
一、明確文體,注意差別
文言散文基本上分為文言議論散文、文言抒情散文和文言敘事散文三大類。這三類文言散文因表達(dá)方式有差異而存在本質(zhì)的區(qū)別,所以閱讀時要根據(jù)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思路。具體地講,就是要注意文體差別,注意不同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

二、依據(jù)特點,巧抓主旨
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就理解了整篇文章。因此,閱讀文言散文時要特別注意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比如,閱讀文言議論散文就要抓論點:有的文言議論散文的論題就是論點,如《勸學(xué)》;有的文言議論散文的論點在文章的開頭,如《六國論》一開篇就提出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有的文言議論散文的論點則在結(jié)尾,如《過秦論》在結(jié)尾才點明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由此可見,閱讀文言議論散文弄清論點是關(guān)鍵,因此要善于分析論點所在的位置。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則主要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文言抒情散文的情感作者會直接抒發(fā)出來,有的文言抒情散文的情感作者會藏匿在景物描寫中,有的文言抒情散文的情感作者會隱藏在具體的生活細(xì)節(jié)中,但無論哪種表達(dá)情感的方式,我們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直接或間接表達(dá)作者情感的關(guān)鍵語句。

三、整體把握,理清結(jié)構(gòu)
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作者寫作思路的反映,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高效、快速閱讀文章的有效措施。文言議論散文的閱讀特別需要通過抓論證結(jié)構(gòu)篩選各段的要點,進而整合文章信息。比如,閱讀《師說》只要抓住各段的要點全篇就會一目了然:“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提出擇師標(biāo)準(zhǔn);“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道出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圣人無常師”進一步闡明師道與師生的關(guān)系。韓愈就是這樣層層推進,進而闡明了從師的必要。文言抒情散文的閱讀則需要抓感情線索。

比如,《蘭亭集序》第一段寫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作者心中的快樂,第二段則由“樂”而生“痛”,因為人總是被“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左右;第三段則是由“痛”而生“悲”,然而在“悲”中作者并沒有消沉,而是由此生發(fā)出生與死的感慨,從而表露了作者對人生的熱愛與執(zhí)著。很顯然,《蘭亭集序》表現(xiàn)的作者的感情是復(fù)雜的,但只要理清文章的感情線索“樂??痛??悲”就會很好地體會文意。

四、仔細(xì)研讀,認(rèn)清方式
閱讀文言散文時,認(rèn)清文章的表達(dá)方式對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閱讀文言議論散文要關(guān)注議論方式。
1.比喻論證。就是用人們熟知的事實或現(xiàn)象論證觀點。比如,《諫太宗十思疏》第一段就用“固木之本”“浚水之源”比喻論證了“居安思!薄敖渖菀詢”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論辯的力度。
2.對比論證。就是將一事物相對的兩面進行對比,或把一事物與另外的事物進行對比,以便增強論證的效果。比如,《過秦論》就運用四個對比??秦國先強后弱或先盛后衰的對比、秦國與六國的對比、秦統(tǒng)一六國與陳涉起義的對比、陳涉起義與六國破滅的對比,在層層對比中凸顯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秦滅亡的深刻原因??“仁義不施”,很好地勸誡了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
3.舉例論證。就是通過列舉典型事例論證論點,進而使論點更具說服力。例如,《六國論》就通過列舉韓、魏、楚三國因賂秦而亡,以及趙、齊、燕三國隨之因被逐漸削弱而滅亡,有力地論證了“弊在賂秦”的觀點。

(二)閱讀文言抒情散文要理解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就是借助對景物的描寫抒發(fā)感情。比如,《蘭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就讓作者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2.托物寄情。就是借助對景物的描摹,用景物寄托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比如,《項脊軒志》的結(jié)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就是借枇杷樹傳達(dá)了對亡妻的思念與哀悼。
3.借生活細(xì)節(jié)抒情。就是融情于具體的生活細(xì)節(jié)中。比如,《項脊軒志》中的“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一句,就在具體的生活細(xì)節(jié)中傳達(dá)了母親的殷殷關(guān)切,也傳達(dá)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與思念之情。

易錯提示

文言散文閱讀中常出現(xiàn)的錯誤
(一)缺少整體意識。 文言散文閱讀首先要樹立整體閱讀意識。即便是一個選段,出題者都是從文章相對獨立的部分節(jié)選出來的。許多考生不明白這一點,誤以為只需理解所設(shè)題目對應(yīng)的內(nèi)容,貪圖便道,往往由于沒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導(dǎo)致對部分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
(二)不辨文體。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議論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們由于表達(dá)方式的差異而有著本質(zhì)的差別,不少考生閱讀時不能根據(jù)不同文體采取不同的閱讀思路,不注意文體差別,不注意各自不同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

(三)混淆關(guān)系。古代散文閱讀要讀清楚“四種關(guān)系”,即人、事、景、物與情、理的關(guān)系,人與事、景物與義理的關(guān)系,感情與義理的關(guān)系,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不少考生因為閱讀不細(xì)致,往往混淆這四種關(guān)系,結(jié)果可能出現(xiàn)無中生有、言過其實、內(nèi)容混雜、因果混淆等錯誤。

新題精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22分)
華佗論
劉禹錫
稱華舊以恃能厭事,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請曰:“佗術(shù)實工,人命系焉,宜議能以宥。”曹公曰:“憂天下無此鼠輩邪!”遂考竟佗。至倉舒②病且死見醫(y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猶不能返其恚。執(zhí)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諸。

原夫史氏之書于冊也,是使后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故自恃能至有悔,悉書焉。后之惑者,復(fù)用是為口實。悲哉!夫賢能不能無過,茍置于理矣,或必有寬之之請。彼壬人③皆曰:“憂天下無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虮赜邢е畤@。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將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刹恢^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殺,昭昭然不可言也。獨病夫史書之義,是將推此而廣耳。吾觀自曹魏以來,執(zhí)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殺材能眾矣。又烏用書佗之事為?嗚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而暴者復(fù)借口以快意。孫權(quán)則曰:“曹孟德殺孔文舉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應(yīng)泰山殺孝廉自幸。仲謀近霸者,文舉有高名,猶以可懲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 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諫的謀臣荀?。②倉舒:曹操愛子曹沖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吳國的官員,歷事孫策、孫權(quán),屢犯顏諫諍,惹得孫權(quán)要殺他。⑤孔融:字文舉。其任北海太守時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殺之,有人問他為什么,他以應(yīng)泰山(應(yīng)劭)自比。⑥(shěn)矧:,況且。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宜議能以宥     宥:輔助、幫助
B.然猶不能返其恚 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之書于冊也 原:探究、推究
D.獨病夫史書之義 病:擔(dān)心,憂慮

【解析】 A 本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宥:寬恕、赦免。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為曹公所怒/猶以可懲為故事
B.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人寬能者之刑/執(zhí)死生之柄者
D.而懲暴者之輕殺/而暴者復(fù)借口以快意
【解析】 C 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C項中兩個“之”均為助詞,“的”。A項中前“為”為介詞,“被”;后“為”為動詞,“當(dāng)作”。B項中前“然”為轉(zhuǎn)折連詞,“卻”;后“然”為表狀態(tài)的助詞,“地”。D項中前“而”為連詞,表順承;后“而”為連詞,表轉(zhuǎn)折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至 倉 舒 病 且 死 見 醫(yī) 不 能 生 始 有 悔 之 之 嘆 嗟 乎 以 操 之 明 略 見 幾 然 猶 輕 殺 材 能 如 是
A.至倉舒病/且死見醫(y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
B.至倉舒病且死/見醫(y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
C.至倉舒病且死/見醫(y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
D.至倉舒病/且死見醫(y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

【解析】 B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題,首先應(yīng)理清層次。文段主要有兩次意思,一是復(fù)述曹操殺華佗之事,二是發(fā)表評論。所以,“嗟乎”的前后都應(yīng)斷開。據(jù)此排除C、D兩項。然后根據(jù)句意,不難判定B項正確。

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借所敘述的曹操殺華佗一事,指出了“執(zhí)柄者”輕殺才能的錯誤,也為下文闡發(fā)觀點提供了鋪墊。
B.文章第二段強調(diào)史書記載華佗被殺是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卻常以此誤導(dǎo)糊涂的當(dāng)權(quán)者。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孫權(quán)和孔融為例,在對比中突出了曹操輕殺才能的殘暴,表達(dá)了自己對“執(zhí)柄者”的極大憤慨。
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統(tǒng)治者能以古為鏡,有所儆戒。

【解析】 C 本題綜合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篩選、文本內(nèi)容的歸納和概括。第三段作者以孫權(quán)和孔融為例,并非以對比突出曹操的殘暴,而是共同來揭示當(dāng)權(quán)者輕殺才能的普遍。

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后之惑者,復(fù)用是為口實。(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烏用書佗之事為?嗚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來的糊涂人,又用這作為輕易殺人的借口。
(2)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時候,才會痛惜被處死的人才不能夠重新獲得生命。
(3)我又何須寫華佗的事呢?唉!不忘記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勸善又懲惡的效果!

【參考譯文】
史書上說華佗因自恃才能而厭惡服侍權(quán)貴,為曹操所惱恨。荀?請求說:“華佗的醫(yī)術(shù)確實高明,這關(guān)系到人命,應(yīng)該考慮他醫(yī)術(shù)高明而寬恕他! 曹操說:“何必?fù)?dān)憂天下沒有這樣的鼠輩呢!”最終因為拷打而使華佗死在獄中。直到他的愛子曹沖生病將死、他發(fā)現(xiàn)救治也挽救不了兒子性命的時候,才有后悔殺死華佗的嘆息。唉,憑著曹操能夠洞察事物細(xì)微變化的深明韜略,然而還是如此輕易地殺掉人才。荀?有這樣高的智謀、門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來責(zé)問他,然而還是不能使他的怒氣平息。掌權(quán)者發(fā)怒,真害怕這樣的事情啊,對這樣的事情也是執(zhí)柄者要謹(jǐn)慎的。

推究那些史學(xué)家在史冊上記載這件事的原因,這是為了使后人放寬對有才能的人的刑罰,采納賢德的人的勸告,而懲戒殘暴者的輕率殺戮。因此從華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詳細(xì)地記載在史書上了。后來的糊涂人,又用這作為輕易殺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賢能的人不會沒有過失,假如按法理處置,有的人一定會提出寬恕他的請求。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何必?fù)?dān)憂天下沒有人才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時,才會痛惜人才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會發(fā)出惋惜人才的嘆息。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譬如他死了,又會怎么樣?”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時候,才會痛惜被處死的人才不能夠重新獲得生命。這能不說是極大的悲哀嗎?

拿華佗不該殺來說,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說的。我只是擔(dān)心那史書上的意義闡發(fā)不足,于是把這層意思推論而發(fā)揮罷了。我看自曹魏以來,那些掌握死生權(quán)柄的人,因一怒就殺掉人才的情況是很多的。我又何須寫華佗的事呢?唉!不忘記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勸善又懲惡的效果!但那些殘暴者又拿這件事作借口來隨心所欲地殺人。孫權(quán)就說過:“曹操殺死孔融了,我對于虞翻比他強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應(yīng)劭殺孝廉來與自己做比較。孫權(quán)是近于稱霸的一流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還都以應(yīng)該懲殺為先例,更何況其他人呢?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奇零草》自序
[明]張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輒好為詩歌。先大夫慮廢經(jīng)史,屢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后,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于江東,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于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于馀閑吟詠性情。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蛱釒煴狈,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即當(dāng)風(fēng)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游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節(jié)③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余旅復(fù)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國④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何筆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⑤,予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⑥,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過如全鼎一臠耳。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fù)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
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既不能討賊復(fù)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當(dāng)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fēng)騷,后世至今,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馀,亦云余行間之作也。

【注】 ①張煌言(1620?1664),浙江鄞縣人?骨鍖㈩I(lǐng),后被清兵捕獲,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種武舞,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③節(jié):符節(jié)。代指主將。④昌國:今浙江舟山。⑤?(jiān):火熄滅。這里指鄭成功戰(zhàn)敗。⑥石頭書郵:這里指作者的詩稿沉入江中。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入典制誥  典:掌管
B.迨辛卯昌國陷 迨:等到
C.余謬膺節(jié)鉞 膺:心胸
D.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 。涸夥
【解析】 膺C:接受、擔(dān)任。

7.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其作品散失原因的一組是(3分)( 。
①國難頻仍、诔龌I軍旅,入典制誥、厶釒煴狈
④余旅復(fù)入于!、莞仓塾谘蛏健、揲L江之役,同仇兵?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B、谥赣杏嚅e寫作;③指寫作的背景;⑥與作品散失無關(guān)。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敘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詩歌創(chuàng)作、詩稿存失的情況,以及《奇零草》艱難成集的過程。全文一唱三嘆,富于情感。
B.文章第三段以時間為順序,敘述了從丁亥到辛卯年間詩稿屢遭劫難的情形,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嘆惋、傷痛之情。
C.文章結(jié)尾作者列舉杜甫、陶淵明的例子意在襯托自己寫作的艱辛,以及編訂詩集的艱難,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D.因詩稿在戰(zhàn)亂中遺失殆盡,只收集了軍旅生涯中所寫的部分作品,所以,作者將詩集命名為《奇零草》。

【解析】 C 錯在“以及編訂詩集的艱難,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這里列舉的目的在于表明編訂詩集主要是為了以詩記史,以詩明志。
第7課時 │ 新題精練
9.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A.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B.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C.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D.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解析】 D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找出句末語氣詞“矣”。然后根據(jù)意思表達(dá)的完整性,可知“始”字后面不能斷開,排除A、C兩項。再看“悲窮憫亂”的原因應(yīng)該是“憂國思家”而非僅僅是“思家”,所以正確答案應(yīng)選D。

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大夫慮廢經(jīng)史,屢以為戒,遂輟筆不談。(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fù)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離蜀道,不廢風(fēng)騷,后世至今,名為詩史。(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先父擔(dān)心我荒廢經(jīng)史(的學(xué)習(xí)),多次拿這件事來告誡(我),(我)于是停止寫詩(或:放下筆不再寫詩)。
【解析】 語意通順,1分;以為:以(之)為,拿這件事,1分;輟:停止,1分。
(2)【答案】 只是過去的詩作不能再查考(或:再也找不到了),所以編訂的難度幾乎像(恢復(fù))《廣陵散》一樣。
【解析】 語意通順,1分;獨:只是,1分;考:查考,查找,1分。
(3)【答案】 (杜甫)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終)沒有荒廢詩歌創(chuàng)作,從那時到現(xiàn)在,他的詩都被稱為詩史。
【解析】 語意通順,1分;流離蜀道:句式(省略+倒裝),1分;風(fēng)騷:詩歌創(chuàng)作,1分;名:稱,稱之為,1分。

【參考譯文】
我自八歲以來,就喜歡寫作詩歌。先父擔(dān)心我荒廢了經(jīng)史的學(xué)習(xí),多次拿這件事來勸誡我,我于是就放下筆不再寫詩了,然而還是偷偷地寫。等到科舉考中之后,我和四面八方的賢士豪杰交友也就更廣泛了,來來往往的饋贈答謝,時間長了,寫的詩竟然填滿了箱子。適逢國家災(zāi)難接二連三,我在江東倡導(dǎo)抗清大義,凡是以前一展雕蟲小技的詩歌幾乎丟失殆盡。從此,不管是外出籌劃軍隊,還是入朝掌管起草詔令,還能夠在閑暇之時吟詩作對。到清軍渡江南下,長短不一的詩歌和奏章的草稿以及起草的詔令,一切都付與戰(zhàn)火之中,這確實是文字的不幸啊!

我從丙戌年就開始在海上漂蕩,至今已經(jīng)十七年了。這期間憂慮國家思念故鄉(xiāng),為處境困窘悲傷,為動蕩不安的局勢憂愁,無時無事不足以扣動心弦的。有時領(lǐng)兵北伐,意氣風(fēng)發(fā)放聲高歌,有時避讓清軍向南征討,在寂靜之時空曠之地,低聲吟唱。每當(dāng)風(fēng)雨飄搖和波濤震蕩之時,這些更加令孤獨的臣子懷想舊主,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親人,難道這些詩篇是什么亡國之音嗎?或許寄托了忠貞臣子的哀世之音吧!

丁亥年的春天,我的船在長江中翻了,丙戌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隨之丟失了。戊子秋,符節(jié)移到山中,而丁亥年所作的詩都丟失了。唐寅年夏,我率軍隊又入海,而戊子、己丑年所作的詩又都丟失了。然而搜集殘缺不全的詩稿,十篇僅存三四篇。等到辛卯年位于浙江舟山的昌國被攻陷,書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沒有留下。文字多么的不幸,竟然達(dá)到這種地步!

接著這以后,我才編輯新舊篇章,漸漸地編成卷冊。丙申年,昌國第二次陷落,詩稿丟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我在羊山一帶翻船,詩稿丟失了十分之七。己亥年,在長江之戰(zhàn)中,一同抗清的鄭成功也戰(zhàn)敗了,我因隱秘行走才得以回來,大凡留下只能用來蓋盛醬的瓦罐的詩文,全部和石頭一起沉入江底,這才知道文字也有遭天災(zāi)的厄運啊。

這些年來,我悲嘆國難未平,期待亂世平安如同盼望黃河變清一樣困難,想借助樂歌來代替年譜。于是向親朋好友索要他們收錄的,賓客隨從依次抄錄的詩歌。我的記性很好,又把能夠回憶起的舊作,記載在紙上,共得到若干首。這些也只不過像整鍋肉中的一塊而已。只是過去的詩作不能再查考,所以編訂的難度幾乎像恢復(fù)《廣陵散》一樣。
第7課時 │ 新題精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55469.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教案:虛詞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