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導練文言翻譯復習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第6課時 文言翻譯

典例導練

【解析】 C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苦”應為意動用法,“以……為苦”。B項,“縱”的意思是“放”。D項,“抵”的意思是“到達”。
第6課時 │ 典例導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

【解析】 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其”,都是代詞,他的。B項“以”,介詞,憑;連詞,表順承。C項“之”,都是代詞,他。D項“且”,都是副詞,將要,幾近。

3.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xiàn)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是(3分)(   )
①公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
②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
③俟船過,附而鋸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軍營
⑤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
⑥得錢買藥,則兩活矣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 B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交代了羅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現(xiàn)其足智多謀。④說明羅提督改邪歸正。⑥表現(xiàn)羅提督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均不符合題意。做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①是否是寫的這個人;②能不能體現(xiàn)該種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做題時,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體現(xiàn)該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兩項,然后再找出剩余兩項的區(qū)別,進行分析,就可選出正確答案。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南山的一個村子里,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其害。羅提督巧用計策,幫助他們解決了猴患。
B.為了對付鹽梟,羅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屬避其鋒芒,暗中襲擊,取得了輝煌戰(zhàn)果。
C.羅提督年輕時曾經(jīng)誤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趙金龍之亂時,立下了汗馬功勞。
D.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諱那段行竊經(jīng)歷,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

【解析】 D 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項,“羅提督功成名就后”錯誤,原文“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并沒有功成名就的說法!白屗颂嵝炎约海源藶殍b,再也不做違法之事”屬無中生有。該題常見的設錯角度有如下三個:①不是這個人做的事說成是他做的;②不是這一時間做的說成是這一時間做的;③不是在這個官位上做的說成是在這個官位上做的。

5.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羅 既 官 游 擊 乃 遣 人 訪 其 妻 以 重 金 贖 還 為 夫 婦 如 初 報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義 也 此 事 不 足 訓 然 以 視 少 共 艱 苦 既 貴 而 厭 棄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區(qū)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計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學 家 之 律 繩 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qū)/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這段話是對羅提督的評價,以議論為主,所以找出一些虛詞和固定短語,就容易斷句了 。如:“乃、然、其、安” 這幾個虛詞應在句首,“以重金贖還”是固定結構。

(2)【答案】 ①羅公招募擅長游泳的人,(讓他們)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羅)并且延請讀書人一一記敘那些事情,實在是個不尋常的男人。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詞的翻譯。②句中要注意“歷”“其事”“洵”等詞的翻譯。

【參考譯文】
東鄉(xiāng)人羅提督的作戰(zhàn)功勞,在《圣武記》中記錄得詳細。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隱藏起來,并不僅僅憑借武力稱雄一時。羅提督曾經(jīng)率領部隊進入南山,搜查殘余的叛賊。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槍嚇唬它們。羅提督問其中的原因,讓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畫它的臉成為大眼等各種各樣丑怪的模樣。第二天等猴子們來到后,放那只猴子離開,猴子們都很恐懼逃跑。以后再也不來了。
羅提督做官擔任夔州游擊大將軍,夔關緊鄰峽谷,山中水流迅速很急,一瀉千里,鹽梟到了這里鳴金叫喊,越過夔關,船上都安裝了炮械,兩邊系著長長的竹,彎如弓箭。別的船追來,砍斷系的繩子發(fā)射,船一定會翻,人們不敢觸犯他們。

羅公招募擅長游泳的人,(讓他們)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經(jīng)過時,靠在船邊鋸船的舵,到達夔關恰巧鋸斷,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壞,就把那些鹽梟全都抓住。
  羅提督年輕時行為惡劣,多次偷竊,縣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將他打死,把他丟棄在野地里。他半夜蘇醒過來,爬到一位老婦人家里,老人救濟他。于是改過自新,投奔軍營,驍勇善戰(zhàn)超過同輩。正當趙金龍發(fā)動叛亂,羅提督接受任命,和總督盧公坤前往平亂。叛賊已經(jīng)困頓,將要被擒住。這時宣宗讓皇室禧恩尚書前來督軍,還未到,其他人都商議等禧恩到來,羅提督說:“圍困叛軍時間久了,軍隊會懈怠,叛軍必定會逃跑!庇谑沁`背眾人建議,打了一仗,把叛軍幾乎全部殲滅。

羅提督常常對別人說起自己平生做賊的事情,從不隱諱,并且延請讀書人一一記敘那些事情,實在是個不尋常的男人。改過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種藥方都沒有治愈,一個道人來到他家說:“有個藥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錢才能配藥。”羅提督自己考慮家里貧窮,哪里有三十千錢,告訴他的妻子說:“我有病,將要死了,你也會餓死。如果賣了你,得到錢買藥,我們兩個都能活下來!逼拮涌拗饝耍」缓昧。

羅提督做了夔州游擊將軍后,于是派人尋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贖回,像當初一樣做夫妻,報答她賣身救丈夫的大義。這件事不值得作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輕時共患難,富貴后討厭拋棄他們妻子的人相比,誰的品行高誰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學來衡量。天生豪杰,襟懷坦蕩,怎么能用道學家之規(guī)范來拘束他呢?

2 [2011?湖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諫成帝營陵寢疏
[西漢]劉 向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①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棺槨之作,自黃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fā)之。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nèi)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陛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埠為高,積土為山,發(fā)民墳墓,積以萬數(shù),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注】 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外被項籍之災,內(nèi)離牧豎之禍 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 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 顧:回頭
【解析】 D 顧:反而,卻。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在平時的復習中積累,還要學會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進行推斷。

7.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3分)( 。
棺槨之作,自黃帝始
  A.
    下錮三泉,上崇山墳 

    丘隴皆小,葬具甚微
  B.
    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以北山石為槨  
  C.   
    積土為山,發(fā)民墳墓
   
    始營初陵,其制約小
  D.
    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解析】 B 本題題干要求選擇符合“薄葬”與“厚葬”的兩項。A.第一句是用棺槨進行喪葬的歷史,第二句是“厚葬”。C.兩句均屬于“厚葬”。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與“薄葬”的后果。只有B項符合要求。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篩選信息,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明確篩選的范圍;其次要根據(jù)要求,仔細比對,找出符合要求的選項。

8.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亂君。
【解析】 A 張釋之向文帝進言的目的,并不是說“厚葬”容易被發(fā)掘,而是講明厚葬的危害??勞民傷財,讓人們產(chǎn)生怨氣,造成國家的不安定。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是文言文閱讀中能力層次最高的一項,它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著眼于“推論”和“概括”。

9.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栽樹木(作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槨。
(2)后來,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
(3)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jié)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樹”“以”等詞語,以及介詞結構后置等句式。(2)句注意“亡”“鑿”“藏”等詞語。(3)句注意“以”“安神”“則”等詞語。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層級為B級。高考文言語句的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實詞、虛詞),以及重要文言句式。同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留、換、補、刪、調(diào)、變。

【參考譯文】
我聽說賢圣的君主,廣泛地觀察結局和開始,透徹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頭對群臣說:“唉!用北山石頭做槨,哪里能動得了它?”張釋之進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東西,即使堅固如南山仍然有縫可鉆;如果里面沒有值得要的,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么憂傷的?”死是沒有終極的,但國家有興亡,所以釋之的話,是為無窮的未來作打算。孝文帝感悟,便實行薄葬,不建山墳。

《易》說:“古代下葬,用薪覆蓋,藏在原野中,不做墳堆,不種樹,后世圣人改變這種習慣用棺槨!敝谱鞴讟,從黃帝開始。黃帝葬在橋山,堯葬在濟陰,墳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武、周公葬在畢,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沒有墳冢。這是圣帝明王賢君智士深思遠慮傳之無窮的打算。到吳王闔閭,違背禮節(jié)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開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的阿房,下面鑄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墳,高五十余丈,周圍五里多,水銀做成江海,黃金做成鳧雁。天下人深受其勞役之苦而造反,驪山的建造未完,而周章的百萬軍隊已兵臨其下了。項籍燒了他的宮室建筑,到那兒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丟了羊,羊進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舉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燒了葬槨。

從古到今,喪葬沒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幾年之間,外遭項籍之災,內(nèi)受牧童之禍,不是很可悲嗎?所以德行越篤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簡約。沒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墳冢越高,宮廟越華麗,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來,明暗的征驗,喪葬的吉兇,顯而易見了。
陛下即位,親身從事節(jié)儉,開始建第一個陵,形制約小,天下沒人不稱贊賢明。到遷徙昌陵,把低處填高,積土成山,打開百姓的墳墓,總共數(shù)以萬計,修建城邑,時間緊迫,耗資一億多錢。死者懷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憂愁,怨氣感動了陰陽,又加上饑饉,死去和流

陛下非常仁慈篤厚,聰明通達蓋世,應弘揚漢家美德,發(fā)揚劉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卻和暴秦亂世的君主競爭奢侈,攀比墳墓,違背賢智者的意愿,失去萬世的安寧,我私下替陛下感到羞愧。孝文皇帝削墳薄葬,用節(jié)儉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產(chǎn)生憂患,足以為借鑒。最初陵墓的規(guī)模,應聽從公卿大臣的意見,來使百姓安定。

點撥提升

一、文言文翻譯的四個步驟
(一)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梢韵仍诓莞寮埳铣乱⒁獾闹匾木,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xiàn)象一一地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將文言文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釋。
(三)連。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用“信”“達”“雅”的標準去要求它。

(四)謄。在逐一查對落實到位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謄寫到答題卷上。謄寫過程中還要做到“三清”“三不”!叭濉本褪蔷砻媲鍧,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guī)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二、文言文翻譯需關注的六個采分點
(一)句子大意。要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進行準確翻譯,確保句子通順完整,譯出句子的大意。
(二)關鍵實詞。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等句中關鍵詞語,翻譯時要聯(lián)系全文,結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推敲。
(三)重要虛詞。一般情況下是大綱規(guī)定的18個虛詞,也就是說句子翻譯時,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順,包括語氣、銜接、上下句連貫等,都要注意重要虛詞的用法。

(四)詞類活用。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活用詞的詞性及詞義,要將活用的詞準確地譯出來。
(五)固定結構。古漢語中有些不同詞性的詞,經(jīng)常連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式,翻譯時要注意這些“習慣句式”。
(六)特殊句式。要特別注意譯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被動句要譯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略的內(nèi)容補全。

易錯提示

文言文翻譯的十點失誤
(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
(二)以今義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變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釋古義。

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譯成:這個女子品質(zhì)不好……應該再找個品質(zhì)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常惠說的來辭讓單于。
這兩句翻譯均犯了以今義譯古義的毛病。(1)中的“好”屬于詞義擴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2)中的“讓”屬于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而現(xiàn)在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

(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四)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
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五)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
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的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六)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例如:臣語(之)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于)境上。
(七)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nèi)容,才算恰當。
例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
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

(八)無中生有地增添內(nèi)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nèi)容,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nèi)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
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nèi)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譯成: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十)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些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沒有找到。
這個句子翻譯得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

新題精練

一、文言語段斷句并翻譯
1.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為現(xiàn)代文。(5分)
今夫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_聞_而_淺_識_者_固_文_之_陋_也_然_而_世_有_言_義_理_之_過_者_其_辭_蕪_雜_俚_近_如_語_錄_而_不_文_為_考_證_之_過_者_至_繁_碎_繳_繞_而_語_不_可_了_當_以_為_文_之_至_美_而_反_以_為_病_者_何_哉_其_故_由_于_自_喜_之_太_過_而_智_昧_于_所_當_擇_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以為文之至美而反以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過/而智昧于所當擇也。

【參考譯文】
現(xiàn)今學問淵博記憶力強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他們的)文章本來就精深;孤陋寡聞并且學識疏淺的人,(他們的)文章本來就淺陋。但是世間有過于追求義理的人,他們的言辭雜亂沒有條理,粗俗淺顯,像語錄體卻沒有文采;有過于追求考證的人,(他們的文章)到了瑣碎繁繞的地步,并且言語沒完沒了。自以為文章美到了極點卻反而因此成了弊病,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得)太過分,而在(他)應當選擇的東西上面智性變得愚鈍糊涂了。

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為現(xiàn)代文。(5分)
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_之_諷_諭_詩_兼_濟_之_志_也_謂_之_閑_適_詩_獨_善_之_義_也_故_覽_仆_詩_者_知_仆_之_道_焉_其_余_雜_律_詩_或_誘_于_一_時_一_物_發(fā)_于_一笑_一_吟_率_然_成_章_非_平_生_所_尚_者_但_以_親_朋_合_散_之際_取_其_釋_恨_佐_歡。今銓次之間,未能刪去,他時有為我編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取材于白居易《與元九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余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fā)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

【參考譯文】
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為是在只顧自我修養(yǎng)。我所奉行并貫徹始終的是圣賢的大道,以言詞表達出來的就是詩歌。所謂諷諭詩,表達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謂閑適詩,表達的就是只顧自我修養(yǎng)的思想。因此,讀了我的詩,就知道我所堅持的圣賢之道了。我的雜律詩,有的是為一時一物所引起來的,有的是為一笑一吟所激發(fā)出來的,都是隨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視的,只是在親戚朋友聚合離散之間,用它排除離別之苦,增加聚會的歡樂的,F(xiàn)在選編之時,未能刪去。將來有人替我編輯這些詩文,把它們略去就可以了。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楚武王侵隨,使?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肥?,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蠡也,謂其備?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①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②,親其九族,以致其?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彪S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選自《左傳?桓公六年》)
【注】 ①慝(tè):惡念。②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規(guī)范。
3.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隨人使少師董成 董:主持
B.楚之羸,其誘我也 羸:疲弱的樣子
C.今民餒而君逞欲 逞:炫耀
D.君姑修政 修:治理
【解析】 C 逞:放任,放縱。

4.下列句子中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少師得其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D.祝史矯舉以祭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 D A.代詞,他的/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B.代詞,他們(指百姓)/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可不譯;C.連詞,表并列,并且/連詞,表轉折,卻;D.都是介詞,表目的,用來,來。

5.下面給文段中畫波浪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B.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C.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D.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解析】 B 根據(jù)句末標志詞“也”和名詞(隨、少師)作主語來判定。

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武王準備攻打隨國,假意派了?章去隨國談判。作為外交禮節(jié),隨國也派少師來楚營談判,楚武王采納斗伯比的建議故意在少師面前示弱。
B.在對待神、人的問題上,季梁更重視人的作用,他認為君王應該致力于農(nóng)事,發(fā)展生產(chǎn),教化百姓。如此,百姓和睦,神靈也自然就會降福給他們。

C.文章以“季梁”為中心,先借敵人之口道出季梁,又借少師的愚蠢來反襯,末尾又點出“隨侯懼而修政”和“楚不敢伐”,展現(xiàn)了季梁的沉毅、睿智。
D.從文章來看,春秋時期,宗教神靈在人們的思想中已經(jīng)不占主導地位,所以隨侯在聽了季梁的勸諫后,馬上加強了政事。
【解析】 D “宗教神靈在人們的思想中已經(jīng)不占主導地位”理解有誤。從文章來看,隨侯認為只要用很多好祭品來祭祀神,就能取信于神,得到神靈的佑護,這足見神靈思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再從季梁的勸諫過程來看,亦不能看出。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1)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們則由于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
(2)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盡力奉神。
(3)現(xiàn)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雖然獨自祭祀豐盛,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

【參考譯文】
楚武王侵犯隨國,派?章去求和,駐軍在瑕地等候消息。隨國人派一位少師主持和議。
斗伯比對楚王說:“我國在漢水以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整頓武器裝備,用武力逼迫別國,他們則由于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漢水以東的國家,隨國最大,(如果)隨國自高自大,必定拋棄(周圍的)小國。小國(與隨國)離心,這是(符合)楚國的利益。少師很自大,請把我們的軍隊裝扮成疲弱的樣子來助長他(的驕傲)!毙苈是冶日f:“(隨國)季梁在,(這個辦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說:“這是用作以后的打算,少師是會得到他們國君(寵信的)!背蹙统啡ゾJ軍隊,而(以老弱士卒)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準備答應他。季梁阻止隨侯說:“上天正授予(天命)給楚國,楚軍(做出)的疲弱姿態(tài),大概是要引誘我們。君王急什么呢?下臣聽說過小國能抵抗大國,(是由于)小國有道而大國邪惡。所謂道,就是對百姓忠心,對神靈誠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實的言辭祝禱神靈,這就是誠信,F(xiàn)在百姓挨餓而君王放任私欲,祝史假報(功德)來祭告神靈,下臣不知道(這樣的小國)怎么能(抵抗大國)!彪S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壯,祭祀的谷物也都豐盛齊備,怎么不能使神信任呢?”

(季梁)回答說:“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盡力奉神。所以祭祀時奉獻牲畜祝告說:‘又高大又肥壯’,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有,飼養(yǎng)的牲畜高大肥壯,繁殖很快,不生疥癬之類的疾病,各類良種應有盡有。奉獻谷物來祝告說:‘谷物又潔凈又豐富’,是說春、夏、秋三季都沒有妨害農(nóng)事,百姓和睦,年成豐收。奉獻甜酒祝告說:‘米又好,酒又香’,是說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無違背德行的邪心。所謂芳香遠聞,不單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沒有邪惡之心。所以要致力三時(的農(nóng)事),推行五教,親近九族,以此來虔誠地祭祀宗廟鬼神。這樣一來,百姓和睦,神靈也降福給他們,因此事情一做就能獲得成功。

現(xiàn)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雖然獨自祭祀豐盛,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時親近兄弟國家,也許可以免于患難。”隨侯害怕,就治理政事,楚國遂不敢進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59111.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教案:虛詞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