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專題 文言文閱讀專項突破
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分析一覽表:
年份
體裁
選材
考查角度
2009
人物傳記
《宋史?朱昭傳》
理解實詞,要點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譯句子。
2010
人物傳記
《明史?花云傳》
理解實詞,要點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譯句子。
2011
人物傳記
《宋使?何灌傳》
理解實詞,要點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譯句子。
命題特點
1.從選文體裁看,選文以人物傳記為主。
2.從選文篇目上看,不選作者特別知名的篇目。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題、押題。從選文的體裁特點上看,總體趨勢是穩(wěn)定的。
3.選文的可讀性較強,思想內(nèi)容積極健康,內(nèi)容相對陌生,體現(xiàn)了考試材料的公平性。
4.從考查的形式上看,題型穩(wěn)定,一般為3個單項選擇題加一道翻譯題。設(shè)題形式比較固定,考點各有側(cè)重,試題仍然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考查內(nèi)容主要涉及實詞、虛詞、理解和分析、篩選與概括、句子翻譯等。
5.主觀題重點突出,形式多樣,翻譯題仍然備受青睞;側(cè)重考查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對“言”的重視實質(zhì)是考查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文”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最后一題明顯趨向于主觀題,主要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即考查對文意的理解能力。
鑒于上述特點,2012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選文仍會以史傳文為主,適當關(guān)注散文。題型趨于穩(wěn)定,分值的變化也不大。實詞的含義、虛詞的用法、文意理解和翻譯仍將是考查的重點。
第一節(jié) 文言翻譯
【備考攻略】
一、文言文翻譯的四個步驟
(一)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梢韵仍诓莞寮埳铣乱⒁獾闹匾木,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xiàn)象一一地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將文言文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釋。
(三)連。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xí)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用“信”“達”“雅”的標準去要求它。
(四)謄。在逐一查對落實到位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謄寫到答題卷上。謄寫過程中還要做到“三清”“三不”!叭濉本褪蔷砻媲鍧,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guī)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二、文言文翻譯需關(guān)注的六個采分點
(一)句子大意。要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進行準確翻譯,確保句子通順完整,譯出句子的大意。
(二)關(guān)鍵實詞。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等句中關(guān)鍵詞語,翻譯時要聯(lián)系全文,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推敲。
(三)重要虛詞。一般情況下是大綱規(guī)定的18個虛詞,也就是說句子翻譯時,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順,包括語氣、銜接、上下句連貫等,都要注意重要虛詞的用法。
(四)詞類活用。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來確定活用詞的詞性及詞義,要將活用的詞準確地譯出來。
(五)固定結(jié)構(gòu)。古漢語中有些不同詞性的詞,經(jīng)常連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式,翻譯時要注意這些“習(xí)慣句式”。
(六)特殊句式。要特別注意譯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被動句要譯出被動的關(guān)系,省略句要將省略的內(nèi)容補全。
三、文言文翻譯的十點失誤
(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
(二)以今義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變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zhuǎn)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釋古義。
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譯成:這個女子品質(zhì)不好……應(yīng)該再找個品質(zhì)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常惠說的來辭讓單于。
這兩句翻譯均犯了以今義譯古義的毛病。(1)中的“好”屬于詞義擴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yīng)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2)中的“讓”屬于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zé)備”之意,而現(xiàn)在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yīng)改為“責(zé)備”。
(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yīng)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yīng)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四)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
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五)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成: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也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
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的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yīng)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yīng)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六)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例如:臣語(之)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于)境上。
(七)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必須增添一些內(nèi)容,才算恰當。
例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
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
(八)無中生有地增添內(nèi)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nèi)容,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nèi)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
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xué)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
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xué)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nèi)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應(yīng)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譯成:孔子說:“學(xué)習(xí)后要復(fù)習(xí),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yīng)該在“復(fù)習(xí)”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十)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些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fù)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復(fù)秦國的,沒有找到。
這個句子翻譯得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復(fù)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
【高考真題】
【解析】 C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苦”應(yīng)為意動用法,“以……為苦”。B項,“縱”的意思是“放”。D項,“抵”的意思是“到達”。
第6課時 │ 典例導(dǎo)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
【解析】 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其”,都是代詞,他的。B項“以”,介詞,憑;連詞,表順承。C項“之”,都是代詞,他。D項“且”,都是副詞,將要,幾近。
3.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xiàn)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是(3分)( )
①公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
②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
③俟船過,附而鋸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軍營
⑤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
⑥得錢買藥,則兩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 B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交代了羅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現(xiàn)其足智多謀。④說明羅提督改邪歸正。⑥表現(xiàn)羅提督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均不符合題意。做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①是否是寫的這個人;②能不能體現(xiàn)該種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做題時,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體現(xiàn)該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兩項,然后再找出剩余兩項的區(qū)別,進行分析,就可選出正確答案。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南山的一個村子里,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其害。羅提督巧用計策,幫助他們解決了猴患。
B.為了對付鹽梟,羅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屬避其鋒芒,暗中襲擊,取得了輝煌戰(zhàn)果。
C.羅提督年輕時曾經(jīng)誤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趙金龍之亂時,立下了汗馬功勞。
D.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諱那段行竊經(jīng)歷,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
【解析】 D 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項,“羅提督功成名就后”錯誤,原文“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并沒有功成名就的說法!白屗颂嵝炎约,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屬無中生有。該題常見的設(shè)錯角度有如下三個:①不是這個人做的事說成是他做的;②不是這一時間做的說成是這一時間做的;③不是在這個官位上做的說成是在這個官位上做的。
5.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羅 既 官游 擊 乃 遣 人 訪 其 妻 以 重 金 贖 還 為 夫 婦 如 初 報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義 也 此 事 不 足 訓(xùn) 然 以 視 少 共 艱 苦 既貴 而 厭 棄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區(qū)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計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學(xué) 家 之 律 繩 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xùn)/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qū)/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xué)家之律繩之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這段話是對羅提督的評價,以議論為主,所以找出一些虛詞和固定短語,就容易斷句了。如:“乃、然、其、安” 這幾個虛詞應(yīng)在句首,“以重金贖還”是固定結(jié)構(gòu)。
(2)【答案】 ①羅公招募擅長游泳的人,(讓他們)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羅)并且延請讀書人一一記敘那些事情,實在是個不尋常的男人。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詞的翻譯。②句中要注意“歷”“其事”“洵”等詞的翻譯。
【參考譯文】
東鄉(xiāng)人羅提督的作戰(zhàn)功勞,在《圣武記》中記錄得詳細。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隱藏起來,并不僅僅憑借武力稱雄一時。羅提督曾經(jīng)率領(lǐng)部隊進入南山,搜查殘余的叛賊。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槍嚇唬它們。羅提督問其中的原因,讓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畫它的臉成為大眼等各種各樣丑怪的模樣。第二天等猴子們來到后,放那只猴子離開,猴子們都很恐懼逃跑。以后再也不來了。
羅提督做官擔任夔州游擊大將軍,夔關(guān)緊鄰峽谷,山中水流迅速很急,一瀉千里,鹽梟到了這里鳴金叫喊,越過夔關(guān),船上都安裝了炮械,兩邊系著長長的竹,彎如弓箭。別的船追來,砍斷系的繩子發(fā)射,船一定會翻,人們不敢觸犯他們。
羅公招募擅長游泳的人,(讓他們)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經(jīng)過時,靠在船邊鋸船的舵,到達夔關(guān)恰巧鋸斷,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壞,就把那些鹽梟全都抓住。
羅提督年輕時行為惡劣,多次偷竊,縣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將他打死,把他丟棄在野地里。他半夜蘇醒過來,爬到一位老婦人家里,老人救濟他。于是改過自新,投奔軍營,驍勇善戰(zhàn)超過同輩。正當趙金龍發(fā)動叛亂,羅提督接受任命,和總督盧公坤前往平亂。叛賊已經(jīng)困頓,將要被擒住。這時宣宗讓皇室禧恩尚書前來督軍,還未到,其他人都商議等禧恩到來,羅提督說:“圍困叛軍時間久了,軍隊會懈怠,叛軍必定會逃跑!庇谑沁`背眾人建議,打了一仗,把叛軍幾乎全部殲滅。
羅提督常常對別人說起自己平生做賊的事情,從不隱諱,并且延請讀書人一一記敘那些事情,實在是個不尋常的男人。改過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種藥方都沒有治愈,一個道人來到他家說:“有個藥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錢才能配藥!绷_提督自己考慮家里貧窮,哪里有三十千錢,告訴他的妻子說:“我有病,將要死了,你也會餓死。如果賣了你,得到錢買藥,我們兩個都能活下來!逼拮涌拗饝(yīng)了,病果然好了。
羅提督做了夔州游擊將軍后,于是派人尋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贖回,像當初一樣做夫妻,報答她賣身救丈夫的大義。這件事不值得作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輕時共患難,富貴后討厭拋棄他們妻子的人相比,誰的品行高誰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學(xué)來衡量。天生豪杰,襟懷坦蕩,怎么能用道學(xué)家之規(guī)范來拘束他呢?
2 [2011?湖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諫成帝營陵寢疏
[西漢]劉 向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①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惫讟≈,自黃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fā)之。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陛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埠為高,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積以萬數(shù),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注】 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 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 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 顧:回頭
【解析】 D 顧:反而,卻。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在平時的復(fù)習(xí)中積累,還要學(xué)會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進行推斷。
7.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3分)( )
棺槨之作,自黃帝始
A.
下錮三泉,上崇山墳
丘隴皆小,葬具甚微
B.
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以北山石為槨
C.
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
始營初陵,其制約小
D.
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解析】 B 本題題干要求選擇符合“薄葬”與“厚葬”的兩項。A.第一句是用棺槨進行喪葬的歷史,第二句是“厚葬”。C.兩句均屬于“厚葬”。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與“薄葬”的后果。只有B項符合要求。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篩選信息,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明確篩選的范圍;其次要根據(jù)要求,仔細比對,找出符合要求的選項。
8.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guān)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亂君。
【解析】 A 張釋之向文帝進言的目的,并不是說“厚葬”容易被發(fā)掘,而是講明厚葬的危害??勞民傷財,讓人們產(chǎn)生怨氣,造成國家的不安定。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是文言文閱讀中能力層次最高的一項,它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著眼于“推論”和“概括”。
9.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栽樹木(作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槨。
(2)后來,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
(3)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jié)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樹”“以”等詞語,以及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等句式。(2)句注意“亡”“鑿”“藏”等詞語。(3)句注意“以”“安神”“則”等詞語。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層級為B級。高考文言語句的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要注意關(guān)鍵詞語(實詞、虛詞),以及重要文言句式。同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留、換、補、刪、調(diào)、變。
【參考譯文】
我聽說賢圣的君主,廣泛地觀察結(jié)局和開始,透徹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頭對群臣說:“唉!用北山石頭做槨,哪里能動得了它?”張釋之進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東西,即使堅固如南山仍然有縫可鉆;如果里面沒有值得要的,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么憂傷的?”死是沒有終極的,但國家有興亡,所以釋之的話,是為無窮的未來作打算。孝文帝感悟,便實行薄葬,不建山墳。
《易》說:“古代下葬,用薪覆蓋,藏在原野中,不做墳堆,不種樹,后世圣人改變這種習(xí)慣用棺槨!敝谱鞴讟。瑥狞S帝開始。黃帝葬在橋山,堯葬在濟陰,墳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武、周公葬在畢,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沒有墳冢。這是圣帝明王賢君智士深思遠慮傳之無窮的打算。到吳王闔閭,違背禮節(jié)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開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的阿房,下面鑄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墳,高五十余丈,周圍五里多,水銀做成江海,黃金做成鳧雁。天下人深受其勞役之苦而造反,驪山的建造未完,而周章的百萬軍隊已兵臨其下了。項籍燒了他的宮室建筑,到那兒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丟了羊,羊進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舉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燒了葬槨。
從古到今,喪葬沒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幾年之間,外遭項籍之災(zāi),內(nèi)受牧童之禍,不是很可悲嗎?所以德行越篤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簡約。沒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墳冢越高,宮廟越華麗,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來,明暗的征驗,喪葬的吉兇,顯而易見了。
陛下即位,親身從事節(jié)儉,開始建第一個陵,形制約小,天下沒人不稱贊賢明。到遷徙昌陵,把低處填高,積土成山,打開百姓的墳?zāi)梗偣矓?shù)以萬計,修建城邑,時間緊迫,耗資一億多錢。死者懷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憂愁,怨氣感動了陰陽,又加上饑饉,死去和流
陛下非常仁慈篤厚,聰明通達蓋世,應(yīng)弘揚漢家美德,發(fā)揚劉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卻和暴秦亂世的君主競爭奢侈,攀比墳?zāi),違背賢智者的意愿,失去萬世的安寧,我私下替陛下感到羞愧。孝文皇帝削墳薄葬,用節(jié)儉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產(chǎn)生憂患,足以為借鑒。最初陵墓的規(guī)模,應(yīng)聽從公卿大臣的意見,來使百姓安定。
【模擬演練】
一、文言語段斷句并翻譯
1.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為現(xiàn)代文。(5分)
今夫博學(xué)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_聞_而_淺_識_者_固_文_之_陋_也_然_而_世_有_言_義_理_之_過_者_其_辭_蕪_雜_俚_近_如_語_錄_而_不_文_為_考_證_之_過_者_至_繁_碎_繳_繞_而_語_不_可_了_當_以_為_文_之_至_美_而_反_以_為_病_者_何_哉_其_故_由_于_自_喜_之_太_過_而_智_昧_于_所_當_擇_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以為文之至美而反以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過/而智昧于所當擇也。
【參考譯文】
現(xiàn)今學(xué)問淵博記憶力強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他們的)文章本來就精深;孤陋寡聞并且學(xué)識疏淺的人,(他們的)文章本來就淺陋。但是世間有過于追求義理的人,他們的言辭雜亂沒有條理,粗俗淺顯,像語錄體卻沒有文采;有過于追求考證的人,(他們的文章)到了瑣碎繁繞的地步,并且言語沒完沒了。自以為文章美到了極點卻反而因此成了弊病,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得)太過分,而在(他)應(yīng)當選擇的東西上面智性變得愚鈍糊涂了。
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為現(xiàn)代文。(5分)
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_之_諷_諭_詩_兼_濟_之_志_也_謂_之_閑_適_詩_獨_善_之_義_也_故_覽_仆_詩_者_知_仆_之_道_焉_其_余_雜_律_詩_或_誘_于_一_時_一_物_發(fā)_于_一笑_一_吟_率_然_成_章_非_平_生_所_尚_者_但_以_親_朋_合_散_之際_取_其_釋_恨_佐_歡。今銓次之間,未能刪去,他時有為我編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取材于白居易《與元九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余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fā)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
【參考譯文】
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為是在只顧自我修養(yǎng)。我所奉行并貫徹始終的是圣賢的大道,以言詞表達出來的就是詩歌。所謂諷諭詩,表達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謂閑適詩,表達的就是只顧自我修養(yǎng)的思想。因此,讀了我的詩,就知道我所堅持的圣賢之道了。我的雜律詩,有的是為一時一物所引起來的,有的是為一笑一吟所激發(fā)出來的,都是隨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視的,只是在親戚朋友聚合離散之間,用它排除離別之苦,增加聚會的歡樂的,F(xiàn)在選編之時,未能刪去。將來有人替我編輯這些詩文,把它們略去就可以了。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楚武王侵隨,使?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肥?,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蠡也,謂其備?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①也。故務(wù)其三時,修其五教②,親其九族,以致其?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彪S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選自《左傳?桓公六年》)
【注】 ①慝(tè):惡念。②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規(guī)范。
3.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隨人使少師董成 董:主持
B.楚之羸,其誘我也 羸:疲弱的樣子
C.今民餒而君逞欲 逞:炫耀
D.君姑修政 修:治理
【解析】 C 逞:放任,放縱。
4.下列句子中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少師得其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D.祝史矯舉以祭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 D A.代詞,他的/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B.代詞,他們(指百姓)/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可不譯;C.連詞,表并列,并且/連詞,表轉(zhuǎn)折,卻;D.都是介詞,表目的,用來,來。
5.下面給文段中畫波浪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B.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C.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D.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解析】 B 根據(jù)句末標志詞“也”和名詞(隨、少師)作主語來判定。
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武王準備攻打隨國,假意派了?章去隨國談判。作為外交禮節(jié),隨國也派少師來楚營談判,楚武王采納斗伯比的建議故意在少師面前示弱。
B.在對待神、人的問題上,季梁更重視人的作用,他認為君王應(yīng)該致力于農(nóng)事,發(fā)展生產(chǎn),教化百姓。如此,百姓和睦,神靈也自然就會降福給他們。
C.文章以“季梁”為中心,先借敵人之口道出季梁,又借少師的愚蠢來反襯,末尾又點出“隨侯懼而修政”和“楚不敢伐”,展現(xiàn)了季梁的沉毅、睿智。
D.從文章來看,春秋時期,宗教神靈在人們的思想中已經(jīng)不占主導(dǎo)地位,所以隨侯在聽了季梁的勸諫后,馬上加強了政事。
【解析】 D “宗教神靈在人們的思想中已經(jīng)不占主導(dǎo)地位”理解有誤。從文章來看,隨侯認為只要用很多好祭品來祭祀神,就能取信于神,得到神靈的佑護,這足見神靈思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再從季梁的勸諫過程來看,亦不能看出。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1)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們則由于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
(2)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盡力奉神。
(3)現(xiàn)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雖然獨自祭祀豐盛,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
【參考譯文】
楚武王侵犯隨國,派?章去求和,駐軍在瑕地等候消息。隨國人派一位少師主持和議。
斗伯比對楚王說:“我國在漢水以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整頓武器裝備,用武力逼迫別國,他們則由于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漢水以東的國家,隨國最大,(如果)隨國自高自大,必定拋棄(周圍的)小國。小國(與隨國)離心,這是(符合)楚國的利益。少師很自大,請把我們的軍隊裝扮成疲弱的樣子來助長他(的驕傲)。”熊率且比說:“(隨國)季梁在,(這個辦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說:“這是用作以后的打算,少師是會得到他們國君(寵信的)!背蹙统啡ゾJ軍隊,而(以老弱士卒)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準備答應(yīng)他。季梁阻止隨侯說:“上天正授予(天命)給楚國,楚軍(做出)的疲弱姿態(tài),大概是要引誘我們。君王急什么呢?下臣聽說過小國能抵抗大國,(是由于)小國有道而大國邪惡。所謂道,就是對百姓忠心,對神靈誠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實的言辭祝禱神靈,這就是誠信,F(xiàn)在百姓挨餓而君王放任私欲,祝史假報(功德)來祭告神靈,下臣不知道(這樣的小國)怎么能(抵抗大國)!彪S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壯,祭祀的谷物也都豐盛齊備,怎么不能使神信任呢?”
(季梁)回答說:“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盡力奉神。所以祭祀時奉獻牲畜祝告說:‘又高大又肥壯’,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有,飼養(yǎng)的牲畜高大肥壯,繁殖很快,不生疥癬之類的疾病,各類良種應(yīng)有盡有。奉獻谷物來祝告說:‘谷物又潔凈又豐富’,是說春、夏、秋三季都沒有妨害農(nóng)事,百姓和睦,年成豐收。奉獻甜酒祝告說:‘米又好,酒又香’,是說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無違背德行的邪心。所謂芳香遠聞,不單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沒有邪惡之心。所以要致力三時(的農(nóng)事),推行五教,親近九族,以此來虔誠地祭祀宗廟鬼神。這樣一來,百姓和睦,神靈也降福給他們,因此事情一做就能獲得成功。
現(xiàn)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雖然獨自祭祀豐盛,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時親近兄弟國家,也許可以免于患難!彪S侯害怕,就治理政事,楚國遂不敢進攻。
第二節(jié) 史傳類閱讀
【備考攻略】
史傳類文言文閱讀的基本點
(一)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jù)文體特點抓重點。
閱讀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1.文章寫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如何。具體說,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xiàn)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fēng)貌。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要了解古代傳記人物的基本類型:剛烈、忠貞、勇猛、愛國、誠信、孝悌、正直、謹慎、勤勉、博聞、聰慧……
(二)抓中心句、找關(guān)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讀一篇文章時,應(yīng)當特別關(guān)注中心句、關(guān)鍵句,這樣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關(guān)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jié)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luò),它具體展現(xiàn)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zhuǎn)移歸納,可按時空結(jié)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zhì)或類別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三)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chǔ)上,分析判斷細節(jié)。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guān)細節(jié),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
(四)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加深對文章的內(nèi)容及主旨的理解。歸納、概括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釋、文章出處、作者情況等信息,結(jié)合學(xué)過的有關(guān)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五)回文查對,將選項中現(xiàn)代文敘述文字與文言原文對應(yīng)文字比照判斷。要堅持把選項中諸如事情的發(fā)展、因果,人物行為的程度、實效等方面內(nèi)容,細細從原文詞句中查出核對;努力培養(yǎng)能把題目中用現(xiàn)代漢語敘述的內(nèi)容,一一迅速地從原文中找出對應(yīng)內(nèi)容的能力。分析、評價選項敘述與文中用詞造句的細微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guān)鍵。
【高考真題】
既出,因時時隨諸兄后,聽其議論。一日伯兄斯年家課,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觀諸兄所造,亦易與耳!辈煮E聞而駭之,曰:“然則吾將試汝!币螂s出經(jīng)義目試之,汗浸千言,俄頃而就。伯兄大驚,持之而泣,以告戶部曰:“幾失吾弟!睉舨恳嚆等辉唬骸皫资嶙!笔侨帐紴橄壬乱侣,送入塾讀書。逾年,遣請業(yè)于梨洲先生,則置之絳帳中高坐。先生讀書五行并下,如決海堤,然嘗守先儒之戒,以為無益之書不必觀,無益之文不必為也,故于書無所不讀,而識其大者。
康熙戊午,詔征博學(xué)鴻儒,浙江巡道許鴻勛以先生薦,力辭得免。明年,開局修《明史》,昆山徐學(xué)士元文延先生往,時史局中征士許以七品俸,稱翰林院纂修官,學(xué)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請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總裁許之。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審,先生閱畢,謂侍者曰: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當補入;取某書某卷某頁某事,當參校。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睹魇犯濉肺灏倬斫韵壬侄ǎm其后不盡仍先生之舊,而要其底本,足以自為一書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時議意其專長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學(xué)居憂,先生與之語《喪禮》,乃知先生之深于經(jīng),侍郎因請先生遍成五禮之書二百余卷。當時京師才彥霧會,各以所長自見,
而先生最閑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無不呼曰萬先生,而先生與人還往,其自署只曰“布衣萬斯同”,未嘗有他稱也。
先生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師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館于督師少為寬假,先生歷數(shù)其罪以告之。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錢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為之營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嘗倦也。父友馮侍郎躋仲諸子沒入勛衛(wèi)家,先生贖而歸之。不衿意氣,不事聲援,尤喜獎引后進,惟恐失之,于講會中??三致意焉,蓋躬行君子也。卒后門人私謚曰貞文。
(選自錢儀吉纂《碑傳集》,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先生欲豫焉 豫:參與
B.學(xué)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 爽:差錯
D.先生贖而歸之 歸:歸還
【解析】 D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D項,“歸”應(yīng)是使動用法,“使……歸”。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解析】 C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C項,均為介詞,把。A項,代詞,他/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連詞,于是/介詞,通過。D項,副詞,才/副詞,竟然。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萬斯同小時候十分頑劣,可聰穎異常,過目不忘,常跟兄長們討論學(xué)問,引起父兄重視,被送入私塾讀書,又經(jīng)名師指點,終成大器。
B.萬斯同受邀參加《明史》的編纂工作,不計名利,擔當修訂審核重任;他學(xué)識淵博,目光敏銳,態(tài)度嚴謹,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萬斯同對經(jīng)學(xué)有精深的研究,應(yīng)邀編纂禮學(xué)之書,貢獻很大;他為人也很低調(diào),從不像別人那樣炫耀自己,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敬重。
D.萬斯同嚴詞拒絕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遺余力地為困頓者奔走,對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現(xiàn)出剛正不阿、看重情義的君子之風(fēng)。
【解析】 A 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分析綜合)。A項,“常跟兄長們討論學(xué)問”有誤。應(yīng)是“一日伯兄期年家課,先生欲豫焉”所引發(fā)的事,使兄長對萬斯同刮目相看。
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伯兄驟聞而駭之,曰:“然則吾將試汝!保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長兄突然聽到他這樣說,感到很吃驚,說:“既然這樣,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個押運糧餉的官員因為放棄押運逃跑,在路上死了,這個官員的孫子通過行賄請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訓(xùn)斥并且趕走了他。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第(1)句,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是“駭”與“然則”;第(2)句,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是“走”“道”
“退”。
【參考譯文】 萬斯同先生,字季野,鄞縣人,是戶部員外郎萬泰的第八個兒子。從小就桀驁不馴,不肯服服帖帖地跟隨他的幾個兄長,所到之處總有很多的破壞,他的兄長也都忽視了他。萬泰想把他送到寺廟,不久因為他的頑劣,將他關(guān)閉在空房子里。萬斯同看到架子上有幾十冊明代的歷史資料,讀了以后非常喜歡,幾天就讀完了;又看到有經(jīng)學(xué)之類的書,也全讀完了。從空房子里出來后,于是常常跟在兄長的后面,聽他們談?wù)。一天,長兄萬斯年在家里開課,萬斯同想?yún)⒓,長兄笑著說:“你知道什么呀?”萬斯同回答說:“看諸位兄長所為,也很容易呀!遍L兄突然聽到他這樣說,感到很吃驚,
說:“既然這樣,那么我要考考你!庇谑蔷蛷慕(jīng)義中選了題目考他,(萬斯同)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一會兒就完成了。長兄十分驚詫,拿著文稿哭了,把這件事告訴了戶部員外郎說:“差點兒耽誤了我的弟弟!睉舨繂T外郎也驚愕地說:“差點兒耽誤了我的兒子!睆倪@一天開始給萬斯同添置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讀書。過了一年,把他送到梨洲先生那里接受學(xué)業(yè),梨洲先生將他安置在最好的位置上就座。萬斯同讀書一目數(shù)行,猶如大海決堤,然而他堅守先儒的告誡,認為沒有益處的書不要看,沒有益處的文章不要寫,所以,他沒有什么書不讀,但是能夠辨識出其中的要義。
清代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詔征召學(xué)問豐富淵博的學(xué)者,浙江巡道許鴻勛推薦了萬斯同,由于萬斯同極力推辭才作罷。第二年,詔令修撰《明史》,昆山人徐元文請萬斯同先生參與,當時史局中聘用的士人可享受七品的俸祿,稱為翰林院纂修官,學(xué)士想引用成例把(七品俸祿、翰林院纂修官)授給萬斯同,萬斯同請求讓他以平民的身份進入史局,不要官銜,也不拿俸祿,總裁答應(yīng)了他。諸位纂修官將稿子交來后,都送給萬斯同修訂審核,萬斯同審閱完,告訴服侍的人說: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應(yīng)當補進去;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可以參照校對。服侍的人按照他的話去做,沒有有差錯的。
《明史稿》五百卷都是萬斯同親自定稿,雖然后來不完全是萬斯同的原文,然而看萬斯同的底稿,完全可以自成一書了。萬斯同剛到京師時,當時的輿論認為他的專長在于史學(xué),等到昆山人徐乾學(xué)守喪期間,萬斯同與他交談《喪禮》,人們才知道萬斯同對經(jīng)學(xué)的精通,徐乾學(xué)于是就請萬斯同編纂了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等方面的書二百多卷。當時京師才子賢士薈萃,每人都把各自的特長展示出來,而萬斯同最低調(diào),然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沒有不尊稱他為萬先生的,而萬斯同與別人往來,他只自稱為“布衣萬斯同”,不曾有別的稱呼。
萬斯同為人隨和,平易近人,十分儒雅,然而內(nèi)心耿直。原來督師的親家正擔當要職,乞求史館對于原督師稍微寬容,萬斯同則將他的罪過一一列舉告訴他。有個押運糧餉的官員因為放棄押運而逃跑,在路上死了,這個官員的孫子通過行賄請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訓(xùn)斥并且趕走了他。錢忠介公的兒子窘迫至極,萬斯同為了幫他謀求一個職位而十分勞累,最終也沒有如愿,然而萬斯同沒有感到倦怠。父親的朋友馮躋仲的幾個兒子被沒收到勛衛(wèi)家做奴仆,先生為他們贖身使他們得以回歸。不意氣行事,不大張旗鼓,尤其喜歡獎掖后生,惟恐失去人才,在集會中誠懇地反復(fù)申明自己的意愿,或許他就是孔子所說的身體力行的君子啊。去世后,他的門生給了他“貞文”的謚號。
2 [2011?江西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1分)
始汲黯為謁者①,以嚴見憚。河內(nèi)失火,延燒千余家,上使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貧人傷水旱萬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jié)發(fā)倉粟以賑之。臣請歸節(jié),伏矯制之罪!鄙腺t而釋之。以數(shù)切諫,不得留內(nèi),遷為東海太守。好清靜,擇丞史任之,責(zé)大指而已,不苛小。歲余,東海大治。
黯多病,賜告②者數(shù),不愈。莊助復(fù)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③,亦不能奪之矣!鄙显唬骸叭弧9庞猩琊⒅,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④為大將軍,諸將皆屬。尊寵于群臣無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大將軍尊重,君不可以不拜!摈鲈唬骸胺蛞源髮④娪幸究廷荩床恢匦!”青聞,愈賢黯,數(shù)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雖貴,有時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節(jié)選自《綱鑒易知錄》卷十三)
【注】 ①謁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賁、育:即孟賁、夏育,兩人均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衛(wèi)青,漢武帝時名將。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屋比延燒,不足憂也 比:并排
B.臣請歸節(jié),伏矯制之罪 矯:假托
C.責(zé)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奪之矣 奪:強取
【解析】 D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奪:改變。A.“比”的本義為“并列,并排”,《說文》中有:“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比纾杭{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B.“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竊符救趙》)“矯”即假托之意。C.“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列傳》)“指”為“旨”的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這個用法。文言實詞可以運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順可能有誤。也可以用知識遷移法,“奪”在《陳情表》中學(xué)過“舅奪母志”,“奪”意為“改變”。
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
持節(jié)發(fā)倉粟以賑之
A.
作《師說》以貽之
上賢而釋之
B.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莊助復(fù)為請告
C.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尊寵于群臣無二
D.
以勇氣聞于諸侯
【解析】 B 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以”均表目的,用來,連詞;B.表承接,于是,就,連詞 /表轉(zhuǎn)折,卻,連詞;C.均為介詞“替”;D.均為介詞,“在”。江西卷高考語文對文言文虛詞的考查和全國各省市一樣,是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備考時不要拋棄課本,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尋求規(guī)律,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無疑會提高答題的正確率。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先把這個文言虛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可翻譯成同一個詞,意義是否一樣。然后聯(lián)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guān)系。最后借助語句的結(jié)構(gòu),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解析】 C 本題是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這是2011年江西高考新增的考點。要正確斷句,理解文意是根本,但在分析時,還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分析詞語,進而分析它所作的成分,如本題中的“上”,“上”意為皇上,名詞。既可為主語,亦可為賓語,劃入句首作主語,劃入句尾作賓語。顯然,將“上”視作主語語勢更暢。且在文言文中,省略賓語應(yīng)較省略主語更頻繁,在劃分句讀時要特別注意。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
(1)以數(shù)切諫,不得留內(nèi),遷為東海太守。(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賢黯,數(shù)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為(汲黯)多次直言進諫,不能留在朝廷(任職),調(diào)任東海太守。(注意“數(shù)”、“內(nèi)”、“遷”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公卿以下(官員)都謙卑地侍奉衛(wèi)青,唯獨汲黯與他以對等禮儀相待。(“奉”、“亢禮”各1分;“與”省略“之”即“對待他”1分;大意1分)
(3)(衛(wèi)青)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問國家朝廷(遇到)的疑難問題,禮待汲黯超過平時。(賢:意動用法1分;所疑:疑難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當初,汲黯擔任謁者,因他為人威嚴而被大家敬畏。河內(nèi)郡失火,火勢蔓延燒毀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返回之后,向皇上報告說:“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房屋毗連而蔓延燃燒起來,不值得陛下憂慮。我經(jīng)過河南郡,看見河南郡的貧民遭受洪水干旱災(zāi)害磨難的有一萬多家,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慘境地,我謹借出使的方便,用陛下的符節(jié),命令發(fā)放河南官倉中的積糧以救濟貧民。我請求歸還符節(jié),甘愿領(lǐng)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懲罰!蔽涞壅J為他賢德就赦免了他的罪。因為(汲黯)多次直言進諫,不能留在朝廷(任職),調(diào)任東海太守。他喜好清靜無為,謹慎地選擇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治理郡里的事務(wù),只是關(guān)注重大的事情罷了,并不苛求細枝末節(jié)。過了一年多,東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體多病,武帝多次特許延長他休病假的時間,還是沒有痊愈。莊助又替他請假,武帝說:“汲黯這個人怎么樣呢?”莊助說:“讓汲黯任職當官,沒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然而他能輔佐年少的君主,堅守已成的事業(yè),(用利)引誘他不會來,(用威)驅(qū)趕他不會去,即使有人自稱像孟賁、夏育一樣勇武非常的勇士,也不能改變他的志節(jié)!蔽涞壅f:“說得對。古時有所謂的社稷之臣,說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漢武帝派使臣帶著大將軍的印信到軍營,在軍中拜衛(wèi)青為大將軍,各路將領(lǐng)皆歸衛(wèi)青統(tǒng)領(lǐng)。漢武帝對衛(wèi)青的尊崇寵信超過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員)都謙卑地侍奉衛(wèi)青,唯獨汲黯與他以對等的禮儀相待。有人勸汲黯說:“大將軍位尊權(quán)貴,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說:“憑著衛(wèi)青的大將軍身份而有長揖不拜的平輩客人,大將軍反而不尊貴嗎?”衛(wèi)青聽說這件事,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問國家朝廷(遇到)的疑難問題,禮待汲黯超過平時。衛(wèi)青雖然地位尊貴,但有時入宮,漢武帝就坐在床邊(踞廁:坐于床側(cè)。一說,坐在廁屋里)接見他。丞相公孫弘燕在漢武帝閑暇時被召見,漢武帝連帽子都不戴;至于汲黯謁見時,漢武帝沒戴上帽子就不接見。有一次,漢武帝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當時沒戴帽子,遠遠望見汲黯,急忙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
【模擬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23分)
初,天子之立①非紹意,及在河?xùn)|,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guān)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劉)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后,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挑戰(zhàn)。太祖擊破之,斬?,再戰(zhàn),禽紹大將,紹軍大震。太祖還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數(shù)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戰(zhàn),北利在于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zhàn),太祖軍不利,復(fù)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眾大懼。太祖乃為發(fā)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為地道,欲襲太祖營。太祖輒于內(nèi)為長塹以拒之,又遣奇兵襲擊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谷。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yīng)紹,軍食乏。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余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于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fù)不從。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jié)撏キ偂?br />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余眾偽降,盡坑之。
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jù)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jié)英雄,內(nèi)修農(nóng)戰(zhàn),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民不得安業(yè)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zhàn),若不如志,悔無及也!苯B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系之。
自軍敗后發(fā)病,(建安)七年,憂死。
(節(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
【注】 ①天子之立:指董卓廢除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皇帝,即漢獻帝。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紹渡河,壁延津南 壁:修筑工事
B.紹為高櫓,起土山 起:壘起
C.余眾偽降,盡坑之 坑:(被)活埋
D.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 簡:精簡
【解析】 D “簡”應(yīng)為“挑選”之意。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
以勇氣聞于諸侯
B.將軍據(jù)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C.我未勞而彼已困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D.盡焚其谷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解析】 B A.以,介詞,因為/介詞,憑借;B.之,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標志,意義和用法相同;C.而,轉(zhuǎn)折連詞,卻/并列連詞,又;D.其,代詞,他們的(袁運糧隊)/副詞,還是。
3.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3分)
救 右 則擊 其 左 救 左 則 擊 其 右 使 敵 疲 于 奔 命 民 不 得 安 業(yè) 我 未 勞 而 彼 已 困 不 及 二 年 可 坐 克 也。
【答案】 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民不得安業(yè)/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每斷對一處得0.5分)
4.從全文來看,你認為袁紹在與曹操的對抗過程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缺乏遠大的政治眼光;②速戰(zhàn)速決,急于求成;③多次不采納謀士正確的建議(不納忠言);④錯失良機。(每點1分)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兵數(shù)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于表,以斷曹公之鈔。(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袁紹(這才)后悔,他想讓太祖(曹操)把獻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接觸(天子和公卿百官),但太祖拒絕了他。
(2)北方(我們)的軍隊數(shù)量雖多,但戰(zhàn)斗士氣和勇敢精神比不上南方(曹操)的軍隊,而曹軍糧食短缺、后勤物資供應(yīng)遠不如我們。
(3)可以再派遣蔣奇另外帶一支軍隊在外圍(配合行動),以防備曹操的偷襲。
【參考譯文】
當初擁立皇帝并不是袁紹的意愿,等到(獻帝)逃到了河?xùn)|,袁紹還是派遣部下潁川人郭圖前去朝拜。郭圖回來后勸說袁紹恭迎獻帝遷都鄴城,袁紹不同意。不久,太祖(曹操)迎接獻帝遷都許縣,(曹操)收復(fù)了河南一帶的土地,關(guān)中(諸州、郡縣)也都親附(曹操)太祖。袁紹這才后悔,他想讓太祖(曹操)把獻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接觸(天子和公卿百官),但太祖拒絕了他。建安五年,太祖親自東征劉備。田豐勸說袁紹襲擊太祖后方,袁紹以兒子有病來推辭,不同意。田豐以手杖擊地說:“遇到這樣一個難得的良機,卻因為嬰兒生病而錯失這個機會,可惜呀!”
袁紹渡過黃河,在延津以南地區(qū)修筑工事,派劉備、文?去(向曹操)挑戰(zhàn)。太祖打敗了他們,斬殺了文?,接著再戰(zhàn)并俘獲了袁紹的大將,袁紹軍隊大為震動。太祖回軍官渡。沮授又勸袁紹說:“北方(我們)的軍隊數(shù)量雖多,但戰(zhàn)斗士氣和勇敢精神比不上南方(曹操)的軍隊,而曹軍糧食短缺、后勤物資供應(yīng)遠不如我們。因此對曹軍來說速戰(zhàn)速決有利,可對我軍來說卻是打一場持久戰(zhàn)更有利。”袁紹不聽。指揮大軍進逼官渡,與曹軍交鋒,太祖軍隊沒有打贏,退回營地堅守。袁紹修造(多座)高樓,又壘起了高高的土山,(弓箭手)用箭射到曹營中。曹營中士兵都要持盾牌遮擋身體,大家都非常害怕。太祖于是制作了發(fā)石車,拋射石塊摧毀了袁紹修建的高樓。
袁紹又挖地道,想襲擊太祖的軍營。太祖就在軍營內(nèi)挖掘了一條長長的壕溝來截斷袁軍的地道,又派一支奇兵襲擊袁紹的運輸車隊,打敗了他們,把運輸?shù)募Z食全部燒毀了。太祖與袁紹兩軍對峙日久,百姓們受戰(zhàn)爭之苦也疲憊不堪,糧食缺乏了,很多人都反叛到袁紹那里去了,曹軍的糧草很缺乏。這時,恰逢袁紹派淳于瓊等率領(lǐng)一萬多兵馬北上迎接運輸車隊,沮授勸袁紹說:“可以再派遣蔣奇另外帶一支軍隊在外圍(配合行動),以防備曹操的偷襲。”袁紹又沒有采納。淳于瓊夜宿在烏巢,距離袁紹的大軍四十里。太祖于是留下曹洪守衛(wèi)軍營,親自率領(lǐng)步騎五千等到夜晚偷偷地去攻擊淳于瓊。袁紹派騎兵去增援,被打敗了。曹操大勝了淳于瓊等,把他們?nèi)珰⒘恕?br />太祖回軍,還沒有到達營地,袁紹的將領(lǐng)高覽、張?等便率領(lǐng)他們的部隊來投降了。袁紹的軍隊崩潰,袁紹與長子袁譚各自騎馬渡過黃河逃跑了。他剩下的部隊假裝投降,(發(fā)現(xiàn)后)全部被活埋了。
當初,袁紹率軍南下的時候,田豐勸袁紹說:“曹操善于用兵,變化多端,他的軍隊雖然數(shù)量少,但不可輕視,不如從長遠計議與他相持。將軍你占據(jù)險要的山河地勢,擁有四個州的土地與百姓,對外可以結(jié)交英雄豪杰,在內(nèi)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操練兵馬,然后挑選出其中的精銳部隊,分編成幾支奇兵,乘(曹操)空虛的時候輪流出來,騷擾河南地區(qū)。
曹操救援右邊則攻擊他的左翼,救援左邊則攻擊他的右翼,使敵軍疲于奔命,(他的)百姓不能安居和從事生產(chǎn),我軍沒有勞頓而敵軍已經(jīng)困頓了。用不了兩年,可以坐等著打敗他,F(xiàn)在放棄長遠計策,而想傾全力畢其功于一役,萬一不如你的志愿,后悔也來不及了!痹B沒有聽從。田豐仍再三勸諫,袁紹非常生氣,認為他擾亂軍心,于是用腳鐐手銬囚禁了他。
自從官渡之戰(zhàn)兵敗后,袁紹便發(fā)病不起。建安七年,在憂郁中死去。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22分)
張鑒,字德明,瀛州團練使藏英之孫。父裔,以蔭補供奉官。鑒本將家,幼能嗜學(xué),入衛(wèi)州霖落山肄業(yè),凡十余年。太平興國三年,擢進士第。升朝,為太子右贊善大夫、知婺州,就遷著作郎。還,拜監(jiān)察御史。奉詔決獄江左,頗雪冤滯。歷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薦其能,用為江南轉(zhuǎn)運使。本部有大姓為民患者,鑒以名聞。太宗盡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闕,以三班職名羈縻之,江左震肅。淳化中,盜起西蜀,王繼恩討平之,而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益州張詠密奏,請命近臣分屯師旅,即遣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guī)偕往。召對后苑門,面授方略。鑒曰:“益部新復(fù),軍旅不和,若聞使命驟至,易其戎伍,慮或猜懼,變生不測。請假臣安撫之名!碧诜Q善。鑒至蜀,繼恩猶偃蹇①,不意朝廷聞其縱肆。鑒之行,付以空名宣頭及廷臣數(shù)人,鑒與詠即遣部戍卒出境,繼恩麾下使臣亦多遣東還,督繼恩輩分路討捕殘寇,而鑒等招輯反側(cè)。事平歸朝,未至,拜左諫議大夫、戶部使。
會五路進兵討西夏,令鑒乘傳往環(huán)州,與李繼隆議護送芻糧入靈州。及還,上疏曰:“關(guān)輔之民,數(shù)年以來,并有科役,畜產(chǎn)蕩盡,室廬頓空。加以浦洛之行,曾經(jīng)剽劫。原州之役,又致遷延。非獨令之弗從,實緣力所不逮。況復(fù)本戶稅租,互遣他州送納,往返千里,費耗十倍。今若復(fù)有差率,益流致亡,縱令驅(qū)迫,必恐撓潰。愿陛下特垂詔旨,無使重勞,因茲首春,俾務(wù)東作。事當深慮,理要預(yù)防。若待川決而后防,火熾而方戢,則焚溺之患深矣,雖欲拯救,其可得乎?”
尋詔鑒專督軍糧,以軍興法從事,饋運頗集。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廣州。居二年,民條其政績,上請刻石。
初,鑒在南海,李夷庚為通判,謝德權(quán)為巡檢,皆與之不協(xié)。二人密言鑒以貲付海賈,往來貿(mào)市,故徙小郡。至是,鑒自陳有親故謫瓊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贍之,又言夷庚、德權(quán)?人貪兇之狀,上意稍釋。召還,以疾徙知相州。有芝草生于監(jiān)牧之室,鑒表其祥異,以為河朔弭兵款附②之兆。優(yōu)詔答之。景德初,卒,年五十八。
(選自《宋史?張鑒傳》,有刪節(jié))
【注】①偃蹇:高傲。②款附:歸附。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奉詔決獄江左,頗雪冤滯 滯:積壓的
B.不意朝廷聞其縱肆 意:懷疑
C.民條其政績,上請刻石 條:分條列舉
D.鑒表其祥異 表:上奏
【解析】 B 意:以……為意、把……放在心上。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本部有大姓為民患者
A.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實緣力所不逮
B.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謝罪
若聞使命驟至,易其戎伍
C.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因茲首春,俾務(wù)東作
D.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解析】 C B項,助詞,“所”加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不譯。 A項,代詞,……的人/代詞,這樣。C項,連詞,如果/動詞,像。D項,介詞,趁著/介詞,憑著、靠著。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出身于將門之家、幼年嗜好讀書的張鑒,靠父親張裔的恩蔭補缺做了供奉官。后來考中進士,任過多種職務(wù),還歷任殿中侍御史。
B.張鑒具有遠見卓識。在處理大將王繼恩的問題上,建議朝廷采取以撫代懲的策略,督促王繼恩追剿盜賊,穩(wěn)定了軍心,收到很好的效果。
C.張鑒上書朝廷,力陳老百姓的困苦,指出送納租稅的弊端,認為應(yīng)當愛惜民力。不久朝廷就任用他專門負責(zé)督運軍糧,頗見成效。
D.在南海時,同僚與張鑒不和,密告他勾結(jié)海外商人往來貿(mào)易。張鑒自陳有親故被貶謫瓊州,并反控同僚貪婪兇殘,皇帝成見稍稍解除。
【解析】 A 張鑒的父親是張裔,張裔靠祖上恩蔭補了供奉官的缺。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淳化中,盜起西蜀,王繼恩討平之,而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待川決而后防,火熾而方戢,則焚溺之患深矣,雖欲拯救,其可得乎?(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淳化年間,盜賊在西蜀起事,王繼恩討伐平定他們,然而管理軍隊沒有政令,他的下屬仗著功勞而兇暴強橫。(2)如果等河決口以后才去防治,火勢旺盛以后才去滅火,那么焚毀和淹沒的禍患已經(jīng)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難道還來得及嗎?
【解析】第(1)句“盜起西蜀”狀語后置,“平”“政”
“恃”各1分,大意1分。第(2)句“戢”“焚溺”“雖”“其”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張鑒字德明,是瀛洲團練使張藏英的孫子。父親張裔,靠恩蔭補供奉官。張鑒出身將軍之家,幼時能夠愛好學(xué)習(xí),進入衛(wèi)州霖落山修習(xí)學(xué)業(yè),總共十多年。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及第。升為朝官,任為太子右贊善大夫、婺州知州,就地升任著作郎。回朝為監(jiān)察御史。奉詔判決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積案很多。歷任為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推薦他的才能,任用為江南轉(zhuǎn)運使。本地區(qū)有世家大族成為老百姓的禍患,張鑒把他們的名字上報皇帝。太宗命令當?shù)厝垦核推浼易迨最I(lǐng)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趕赴朝廷,以三班的名義拘禁他們,江左震驚肅靜。淳化年間,盜賊在西蜀起事,王繼恩討伐平定他們,然而管理軍隊沒有政令,
他的下屬仗著功勞而兇暴強橫。益州張詠秘密上奏,請求命令大臣分駐軍隊,就派張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guī)一同前往。召他們在后苑門應(yīng)對,皇上當面授給方針策略。張鑒說:“益部剛收復(fù),軍隊不和,如果聽到使命突然到來,替換他們的軍隊,(我)擔心有的猜疑畏懼,發(fā)生難以預(yù)料的變故。請讓我假借安撫之名!碧诜Q好。張鑒到了蜀,王繼恩仍然傲慢,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縱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張鑒到蜀時,給他空名任命書并任命朝臣幾人,張鑒與張詠就率領(lǐng)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繼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東調(diào)遣回去,監(jiān)督王繼恩等人分路討捕殘余的盜匪,而張鑒等人招撫不安分隊伍。事情平息后回朝,還未到京,就被任為左諫議大夫、戶部使。
當時朝廷分兵五路進軍攻打西夏時,朝廷命令張鑒乘驛車前往環(huán)州,與李繼隆商議護送糧草進靈州。張鑒回來后,上書說:“關(guān)輔的老百姓,幾年以來,全都有苛稅勞役,家畜產(chǎn)業(yè)蕩盡,住房全空。加上浦洛之行,曾經(jīng)遭遇搶劫。原州之戰(zhàn),又造成搬遷拖延。不是不聽從命令,實在是能力達不到(力不從心)。何況現(xiàn)今又追加征稅,本地戶口的賦稅田租,交互派遣到別的州送交,往返千里,費用損耗十倍,F(xiàn)在如果再有征收,更加造成逃亡,縱使驅(qū)趕逼迫,必定擾亂逃散。希望陛下特別賜以詔書,不要加重勞役,趁著孟春,讓老百姓致力于春耕。事情應(yīng)當深加考慮,先做預(yù)防。如果等河決口以后才去防治,火勢盛了后才滅火,那么焚毀和淹沒的禍患已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難道還來得及嗎?”
不久皇上下詔讓張鑒專門督查軍糧,以軍中法令行事,運送很見成效。咸平初年,改任工部侍郎,出朝做廣州知州。任職二年,百姓把他的政績分別列舉上報請求刻碑。
起初,張鑒在南海,李夷庚任通判,謝德權(quán)任巡檢,都跟他不和。二人秘密奏報張鑒把錢財交給海外商人,做生意,所以被調(diào)往小州任職。到了這時,張鑒自己陳述有親戚故舊被貶謫到瓊州,經(jīng)常把自己的俸祿米托商船帶去供養(yǎng)他們,又報告了李夷庚、謝德全小人貪財兇狠的情況;噬系某梢娚陨越獬3⒄倩厮,因為生病調(diào)任相州知州。有芝草生在州官的房間,張鑒上奏說吉祥奇異,認為是河朔停止戰(zhàn)爭而歸附的征兆。(皇上)下詔嘉獎他。景德初年,去世,時年五十八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61429.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教案:虛詞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