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一中2015-2016學年高一10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解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第Ⅰ卷(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1.下列所選取的一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 中央集權制 D. 郡縣制2.山東省經常被稱為“齊魯大地”,這淵源于A.商代曾在山東建都B.西周分封的齊魯兩國統(tǒng)治中心都在山東省C.山東省的行政區(qū)域與齊魯兩國的封地完全一致D.商代曾經在山東省建立齊、魯兩個諸侯國3.西周受封諸侯對周王承擔的義務包括①服從周王命令 ②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 ③向周王交納一定地租 ④隨從周王作戰(zhàn)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4.西周貴族集團的等級序列正確的排列是 A.周王—卿大夫一諸侯一士 B.周王—大夫一士一諸侯C.周王—卿—諸侯士 D.周王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5.《說文解字》解釋說:“宗,尊祖廟也。”也就是說,宗法的“宗”的本義是宗廟。這說明宗法制以什么紐帶?A.財產 B.地域 C.信仰 D.血緣6.“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這句話體現(xiàn)了西周大宗、小宗的關系。對此制度,下列表述最準確的是A.土地、財產、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 B.上級與下級的關系C.家族內部的等級關系 D.不同宗族的大小關系【答案】A7.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按宗法制的規(guī)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③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春秋時期,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這種現(xiàn)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軍事力量  ?B.周天子將權力下放到諸侯國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諸侯國幫助周天子鞏固地位9.右圖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與它有關聯(lián)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祠即宗祠,據此可判斷與之聯(lián)系的制度是宗法制。11.我國的監(jiān)察制度確立于秦漢時期,最早發(fā)端于秦朝設置的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諸卿12.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三公九卿制 B.權力高度集中 C.皇位繼承制 D.國家統(tǒng)一【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其它選項A、C、D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的表現(xiàn)。下列有關中國古代郡縣制的評價,正確的是 A.①④     B.     C.     D.1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設置了南?ぁ⒐鹆挚ず拖罂。任囂任南海郡守,統(tǒng)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根據秦朝制度的規(guī)定,與任囂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A.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C.無權任免轄區(qū)內的縣令 D.和諸侯一樣擁有封地15.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兩個“制”分別是指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C.分封制和D.宗法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聯(lián)系史實分析,“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意思是說,西周之所以失國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而秦之所以滅亡不是他的郡縣制度導致的,而是因為秦朝統(tǒng)治過于嚴酷,因此前后兩個制代表的分別是分封制與郡縣制。故此題應選A項郡縣制17.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其積極意義在于:A.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選拔人才,保證政治清明C.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 D.中央機構分工明確,工作效率提高18.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按制度規(guī)定其運作程序是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C.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工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答案】B【解析】19.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先秦主要實行官位世襲的制度 ②九品中正制屬于察舉制的發(fā)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選官方式 ③科舉制屬于考試選官的制度 ④科舉制與察舉制從對象、內容、程序等方面都帶有封閉性的特征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20.針對于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A.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B.把選拔任用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C.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 D.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21.右圖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A.為選拔士族子弟而設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縮小了人才選拔的范圍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22.“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边@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財政官制A.漢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23.西漢王國問題最終得以解決的措施是A.“削藩”建議的采用 B.“七國之亂”的平定C.“推恩令”的實施 D.“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形成【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在漢景帝時,爆發(fā)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兵平定。漢武帝時,采取推恩令,讓王國的國王將自己王國的疆土再次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形成侯國,而侯國歸郡管轄,王國越分越小,實力大減。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政府的官俸和軍費開支卻越來越大,導致了北宋中期的財政危機。由此得出的教訓是A.擴大國家機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機構改革必須增加財政開支C.加強中央集權必須擴大政府機構和軍隊 D.改革必須重視精兵簡政26.秦統(tǒng)一至北宋建立,社會的動亂與分裂集中反映了政治制度建設中的A.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 B.皇權專制與中央集權的矛盾C.皇帝集權與宰相分權的矛盾 D.中央集權與民族政權的矛盾27.據說明太祖曾經寫詩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勞:“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尺猶擁被!睘榻鉀Q上述問題,明太祖A.設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 B.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C.授予內閣大學士以票擬權 D.設六部分理全國政務28.清朝君主專制權力的強化,基本上完成于 A.順治帝時   B.康熙帝時   C.雍正帝時  D.乾隆帝時29.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 A.適應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 B.加強中央集權 C.剝奪朝中大將兵權 D.限制內閣的權力30.“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边@是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下列哪一制度的評價A.推恩令 B.察舉制 C.九品正中制 D.科舉制第Ⅱ卷(非選擇題,共2小題,滿分分)材料一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封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記?周本紀》材料二 師服曰:“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左傳》桓公二年材料三 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对?大雅?板》(1)請分析,上述西周分封的諸侯共有哪幾類?(6分)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4分)(2)依材料二、三分析宗法制的作用。(6分)(3)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響仍然存在。結合當今社會現(xiàn)實分析一下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4分)【答案】(1)共有四類:一是王族(也可稱為同姓親族),二是功臣,三是殷商的降族,四是原被商滅掉的古國后裔(三、四也可合稱為先代貴族)。目的:廣建諸侯,拱衛(wèi)王室;進一步擴大西周的統(tǒng)治和周文化的覆蓋范圍;對殷商降族的分封可以減少抵抗,便于監(jiān)督管理;諸侯承擔各種義務,有利于加強周王室的共主地位,穩(wěn)定政治秩序!窘馕觥3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異,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續(xù)資治通鑒》材料二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黃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語(1)材料一中北宋“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措施有哪些?(6分)作者對此看法如何?(4分)(2)材料二中明朝為防丞相“擅專威!辈扇×耸裁创胧浚6分)(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4分)山東省濟南一中2015-2016學年高一10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解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635246.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曲阜崇德高考補習學校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