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高考歷史第二輪總復習近代中國精神文明專題測試(有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第7講 近代中國精神文明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構成,三民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2014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因而在2014年的高考中,本講所涉及的考點中,三民主義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考點。如:重慶卷18、廣東卷16、四川卷17、全國新課標卷16、全國文綜卷37;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對三民主義作了考查。
(2014?四川卷17)下圖是一幅駁斥清末“民智未開”觀點的漫畫。它試圖傳達的觀念是( )
A.反滿興漢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和學生準確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清末頑固派和維新派都認為中國“民智未開”,不能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這是政府不信任百姓(上圖中“政府視百姓之程度低”),老百姓更不信任政府(上圖中“百姓視政府之程度更低”),體現(xiàn)了人民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其解決之道就是盡快設議院、開國會等,實現(xiàn)政治民主。
中國近代各派思想潮流的相互關系
中國近代思想各流派在發(fā)展過程中,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既有量變,又有質的飛躍;理清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
①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洋務派繼承了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提出“中體西用”的方針,并付諸實施開展洋務運動。
②早期維新派與洋務派:早期維新派脫胎于洋務派,他們繼承了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又提出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制度。
③康梁維新派與早期維新派:康、梁維新派發(fā)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形成全面、系統(tǒng)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變法理論,并通過戊戌變法付諸實踐。
④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革命派發(fā)展了維新派民權主張,提出三民主義思想,并以此指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中華民國。
⑤馬克思主義者與激進民主主義者: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資產(chǎn)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以“民主”、“科學”為旗幟,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統(tǒng)治地位;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陣營發(fā)生分化,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以俄為師,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并注意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促進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
(揚州市2010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17)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思潮先后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對它們之間關系的表述最準確的是( )
A.一種思潮消亡,另一種思潮興起,幾種思潮先后相繼獨自存在
B.幾種思潮同時并存,各自都有較大影響
C.某一時期可能存在幾種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種思潮
D.繼馬克思主義思潮成為主流后,其他幾種思潮相繼淡出時代舞臺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于近代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各種關系之間的認識。所謂“主流”,就是某一種思潮影響較大,但是,其他思潮仍然存在。故選C。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印發(fā)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7月印發(fā)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21世紀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成為高考命題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復習中,要梳理清楚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變革,如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邁出教育方面近代化的第一步;戊戌變法期間,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等重大史實,并結合古代科舉制度和現(xiàn)代高考制度的恢復,作系統(tǒng)的梳理和復習。
(2014?四川卷37)人才問題關乎國家盛衰,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人之所能不可兼?zhèn),棄其所短,取之所長。有讜(正直)言直諫,可以施于政教者,當拭目以師友待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唐太宗
材料二
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晉東晉隋唐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據(jù)何懷宏《選舉社會》編制
材料三 1911年清華學校成立,1928年改建為清華大學。1934年,清華大學發(fā)展為包括文、法、理、工四個學院十六個系的綜合性大學。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開設共同的必修課程,意在使學生求得關于自然、社會和人文方面的通識。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文、法、理學院并入北京大學等高校,只設置機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個工科系。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逐步恢復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據(jù)《清華大學校史稿》等
材料四 “才能優(yōu)先原則”一直是美國移民體系中的一個基本原則。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運動導致猶太難民出現(xiàn)時,羅斯福政府積極實行知識移民政策,給予知識難民優(yōu)先入境的權利。美國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一些私人基金會創(chuàng)建外國流亡學者緊急救助委員會,努力援救流亡科學家。到1945年,德奧兩國驅逐的約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國接納,約1400名流亡科學家至少有77%被美國接納,其中包括愛因斯坦等18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在學習歐洲百年之后,美國出乎預料地成了世界科學中心。歐洲的原子物理學派、
奧地利精神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等紛紛在美國落戶生根。美國利用這一巨大的智力資源以及由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新的科學力量,為美國科技發(fā)展服務。今天,美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已超過200名,顯然與這批科學家在美國開拓的新方向和營造的特殊學術氛圍緊密相關。
??據(jù)胡小芬《羅斯福時代的美國歐洲猶太知識移民政策》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2)材料二中寒門子弟入仕比例呈現(xiàn)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主要原因。
(3)根據(jù)材料三,概述新中國成立后清華大學的兩次院系調整,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目的。圖1、圖2所示清華校訓和格言蘊含著怎樣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
(4)根據(jù)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羅斯福政府的知識移民政策。
【思路點撥】本題以教育問題為切入點,考查了古代的選官制度,新中國的教育發(fā)展,美國羅斯福政府的知識移民政策等如識,旨在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及調動知識分析、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講的是怎樣用人,即揚長避短;“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講的是用人標準,任人唯賢。第(2)問從表格教據(jù)可知經(jīng)歷了逐步減少和逐步增多的兩個變化,從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和廢除、科舉制的實行和發(fā)展的影響分析原因。第(3)問根據(jù)材料三概括出清華大學從綜合性大學到專業(yè)性工科大學再到綜合性大學的過程,結合新中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國家的教育政策分析原因,第(4)問從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評價羅斯福政府的知識移民政策。
【參考答案】
(1)揚長避短;虛懷納諫;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2)變化:從曹魏到東晉逐漸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時達到高峰。
原因: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寒門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舉制,門閥制度漸漸解體;北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錄取名額大大增加。
(3)第一次:1952年,從綜合性大學變?yōu)閱我坏墓た拼髮W。為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培養(yǎng)專門人才。第二次:改革開放后,恢復、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理念:德才兼?zhèn)、自立自強、注重實踐。
【參考答案】
(4)答案應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知識移民政策的背景;
第二,知識移民政策的內容及其實施;
第三,知識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響;
第四,總體評價。
1. (2014?北京卷16) “九州縮地憑揮翰,四海披圖當泛槎(木筏)”。這是近代詩人張維屏對一部著述的稱贊。這部著述是( )
A.《海國圖志》
B.《資政新篇》
C.《變法通議》
D.《孔子改制考》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先進思想的相關知識和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比較分析能力。張維屏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愛國詩人,此時有關世界地理(“四海披圖”)的專著,在題中選項僅有A項。
答案:A
2. (2014?安徽卷14)對中西學的態(tài)度是區(qū)分近代中國不同政治派別的依據(jù)之一。下列言論屬于維新派的是( )
A.“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
B.“吾國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濟西洋文明之窮者”
C.“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
D.“近代歐洲之所以優(yōu)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也”
【解析】
本題依托對西學的態(tài)度考查的是近代各政治派別的主張和對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要認真理解各選項的含義。A項屬地主階級洋務派言論;B項屬地主階級頑固派言論;C項屬新文化運動前期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觀點;只有D項符合維新派反對“中體西用”、主張君主立憲的思想。
答案:D
3. (2014?廣東卷16)下圖所示為某鄉(xiāng)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
A.作者不認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C.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習俗沒有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解析】
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和對圖片材料的解讀能力。材料提供的時間是“1913年”,當時宣統(tǒng)帝已經(jīng)退位;而該知識分子稱辛亥革命為“變亂”,又用“襲洋夷之毛皮”表達了對辛亥革命的不認同;據(jù)此可以排除B、D兩項;材料內容提供了人們拜年穿著的變化,說明當時的鄉(xiāng)村風俗有變化,故C項有誤。故選A。
答案:A
4. (2014?江蘇卷5)某思想家在20世紀初大聲疾呼:“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xiàn)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洳荒苌谱兌c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huán)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從中可見,該思想家主張( )
A.打破保守觀念,為新文化營造空間
B.剔除傳統(tǒng)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揚改革理念,為康梁變法造聲勢
D.遵循進化理論,任憑自然選擇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對20世紀初中國進步思想的理解以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調動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重點在對題中材料的理解:“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說明B不正確;20世紀初,維新變法運動已經(jīng)失敗,故C錯誤;“不忍現(xiàn)在及將來之民族……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說明D不正確;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順應時代潮流,進行變革,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
答案:A
5. (2014?全國卷37)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經(jīng)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xiàn)!渡袝分姓f:“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笨鬃又鲝垺耙蛎裰薄C献诱J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薄盾髯印分姓f:“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據(jù)《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茍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以無亂,外可以無侮……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于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lián)絡之效也。
??摘編自王韜《?園文錄外編》
材料三 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
??摘編自《孫中山全集》
請回答:
(1) 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據(jù)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
(3)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關系,并簡析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興起的歷史必然性。
【參考答案】
(1)主要內涵:強調君民相互依存;君主應重視民意,順應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賢人,行仁政。
(2)異:王韜:主張君民共治;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
孫中山: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
同:吸取傳統(tǒng)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視民權。
(3)關系:有一定聯(lián)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認識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礎和媒介。有本質差異,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對君民關系的認識;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終形成“主權在民”的認識。
歷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民族危機日趨嚴重;知識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65188.html

相關閱讀:安徽省合肥八中屆高三聯(lián)考歷史試題(五)掃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