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語文代詩歌復習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高三語文復習第29講
古代詩歌鑒賞?鑒賞表達技巧
一、表達技巧簡介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在現(xiàn)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xiàn)其高峻奇?zhèn)ブ畡荩弧疤炫_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zhèn)。換個角度,有實寫、虛寫之說。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卻是間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樣,都是借景抒情。
2.運用表現(xiàn)手法的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有比興手法,如《孔雀東南飛》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有對比、烘托、反襯、托物言志、擬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一團團燃燒著的旺火,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與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光的紅艷,青與紅相互斗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托而逾顯其白;一個“欲”字,則以擬人化賦花朵以動態(tài),使之搖曳而多姿?磥碓娙耸沁\用了多種技巧來描寫這幅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畫。然而詩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這樣看來全詩更主要的技巧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xiāng)思之深。
3.謀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詩歌,尤其是近體的律詩絕句,篇幅雖然短小,但十分講究謀篇布局。上一講引到的王維《觀獵》,首聯(lián)起得突兀,“風勁角弓鳴”大有先聲奪人之勢;頷聯(lián)寫發(fā)現(xiàn)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lián)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跡地表現(xiàn)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末聯(lián)以“回看”一語寫將躊躇滿志的神情,以與首聯(lián)對比照應,頗令人回味。清人評論這首詩時說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絕頂”這絕非過譽。懂得古代詩歌謀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詩歌鑒賞必備的條件。
二、鑒賞表達技巧的目標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不在于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評述作者運用這些表達技巧所產生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以后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游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的美好景色。為什么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xiàn)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凄涼,“恨”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這是不難看出來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寫什么樣的人呢?托“小松”諷刺什么呢?這便是鑒賞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寫它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命力。剛出土的小松樹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頭”??長著松針的頭雖細但直而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蓬蒿”是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沖出了蓬蒿。這里的“出”與上句“刺”相呼應,很有力度!皾u覺”用得有分寸,既寫出“出”的過程,又是愛護小松的細心人觀察所得。不關心小松的人對它的“出”則是視而不見的。故作者筆鋒一轉,發(fā)出深深的感慨:“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钡谝痪涞摹傲柙颇尽敝感∷,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長成參天大樹的松!皶r人不識凌人木”,是說世俗之人沒有眼光,沒有見識,不知小松將來要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長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說“這樹真高”。原來詩人寫小松實際是寫不被人所識的年少而有發(fā)展前途的之人,寫出他們的不幸命運,諷刺的是那些“不識”人才的人。到了這一步,算是完成了對這首詩表達技巧的鑒賞。
三、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望海樓
米芾
云問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zhèn)江城內。②鐵甕:鎮(zhèn)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洲:濱水的地方。
(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詩頷聯(lián)分別冠以“三峽”和“六朝”,從 和 兩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
(3)對“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
A.登樓望江,聯(lián)想到了三峽的險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詩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詩人飲酒的豪情。
D.濤聲陣陣,引發(fā)詩人作詩的雅興。
(4)這首詩的頸聯(lián)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題。米芾的詩題為“望海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這是為望海樓鋪設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huán)境。于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首聯(lián)二句是詩人自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限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望海樓的高峻奇?zhèn)ァ?梢姷冢?)題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樓的高峻。
命題者就詩的第二聯(lián)出了兩道題。這一聯(lián)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下臨大江,晝夜奔騰,濤聲入耳,觸發(fā)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簾,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一下就脫開了眼前的實際,空間、時間大大拓展。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著三峽崔巍險峻,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這樣,詩人的見聞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樓的高大久遠?梢姷冢2)題的答案是:空間、時間;第(3)題的答案是B。
就在詩人盡情觀賞、興致勃勃之際,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的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日落了,平靜的江邊升騰起白色的霧氣。這一聯(lián)寫景是自樓內向樓外遠望,視線隨地平線延伸。在這里,紅日、白煙形成色彩對比,日落、煙起形成動態(tài)對比,畫角之聲與黃昏的靜又形成對比。它們又融合起來構成完整的畫面。這樣看來,第(4)題的答案是①色彩(紅、白);②聲音(畫角);③動態(tài)(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尾聯(lián)由“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透露出茫然、低沉、傷感的情緒。本聯(lián)因與試題無關,不再作分析。
四、練習及答案
1.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1)秋風本無形,詩人為什么用“見”?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


(2)“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是一個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一細節(jié)描寫的成功之處。
答:


2.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1)這首詩寫了幾種畫眉鳥?是怎樣寫畫眉鳥的?
答:


(2)作者寫畫眉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3.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詩人為什么見“東欄一株雪”而“惆悵”?請聯(lián)系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


(2)有人認為“梨花淡白”與“一株雪”相重復,主張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熳”。你對這一主張有什么看法?
答:


4.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審言,唐代詩人,唐中宗時曾被貶到極為偏遠的降州。這首詩是他被貶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吳喬說:“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試據此對“今春花鳥作邊愁”一句作評析。
答:


(2)簡析“獨憐京國人南竄”在整首詩中的作用。
答:


5.閱讀下邊一首詞,完成(1)?(2)題。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鳴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鄉(xiāng)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①驚殘:驚醒。②故鄉(xiāng):即家鄉(xiāng)。
(1)這首詞“茅檐人靜”等三句描寫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答:



附:答案及簡析

1.(1)秋風無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給自然帶來秋光秋色,因此雖無形卻可見。用“見”可將秋風及其帶來的秋景聯(lián)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lián)想。
(2)這一細節(jié)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復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xiāng)思之情。
2.(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一是林中的,一是籠中的。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鎖于金籠之中,完全沒有自由。
(2)這首詩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惡之意。
3.(1)詩人見梨花而“惆悵”是因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開、柳色深青遠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傷春之感;“人生看得幾清明”便是直接感嘆人生短促)
(2)不能改為“桃光爛熳”,因為“梨花淡白”是緊扣詩題寫景,如果改為“桃花爛熳”本詩就變成寫桃花了!盎M城”也就成了“桃花滿城”了。
4.(1)“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憶昔游轉到今春的邊愁。鳥語花香本應給人以歡樂,然而詩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發(fā)遠去邊疆的哀愁。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且句中“花鳥”更反襯出邊愁。
(2)這是全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而愁;后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這都是詩人遠離京城,正在南竄途中的感慨。這三句都是從“獨憐京國人南竄”生發(fā)出來的。
5.(1)這三句描寫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為杜鵑出場作鋪墊,也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的心境作鋪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7425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教案:虛詞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