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山東理科綜合能力生物試題評析與展望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08年高考山東理科綜合生物部分試題,以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為著眼點,傾力關注素質教育下的考生自主學習,努力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的情境,生物試題知識考查比較全面,重點突出。2008年生物題目的難度較2007年有所下降,整套試題的必做部分覆蓋了《考試說明》劃分的17個知識內容中的15個知識內容,并且各部分內容所占比例合理,重點突出,全卷無偏題、怪題和超綱題,難度與區(qū)分度的梯度層次平穩(wěn),體現了《考試說明》中的能力與要求,從進一步推進中學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導向上看,凸顯出以下幾大特色。

 

  1  生物部分題型和知識點章節(jié)分布

 

必修部分

選修部分

試題總分

題號

分子與細胞

遺傳與進化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

生物技術實踐

現代生物技術專題

必做

1

三大物質鑒定

 

 

 

 

 

 

2

細胞器的中的生物膜系統(tǒng)

 

 

3

 

 

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中體溫的調節(jié)

4

細胞分化

 

 

5

 

生物進化、因突變基因頻率的改變

 

6

細胞增殖

 

 

7

光合作用

 

 

8

 

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及基因突變的特點

(植物激素部分)

26

 

遺傳學兩大定律基因突變,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以及基因的表達

 

 

(基因工程技術)

27

 

 

生態(tài)種群增長曲線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選做

34

二選一

8分

 

35

 

8分

所有題目合計

20

27

18

共16分

81

共67分

 

   2  生物部分各題知識點考查詳解

  2.1 Ⅰ卷必做題

第1題:主要考查必修一第二章三大物質鑒定,較易!坝梅敲阜ㄌ幚怼保o出信息:不考慮外加物質(蛋白質)影響;雙縮脲試劑顏色反應檢測蛋白質,斐林(或班氏)試劑檢測可溶性還原糖,蛋白質+糖選出糖蛋白

第2題:主要考查必修一第三章細胞器的中的生物膜系統(tǒng),中等難度題目。肽鏈合成的場所是核糖體,該題題干未涉及核糖體功能,故對于肽鏈合成沒有影響,A選項錯誤;因其引導序列功能缺失,使該肽鏈無法進入內質網,也就更無法通過內質網的囊泡進入高爾基體,判定B錯誤;因無法進入內質網和高爾基體,故該肽鏈也就無法被加工成熟,C選項錯誤;正因從進入內質網處發(fā)生阻斷,該蛋白也就無法通過胞吐作用分泌到細胞外了。

第3題:考查必修三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中體溫的調節(jié)過程,較易。①科考隊員通過特殊的衣物及自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在寒冷環(huán)境中體溫也會保持相對穩(wěn)定,這句話不適合;②因外界溫度低,熱量散失快,為維持體溫恒定,機體增加產熱,新陳代謝速率升高,耗氧量升高。③④⑤均屬寒冷環(huán)境中體溫調節(jié)過程。

第4題:主要考查必修一的細胞分化,較易。干細胞,指的是體內保持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命名為“類胚胎干細胞”,也就是也具有了分裂和分化能力,故A選項正確;細胞分化的過程遺傳物質不變,故B錯誤;功能與結構是相適應的,功能有差異,其形態(tài)也有差異;分化,即為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表達的基因也就不同,D選項錯誤。

第5題:主要考查必修二中生物進化部分,較易。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B選項正確,而變的是種群的基因頻率,單位是種群,故改變的是種群的特征,而非個體,D選項錯誤;自然選擇、遷入遷出等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即引起進化,故A選項錯誤;變異是不定項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處的“害”與“利”即指能否適應所生存的環(huán)境,C選項錯誤。

第6題:主要考查必修一中的細胞增殖,難度稍大。兩細胞融合后在分裂期細胞的細胞質中物質影響,G1期細胞的染色質開始凝集為染色體,(C選項正確),凝集的染色體不能再進行復制,故A選項錯誤;分裂期細胞的DNA已經過復制加倍,故融合細胞的DNA含量是G1期細胞的3倍(核DNA),故C選項錯誤;融合后的細胞開始具有一個周期,D選項錯誤。

第7題:主要考查必修一中的光合作用,中等題目。色素存在于葉綠體囊狀結構的薄膜上,而非內膜,故A選項錯誤;在囊狀結構的薄膜上只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需在葉綠體基質中進行,故B選項錯誤;C選項超綱,原為老教材選修當中的內容,可用排除法選出;光反應產生的ATP只用于暗反應,故D錯誤。

第8題:此題綜合性較強,綜合考查必修二中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及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必修三中植物激素部分,中難題。用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處理擬南芥,出現類P基因突變體的性狀,可推測出要么是生長素與花的發(fā)育有關(A),要么是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之有關(B),P基因可能與生長素極性運輸有關(C)。而由于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故特定的因素不可能誘發(fā)特定的基因突變,故D選項錯誤。

  2.2  Ⅱ卷必做題

第26題:解析:(1)此題主要考察遺傳學兩大定律。

P: AaBB×aaBb

    ↓

F1:AaBB   AaBb   aaBB   aaBb

即后代基因型有4種。

要想自交產生矮生黃果(aabb),找隱性基因最多的,即aaBb植株自交:

   F1:     aaBb

        ↓×

  F2:    1aaBB     2aaBb      1aabb

 表現型:      矮生紅果       矮生黃果

  比例:            3      :      1      

(2)此題考察減數分裂,此題容易考慮不全而失分。

減數第一次分裂時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體不分離,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兩條染色體均進入次級卵母細胞,這樣的話,經過正常的減數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體數目就為12+1=13條;另一種可能是兩天染色體均進入第一極體,這樣,次級卵母細胞進行正常的減數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體數目就為12-1=11條。因此,得到的雌配子對于A基因來說就有O(表示不含A基因)和AA兩種,與aa產生的雄配子a結合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就有a(注意此處是單體而非單倍體)和AAa(此處為三體而非三倍體)兩種,對應的株高表現型也就是矮生植株或正常植株。

(3)此題考察基因突變,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以及基因的表達過程。(Y突變體的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改變比X突變體可能更多(或:x突變體的蛋白質可能只有一個氨基酸發(fā)生改變.Y突變體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可能從第一個氪基酸后都改變)

(4)此題綜合考察基因工程技術及實驗設計的方法,很容易只答一個方面,即只對矮生植株進行過量表達而忽略對正常植株A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對于第二種方法的思路比較簡單,可能想到的同學出錯能比較少。第③個問題比較簡單,考察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第27題:解析:此題考察重點必修三中生態(tài)種群增長曲線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1)此題主要考察人類對環(huán)境過量索取對環(huán)境的影響,第一個空為開放式答案,學生正答率應該是比較高;第二個空接著第一個空而來,環(huán)境惡化,反過來影響人類自身生存,使環(huán)境容納量降低,人口數量下降。

(2)a和b兩條曲線分別為生態(tài)學中種群增長的J型和S型曲線,生物圈這個環(huán)境空間與資源決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長應該表現為圖中的b曲線,而對于第二個空問的就可轉化為S型曲線與J型曲線增長的區(qū)別,相對較易;在K/2時環(huán)境阻力最小,故全球人口的最適數量為110/2=55億。

(3)考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杉僭O原來所供養(yǎng)的人為X,改變膳食結構后可供養(yǎng)的人為Y,則植物的總能量為(改善之前),(改善之后),而改善之前和之后植物的總能量不便故=,兩側分別提取出X和Y,然后求即可。

(4)主要考察種群的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為了演唱世代長度(即所謂都20歲生育的話100年能繁殖5代,而25歲生育的話,100年只繁殖4代,中國人口基數這么大,少生一代,少出生很多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兒個體數。兩者均通過降低出生率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2.3 各題答案

第1-8題:C.D.D.A.B.C.C.D

第26題:(1)4      aaBb        矮生紅果:矮生黃果=3:1   (2)13或11      正;虬   (3)Y     Y突變體的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改變比X突變體可能更多(或:X突變體的蛋白質可能只有一個氨基酸發(fā)生改變,Y突變體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可能從第一個氨基酸后都改變)。

(4)①答案一:b. 通過轉基因技術,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達,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過量表達。c. 測定兩個實驗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植株。

答案二:

b. 通過轉基因技術,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達,測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c. 通過轉基因技術,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過量表達,測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與對照比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達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與對照比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過量表達后,該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途徑,進而控制生物性狀。

第27題:(1)環(huán)境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破壞)、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降低、可耕地減少)c  (2)b   環(huán)境阻力(資源或空間有限)  55億   (3)1.96   (4)延長時代長度(延長繁衍一代的時間),減少新生兒個體數,降低人口出生率

第34題:(1)電荷(帶電情況)    遷移速度(2)碳源    氮源  (3)數量   (4)平板劃線法    稀釋涂布平板法(稀釋混合平板法)    滅菌

第35題:(1)a    a   (2)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   (3)植物組織培養(yǎng)(1分)  脫分化(去分化)    再分化   (4)耐鹽基因(目的基因)    一定濃度鹽水澆灌(移栽到鹽堿地中)

  3  生物部分知識考查評價

  3.1. 試題覆蓋面廣,注重考查主干知識,重點考查雙基,彰顯素質教育

必做題僅10個題,但卻涉及了細胞分子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遺傳的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生物的變異、生物的進化、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種群和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等內容,基本涵蓋了《考試說明》中的主干知識。其中,必修內容約占80%,選修內容約占20%。

選擇題的選項情境的設置,較為廣泛的。一個題目中涉及到不同知識內容或同一知識點的不同角度,有效地檢查了考生對主干知識與核心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維的敏捷性。

在選考的《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塊中,著重考查了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在《生物技術實踐》模塊中,著重考查了微生物的利用、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等基礎知識。

  3.2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生活聯系,創(chuàng)新情景立意,凸顯能力考查

  3.2.1 引導考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知識,倡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概念,并能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相關問題,理解國家有關政策的理論依據。

例如,第3題以“我國南極科考隊于2008年1月12日成功登上南極冰蓋之巔”為情境材料,旨在考查人體體溫調節(jié)機制和培養(yǎng)考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第27題關于目前人口劇增、環(huán)境污染以及世界性糧食緊張狀況的情境設置,要求考生思考人口、環(huán)境與資源問題,從而考查了考生的社會責任心,體現了新課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課程目標。

再如,第26題第4問,以植物的兩對相對性狀及其控制基因為背景材料,以基因與蕃茄株高的關系為主題,要求考生深入探究,選取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實驗結論三個環(huán)節(jié)設問,考查了考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從個別生物學現象歸納總結出普遍性生物學規(guī)律的能力。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

第27題以生態(tài)學理論為基礎,始終貫穿人口問題這一時代熱點,反映出試題的基礎性、時代性、原創(chuàng)性特點,既考查了種群的數量變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guī)律等生態(tài)學基礎知識,又考查了人口增長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有關應用生態(tài)學的內容。第3問“若將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調整為1:4,地球可供養(yǎng)的人口數量是原來的倍”,這一設問實際上也體現出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特征,有利于激發(fā)考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情感,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是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嶄新的考查方式。

  3.2.2 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等科學素養(yǎng)的考查,在試卷中有所突現。

  ①加強了實驗性、探究性、靈活考查能力。

第1題是課本實驗的變相考查,所涉及的實驗問題情境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但又不是教材中所列實驗的簡單重復,問題設計靈活新穎,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第6題以細胞融合實驗為呈現形式,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以考查考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第8題以及第26題的第(4)問都是從實驗出發(fā)設置情景或設問,試題內容的描述也是緊扣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既體現了生物學科的特點,又營造了研究性氛圍,使考生從具體實驗操作的情境出發(fā),探究和解答遇到的生物學問題,將探究能力的考查貫穿其中。

  ②取材考究,情景新穎,立意獨到,設計巧妙。

A試題的情境和立意大多從生物學最新發(fā)展現狀出發(fā),體現了學科的時代性。素材來源廣泛,表達形式多種多樣,設問角度新穎。

選擇題中的第4題結合“科學家將小鼠和人已分化的體細胞成功地轉變成了類胚胎干細胞”這一最新科技成果,考查了分化的體細胞和類胚胎干細胞的特征。

第26題最后一問實際上是讓考生探究基因的功能,反映出我們目前正處在功能基因組研究時代。

選做題第34和35題結合當前的抗菌蛋白和耐鹽轉基因研究分別考查了蛋白分離、細菌培養(yǎng)、基因工程等生物學問題。這些題目的設置都具有較強的時代感,使考生深切體會到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要與學科發(fā)展緊密結合。

B 結合新材料、新發(fā)現,創(chuàng)新問題情景設計,考查獲取處理信息、綜合遷移運用能力。

例如選擇題的第2、4、6、8題,這些試題均以科技新發(fā)現為背景,以簡單的解說給考生展示“新材料、新概念、新規(guī)律”等,要求考生從試題的簡單展示中透徹理解其含義,進一步使用這些“新”知識來解決給定的新問題。這些試題既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試卷中的第27題,則以世界人口日為切入點,結合當前世界人口和我國人口的增長現狀為背景材料,以種群數量變動為主干知識,以文字和圖示方式給予考生一定的信息,考查有關生態(tài)學問題的同時更考查了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C 問題設計有明確的主線,設問層次分明,巧妙有序,層層遞進。

第5題的設問是以生物進化為主線,從基因突變(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基因頻率改變的原因、適應環(huán)境的可遺傳變異的積累到群體遺傳學的機理,逐層深化。

第26題是以植物的兩對相對性狀及其控制基因為背景材料,從個體-細胞-染色體—基因—基因的功能等幾個層面全面考查考生的遺傳學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整個試題沿著遺傳學發(fā)展的縱軸線,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和知識網絡結構,認知層次也是由表及里、從個體到細胞再到分子逐漸深入,試題難度也相應地按梯度設置,層層遞進。第一問作為入門題,考查考生對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掌握,重在考查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相對簡單。第二問及后面問題的設置,難度依次增大,主要考查考生在具體情境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一問設置了探究性題目,考查考生實驗與探究能力?偟膩砜矗26題的設計首先讓考生直接用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解決基本的生物學問題,然后讓考生將知識遷移并靈活應用來分析、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最后讓考生設計實驗,通過探究對生物學假設進行驗證,并對得出的結論上升到理論水平的高度。整個題目的難度梯級增加,整體的能力要求可以看作是“學習-應用-創(chuàng)造”三步曲,是對考生在遺傳學乃至整個生物學方面的能力要求的高度濃縮。

第27題的設計思路是以種群的數量變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guī)律為知識主干,考查內容涉及到了人口增長的方式,人口過快增長對環(huán)境的影響,如何緩解人口壓力,如何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國家人口政策的理論依據等,按照由基礎到應用,由易到難,逐步設問,逐步加深的方式設計。該設計既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又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還使不同程度的考生各有所得。

  4  展望2009年理綜生物試題

2008年理科綜合能力生物試題(山東卷)凸顯了穩(wěn)定、新穎、基礎、能力和創(chuàng)新等特點,較2007年的試題相比,平穩(wěn)過渡更有突破,實現了在素質新政下 “注重基礎、突出能力” 的要求,利于科學、公正地檢驗新課改的成果,對中學新課改教學和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定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面對2009年的理綜高考,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重視基礎知識,強化主干內涵,增強針對性。處理好選修和必修的關系,勿需將選修教材內容去深化、去擴展,要更多地從學科內綜合的角度注意四本書知識間的有機聯系,聯系生活與時俱進的落實好生物的所學。

(2)落實好新課標理念,注意實驗探究能力培養(yǎng)。要做到科學地思考、準確地把握、理性地滲透新課程理念和目標?茖W探究能力的考查始終是高考的重點內容,為此要重視對模型的建構和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基礎與能力并重,重視方法的積累,深入理解和融會貫通。側重對基礎知識的復習,通過構建知識網絡,提升分析綜合的能力。通過編織知識網,繪制概念圖,理清要點考點;要加強對單元知識點的解析——弄清它的構成要素及含義,要注意前后的聯系,注重專題復習,加強學科內的縱向聯系,要善于歸納總結,抓住知識規(guī)律;借助基礎性、時代性、人文性的知識點,做好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等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側重于知識重組、信息轉化、逆向思維等角度,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用恰當的詞語準確、清晰、流暢地將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述,以培養(yǎng)表達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75268.html

相關閱讀:生物學高考選擇題的解析與專項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