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高考語文第一輪文言文之古代傳記閱讀復(fù)習(xí)限時訓(xùn)練題(含答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限時訓(xùn)練(十三) 文言文之古代傳記閱讀(第一課時)
一、(2009廣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題。
法正字孝直,扶風(fēng)?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劉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松于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jié)先主。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xié)規(guī),愿共戴奉,而未有緣。后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征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復(fù)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xiàn)策于先主曰:“以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yīng)于內(nèi);然后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yè),猶反掌也!毕戎魅恢萁,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①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qū)巴西、梓潼民內(nèi)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毕戎髀劧鴲褐詥栒。正曰:“終不能用,無可憂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計。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屯守。今策淵、鄰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nóng)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jìn)兵漢中,正亦從行。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毕戎髅S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wù),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選自《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有刪改)
【注】①左將軍:劉備曾授左將軍之職。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 善:良好
B.盡驅(qū)巴西、梓潼民內(nèi)涪水以西 內(nèi):進(jìn)入
C.今策淵、?才略,不勝國之將帥 勝:擊敗
D.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 乘:趁著
【答案】B
【解析】A.交好。C.超過。D.登上。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 必為人所教也
B.愿共戴奉,而未有緣 而留夏侯淵、張?屯守
C.陰獻(xiàn)策于先主 以響應(yīng)于內(nèi)
D.以將軍之英才 此蓋天以與我
【答案】B
【解析】B.都可譯為“卻”,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A.“對”,介詞表引進(jìn)對象;“被”,介詞,表被動。C.可譯為“向”,介詞,表引進(jìn)對象;可譯為“在”,介詞,表引進(jìn)處所。D.可譯為“憑借”,介詞;可譯為“把”,介詞。
3.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溯江而西,與璋會(于)涪。
B.(鄭度)終不能用,無可憂也。
C.舉眾往討,則必可克(淵、邰)。
D.此蓋天以(時)與我,時不可失也。
【答案】B
【解析】法正判斷“不能用”的是劉璋,不是鄭度。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法正與張松覺得自己得不到劉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對曹操、劉備進(jìn)行比較權(quán)衡后,決定投靠劉備,并暗中進(jìn)行謀劃。
B.法正在初次見到劉備之后,就向劉備獻(xiàn)計說,可以趁著劉璋軟弱無能,與張松里應(yīng)外合,先奪取益州,然后圖謀大業(yè)。
C.鄭度認(rèn)為劉備孤軍深入,兵力單薄,未得民心,錢糧匱乏,不能持久作戰(zhàn),只要劉璋堅壁清野,就能擊退并擒獲劉備。
D.法正判斷夏侯淵、張?的能力不如蜀國的將領(lǐng),建議劉備帶上黃忠出戰(zhàn),就一定能戰(zhàn)勝他們,劉備很認(rèn)同他的見解。
【答案】C
【解析】A.文中只說“正入蜀依劉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張松不被重用。B.法正向劉備獻(xiàn)策是在第二次見劉備時。D.法正并沒有建議劉備帶上黃忠出戰(zhàn)。
5.?dāng)嗑浜头g。
(1)用“/”為文中加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克 之 之 日 廣 農(nóng) 積 谷 觀 釁 伺 隙 上 可 以 傾 覆 寇 敵 尊 獎 王 室 中 可 以 蠶 食 雍 涼 廣 拓 境 土 下 可 以 固 守 要 害 為 持 久 之計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yè),猶反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克之之日/廣農(nóng)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解析】每錯、漏2個斷句處扣1分,扣完為止。若斷為“中可以蠶食雍/涼”亦可。
(2)①這以后依仗益州的豐富資源,憑藉天府的險要地形,用這成就帝王大業(yè),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
②劉備聽說后非常忌諱(擔(dān)心)此事,去向法正詢問對策。
【解析】①采分點:大意1分,“資”1分,“馮”1分。②大意2分,“惡”1分。
【參考譯文】
法正字孝直,是扶風(fēng)郡人。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劉璋,不受重用,很不得志。益州別駕(州刺史助理)張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們揣度著,覺得不值得與劉璋共圖大業(yè),常常暗自嘆息。張松到荊州拜見曹操后返回益州,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關(guān)系,去結(jié)交劉備。劉璋問:“誰可以當(dāng)使者?”張松就推薦了法正,法正推辭,但在劉璋的堅持下,他不得已去了。法正回來后,對張松稱說劉備有雄才大略,他們秘密謀劃,想一起擁戴事奉劉備,卻一直沒有機會。后來,因劉璋聽說曹操要派遣將領(lǐng)征伐張魯而心中害怕,張松就乘機勸說劉璋應(yīng)當(dāng)迎請劉備,讓劉備去征討張魯。于是劉璋再次讓法正領(lǐng)命出使。法正向劉備轉(zhuǎn)達(dá)了劉璋的意圖后,便暗地里向劉備獻(xiàn)計說:“憑將軍您的英雄才略,趁著現(xiàn)在劉璋懦弱無能,張松是州中的重要官員,可在內(nèi)部接應(yīng),然后依仗益州的豐富資源,憑藉天府的險要地形,用這成就帝王大業(yè),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眲湔J(rèn)為他說得很對,就逆長江西上,和劉璋在涪地相會。劉備向北到葭萌去討伐張魯,后來回軍向南攻打劉璋。
鄭度勸劉璋說:“左將軍劉備孤軍深入來襲擊我們,部下士兵不到一萬人,軍民還沒有歸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莊稼作為軍糧,軍隊缺少必要的物資。對付他的最好辦法,是把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驅(qū)趕到涪水以西,將倉庫中的糧食和田野的莊稼全都燒掉,增高壁壘,深挖戰(zhàn)壕,按兵不動,等待他們到來。他們到這里,熬不過一百天,就一定會自行逃離。這時我們追擊,就一定能抓獲劉備!眲渎犝f后很忌諱此事,向法正詢問對策。法正說:“劉璋最終不會采納鄭度的計策,你不必憂慮。”劉璋果然像法正所說的那樣,罷免了鄭度,不采用他的計謀。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張魯,平定了漢中,沒有趁著這個形勢奪取巴、蜀,卻留下夏侯淵、張鄰駐守漢中。如今估量夏侯淵、張鄰的才智謀略,比不上我們的將領(lǐng),發(fā)兵前往征討,就一定能戰(zhàn)勝他們。在戰(zhàn)勝他們之時,我們就發(fā)展農(nóng)業(yè),積蓄糧食,尋找時機,上可以消滅敵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涼州,拓展疆域,下可以堅守險要之地,作長久的打算。這大概是上天把良機賜給我們,時機不能錯過啊!眲湔J(rèn)同他的計策,就率領(lǐng)眾將領(lǐng)進(jìn)軍漢中,法正也隨同前往。劉備從陽平關(guān)向南渡過沔水,沿著山勢逐漸向前推進(jìn),在定軍山一帶扎營。夏侯淵率兵來爭奪此地。法正說:“可以攻擊他了。”劉備命令黃忠率兵登上高處擂鼓吶喊進(jìn)攻,大敗夏侯淵的軍隊,夏侯淵等人被殺。曹操西征,聽說了法正的計策,說:“我本來知道劉玄德不具備這樣的謀略,一定是被人教授的。”
二、(2009南京市高三調(diào)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安為人嚴(yán)重有威,見敬于州里。初為縣功曹,奉檄詣從事,從事因安致書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郵驛,私請則非功曹所待。”辭不肯受,從事懼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謀為逆,事下郡復(fù)考。明年,三府舉安拜楚郡太守。是時英辭所連及系者數(shù)千人,顯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誣,死者甚眾。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頭爭,以為阿附反虜,法與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當(dāng)坐之,不以相及也!彼旆謩e具奏。帝感悟,即報許,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遷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書:“北虜既已和親,宜還其生口①,以安慰之!痹t百官議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譎詐,求欲無厭,既得生口,當(dāng)復(fù)妄自夸大,不可開許。安獨曰:“北虜遣使奉獻(xiàn)和親,有得邊生口者,輒以歸漢,此明其畏威,而非先違約也。不宜負(fù)信于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yōu)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司徒桓虞改議從安。太尉鄭弘恨之,曰:“諸言當(dāng)還生口者,皆為不忠。”司隸校尉舉奏,安等皆上印綬謝。肅宗詔報曰:“久議沉滯,各有所志。蓋策由眾定,君何尤而深謝?”帝竟從安議。
章和元年,代桓虞為司徒。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后兄車騎將軍憲北擊匈奴,安與九卿詣朝堂上書諫,以為匈奴不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yuǎn)涉,損費國用,徼功萬里,非社稷之計。書連上輒寢。
諸卿稍自引止,惟安獨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太后不聽,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
竇憲既出,而弟執(zhí)金吾景專威權(quán),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有司畏憚,莫敢言者。安乃劾景驚惑吏人,當(dāng)伏顯誅,寢不報。竇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節(jié)選自《后漢書?袁張韓周列傳》)
【注】①生口:指俘虜。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楚王英謀為逆,事下郡復(fù)考 考:刑訊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獄 案:查辦
C.帝感悟,即報許 報:報告
D.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 遮:攔阻
【答案】C
【解析】批復(fù)。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安為人嚴(yán)重有威,見敬于州里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
B.奉檄詣從事,從事因安致書于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C.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D.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 如姬為公子泣
【答案】A
【解析】A.均為介詞,表示被動。B.介詞,通過;介詞,趁機。C.代詞,其中的,釋作“那些”亦可;副詞,表婉商。D.介詞,替;介詞,對。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楚王英陰謀叛亂,朝廷嚴(yán)加查處,受牽連獲罪的人很多。袁安認(rèn)為他們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顧風(fēng)險上書要求釋放他們,最終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獄。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張對已和親的匈奴,應(yīng)當(dāng)歸還俘虜以示撫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對,太尉鄭弘甚至指責(zé)主張歸還俘虜?shù)亩际遣恢抑恕?br />C.竇憲為求取功勞,北擊匈奴。袁安認(rèn)為匈奴不犯邊塞,卻興師遠(yuǎn)征,不是為國考慮的上策,他多次力諫,盡管奏章都被擱鼉,但他毫不動搖。
D.袁安平素行為高尚,起初任縣功曹時,就拒絕了從事的私請。后來彈劾竇景,盡管竇氏家族對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答案】A
【解析】“袁安認(rèn)為他們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確,應(yīng)是袁安要求將其中沒有明確證據(jù)的犯人釋放。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有不臺,太守自當(dāng)坐之,不以相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負(fù)信于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yōu)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蓋策由眾定,君何尤而深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有不符合實情的,我自當(dāng)承擔(dān)罪責(zé),不會因此連累你們。
(2)不應(yīng)該對戎狄失信,放俘虜回去足以顯示我們中原的優(yōu)待和寬容,又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定,確實是有利的。
(3)凡政策都由眾人決定,你有什么過錯而深深謝罪?
【解析】(1)每句1分,采分點為“合”、“坐”、“相及”;(2)每句1分,采分點為“負(fù)信”、“還”、“貸”、“誠便”;(3)采分點為“定”、“尤”、“謝”。
【參考譯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袁安為人嚴(yán)肅莊重有威望,受到當(dāng)?shù)厝俗鹁础F鸪跞慰h功曹,攜帶著檄文見從事,從事通過袁安送信給縣令。袁安說:“公事有郵驛辦理,私下請求則不是功曹所應(yīng)做的!蓖妻o而沒有接受,從事因害怕而沒再請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劉英陰謀叛亂,此事交由郡審理。第二年,三府推舉袁安任命他為楚郡太守。此時劉英供詞所牽連并被逮捕的有數(shù)千人,顯宗十分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慘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進(jìn)官府,先去審查案件,查出那些沒有明確證據(jù)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們出獄。府丞、掾史都叩頭力爭,認(rèn)為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說:“如果有不符合實情的,我自當(dāng)承擔(dān)罪責(zé),不會因此連累你們!庇谑欠謼l詳細(xì)上奏;实坌盐蛄耍⒓磁鷱(fù)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獄。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虜既然已經(jīng)和親,我們應(yīng)該將俘虜歸還他們,以此來安撫他們。”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議。公卿都說夷狄狡詐,貪心從不滿足,得到我們歸還的俘虜之后,就會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獨袁安說:“北虜遣使奉獻(xiàn)貢禮和親,在邊境捕獲到人口時,便把他們交還我方,這是表明他們畏懼威嚴(yán),而不是首先違背誓約。不應(yīng)該對戎狄失信,放俘虜回去足以顯示我們中原的優(yōu)待和寬容,又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定,確實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變看法而依從袁安。太尉鄭弘不滿,說:“各位說應(yīng)當(dāng)歸還俘虜?shù),都是不忠之人!彼倦`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綬謝罪。肅宗下詔回復(fù)說:“議而不決,各持己見。凡政策都由眾人決定,你有什么過錯而深深謝罪?”皇帝最終聽從了袁安的建議。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竇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車騎將軍竇憲北擊匈奴,袁安與九卿到朝廷上書勸諫,認(rèn)為匈奴不犯邊塞,而我們卻無故興師遠(yuǎn)途跋涉,浪費國家財用,到萬里之外去求取功勞,這不是為國家考慮的上策。然而接連幾次上書都被擱置不發(fā)。九卿也都漸漸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堅持正道不肯改變,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爭論了十幾次。太后不聽從,眾人都為他感到危險恐懼,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75358.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江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