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屆二診模擬考試文科綜合(歷史)1.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據此可知A.均田制導致土地集中現象加劇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買賣C.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 D.封建小農經濟日益被大莊園經濟取代2.明代徐有一首題畫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笨梢娫撆湓姰嬜魇茿.山水畫,重視寫實 B.風俗畫,刻畫習俗C.文人畫,重視寫意 D.人物畫,形神俱備(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軍機處A.與兵部的職能相互重疊 B.已演變?yōu)橐粋綜合政務機構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滿 D.已成為國家最高軍事機關 1938年國民政府電文稱:查第二時期抗戰(zhàn)開始以及我備戰(zhàn)區(qū)本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之最高原則,以攻為守指導作戰(zhàn),屢遏兇焰,挫敗頑敵,士氣振奮,精神日旺;臺(兒)莊勝利足為表征。該電文表明A.敵后戰(zhàn)場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B.國民黨軍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發(fā)生重大變化C.中國軍隊取得抗戰(zhàn)以來首次大捷D.正面戰(zhàn)場有力的打擊了侵華日軍成都旅游形象宣傳片快城市 慢生活——閑不住的休閑成都成都以水文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12.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貴族組成的羅馬考察團前往希臘,經過近一年的考察,認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觀的民主,實質的獨裁”。這種說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種直接民主制 B.廣大婦女不能參加城邦的公民大會 C.城邦的實權掌握在少數奴隸主手中 D.向雅典城邦納稅的外邦人無選舉權 13.(24分)中產階級指的是那些在社會資源的占有上處在社會結構中間層的階級,他們對推動社會進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后讓位于由九個執(zhí)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zhí)政官是主要執(zhí)政官,全部屬于貴族!髞沓婷裰骰姆较虬l(fā)展。急速發(fā)展的貿易創(chuàng)造出一個強有力的中產階級,他們同失去產業(yè)的農民聯(lián)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梭倫尋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違背公正必然要擾亂公眾的生活。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于是,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 ——摘自(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怎樣理解“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2分)并分析其積極作用。(2分)材料二 恩格斯在談到商人時指出:“商人對于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自由商人來到了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fā)生變革的起點”。 ——《資本論》第三卷,第1019頁(2)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個世界發(fā)生變革的”內容。(6分)材料三 中國在宋代至清代的歷史進程中有三次商業(yè)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業(yè)革命…… ——摘編自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經濟史綱要》(3)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代商業(yè)革命”的表現。(2分)材料四 徽商以儒商自居,經營致富后常常資助家人讀書,據“中國第一狀元縣”《體寧縣志》載:“明代徽州56萬人口,書院多達54所。中國總計800多位狀元中19位產生于休寧!边@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圖報,庇護徽商。 ——摘編自紀錄片《徽商》(4)依據材料四分析與“狀元”相關的選官制度是什么?(2分)請指出在這一制度影響下徽州人對經商、讀書、做官三者之間關系上的認識。(3分)材料五 至鴉片戰(zhàn)爭,這個古老的國度不情愿地敞開了大門,中國地域人才分布,也有了新的坐標系!瓏鴮W大師胡樸安評價說,“粵人好大喜新……有能以新學說、新主義相號召者,倡者一而和者千,數日之內,全省為之相應! ——中國新聞網《聚焦科學桂冠“江浙現象” 學者稱仍能釋放百年熱量》(5)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國學大師胡樸安所說的這種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3分)并用至少兩個史實論證他所說的歷史現象。(4分)14.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全球成為一個整體,中國人的全球意識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更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8分)材料一 “中國”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號令天下的最高權威;而周圍各國如“夷”,位于這個模式的邊緣,必須向“中國”臣服……“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文化作為區(qū)隔“夷”和“夏”的標準……——摘編自(宋)石介《中國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對宇宙和世界體系的認識。(2分)這一認識指導下的對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2分)結合古代中國文明發(fā)展狀況(可以從自然環(huán)境、經濟、科技等方面思考)分析這一認識產生的原因。(6分)材料二 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一些官員一方面出于對西方列強強權的義憤,力圖解除不平等條款對中國的束縛,伸張自身的權益;另一方面,出于與西方國家辦理外交事務的實際需要,這些官員逐漸認識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調整國際關系方面的法律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因此,力主將近代國際法引入中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國公使入京設館。作為對等性的反應,1868年,清政府向歐洲派出了第一個外交使團。1877年中國第一個駐外使節(jié)也被派往倫敦,翌年,在歐美其他國家開始設立使館。(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清政府的世界意識和外交理念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分)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4分)材料三 1949年3月5日,毛澤東說:“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 ……《共同綱領》第57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外國政府和人民恢復并發(fā)展通商貿易關系。”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說:“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zhàn)爭,有300多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閉關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時代。如果不開放,再來個閉關自守,50年要接近經濟發(fā)達國家水平,肯定不可能!保3)據材料三分析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代領導人共同的世界意識。(4分)兩個時代與世界融合狀況不同,毛澤東時代中國與世界隔離較久,鄧小平時代加速融入世界,試分析原因。(8分)選擇題:CCBBD CDDBA BC13、(1)開始以財產取代血緣關系作為權利分配的標準。(2分)擴大了民主權利的范圍,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2點各1分)(2)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士階層崛起;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發(fā)展;思想活躍,出現百家爭鳴。(6分)(3)突破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制;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2分)(4)科舉制。(2分)認識:經商收入可以為讀書創(chuàng)造條件;讀書可以實現做官的夢想,做官后的讀書人對徽商可以提供庇護。(意思相近即可,3分)(5)原因:列強入侵,門戶開放;沿海地區(qū)商業(yè)超過農業(yè),現代多于傳統(tǒng),喜尚新奇;辦報紙、創(chuàng)學會,傳播西方新思想。(3分)? 史實: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一呼百應,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呼吁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共和思想,全國追隨者眾,成為辛亥革命的領袖,后又提出三大政策,領導了國民大革命。(答出其中兩例即得4分)14、(1)中國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2分)理念:夷夏觀念下的朝貢外交(或禮番外交)。(2分)原因:中國地處東亞大陸相對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下,對外界了解較少;自然經濟(或農耕經濟)為主導;科學技術和經濟長期領先于世界,封建統(tǒng)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6分)(2)變化:清朝統(tǒng)治者開始拋棄傳統(tǒng)的“天下國家”(或天朝上國、或夷夏觀念)意識,逐漸形成近代國家平等的世界意識和對等的外交理念。(2分)原因:鴉片戰(zhàn)爭失敗,民族危機和統(tǒng)治危機嚴重,民族自尊心嚴重受挫;為了解除不平等條約的威脅,維護國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國際外交知識。(4分)(4)共同意識:都主張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發(fā)展潮流,促進國家發(fā)展。(4分)不同原因:毛澤東時代沒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國際上兩極格局,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敵視;國內:“左”傾錯誤影響中國發(fā)展進程。(4分,國際背景2點各1分,國內背景2分)鄧小平時代融入世界的因素: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左傾錯誤,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了改革開放;中美建交,中國調整外交政策,開拓對外交往新局面;世界多極化、全球化迅速發(fā)展(或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形成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有利于中國融入世界。(4分,國內背景改革開放2分、外交1分,國際背景1分)四川省成都七中屆高三“一診”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764941.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無錫一中屆高三上學期期初考試歷史試題